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The Chinese Way》(中国蹊)是一本由Routledge出版社于9月最新发布,客观且全面观察、记录、探讨现代中国社会及其发展趋势的新书。该书基于近1000位在学术界、商界和政府中有所建树的中国人的个人故事和视角分享,依托第二手信息资源(包括书籍、报刊、杂志和社交媒体)的广泛搜集,为读者提供了另一个认识中国和认识自己的维度,该书从人类学的角度出发,覆盖2014年期间中国社会的51个主题。尤其,第一章就总结了中国生存方式的九条核心特征:中庸之道、富人主义、氏族主义、等级主义、多元性、自身有益主义、情感主义、不劳而获主义、犬儒主义。《创见》特地请来本书的作者之一,也是我的师妹(精灵代号:少年Pi),分享一下她编写这本关于“我们”的档案路上的心路历程,向大家介绍一下书中开篇第一章总结的2014版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在“创见”(C-sight)微信号中回复:“中国蹊”三个字,可以完整阅读《创见者文集》少年Pi谈“饱满地生活”上下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创见者智识文集》
谈“饱满地生活”(上) – 写《中国蹊》给世界看,也给自己看
少年Pi 落笔于2014年10月24日
1. 令人忐忑与兴奋的源起
中国蹊 《The Chinese Way》, 是丁敏老师和我一起书写的,记录2014期间中国社会的一本“档案”,今年9月出版发行。黛正(DZ)师姐说,你可以和创见的读者谈一谈,写《The Chinese Way》的心路历程。因此,写下这段文字,记录并反思自己的所感所悟,也和大家分享一些有意思的的桥段。我不想喂大家鲜味十足的鸡汤,也不想给大家填鸭式的干货,而是希望你们读了之后,有一种喝了番茄蛋汤的满足和简单。
2012年初,当丁老师提议说,我们来写一本记录中国的书时,心里既忐忑又兴奋。忐忑,是因为中国太大,太多元,很难有人真正读懂他。如何解读中国,并把他如实地表达出来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按照林语堂的说法,中国是个“老大帝国”,既脸皮厚实,又深不可测;兴奋,是因为有机会看着中国,倾听中国人,并把他读出来,把最真实的状态介绍给外国人,也是介绍给我们自己。这个时候,工作可以说是生活的一部分,或者说生活也是工作的一部分。
书的中文译名为《中国蹊》,为什么取蹊径的“蹊”?我们这样来看,蹊是无规律的,但是看似无规律,实则是有规律的。这些小路,是我们自己走出来,多而杂乱,却有自己的方向,我们希望通过观察、记录中国,探讨中国未来的发展趋势。
2. 以外国人的视角看中国,让你更了解中国
日常生活里,我们的衣食住行,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爆炸式增长的讯息,即使复杂也能习以为常;飞速变化的物是人非,已让你无暇顾及……我们应该如何重新认识中国,如何抛开固有的成见,如何重拾被自己丢掉的生命体验?
比如,逛街时你不会好奇广场舞的存在,因为这太平常了,可能你,或者你的父母就是其中一员;你没有空在拥挤的地铁里观察满车厢的低头族,因为你太累,或者你也正在和手机谈恋爱;你读着段子,然后浅浅一笑,抛出一句“你懂得,c’est la vie”的自嘲。习以为常、无心顾及、无奈接受都成为了我们了解你最熟悉的自己和中国的阻力。
在看过Peter Hessler的《江城》后,似乎找到了一些灵感。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外国人的视角,重新看中国,看那些自认为熟悉却很陌生的地方。记得在他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起初,学校墙上的字,在我眼里是这样的:教书育People,管理育People,服务育People,环境育People。”中文对他来说太难,起初他认识中文单词实在有限,只能读懂“人”字。但是他能一直充满好奇心,至少读出了另一种视角,而我们根本不会多看几眼这样的文字,生活很多地方都是这样。就像我们旅游,转换了时空之后,会变得异常兴奋和好奇,而对于日常的生活工作,中国人很难专注地观察身边的现象。
带着好奇心,你会看到生活的另一面。在准备写“剩女”章节的时候,专门去了上海人民公园的相亲角。在我看来,相亲角就是一个变相的人才招聘市场,一切都是赤裸裸的。在访谈的过程中,一位叔叔很热情地和我们聊起,“我家有400多平,儿子海外留学回来,现在在外企,开宝马。你不用为做家务担心,因为我家有两个保姆……”你可以说这很正常,大家相亲都是这样的,他把所有的优势都“亮剑”出来,也不足为奇。但当你把他说的这些条件拿出来再细细解读的时候,你可以观察到如今的父母如何殷殷心切,社会如何衡量人的质量,以及单身男女如何建立婚姻。
再如,在为写酒文化这一章节做访谈的时候,一位公司负责人,曾这样谈起自己的酒桌用人法:“我们可以通过酒桌,判断出每个人的个性特点,然后就可以决定怎么用人。敬酒总抢在别人前面的,适合公关部门;坚持不喝酒,表明坚持原则的,则适合担任会计财务工作;肯愿意喝酒表忠诚,不惜牺牲自己身体的人,值得依靠;再三推脱,会喝酒却一再强调不能喝的人,不值得委以重任,这类人很有可能在关键时刻退缩;酒后失态、乱“吐真言”人也不能用,这类人没有很好地自我控制能力,容易在商务谈判中泄露关键信息;并不是说喝得越多越好,老板会根据岗位的特点来用人,所以应当表现出自己真实的个性,而不是逞强。”原来喝酒也可以这样解读,中国人喝酒,不仅仅是你看到的一来二去的劝酒敬酒规矩,更是文化的载体。如果你怀着好奇之心观察中国人手心里的文化,便能体会其中广阔的天地,正所谓酒中乾坤,杯中日月。
3.保持客观中立,“饱满地生活”
大数据时代,所有的都是数据,但有可能都是无用数据,因为有太多的万万没想到。在写到中国人如何看待自己的时候,实在是一个矛盾的纠结体。网络中尤其是微信平台里,我们转载过太多关于描写中国社会的文章,从中国人的视角,外国人的视角,国家间比较的视角(这些材料,都可以在我们搭建的网络平台看到,www.tcw2014.org)。仅看以下几篇文章的标题,就会让你纠结得晕昏过去:当你看了“我为什么喜欢美国”、“你不会笑着读完的中美差距!!!”、“无耻的中国人”等文章后,悲观至极,有种马上想逃离的冲动,感叹这是最坏的时代;然而,没过几天,你又看到这样的文章,“美国,一个愚蠢而落后的国度”、“上海‘白骨精’移民美国做家庭主妇:心理落差大”、“没有了祖国你将什么都不是”、“知道吗?被你嫌弃的中国,外国人却如此羡慕”时,你又满怀期待,瞬间信心满格,幸福满满,庆幸这是最好的时代。于是,你不得不学会客观中立,在让你左右摇摆的信息洪流中,稳住阵脚。
有一位学者说过“可以融入你自己的生命体验,并且激起他人共鸣的研究是真正的好研究。”一直觉得这是一句不能拒绝的正确,然而要做到却非常困难。直到最近,我的一位同学(理工科背景),在看了我们书的一些内容,和我聊过之后突然说,“我发现你们抓到有血有肉的东西了。之前就觉得高(jia)大(da)上(kong)……”我想,大概是因为我和她谈起要分享中国人自己的故事时,引起了她的共鸣了,之前觉得高大上,也是因为感觉没有接地气的缘故吧。
有人不幸福,是因为感知幸福的能力弱,有人不快乐,是因为笑点绷得高,有人不停奔波踌躇,是不知道生活本来就有太多万万没想到。饱满地生活,每个人都可以做自己生活的思想家。
欢迎参与
目前我们正在着手分享中国人自己的故事,以视频或者照片的形式展现出来,并放在我们的网站。最近做了几期大学生的记录,正在最后做最后的剪辑和整理。每一个人都是一种生活体验,如果你觉得自己很“有意思”,或者你的朋友很有意思,欢迎加入我们,成为我们的采访人,和大家分享自己的故事,请直接发邮件至xujie@fudan.edu.cn 。
“先认识自己,后懂得世界”。更多关于《中国蹊》(The Chinese Way)的资料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号(ID:thechineseway),或查阅网站:www.tcw2014.org
《创见》是由黛正(DZ)发起,由创见者(C-sighter)一起主笔的原创读书与生活笔记。让我们一起分享彼此认知世界,传承思想,创见未来的历程与感受,让每个人平等地成为自我生活的思想家!
《创见 (C-sight)》中所有文章(自然包括本文,以及包含的图片)均为笔者(所有创见者)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未经允许的改编请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