与 “无影豆”和“冥想女神”聊各自博士论文选题:一个在考虑研究大学毕业生从求学到初次步入职场之间选择第一份工作遇到的“纠结”;另一个在思考很多工作多 年的人为何会做出“职业突变”的决定,比如我这样从高管回学校钻研学术。而这两个人生阶段,其实也正是“间隔年”(Gap Year)的地震多发带。我个人,就已经走过第二个间隔年,并预见磨剑七年之后,可能遭遇第三次……
1.“间隔”的年
如果从职业规划来讲,个人认为,大致可以分成:小学(“三观”与“品格”形成的基础);中学(拥有职业的基本认知,确认个人兴趣);大学(专业知识,职 场各类实战准备);职业早期(大致22-35岁,10-15年期间相关职业角色的扮演与转化,形成自身对社会与商业的理解);职业中期(大致36岁到50 岁,这10-15年关注职业角色与人生意义之间的关系,确立个人最终的社会角色);职业晚期(大致50岁-65岁,这10-15年更多考虑如何保障晚年的 可持续“现金流入”,“安全退出”并“传承”自身的社会与职业角色);
读书的三个不同阶段需要形成的“基本职业观”,对应我多年来一直参加的JA(Junior Achievement) 志愿者组织分别给小学,中学,大学,设计的以下课程框架,可见一斑:
阶段 | 目标 | 课程举例 |
小学 | 了解身边的经济现象,建立起对商业社会的初步认识 | 《我们的世界》《我们的城市》《我们的社区》《理财小高手》 |
中学 | 学习关于商业和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培养经济、商业、创业、职业、理财等技能和综合素质,激发商业兴趣,注重品格培养 | 《学生公司》《JA经济学》《生活的准则》《国际市场》《职业见习日》《成功技能》 |
大学 | 学习与个人发展紧密相关的职业和商业技能,为未来职业和人生做好规划,加强品格、创造力和领导力的培养。 | 《事业启航》《企业经营决策实战模拟》《全球商业道德》《JA领导力论坛》《“金字塔底端的创新”青年创业培养项目》 |
很高兴,通过学校,社会组织,学生与志愿者们的共同努力,JA(青年成)这样致力于青少年职业、创业和理财教育的非营利教育全球性组织得以在中国扎根, 如今已历20年之久,硕果累累。而与之类似的各类职业辅导,公开课程等也在过去这些年雨后春笋一般日渐丰盈,尤其在大学校园里,这类公益课程海报早已比比 皆是。然而,对比在大学与职业早期相对多的辅导与支持,在职业中期,晚期的支持机构中国还比较少,当然这个年龄段的人也不太会主动求助于职业服务机构,而 是很多地步入了MBA课堂,或者各类扶持创业的孵化与培训机构。
但是,职业中晚期,我们需要的只是“创业培训”“商业管理通才教育”嘛?我们是否总发现缺少了什么?并不是人人都要去创业,也不是每个人都要去成为优秀 管理者,或许我们想的其实只是一份“自省与自我探索”,在经历过社会与职场风云打磨的青春期后,多一份更加成熟的“自我认知”;所以,如果说海外一开始流 行“间隔年”时多指大学毕业旅行的话;那么对于职业中晚期的人来讲,或许这样的“间隔年”心灵之旅其实更为必要。
尤其在中国,这个花了30年欲求走完西方200多年发展道路的国度,我们的“灵魂”渐渐地再也跟不上了。这就有了非常多的类似“我去了西藏(或我在汶 川),遇见了自己的”故事。而我也不能免俗,2007-2008年期间,游学英伦正是我第一个间隔年;而2013年离开职场专心读博至2014年“创见” 启航正好走完我第二个间隔年。
古人说:三十而“立”。我其实更想说:18而“立”;30而“智”;50而“盈” 。
18岁,应该就要形成“独立的人格”,拥有“自食其力”的技能;
30岁,“通”自省的“智慧”,清晰认识自己是谁,获得“灵魂的自由”;
50岁,思想上实现多元化丰收,“奔放的思想”能盈于心胸,人变得真正豁达大器。
2.“成熟”之后,更容易选择“职业突变”?
“ 冥想女神”综合查看职业规划相关的学术文章,发现“职业突变”似乎很容易发生在35岁之后的“职业中期”。这个年纪很有意思:有过去,有未来,却犹豫“方 向”;有了相对清晰的社会角色,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有了“担负责任”的能力,一定的财富积累,获得了相对的“自由”。于是,有些人却突然选择了“改 变”,为什么?
我想,我们想做的只是完整重塑:个人,家庭,社会,的“三角”关系。 学术中讲”Self Identity”会探讨“Tension”,也会研究“Boundary”。我们也许憋了很久对过去那个“自己”与“生活” 的不喜欢,或者只是一点厌倦;于是,会想像一个爆炸的过程,期冀能重新打破原来的“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格局,然后在一个新的构建中可以有个更加舒适的叫做 “自我”的灵魂。然而,这只是一种憧憬,有时候真“会爆”,有时候则“不会”,但很多人在引爆的边缘徘徊,于是想出去走走,希望在一次别样的旅行(无论 “物理”还是“心理”)中重新发现与定位那个更想要的自已,与更喜欢的社会关系格局。
我最近研究的课题需要访谈很多“社会企业家”,还有参与到“社会创新”项目中的很多个体,理解他们参与到“为社会尽更多责任”的各类公益与社会活动中的 动因。其中,遇见好些是离开成熟职场环境的女性,她们工作十多年后,想去选择自己觉得“更有意义的”事业。她们的职业中期,“意义”成了最重要的事业选择 标准。由此,你如今在公益圈,社会企业家群体里,也会越来越多看到女性们非常活跃的身影。记得在今年的女性社会企业家峰会上,有一位从职场转行做社会企业 的女性说:“我突然发现,这个我特别喜欢觉得有意义的项目,做了好事的同时还可以有稳定收入,这真是太好了”。
导师与师妹这个月最新出版的他们原创的让外国人更全面客观了解中国当今社会的一本英文书,叫《The Chinese Way》(中文译名:《中国蹊》)。 里面有一章就着重谈论到中国社会中“剩女” (leftoverwomen)这个话题,并指出这种称呼其实并不合适,应该客观的说是“3UBachelorettes.”(The 3Us are: unmarried in status, unfetteredin their spiritual and material lives, and unhurried in their pursuit of atraditional family”)。对比偏贬义的“剩女”,或许我们应该真正看到是这一时代中国年轻女性自我意识与独立人格的崛起,她们更注重对精神生活与“意义”的探 寻,而不再需要婚姻来获取经济保障与安全感。那为啥我们不能为她们的“独立”与“成熟”而喝彩呢?
3. 我们要的是“幸存”还是“幸福”?
大猫很惊讶13岁的女儿写的作文标题会是“我们是要幸存还是幸福?”。而我 们成人又何尝不是经常同样为此“纠结”呢?于是,大家会去做做“瑜伽”,参加各类“灵修班”,乃至昄依某个宗教。我们希望可以收获平静,其实,我们想调节 的不过是Me和We的关系,想知道的不过是那个穿越过“社会”各类枷锁与各类“职业”角色后回归来的“自我”,那么我们的目的真的只是“平静”而已吗?其 实,我们更想要幸福!想要那个探求“我是谁”终极命题,追求真理的幸福;要那个发现埋藏在内心深处“至善”本能的幸福;
小叶子马上要开启她自己的间隔年旅程。而于我,2013-2014年期间,渡过了自己第二个间隔年。(微信号中回复“间隔”两字,大家就可以看到这一年期间我分别写的三篇博客《以自由之名》《间隔年》《舍得》,了解我自身再次体验“间隔”的心理过程;也可以微信号中回复“XF”查看Xface针对我的两次间隔年的访谈录)
“间隔”的最终决定,让我们从一个空间(有张力的“场”空间),脱离了其速度与方向的轨迹(由于爆炸或突变),然后可能落到或飘到另外一个空间(形成新 的张力,汇聚在新的“场”中);但也可能就此飘荡在浩瀚宇宙中没有着落,或许还会被无名的“黑洞”包裹吞噬,如果就一直这样“回不到过去,也走不进未 来”,你会怕吗?
其实,已经上路,就没有了“如果”!
你好奇为什么我的同学会叫“无影豆”和“冥想女神”这样奇妙的名字吗?
敬请期待C-sight workshop栏目首篇The“ V” of Life的即将上线。
《创见 (C-sight)》中所有文章(自然包括本文)均为笔者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未经允许的改编请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