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博客写在2007秋天LSE开学后近一个月,简单讨论到班级“选举”问题。比较有意思的是,当时班级里有来自各个国家的同学,谁会是积极站出来组织活动,谁会是积极参与选举的,选举时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说话方式,尤其是最终这个班级“联合国”会倾向于选择什么样的同学代表班级呢?
我用了“合适的锋芒”这个标题,其实也是回答即使今天国内很多大中小学同学们在步入班级选举时会遇到的问题。博客中写到:“其实,各国人民都不喜欢自诩过多的人,这就是那个美国男生失败的地方吧,人们往往喜欢和他们一样青涩却热心的人,觉得老练高傲的人只会带来Peer Pressure(同辈压力),并不意味着更好的服务!”。
我想在世界各国都一样,要赢得选举,“做得好”,确实比“说得好”更重要;人们都喜欢“与自己一样友爱热心的人,虽然他们可能还稚嫩”,而往往提防“太聪明,看上去自以为是”的那种。
《创见》微信号中回复1003 ,可以阅读整篇写给想出国留学的年轻人的,比较系统介绍“游学欧洲”的个人建议。
标注:“留学”系列的插画都是“小女神”手绘本里的漫画头像草稿
————————————————
《班代表选举-LSE教室》
– 2007年10月17日 晚
今天一早又是组织和社会心理学讲座,虽然今天不是老教授(系主任Patrick)讲,来的老师同样是典型的英国老头,讲得口齿比我们系主任清楚一些。虽然讲得云里雾里,但大家还是对这次不是老教授讲课表示庆幸。上课期间这位英国老头好像对我们本来打算下课才举行的班代表选举很感兴趣,索性利用所谓的课间(其实本来没有课间的)帮我们组织起来。这次选举,自己写邮件说愿意做班代表的有4个同学:三个男生,两个来自美国,一个希腊;还有一位美国女孩子。可见美国人对热衷选举的传统啦。
每个候选人首先大约用3-5分钟说一下自己的相关的经验,为什么希望当班代表。然后,我们把候选人们都请出去站在台前,通过两轮举手选举,最终选出了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女生当选,是意料中的,我也选了她,她就是帮忙组织学习小组的Jen,昨天就有候选人之一的Apollo(希腊男生)提出过一男一女搭配的设想,建议让Jen自动入选,后来被其他女生否决了(我们班级女生多,但大家的反应是不希望想当然的突出女权优势啦),让Apollo的建议变得有些“突兀”。我选的男生是一个读过心理学有一些实践经验的美国男生M,看上去年轻,说话有时候却很老学究气,觉得他可能对课程了解多些,以后比较能和教授“绕”,为大家争取些权益。因为相对他,Apollo虽然人长得超帅,但是组织经验好像并不多,显得比较嫩啦。自我介绍的时候,美国男生明显比希腊男生说得时间长,阐述了自己如何能干和经验丰富。
但选举的结果却和我料想的不太一样,Apollo的选票是最高的,这位个子高高,帅气却不太多话的希腊男生竟然赢得了非常多的支持,票数比排在第二的女生都高很多。当然,不得不说的是,FACEBOOK上最早开了OSP(Organizational&Social Psychology)群邀同班同学入伙;上周六组织班级聚会;最早发邮件说愿意当班代表的人都是Apollo啦!他的这些积极表现使得最终的选票变得有些实至名归;而另一方面,我想到的是,也许各国人民都不喜欢自诩过多的人,这就是那个美国男生失败的地方吧,人们往往喜欢和他们一样青涩却热心的人,觉得老练高傲的人只会带来Peer Pressure,并不意味着更好的服务,当然这不是什么心理学理论,只是一个对人性的设想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