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文曦思 08 — 小组讨论会遇到“文化差异”

010 旧文曦思08

 

这篇博客写在2007秋天LSE开学后近一个月, 第一次与其他班几个同学分在一起要准备一个讨论会的集体发言。这种小组共同学习,然后到课堂上“演讲”,分享小组共同讨论汇总的学习心得,是大学里经常用的教学模式。这篇博文很长,或者说“很绕”,描述整个小组准备过程,课堂发言,及之后我的经历;或者这真的是“文化差异”,又或许你读的时候会感到“似曾相识”,今天你在班级里或者公司里分到小组共同活动时都会遇到的同样问题。小组合作Teamship问题其实在哪里可能都是很多人的“纠结”!

《创见》微信号中回复1003 ,可以阅读整篇写给想出国留学的年轻人的,比较系统介绍“游学欧洲”的个人建议。

标注:“留学”系列的插画都是“小女神”手绘本里的漫画头像草稿

———————————————————

《是文化差异吗?- SeminarPresentation》

2007年10月31日 晚

关于Presentation对我这个工作多年的人来说实在不算是个大事情,基本可以给人上中文演讲课程了,可是到了学校,和不同国籍的同学一起准备 Presentation却让我不得不体验了一把“文化差异”。这周三的《组织行为学》小组讨论课,我和一个美国女孩,一个美国男孩与一个日本女孩一起要做一个 20分钟的关于Checkland的 《软系统思维理论30年回顾》一文的演讲,形式由我们自己决定。这个任务是2周前就布置的,当时美国女孩的建议是:一共 60页的文章,每个人分15页重点看(她给我的15页其实是Appendix,实在无多可讲),然后交流一下想法再演讲。然而一周过去了大家都没有提供进一步的阅读笔记或者演讲组织策略。由于我这次Book Review就写这本书,所以对文章的思路和架构相对比较清楚。当发现还有3天大家还没什么具体的行动,我就忍不住把自己理解的书本的几大块内容用6张PPT 总结了一下发给大家参考,并建议大家可以四个主题每人讲一个主题,从这个邮件开始,很多事情就一下子复杂起来:

-邮件发出当天晚上:日本同学回邮非常感谢我的总结,觉得对她理解书的帮助非常大,也支持我对演讲组织的想法。

-邮件发出第二天早:美国女同学回邮说,她要讲的那部分内容太多了,根本讲不过来,说原来说好就那15页的,她没有准备更多。

-邮件发出第二天晚:日本同学回信说她那部分内容不多也简单,可以帮美国女同学说一部分。

      以上的第一阶段沟通结束,我们3个女同学周一在图书馆门口碰了头,我给美国女同学看了一下那几张PPT,她才恍然大悟似的说“这个是你准备的,很清楚,我们可以用这个”,原来她根本没有理会我邮件里附的这个文件。大家同意基本每人负责1-2张Chart(图文),主要讲一下其中自己比较熟悉最有感触的内容。让美国男同学(虽然他没来)讲第一部分并且做个很简略的开场介绍。一切似乎开始顺利了,然而却引发了接下来的故事:

-周一下午:一周多来第一次收到男同学的邮件回复,说他在别的城市,很可惜不能参加讨论。

-周一下午:我按照和另外两个女同学商议的,把PPT重新发了一遍给大家,并说如果大家要改自己那部分的内容的话,可以在周二晚给我,我周三一早把给其他上课同学的Handout(散发资料)打印出来,而且也可以提早发给老师如果我们要用Projector(投影仪)的话。

-周一晚:男同学回复,质问我说不是每个人15页嘛?为什么要用Projector, Handout,他说问过老师了,根本用不到,说说就好,而且他说他的内容太多了。(我晕,看来我是太”认真”了)

-周一晚:我回信男同学,说不用Projector当然可以,不用Handout也可以,本来只是想演讲沟通更容易一些,如果大家都觉得什么也不用,就每个人讲讲每个人的部分,那也好,大家压力小些,日子好过些。

-周二早:日本同学回信说她个人认为有Handout比较好。

-周二下午:美国女生回信说,她觉得那套PPT很好,为什么不用?

-周二晚:美国男生发了他的讲演内容的PPT给我。

      一切似乎又达到了妥协,周三可以顺利合作了,可是等我打开美国男生的PPT,真是傻了眼,12张PPT,每张没有Title 或者Caption(标题或者说明),只有2-3段书中相关的句子,每个Bullet Point(分段观点)不是短语,竟然是很长很长的整句。这要是换了我工作上的同事和其他相同文化背景的人,我肯定会回信提示他说这个does not work(没办法用)。可面对一个“自以为是”的美国男生我实在是无语,更何况打印一张Handout就是3便士,我本来想打个10多张的钱自己Cover (承担)算了,他平白把 1张Handout变成3张,那钱我问他收不收呀? 最终忍不住还是回信问他是否确认这就是他要打印的演讲内容,是不是太多了,他那5分钟讲不完,他回信说,他基本就按这个说了,肯定说得完的。晚上我和日本同学在网上聊到这个局面,她也深表理解,感觉到“文化差异”,可能大家对合作的理解和标准都不同吧。

周三一早我老老实实打印了Handout,试想第一部分2张一个人讲(一堆句子没有组织),第二部分4张3个人讲,大多人一看到这样的Handout也会失去对Presentation的兴趣,也许是我习惯把事情做到最好,所以看到这样的东西,总有些觉得拿不出手,但这就是Team Work,不能以我的标准去要求别人不是嘛。

      演讲开始了男同学第一个说,并没有做简单介绍,直接开始读他那12张PPT,场下鸦鹊无声,估计没太多人听明白,因为本来Checkland这本书就晦涩,大多同学不一定读过,过了5分钟,美国女生提醒他很多内容他不用说了,她会说,于是美国女生接了话茬,一开始还很自信的上黑板上画了示例图,然后开始讲,可是她竟然真的把我PPT上列的每个理论都一个一个介绍过来,这是我始料未及的,怪不得她说内容多呢,演讲应该全面覆盖但部分深入,她这样没有重点的一口气说下来,场下估计又倒了胃口。而且后半段她基本也在读自己的阅读笔记,其他同学只是反问她说到哪里了。

很实在的说,日本同学的准备是很好的,她虽然有些紧张,但是内容条理还是比较清楚,不光有小结也有些观点,可惜的是她太紧张了,或者对英语的信心不够,还是拿着自己的两页笔记在读,声音没有平抑而显得单调乏味,使得其他同学并没有能领会她的苦心。

      最后轮到我了,自己本来不想太多发挥,混混算了,但是总感觉 这样下去我们整个组的表现就“太差了”,尤其看着我们那个老师的表情,就不自觉的想打个翻身仗。于是提高了声音说“现在大家一起来回到21世纪吧……” 把大家从睡梦中叫醒,整个5分钟主要内容是关于Checklend理论的Legacy(学术上的遗产)的评述,我引用了很多看得相关书籍的观点和大家实际的生活例子,希望更多引发同学们的关注和兴趣,而正因为更多和同学的Eye Contact,我终于看到了她们的笑容和赞许,以及随着我的阐述变化的表情,演讲完毕,掌声响起,我终于如释重负。确实相对我昨天心理学课的演讲,组织管理一直是我的强项,可以很自然的发挥自己的感想。

虽然,下了课还有好几个同学过来表示对我演讲的赞许和对我观点的认同等,可是课上我看到我们同组同学听完我演讲后冷淡而缄默的表情,心情还是很复杂。在国内,即使自己演讲不好,但是同组其他人讲的好,我们也会为他鼓舞和高兴,而且无论结果我们还会询问别人对自己演讲的改进意见。在这里,我却觉得他们的眼光中的是“拒绝”,拒绝认可拒绝改变。又或者是我表现的太“过”了,让他们觉得不舒服,心理很多猜测却不敢去证实(不敢把国内的处事作风想当然的带到这里来),或许真是全世界人民都需要学习演讲技巧吧(原来以为美国人不用的),更或者说这就是“文化差异”吧,你只能求同存异,无法理解是自然的,理解才是幸运和意外的。又或者只是我太”胆小怕事”了,应该更多的“站出来”呢?“人的性格”之于“文化适应”都是难解,如何去平衡自己的角度真的还需要很多体验和感悟。

 

 

发表评论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徽标

您正在使用您的 WordPress.com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Facebook photo

您正在使用您的 Facebook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