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读了5个星期的硕士课程,我的博客里就提到了“妄自菲薄”这四个字。评价读书生活类似回到复旦读本科时候的日子。并由此似乎明白了MBA课程存在的合理性,也发现其实复旦这样的国内名校,真正的拿来和LSE这样的国际名校比,并不是想象的差距那么大。
博文记录:“去英国前,虽然自己一直不希望对这个国家的体验下太多预测,但其实心理还是有期盼和假设的,因为很多“意识形态”Ideology和“话语体系”Discourse,很早就潜移默化的影响了我们的期待。又或者说,作为中国人,我们社会的文化心理确实还有好些“妄自菲薄”的地方,而如今走到外面来反观自己的国家和生活状态,才能更好的理解我们所处的位置,我们已经学会了多少和还需要学什么。”
《创见》微信号中回复1003 ,可以阅读整篇写给想出国留学的年轻人的,比较系统介绍“游学欧洲”的个人建议。
标注:“留学”系列的插画都是“小女神”手绘本里的漫画头像草稿
——————————————————
《上课,下课 - LSE life》
2007年11月7日 晚
周三虽然不是每周上课时间最长的,却是上的课种类最多的,11点开始组织社会心理学,接着现代社会心理学,再接着组织社会心理学的小班讨论课(逢双周),最后是社会研究方法。然而,这学期课上到第5周了,让我兴奋的课却实在少之又少,总结一下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有的老师上课讲的英语太快,语音重,逻辑跳跃,让你觉得课如“天书”,只能敬仰,不能感悟。(如Derek上的心理学,Patrick上的组织决策)
2,有时,老师讲的英文非常清楚,但是很多话题自己都有经验(如社会研究方法,如人事和团队管理等),关于历史上的理论总觉得只能解决很General(普遍)的问题,给没有工作过的学生是个不错的大框架介绍,却给不了我什么“灵感”,所以反而上课更多开小差。
3,又有时,老师讲得还清楚,话题自己也不太熟悉,算是新事物,可是上的东西,如社会心理学那些各家说法等太理论化,往往是A说了什么理论,B如何指出A的问题并提出其他意见,但B的理论也有缺陷,然后每个话题,就得这样记得2-3个说得“对又不对”的学术权威。
4,很多时候小组讨论上,总觉得有“文化差异”存在,不说话也不好,太抢着发言也不好,无法很自然的融入,因为你在这里关注别人对你形象和语言的反应比在国内多很多,从而变得更谨慎。加上你有时会觉得“小朋友们”都没工作经历,思路凌乱,又各自为阵,很难组织很有效的讨论。(估计是我把这类讨论和我在国内的工作团队的讨论去比了,那真的是差太远了)
归根结底,估计是自己的期望值高了,总觉得LSE作为全球的名校,在教育发达的英国,应该有比中国好很多的高校和研究生教育。其实不然,学校就是学校,尤其在国外他是市场经济的产物,LSE更关注学生能否找到更好的工作,而一开始就把Career Service做为重点来抓,和北京大学只关注是否通过国家最优秀院校的各类指标评审而放弃“三角地”其实是一样的。当然,我不能武断的说LSE不够好,关键主要还是由于自己目前学的学科本身属性,对比自己以前学的是商科,和自己这些年接受的其他类型各种“精英”培训,有很大的不同,而更像在复旦读本科时候的日子。而由此,也似乎明白了MBA课程存在的合理性,也明白了为什么“复旦”也算是非常好的名校,因为你真正的拿来和LSE比,并不是想象的差距那么大。
说到这里,其实只是觉得来英国前,虽然自己一直不希望对这个国家的体验下太多预测,但其实心理还是有期盼和假设的,这些期盼和假设如同社会心理学讲的“社会评价对个人心理的影响”,其实很多“意识形态”Ideology和“话语体系”Discourse,很早就潜移默化的影响了你的期待。又或者说,作为中国人,我们社会的文化心理确实还有好些“妄自菲薄”的地方,而如今走到外面来反观自己的国家和生活状态,才能更好的理解我们所处的位置,我们已经学会了多少和还需要学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