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领友王冬莹,是前新华社记者,现陪老公小孩在英国生活。今年9月,我开启《创见》之旅的同时,冬莹创办了 “语言学习与教育国际工作坊”(微信号相同),这个跨国教育公益计划。鉴于自己的跨国婚姻,她特别关注跨国文化交流,育儿,中英文双语教育和可持续发展,与我的兴趣很多契合,一直邀我与小女神贡献点滴思考。尤其上次我汇总第三期创见同学慧讨论写就《逆袭中国教育体制的力量》之后,冬莹敦促我特别写写曾经在英国留学的日子,给那些对留学生活充满好奇的年轻人。也由于这个邀约,有了《创见文集》的第三篇随笔,关于我曾经的第一个间隔年的故事, 尤其是关于LSE,关于留学读书生活。我想就用5W1H来解读一下个人感想,希望给想出去走走的年轻人一些启示吧!(我同时已把在LSE时几篇相关读书生活的博客收录到《旧文曦思集》的“留学”系列之中,大家可以在“创见”微信号里回复“留学”两个字详细阅读)
1. WHEN什么时候去留学?
2. WHERE去哪里留学?
3. WHAT留学读什么呢?
4. WHO与谁一起?
5. HOW 如何利用留学机会?
6. WHY为什么要出去走走?
另特别附《番外篇》- 美国读博生活感悟
——————————————————
游学欧洲(围绕LSE展开的“而立”岁月)
黛正 落笔于 2014年岁末 冬日晚
1. WHEN 什么时候去留学?- 留学是“乘法”,有“阅历”的底子才更好
虽然我大学本科毕业时候,看到同学们有的直升硕士,有的马上出国读书,我这个特别喜欢“读书”这种状态的文艺女青年当然也是磨拳搽掌,跃跃欲试。可惜家庭与经济条件局限,一直到毕业七年后才迈出这一步。然而,我却很感谢当时这种局限,也是我之后遇到大学生或者特别想出国读MBA的同学都会劝谏的一点:“先积累一些工作经验与人生阅历,再出去走走,才会更有体会”。
在LSE(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读硕士的时候,同班有来自世界各地四十多个同学,也有一部分是直接本科读完继续的。上课与小组讨论时,感觉有没有工作过,生活阅历深浅,对于同学们理解理论的能力形成了天壤地别。坦率说,由于自己有工作与管理经验,组织管理类的课程,老师开始讲5-10分钟,我把书里开篇或结尾主要观点一看,就全明白了,然后剩下的课程就坐在第一排与老师讨论,提出各种问题“刁难”老师,不亦乐乎。但下课后,我就遇到同班从没有工作过的中国同学来问我,她说就是无法理解书上的一些概念,包括各类小论文让她异常痛苦。
我后来总结,确实不是我特别聪明,而是有工作经验,任何组织发展与管理创新的理论一打开,你就会联系到工作实践过程中的一些特定场景与问题,然后看到理论总结时感觉过去的经验被总结了,把抽象与具体联系起来以后,更强化了自己对事情的认知,然后涌现出更多的讨论与新的问题,感觉课程非常有意思;(随便举个简单的例子,讨论“跨层沟通”方式,比如CEO与初级员工谈话“越”过了中层管理者;这样的问题有工作经验的人很容易联想,而从没有在“公司”里呆过的人很难想象。)同样,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也是,如果你人生阅历丰富,经常思考自我,思考自己与社会和世界的关系,你也会对各种“理论”有同样亲切的感觉。
我想说留学读书是“乘法”,是一个“加强性”的系数,你的“收获”=人生工作阅历 * 系数。所以,如果你想出去读书有更多的收获,还是请把这个阅历的底子基数放到足够大,人生有更多的问题与探索欲,读书才更得其效。
2. WHERE 去哪里留学?- 去“英国”=去“欧洲”,去“留学”=去“游学”
对于英国一年制的授课式硕士MSc我个人是非常推崇的,相对于很多美国2年制硕士,国内很鸡肋的3年制硕士,真是性价比超高的选择。尤其对那些还没有完全确认人生最终方向,希望探索真实自我的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思考人生与未来的“驿站”。个人有以下几方面感触吧:
– 多元的文化:对比美国(有时候经常笑称那是个没有文化的地方),英国自然更有历史感,厚重的文化积淀,又不乏创新的前瞻。在LSE读书,校园就在伦敦市中心,旁边就是BBC,不远处是各类音乐剧荟萃的中国城与几大博物馆与皇家画廊,泰晤士河对面是我经常听音乐会的南岸中心,还有泰特现代美术馆,摄政公园与牛津街也近在咫尺。处于各种艺术人文环绕之中,抬脚就到,更别说LSE自身各类讲座,社群,音乐会等。尤其,我读的科目,今天听A教授一边介绍同时一边批判美国的社会心理学派各类问题,明天听B教授讲亚非拉尤其中国经济蓬勃发展对欧美与世界经济的影响。英国人喜欢“辩证思维”,既很绅士又很尖锐,会同时吸纳又批判各家之说与各派观点,从这点上,与凯恩斯唱对台戏的哈耶克被请到LSE然后得以才华尽显,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注,凯恩斯与哈耶克是两位对整个当代人类经济社会经常产生重大影响的经济学家,但观点对立。凯恩斯主义倡导宏观刺激计划与政府干预,而哈耶克强调自由市场经济与自发秩序);所以,我挺感谢老公让我放弃牛津offer,选择呆在伦敦,呆在LSE。
– 思考的自由:读书读到30岁,我才明白“没有正确答案”,或者说“辩证思考”意味着什么。不同的课上,老师都会要求写book review, essay等,而要求大多是讨论A学派主要观点是啥,B学派主要观点是啥,你对各学派哪些地方认同哪些地方不认同,你自己有没有特别的“视野”与“问题”没有被过去的学者讨论与覆盖到的。这些小论文作业的得分多与“会问好问题”的能力成正比。现在有接触IB国际中学教育体系,更发现欧美教育制度里,这种“辩证”思考与“问问题”能力的培养是从中学到大学一脉相承的。然而,在那时,对一个30年来习惯了中国应试教育而且对考试得心应手的我来,是有很大冲击的。于是,一下子觉得,“思考”可以这么自由,问题可以这么“惊世骇俗”的去提。记得一次现在组织理论的讨论课上,我提出“为啥组织要分盈利组织与非盈利组织?”顺带批判了西方国家对中国各类企业提出一样的高环保标准。然后,美国同学不干了,跳出来说中国污染如何严重,环保是为了所有地球人;还没等我反驳,拉丁美洲与其他亚洲同学就自觉站出来声援,阿根廷同学说我们自己经济那么多问题很多企业能让员工有安稳的工作吃饱穿暖就是对社会很大的贡献了,美国人那是“自以为是”,要做全球的“警察”……就这样,我举手提了一个问题与延展的思考,引发了世界各国人民余下整堂课的“唇枪舌剑”,真是自由欢乐的很。
– 审美能力提高:为什么我说去“英国”等于去“欧洲”,去“留学”等于去“游学”呢?英国本身旅行资源就很丰富,比如幸亏还在一起的苏格兰高地,爱丁堡与尼斯湖畔,巴斯古城等,更别说伦敦就够待很久,每天看不重样的音乐剧歌剧舞剧就够折腾一个多月的;而且学生签证申请去欧洲办申根非常方便,我经常提前1-2周计划好行程,然后某天一大清早坐上EasyJet那样的廉航,没几个小时就落地维也纳,布拉格,布达佩斯等,和在国内抬脚飞去个成都,广州一样方便。所以,去到英国读书,等于拥抱欧洲,很多美国大学本科生也喜欢去英国读硕士,英国名校文凭含金量一样高,课程时间短,还能顺便游玩一圈欧洲,何乐而不为呢?而且“欧洲游学”都是“艺术之旅”,因为各地去看的最多就是画廊与博物馆,听当地的音乐会,购买当地街头艺术家的绘画手工制品等。短短9个多月,深感自己的审美能力在“流连忘返”之中被无形拔高了很多很多。
3. WHAT 留学读什么呢?-如果让你重新填一次高考志愿,你想读啥?
无论当年自己填高考志愿,还是去年帮侄女填高考志愿;我们很多人18岁的时候都还不知道自己喜欢读什么,未来会喜欢什么样的职业。加上考不上落到其他专业的情况,本科时的选择往往不是你“最走心那一个”。所以,出去留学,走走看看,必须选择一个自己内心真爱。我非常不建议大家到了要出国留学的时候,还是很老套的看哪个专业排名前面,哪个专业就业率高等各类“社会通俗评价”指标,而是应该问自己:“你觉得自己最好奇想探索的问题是什么?”,“哪个学科如今在研究这类问题?”。
英美大学体系的各类专业设置更丰富多元,尤其还有很多“跨专业”硕士课程,所以基本上你想研究思考的问题,多上网查查各校的学科专业设置,就会突然之间看到你追寻已久“德慧兼具”的美女。比如,我一直很想读心理学,小时候喜欢研究个催眠术啥的;但是本科不是心理学,纯正的生物医学背景的心理学专业比较难申请,于是发现“社会心理学专业”收各类学科背景;另外,我本科就读企业管理,让我再上个MBA就比较无趣了,但又想读点与实践相结合的东西,尤其那时候在创业公司,对组织的学习发展,创新突破很感兴趣;结果,我在LSE社会心理学院下发现了“组织与社会心理学”这么个硕士方向,正好把我两方面需求给满足了,而且最终觉得当年这个选择对我后面的人生,不论创业与读博士,都产生了深远而积极的影响。所以,请你出国留学,选择最“走心”的那一个。认真检索各类专业资料的同时,可以凭着“感觉”走,相信缘分,看看哪个让你“砰然心动”!
4. WHO 与谁一起?- 那里还有一帮你未来一辈子的朋友
最近热播电影《匆匆那年》,纯净的学生时代友谊都是美丽的;其实,出国留学又给了我们这样一次机会,去认识一些未来一辈子的好朋友。我是幸运的,同时获得志奋领奖学金的领友都是才子佳人,大家都有人生阅历与工作经验,如今放下一切,聚在某宿舍据点里(当然我的宿舍是伦敦主要据点),一起煮饭,一起喝酒,一起讨论如何应对学业,计划各类旅游出行,尤其是可以一起自由放任地探讨全球的政治经济文化,这是如何的“青春”呀?
即使在同班同学里,虽然很多年龄比我小,但一起读书的情谊,尤其是思想智慧的交汇,好些都至今是我的挚友。一起读书的伴侣,尤其是读书时光里能找到的那些“精神”伴侣,就是那种阔别几年,你都会只为了见她一面而坐上飞机去一个她在的城市,然后下飞机有她的拥抱在那里等候那种。如同,她在自己宿舍里煮了好吃的猪蹄,炖了美味的汤,拉你一起享用一样,亲切而温馨。如果,你到了“而立”之年还想交一帮子好朋友,或许出去游学,读自己喜欢的书,你会遇见他们,与你一样成熟,也与你一样还保持着纯真与探索的心性。如果你可以继续纯净地去感受友谊,那么在你留学的地方也会有这样一帮子好朋友等待你的发掘。这些朋友里,或许还包括学校里的老师们,比如我与系主任老教授Patrick就因此成了“忘年之交”,今年他还应我之邀第一次来到上海。
5. HOW 如何利用留学的机会? -如果你不推开窗,徐徐清风如何拂面?
整理2007-2008年期间近300篇博客(那时候每天读书都写博客),描写LSE读书的有好几篇,包括讨论LSE小老师们,如何选举班长,组织Seminar(讨论课)小组时文化差异问题,还有对课程的一些看法,这几天已经一并汇总到创见栏目的《旧文曦思集》 的“留学”系列中,大家想具体了解,可以在创见微信里回复“留学”两字查询; 这里总体说说How的问题,就是“主动”两个字。英国大多学校的网络管理系统都非常发达,只要你想查各类消息,都可以找到对应的网页,FAQ(常见问题与回答)仔细读就是,不行就发邮件过去问工作人员,一般都会回复邮件。如果你看到书面信息规范是A,而执行有不一致时,你显示书面信息A给对方,对方基本都会认错,并妥善解决执行差异问题。因为,这是一个尊重“游戏规则”的国家,既然游戏规则贴出来是A,就得大家都遵守。而正是这点,让我觉得在英国读书的岁月成了我感觉人生时至而立之年最有“安全感”的日子。因为,你只要知道规则,尊重规则,你就可以非常自由的做你喜欢做的事情,各类探索。而我说的“主动”两字也就有了真正的基础。
我看到外校有排球俱乐部招募,旁边有健身房打折,中午学校图书馆有免费音乐会,我都会信任这个消息,然后自己跑去申请加入 获得不一样的体验;我会记录不同的老师的open-hour(开放办公时间),然后理直气壮的去敲门,再牛逼的教授都要接待我的问题,尤其是学校对每个硕士生不光安排了论文导师,还有学习生活辅导导师,后者对于熟悉各类学校资源与适应学习生活很有帮助,类似免费学习生活心理咨询师,我当然要“主动”利用好每周谈话机会啦;更有免费的英语写作辅导课,老师很耐心,上课轻松,你还可以单独找老师给你的作业小论文提文字修改意见,这样的福利当然更要“主动”;宿舍楼的超大Common Room(公共活动空间)也是,你可以申请自己办派对,门口贴好给大家的占用通知就是;多数基础课都配备“小老师”组织讨论批改作业,这些博士生很多都有才与热情,与她们交往问问题更轻松,很多时候会连带给你很多学习思考线索并介绍好的研究工具。外国同学搞生日派对,我也会积极参与,然后体会一下伦敦市中心街区地下派对的盛况,虽然找路黑灯瞎火有点怕怕;留学读书,其实学校与周边很多资源,关键是你愿不愿意去“发现”,“信任”,然后“主动”参与。如果你不推开通往外界的窗户,清风如何徐徐拂来呢?
6. WHY 为什么要出去走走?
再回到为啥要“出去走走”这个根本点上,我想用现在大家比较多涉及的两个字- “初心”。《旧文曦思集》的“初心”系列里有一篇《三十而“历”》就是我30周岁生日在布拉格街头对自己留学9个月生活的感触,一直觉得那一年的读书时光是离自己的“精神”与“灵魂”最近的日子,可以看到自己最真纯的原始的对生活与智慧的热爱与挚诚;而很多当年一起留学的同学与我观点一样,对那段与自己“遇见”的时光一直念念不忘。所以,我还是想说,留学读书一定要放下“世俗功利”的目的,把它想象成一次心灵与智慧的历险,认真探测自己的真爱与潜能。
最后总结一下我的留学感想。08年秋回到国内,好些人问我感想,我说出去10个多月,就一句话:“外国人其实没有中国人聪明”。其实自己以前对国外很好奇,也会有时候觉得外国人如何有创意,外国月亮有点特别似的;但我在所谓国外名校读书,欧洲各国旅行,参与各类社会经济文化活动,语言表达沟通没有障碍的话,我发觉的其实是:“世界大同”。国外读完本科就读硕士的同学一样啥都搞不懂,美国同学也很多不会读书不会演讲更不懂得合作的,跨国学习小组与联合国一样效率与执行效力很一般般。而中国同学以其独有的勤奋,不同的阅历,对问题与环境的高度敏感,如果能保持主动积极的心态,虚心开放地去与世界连接,放任自己去发挥与表达观点的话,你会觉得中国人真是非常牛逼的啦!
中华文明是唯一活着的古代“轴心”文明,我们应该对几千年祖先传承给我们的智慧与东方哲学有充分的信心。去掉浮躁,看完欧洲哲思,回过来看看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会发现我们老祖宗的智慧其实更能帮助全世界人民找到人类的“初心”。然而这点,在你出去走走,有了对比之后,会愈发感觉明显。所谓“学贯中西”,是很多真正的“大师”所长,我也以此与很多读书人共勉。
金马年已临近尾声,祝福大家收获丰满,来春更美好!
附录简介:“语言学习与教育国际工作坊”是一项跨国教育公益计划。由王冬莹女士于2014年9月在伦敦创建。该计划致力于优化双语宝贝的教育环境,为海内外父母孩童,以及国际教育、语言、社会、心理学界人士搭建跨界交流平台。该计划旨在分享第一手家庭育儿心得,透视东西方教育理念之异同,探讨语言学习和文化适应,以促进教育的国际借鉴和优化;帮助孩子们实际、有效且快乐地学习外语,了解各国文化。其中具广泛借鉴意义的文章,以中英文双语形式发表。
—————精灵分割线——————
番外篇:美国读博生活感悟
如果你真的对学术感兴趣,喜欢读书研究问题的生活;你也可以直接本科毕业出国攻读博士学位;而在读博这点上,美国目前还是很多学科的学术水平执牛耳者。大多数时候,如果美国学校接受你读博(尤其是名校),学校会负担你全部学费(博士一般5年),也会给你足以温饱的生活津贴,让你可以安心求学。以下几点是两位在美国访学的朋友与我聊到的中国学生在美国读博的感触:
1. 是孤独,也是热闹:国外读博,讨论会派对很多,研究院老师同学都会盛情邀请你一起参与。席间,你也会发现牛逼教授们与各类硕士博士一起聊得不亦乐乎,完全没有距离感,热闹得很。但在学习生活中,其实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生活与学习都是;中国同学到国外院校读书,虽然不乏各类热闹,但总还会觉得“无法完全融合到”国外当地真正的社会社群之中的“孤独”。这就像在国外路上电梯里大家陌生人见面也都会微笑乃至打个招呼问声好,让你觉得很亲切,但是那个毕竟又不是你的亲人。但反过来想想,这种“半出世”的状态,对于研究者其实也是难得的冷静但直接观察西方社会的契机。
2. 质量不在课程在氛围:朋友们是国内名校博士去美国名校访学。首先感触的是:原以为那里的博士班课程质量会比国内学校好很多,但发觉其实也是一样的水平,最大的差别其实是“学术氛围”。这里很多博士生年纪都比较大,有了很多工作经验再来读博,甚至有读了一个统计博士,又来读金融博士的;大家就是喜欢研究,出自个人真实的兴趣而来读博,每个人都异常的用功,围绕课程预习,阅读,上课提问,课后讨论,很多人每周学习时间平均是60个小时,同辈压力可是“森森的”哦!所有人都非常认真专注投入,而营造出的“学习气氛”是真正的国外博士培养的优势所在。
3. 最馋中餐,厨艺必长:在海外读书最头疼的就是吃喝,尤其美国的吃喝更是单调无奇还容易增肥。所以,有机会尝到中餐无益是中国学生的最大期待。于是,在国外那些不会煮饭不会下厨烧菜的也突然都变得勤快了(当然也有专职“蹭吃”但负责洗碗打扫的),都说自己现在是“厨艺大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