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见者智识文集》— “海笑谈”系列—思维的素质 (避免让人性的弱点污染你的思维)

002 思维

 

 

导言: “海笑”除了正式工作身份外,还有很多头衔,包括专栏作家,大学兼职教授,会计学专业博士,金融法学博士后,中国注册会计师,金融分析师(CFA)等等,是个不折不扣的学霸。同在英伦留学时,就深感其求知欲旺盛,勤学好学,可谓学富五车。然而“海笑”在国际高中座谈会上对年轻一代却说:“无论对于个人,家庭还是对于社会,狭隘定义里的优秀和成功,远没有做个正常人重要!”那就让我们来分享“海笑”对“做个正常人”提出的三大核心能力之一:“思维的素质”!

在C-sight微信号中回复“海笑”, 阅读“海笑谈”系列对培养“做个正常人”及其三种核心能力( 学习,思维,阅读)的详细探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创见者智识文集》

“海笑谈”系列-思维的素质 (避免让人性的弱点污染你的思维)

1. 走出思维定势

全球畅销书《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里面,第一个习惯就是走出思维定势(stereotype)。里面有一则故事,地铁里一个男人抱着小男孩,男孩不停地哭闹,用手在空中挥舞。影响了一车厢人读报或发呆。看不下去的人开始指责父亲。父亲淡淡的说,我想让孩子不听话一会儿,她母亲刚刚在医院去世。这个小例子说明,我们对孤立的一个事情的判断,有可能源自我们自我设定的逻辑的偏见。我们不知道这件事发生的背景,来龙去脉,其中原委,怎么能作出判断呢?中国城管打人,肯定是城管不好,美国白人警察枪击黑人,肯定是警察不好。这就是思维定势。做个正常的社会的人,就得需要跳出条条框框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

有些悲哀的讲,我们70后那时候一定程度上被剥夺了独立思考的权利。语文课教你划分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历史课告诉你标准答案让你背诵,数理化没有时间跟你讲几何学的美感,弗莱明怎么发现青霉素,居里夫人怎么发现放射元素,修道士怎么在院子里种豌豆发现基因遗传。那么多人类好奇心和智慧促成的伟大发现和发明,变成了一个个浩瀚的题库。政治课上“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任何事物都由矛盾组成,有它不好的一面,肯定有它好的一面”,朗朗上口,套路对了就得分。

为了破除思维定势,不得不跳出课堂自己偷师学艺。在人类智慧的藏经阁里游一游。那里庄子对朋友惠子说,你看池塘里的鱼儿,游来游去多么快乐。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快乐。庄子反过来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快乐。现在的课堂开放式、提问式,比我们那时候“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的时代,填鸭式的教学进步多了。大家脱离了应试填鸭教育的束缚,却进入微博、微信、电视剧时代,整天被思想的快餐,信息的碎片包围着,也容易丢掉思考的能力。看《西游记》电视剧,唐僧进了女儿国,看见天使面孔魔鬼身材的MM就拿袖子遮住眼睛,这个经典动作也令人怀疑。《般若菠萝蜜心经》是佛教经典,现在土豪家里的玄关上或书房里,都喜欢供放一个心经的书法作品,王菲也唱过心经的歌。这是玄奘传到东土大唐的,里面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什么天使面孔魔鬼身材,都是一具臭皮囊包裹着白骨和污血而已。唐僧如果真的像电视上那样掩袖,要么是修行不够,要么是当街作秀。以电视剧的肥皂泡代替原著,害人不浅。

在短信,微博,微信的时代,被动接受零零碎碎的垃圾信息,时间长了会失去怀疑能力。我喜欢福尔摩斯和狄仁杰,简称福粉和狄迷吧。在伦敦留学的时候,伦敦商学院在贝克街(Baker Street)上,学院后面是摄政公园(Regent’s Park)。这两个地名,福粉们必定十分熟悉。每天中午吃饱了,从餐厅出来,穿过后门,拿着剩下的面包扔向公园湖边的天空,顷刻间无数水鸟纵身而起,不一会儿湖面又归于宁静。想象福尔摩斯便是在公园的长椅上思索。福尔摩斯说,“没有什么比显而易见的事实更让人误入歧途了。”(There is nothing more deceptive than an obvious fact.)狄仁杰一看到太显而易见的事情,就会反问一句,“元方,其中必有蹊跷。”不止在侦探世界里,我们的生活,充满流行的误区和常识的错误,需要我们带着怀疑的眼光去观察。

比如都知道“温水煮青蛙”是个好比喻。但你怎么知道人家青蛙会呆在温水里?谁做过这个实验吗?谁打听一下这个故事的出处吗?也许发现青蛙不会被呆在逐渐升温的水里,除非已经脑死亡。也许活青蛙不会老老实实呆在锅里呢,蒸螃蟹的时候,还得大绑大捆盖上锅盖呢?是不是水温上升要足够的慢?一共要几个前提条件?另一个例子,大力水手吃菠菜。看来菠菜富含铁。大力水手上映后,美国有统计,菠菜销售价提高过15%。这个错误,源于一位科学家的论文中含铁量的单位3.5错误打印成35。

2. 像经济学家和哲学家一样思考

不管以后你做什么职业,都要懂一点经济学原理,以免出了你自己的行业领域,对世界懵懂无知。亚当.斯密是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之一,这位二百多年前出生的英国苏格兰人,说过最著名的两段话:

“我们每天所需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师或面包师的恩惠,而是出自他们利己的计算。”所以在求人办事的时候,“我们不说唤起他们助人为乐的话,而说唤起他们为自己着想的话。我们不说自己有需要,而说对他们有利。”这个意思是说,从经济学意义上,理性的人都是自私的。比如说林校长讲,我督促你们好好学习,是为你们好。对此大家要将信将疑。林校长也是为他自己好,因为你们学习好了,学校升学率上升,会提高林校长在教育界的地位和声望。

更神奇的第二段来了。既然每个人都是自私自利的,整个社会还了得,岂不是一片黑暗和猥琐?正好相反,亚当.斯密说出了下面这段载入史册的名句:“每一个人……既不打算促进共同的利益,也不知道怎么促进共同利益。他所盘算的只是它自己的利益。在这种场合下,像在其他许多场合一样。他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引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也并不因为不是出于本意,就对社会有害。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的促进社会的利益。”从此全人类都记住了一个词:“看不见的手”。每个人都在追求自己的私利,无形之中,冥冥之中,促成了集体的福利。每位同学都为了自己的前途好好学习,不经意帮了林校长,提高了升学率,也提升了国民素质,增加了对社会的贡献。

如果事情到此为止,结果是令人沮丧的。中国人搞市场经济这三十年,基本上学的是上面这些话,但大多数人可能不知道,或者没兴趣知道的是,亚当斯密还是一位哲学家,他自己最重视的著作是《道德情操论》,其次才是《国富论》。下段话同样重要:

“人类生活的不幸与混乱,主要原因是似乎在于高估了一种境况和另一种境况之间的差别。贪婪过高估计贫穷和富裕之间的差别,野心过高估计个人地位与公众地位之间的差别,虚荣过高估计湮没无闻和闻名遐迩之间的差别。“受那些奢靡思想影响的人,不仅在现实处境中是可怜的,而且往往为达到他愚蠢的羡慕的生活境况而扰乱社会和平。”

今天的中国人尤其需要背诵上面这段话,因为很多人都把物质贪婪、政治野心和社会虚荣带来的快感,过分夸大了。他们自己为此付出精神的痛苦的代价,但粉丝们和大众们不知道私底下这些代价,只看到他们光鲜的一面,所以整个社会被误导。整个国家都在被无形的手驱使着、奴役着追求这些表面的东西,几乎没有人处于宁静平和的喜悦之中。

3. 培养量化的思维方式

同学们读的是国际学校,如果是以英美教材为主。有必要知道他们的教学内容和结构,是非常重视量化的观念和方法的。谷歌公司有一道面试题非常有代表性,请问这间房屋大概能够放得下多少只网球?类似的题目很多,比如咱们这间屋子如果站满人,大该能站多少人?大象的体重比人重大概多少倍?如果同学们以后想进入谷歌这样充满伟大创新的公司,现在就要训练自己的量化思维能力。

千万别小看这些题目,它们源于深厚的民主社会根基。美国的开国元勋们认为,民主的质量依赖于大众的理性思考水平。为了培养有智识的公民,一是提高识字率,减少文盲,二是推广数学教育,减少“数盲”,提高公民的思辨能力,供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华盛顿,杰弗逊和富兰克林都是其中杰出的代表。大家留意一下美国国会听证会上的针锋相对,法庭上的唇枪舌战,新闻媒体的问题揭露,会发现他们少有空对空的争辩和指责,通常是用数据,用事实说话。反驳对方,往往也是指出哪个数据来源靠不住,哪个统计方法错误,哪一处逻辑推理出现问题。大家如果将来考GRE,GMAT,会遇到数学和逻辑题,考察的就是这种思考素质。

4. 避免让人性的弱点污染你的思维

嫉妒、怨恨,攀比,自怜,都是灾难性的思想状况。查理.芒格在一次广为流传的大学演讲中说,“过分自怜可以让人近乎偏执,偏执是最难逆转的东西之一,你们不要陷入自怜的情绪中。”佛教上有个词叫做“挚”,这个字上半部分是执着的执,下半部分是手,就是用手拼命抓住东西的意思。对某一事物坚持不放,不能超脱,你对世界的态度,就陷入自说自话的妄情和妄想。这也类似西方心理学的“自我服务偏好”和“动机驱动的偏好”。实际上,世界上最好的东西是不用去抓在手里的,比如阳光、空气、干净的水和善意的爱。如何摆脱自怜,芒格举了一个例子,有个朋友,他随身携带一叠厚厚的卡片,每当有人说了自怜的话,他就会慢慢地,夸张地掏出那一叠卡片,把其中一张交给自怜的人。卡片上重复着一句话,“你的故事让我很感动,我从来没有听说过有人像您这么倒霉。”接到这样的卡片的人,大概也会发现自己自怜的荒诞性,莞尔一笑,转眼释然。

情绪受环境,受境遇影响,是自怜的另外一种的表现。《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里说,我们无法选择环境,但可以选择对待环境的心态。当对待外界的心态改变了,外界的客观世界就会恢复本来的面目,既没有你预期的那么好,也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坏。你本身也会回归客观世界中的本位,你没那么重要,也没那么不重要。《阿甘正传》里丹上校在战争中失去一条腿,退役后脾气异常粗暴,经历一场暴风雷雨之后,大彻大悟成为一个正常的人。阿甘自言自语的说,丹上校终于跟上帝达成妥协了。无论何时何地,请温柔地与这个世界达成妥协。《易经》讲“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厚德载物。”前半句可以作为励志,紧接着后半句就是讲要懂得顺应天道,承载包容。南非前总统曼德拉说,“当我走出囚室、迈过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悲痛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其实仍在狱中。”

可见包容不是居高临下的包容,不是不痛不痒的包容,不是扭捏作秀的包容。是被误解,被残害,被遗弃,仍然是对世界,对人类,对民族和对身边的人的人文包容和终极关怀。龙应台是台湾著名作家,台湾第一任文化部长。她有一本书《大江大海一九四九》,再现了那个大时代变迁中的小人物命运。在1949年国民党战败撤离大陆去台湾时,很多下级军官,战士和刚刚被拉入伍的孩子,都不知道这一趟上船,一生一世再也无法重返大陆,他们跟母亲,跟爱人的一次寻常的道别,没想到一辈子天各一方,音讯全无。这也是龙应台自己的亲身经历。在她笔下采访的数百个人物的亲历,读来令人辛酸不已。但整部作品你感受不出任何的怨恨之气,愤慨之情。只感觉惊涛骇浪的生离死别在她的温柔的叙述下,融入历史的河流静静的流淌,留给后人无尽的反省和深思。相反有本书叫做《往事并不如烟》,香港出版书名为《最后的贵族》,讲的是清末,民国时期的大师们及其后人在大陆文革期间的遭遇,这是一部难得的好作品,有很多令人唏嘘留连之处,但挥之不去一种余恨未消的气息,不得不说是一种缺憾。

还要避免极端的意识形态。沃伦.巴菲特崇拜他的参议院父亲。但他父亲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偏见(右翼份子),他的社交圈中也多是右翼份子。沃伦还是孩子时,就把这一切看在眼里,他觉察到意识形态的危险性,决定远离它,一生中都遵循这个原则,这个决定对他准确地认知世界和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投资家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查理.芒格如出一辙,给自己制定了一条铁律,帮助自己在偏向于支持某种强烈的意识形态时保持清醒。他说:“我觉得自己没资格拥有一种观点,除非我能比我的对手更好的反驳我的立场。我认为只有在达到这个境界时才有资格发表意见。”

有包容性、开放式的心态才会产生明智的思想,才会有更多的朋友。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伏尔泰有句名言,“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坚决捍卫你说话的权力。”如果我们喜欢一种观念,喜欢某个人,支持某个派别,就一定要容得下反对、质疑、讽刺、挖苦甚至诽谤它的声音。因为这些力量的存在,我们喜欢的那个观点,那个人或团体,那个体制,才不会滑向无拘无束,为所欲为,毫无监督和羁绊的堕落之路。

《创见》是由黛正(DZ)发起,由创见者(C-sighter)一起主笔的原创读书与生活笔记。让我们一起分享彼此认知世界,传承思想,创见未来的历程与感受,让每个人平等地成为自我生活的思想家!

 

 

《创见 (C-sight)》中所有文章(自然包括本文)均为笔者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未经允许的改编请绕行!

 

发表评论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徽标

您正在使用您的 WordPress.com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Facebook photo

您正在使用您的 Facebook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