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创 见文集01- 间隔年(如果回不到过去,走不进未来)》发布之后,借此议题,《创见同学慧 01期 – 知性女人“间隔”的年》Brunch Gathering在Cafe Soceity举办;11位来自不同行业不同年龄背景(跨度有15年之多)的知性魅力女生聚在一起共话我们对生活的各种”Zuo”,分享彼此在每个十字路 口徘徊时的“纠结”与“绽放”。冥想女神正是亲历本次活动的嘉宾之一,以下是她对那个众多美妙灵魂碰撞的周六早晨的回味。
有幸 在这样一个阳光明媚,桂香满城的周末清晨,来到幽谧的Café Society(CS),与传说中美丽与智慧兼具的10位知性姐妹们相识相聚。一直相信“缘起性空”,人生的奇妙相遇,是擦肩而过,亦是挚爱知己?个中滋 味,一杯清茶,一场冒险的心灵之旅。每段纠结的人生,都充斥着迷茫、挣扎、神秘与信仰,是多重自我的对话与角逐,而我看到更多的是生命无数次美丽的绽放… 如尼采所说“如果没有先将自己化为灰烬,又谈何重生?那些打不败你的最终会使你变得更加强大”!
——致永不言败的织梦女
—————————————————
《织梦人生 – 亦镜亦窗:有感于”创见同学慧”之 知性女人Brunch》
冥想女神 @ 2014年10月2日晚
这 个时代充满了太多的可能和选择,当我们还在欢呼自由的胜利时,我们也习惯开始在“纠结和折腾”之间徘徊。“纠结”是属于整个人类史的,只是在这个时代又再 一次被无情的放大。时尚宣言“No Zuo No Die”如流感般蔓延,成为年轻一族的通行证。然而,当人生行至中场,面对你已经拥有的和还未拥有的以及想要拥有的,在向后看(过去)和向前看(未来), 向上看(老人)和向下看(孩子)的十字路口,你又该不该“Zuo”?该如何“Zuo”?记得曾经拜访过一位中国首推原生艺术事业的艺术家,他的一句话一直 使我无法释怀:“在当下,中国人的生命从未真正绽放过,更不要谈经历多次绽放了。”带着不愿认同的心,回忆过去的自己,一个长在红旗下的乖乖女,那么单纯 那么相信着他人为自己安排的路,小学、中学、高中、大学、研究生到工作,在欢呼声中为别人活了20多年。终于在2012年重返学校,成为传说中的第三类 人,这一次在自己的舞台上独自喝彩,虽谈不上绽放,但重拾自我的同时随时准备着飞蛾扑火的那一刻。
因此,当昨日听到每一首跳动的生命之歌,虽旋律各异,但和声却那样熟悉,指向同一个主题——绽放。那一刻,仿佛看到一面镜子,照到自己;又仿佛那是一扇窗,开启了另一番景致,另一个世界。
其一:为父母活还是为自己活?
席间, 姐妹们提到最多的一句就是“以前都在为父母活”,当时我不能再认同了,可回来的路上细细回味着,又不禁打了个寒颤。为父母活和为自己活成为两个鲜红对立的 存在,那期间包裹着悔和恨,久久的萦绕着现在的自我。这是一种善与善的对立,一个道德伦理的两难境地,就如自古“孝与忠”不能两全。显然,大家将职业的转 型与自我的身份认同已经牢牢的绑在了一起。然而,我看到每个生命体绽放的背后都直指那个当下中国人价值观的矛盾体:一个东方儒家“克己复礼”的道德准则与 另一个西方文明“自由主义”的人性呐喊的相遇。自私与无私反复纠葛在一起,并折磨着长久被压抑并渴望自我的灵魂。我不禁感叹,为什么过去的我们会认为“为 父母活”是对的,而现在却认为那是一种对自我的牵绊?又为什么我们认为现在“为自己活”是对的?“为自己活”天然就是自私的?而无私是我们最终的道德诉求 吗?其实,我们每一个人的自我中都承载着一个Dionysian(酒神狄奥尼索斯),同 时又被社会赋予了一个Apollonian光环(太阳神阿波罗),我们都有想要将“个体我”和“社会我”同一,将“自私”与“无私”整合的愿望。于是我们 才会有勇气对过去说不,不再被社会吞噬,也不再为自私负罪,去创见自己的职业天空,一片自我价值与社会贡献整合,自私与无私融合的天空,也许这是我们欠过 去那个总是妥协的自己的一份勇气。印象最深的还有姐妹们说到填报“高考”志愿,我们中的好些在那时候“自我意识”已经懵懂,感觉到那个“职业与自我不同一”会导致的“伤不起”,却只能用眼泪来抗争,而与家庭和社会妥协。之后的几年,乃至十年,这种“不协调”却变成了一味“苦药”,反复咀嚼,继续考验着我们当初欠自己乃至可能一直拖欠自己的一份勇气。
在 我看来,自我中的两面也许真的可以同一,那就是,作为具有反思意识的生灵,也许我们首先应该“自私”,这样才有爱的能量去辐射那个“无私”,即先爱自己再 爱他人,其实“仁者爱人”的前提也要先做到自爱,只是我们自不量力的误读并在爱自己和爱他人之间的顺序纠结中错误的实践着,结果伤到了自己,更伤到了爱我 们的他人。To be somebody and nobody,由自私到无私的整合,西方价值观和东方价值观的最终统一。
其二:十字路口的困惑
虽然每一个织梦女来自不同的行业,编织着不一样的梦,也许有的还是单身,有的正准备做妈妈,有的则已经有了第二个宝宝,然而,她们却身处一个共同的场,那就是这个社会所建构的一个规范性存在的十字路口,一个上有老,下有小,思过去,看未来的选择点上。西方称他们为“三明治”,被夹在中间的一群人。光从数学上,我们的4已经胜过他们的3,更何况,我们的十字路口还蕴含着更深的哲学。
首 先,相比年轻时的无所顾虑,她们有了家庭,有了更多的责任,因为孩子小的缘故,有的需要和老人一起生活,于是矛盾更加聚焦在这个阶段。这个十字场中的自我 到底在哪里?这让我想起看到的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妈妈即使每天需要处理工作,照顾孩子,还是会留1个小时去楼下咖啡馆坐坐,喝杯咖啡,看看书,放松一 下,再去面对吵闹的孩子和繁忙的工作。在中国,有 多少人会懂得如何处理这样的关系,也许每天只需要1小时,就能化解一切,调整自我去应对外面的世界,不需要等到小宇宙爆发,伤到自我和他人。另外,十字路 口也意味着必须放下过去,不再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在经历了职场的风云沧桑后,她们是否还能面对未来的可能,保有Zuo的活力和青春,保有一颗孩童般好奇纯 净的心灵?最后,对于赡养老人的责任,也为每一个中年人的天平上多加了一个砝码,尤其是对于独生子女的他们,巢里有老有小,又怎忍心空巢自飞?纵使飞走, 一直背负良心的包袱,又怎能飞得高飞得远?倘若有幸有个乖乖女的姊妹,是否可以替自己找到飞的借口,可以减轻内心的不安,飞的更洒脱一点儿?
站 在十字路口,向上、向下、向前、向后看,未来的路到底在哪里?是回到过去“为父母活”,还是走向未来“为孩子活”?又或许我们可以另辟蹊径…当将自身凝结 成一个正电荷,那么就不怕外面的电闪雷鸣,浩瀚的场域,到处都可以游走,十字路口变成了正能量的符号,一个强大的自我吞下一整个困惑。
其三:改变-反思(Reflect)与行动(Act)
在 大家的交谈中,我不经意间捕捉到两个动词-“想”(反思自我,纠结)和“做”(行动,实验想法)。我们每个人都分布在以这两个动词为端点的坐标轴上。轴的 左端是“纠结派”:他们可以不满足自己的职业,也许从第一年就倍感不适,却可以忍到5年,10年…忍得身体不适,忍得早生华发,忍得不再认识自己,于是选 择…还是忍。他们迟迟不愿做尝试去改变,声称有很多外在不可控因素,然而,回想起来,也许不是外在因素阻碍他们,而恰恰是那个永在妥协的快要熄灭的自我。 相比之下,轴的右端则是“行动派”:他们天性反叛,向往自由,他们可以承认自己的自私,并追求洒脱的人生,也许真正迈出来会很轻松,要随时准备实验自己的 想法。当然,轴上还有很多理性的点,他们内心可能翻江倒海,却决不允许自己轻举妄动,始终做到求稳求慢,骑驴找马,理性选择每一步。
每 个人的故事都在不停的敲打着我:也许必要的自我反思是做出改变的前提,但如果迟迟不行动,那么反思可能成为改变的绊脚石。如果不去尝试,永远不知道自己真 正想要的是什么,没有血的教训,单纯纸上谈兵,永远找不到真爱。求职如恋爱,东方人强调“百年修得共枕眠”;西方人从小就尝试不停的date,接触不同的 人,拥有一本恋爱史后才知道自己是否可以许下婚姻的承诺。东方的慎独和西方的探索精神形成强烈反差,所以我们闭关锁国,他们殖民天下。是时候要做些加减法 了。
所 谓“No Zuo No Die”,或许真是女人懂得越多,其实也会越“纠结”吧!几个小时聊到的每个魅力姐妹的不同精彩故事中,却有那么多相同的徘徊(对职业,对家庭,对信 仰)。聚会的主题是“知性女人”,是否当我们戴上“知性”的头衔,就注定了要一路对生活“Zuo”下去,Zuo出个所以然来。当我提到自己独自漫游了13 个国家的故事时,遇到对面的姐姐说她也同样一个人走过20个欧洲国家的背包之旅。这份“织梦精神”原来是我们共有的,更是一样勇敢与可敬的。
即使我们每走一段都要站在十字路口,但透过“知性”的十字窗棂,我们看到了“自己”的身影,也看到了美与幸福,看到下一个路标指引的新的风景。No Zuo No Die, my heart will go on……
《创见》是由黛正(DZ)发起,与创见者们(C-sighter)一起主笔的原创读书与生活笔记。让我们一起分享彼此认知世界,传承思想,创见未来的历程与感受,让每个人平等地成为自我生活的思想家!
《创见 (C-sight)》中所有文章(自然包括本文)均为笔者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未经允许的改编请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