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见者智识文集》—石头奶奶谈—2015,换个职业,换种活法(西方路径窥见)

黛正圣诞节采编导言:冥想女神(我志同道合的博士同班)自从答应嫁给“无影豆”以后(可以看看创见文集02-《人生的命题》一文,了解我与他们准伉俪的一些故事),他们两个决定正式改精灵昵称为“石头奶奶”与“石头爷爷”,分享他们各自在职业发展,艺术与教育,心理学与哲学层面的各种“创见”。不过,我们三个还是“花神豆”组合,并在此向所有创见者道声:“圣诞节快乐,2015年吉祥如意!”

本文行笔时值《中国周刊》刊登《2015,如果可以换个职业》调查报告,致力研究职业转换研究的“石头奶奶”就想为生处于“职场湖泊”中央却还紧抱着大石头苦苦挣扎的人们点盏来自西方的灯。在这个1415(要死要活)档口,你有没有想过扔掉石头,换一种活法呢?

几点文章摘录

1.改变职业=改变工作身份=改变自我:我们改变的是控制着我们职业生活的那些前提和决策规则,需要撕碎自己害怕的那个自我;

2.改变自我通过实践(action)而不是反思(reflection),是做(doing)而不是规划(planning);

3.2015,在你决定换个职业的时候,你就要换种活法,那改变的不仅是工作环境,方式和内容,还有你的朋友圈和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你定义自我的方式;

———————————————————

《2015,换个职业,换种活法》

之(西方路径窥见)

石头奶奶   落笔于圣诞夜

西方学者曾经向挣扎在工作和个人生活平衡中的女性讲述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女人手中抱着一块大石头正穿过湖泊向对岸游去,当她游到接近湖泊中心的位置,由于石头太重,她开始慢慢下沉。对岸观看的人们朝她大喊“快扔掉石头!”,然而,女人仍继续拼命向对岸游着,同时,她下沉得越来越多。对于岸边的人群,解决方案是显而易见的,随着女人越来越无法保持自己不被石头拖下水,人群中“扔掉石头”的呐喊声此起彼伏。但终究无济于事。当那个女人最后溺水而亡的一瞬间,人们听到她最后的回应:“我做不到,那块石头属于我(I can’t,it’s mine)。”

初次读到这个“溺水女人”的故事,不禁寒颤:有时我们为自己拥有的一切打上自我身份标签,当所有构成我们的那些过去成为一种前进的负担时,情感上我们无法舍弃,于是我们被过去拽入无底的深渊。这让我想到普鲁塔克记载的“特修斯船”难题,如果要抛弃自己的那块石头,每个人都会觉得很难,所以不忍下手。但是如果把石头敲碎,一块块放弃,并重新挑选精细轻巧的碎石一块块替换掉,最后重新拼成一整块石头,这虽然已不是原来的那块,但可以确保我们继续前进,而且这种改变每个人都可以接受,何乐而不为呢?

恰逢年终,《中国周刊》登出一版题为《“2015,如果可以换个职业”》的调查报告,以个人案例的方式讲述中国职业人的现状和困惑,提醒人们如何听从心灵深处的声音,让职业通向幸福的轨道。借此机会,作为一直致力于研究中年职业转换现象的“石头奶奶”也想总结近半年阅读的中西方文献和书籍,以及自己的一些思考,希望为湖泊中央那些还在抱着石头苦苦挣扎的人们点亮纾解心灵的明灯。

关于职业选择,我们或许会先思考这两个问题:

       1.  有了钱以后……

很多年轻人开始进入社会进行打拼时,最想获得成功,所谓的成功,即是有房有车有存款,为了这个目标他们没日没夜的奋斗着,以生命质量、健康、时间、快乐换取金钱,指引他们的正是前方的“等我有了钱”,而又有多少人停下来真正思考一个事实:有了钱之后要过怎样的生活?也许他们会说“环游世界”,“想干什么干什么”,或者去实现孩童时期的某个梦想,然而,有了钱之后的他们是否还有体力、精力、毅力去追求自己真正的梦想?如果你要给自己的梦想搭建底层的经济基础,你要搭多厚?多久?才足以在支撑你的梦的同时不至于让你没了追梦的勇气和胆量。

2.  幸福是什么?

坊间流传一句话,幸福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不想干什么就不干什么。然而,看到这样的一句话,我不忍有些痛心,而且不禁相信《圣经》教义的合理性,如果人类没有原罪,没有背负着生存的种种欲望和社会的层层责任,何来谈不幸福,不自由?那么,为什么自由不是直接去干自己想干的事,去追求自己想追求的梦?为什么要选择先搭建追梦的梯子,一步步爬上去,而不是插上追梦的翅膀,自由翱翔?因为我们被自己追梦这件事本身所束缚,被梦想和目标所束缚,如果这一过程本身是不幸的,而只是为了换来假设的幸福目的地,其实幸福本身就已不可预测,那为何不直接让过程本身就自由幸福呢?我与很多中年的转换者聊过,他们提供了一个中国人很典型的洋葱路径,即在一大筐的洋葱中做减法,也许转换前的十几年都是一个扔掉自己不要的洋葱的过程,直到找到那颗属于自己的洋葱细心雕刻。然而,这其中多少人一辈子可能都在减法运算中周旋着,到最后徒剩一个空筐。

惦念着那些我们放不下的“石头”,翻开西方的经典文献和著作来看看。其中,最权威的是哈佛毕业的法国学者Herminia Ibarra,她在其书《Working Identity》中对美国、法国和英国的职业转换者进行了研究,其中跨界最大的一个职业转换者是从心理学家变成为了一个佛教徒。经过严谨科学的分析,她最终建构了一个挑战过去传统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模型

WHAT:改变职业=改变工作身份=改变自我

       改变职业意味着改变工作身份(working identity),改变我们自己(self)。我们改变的不是过去的工作环境,而是控制着我们职业生活的那些前提和决策规则,是改变一种思维方式。改变职业开始需要撕碎自己害怕的那个自我,一步一步进行探索,改变职业是在“过去陈旧的自我”和“未来可能的自我”之间的摇摆,感受两个世界之间的张力,是不同自我的抗争,挑战过去想当然的假设,开始进行不停的比较。Herminia认为工作身份不是隐藏在我们内心深处等着去发现的宝藏,而是由许多具体可见的可能性构成,有些由我们具体做的事情构成,有些由我们的关系网络所定义,有些由我们所讲述的关于工作和生活的故事构成,其他的还有些存在于个人梦想和未来潜在的发展方向中。很多自我不是在转变中由一档直接切换到另一档,而是多种不同自我的重新组合。因此,我们改变自我通过实践(action)而不是反思(reflection),是做(doing)而不是规划(planning)。

HOW:如何改变?——“先想后做” or “先做后想”?

传统职业转变强调的是规划(planning),是一种“规划+执行”的取向,谨防在清晰了解你自己和你的职业选择之前轻举妄动,强调了解(knowing),获得信息,这种了解是来源于自我反思和内省。通过一系列标准化的职业性向测试,一方面了解自己的性格,胜任力、价值观,一方面,了解工作信息,外部环境,然后进行人-职匹配,接下来就是目标设定(goal-setting),进度检查(box-checking)和列单子(list-making)的练习了。可以看出,传统的职业规划模式是一种“先想后做”的过程。相反,Herminia在书中却强调我们是在实践中学习(learning by doing),而不仅仅是理论。我们通过尝试新鲜事物,和新朋友建立新的圈子,通过不断的修改和合理化我们转变的这个过程来转变自我。这些不是在我们的头脑中进行勾画的,而是通过参与实践,不断反馈和修改方向逐渐勾画出来的。也就是说,工作身份既是一个名词,又是一个动词,是一个永不停歇的实践过程(practice),将自身投入一系列可知的步骤,创造并突显出我们可能的自我。这是一个“先做后想”的过程,是一种“探索+学习”的取向。

WHY:为什么“先做后想”?

为什么我们的身份转换是一个“先做后想”的过程?Richard Pascale在其《Surfing the Edge of Chaos》一书中提到:“成年人更多的是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实践出来,而不是将一套新的行动方案思考出来。”(Adults are much more likely to act their way into a new way of thinking than to think their way into a new way of acting)。也就是说,我们成年人的身份形成是一个逐渐将自我暴露于外部新的世界、关系和角色的过程。“先做”还是“先想”的问题归根结底是对自我的认知模式不同决定的。

传统与性格有关的职业测试都假设工作身份来源于内部真我(true-self),它是职业探索的起点,因此,认识自我是达到匹配的关键。这也来源于成年发展理论,随着年龄增长,人们会成熟和进步,以前职业选择都是他人和父母的预期,而不是自己的选择。随着进步,意味着要听从内在声音而不是外在。因此,传统模型认为有一个“真我”早先就存在我们内心中,要通过内省找到它。那么,当我们假设存在一个“真我”时,我们便集中在思考它究竟是什么?且这么思考,我们又找不到答案,所以我们放弃做选择,变得麻痹,或等待机遇,渴望上帝的一束光照亮黑暗的“自我”以呈现到我们眼前。这种“停滞”与怀抱石头的溺水而亡不是异曲同工吗?

相比较,Hazel Markus认为我们的自我不是有一个真实自我,而是多个自我(possible-selves)存在于过去,现在和未来之中。因此,我们的身份转变不是从1.0版升级到2.0版,而是将不同的自我进行重新思考和整合。同时,认识自我的过程不是一个简单有序的线性过程,即想清楚后进行有规划的执行,而是一个通过跬步不断尝试、探索可能的自我的混沌过程,是来源于直接的经验。

2015,在你决定换个职业的时候,你要清楚“换种活法”改变的不仅是工作的环境,方式和内容,你的朋友圈和生活方式也会随之改变,更重要的转换是你如何定义自我,如何选择实现转变的方式。如果你认为换个职业的过程是我们内部发生激烈的自我之间的达尔文竞赛的过程,那么转变开始前请选择以结婚为目的的谈恋爱(Committed flirtation),去探索不同的“可能的自我”,既不要过早的将情感陷进去,也不要玩弄感情。不停地认真的谈,直到确定一个愿意登上圣坛的“我”。同时,请准备足够的勇气去接受这个竞赛的残酷考验,在这个各种身份和自我并存(in-between)的时期,一方面,我们还在死守过去,另一方面,我们又想拥抱未来。我们需要把“可能的自我”在外部世界中进行尝试,你探索的自我可能性越多,这种多样性,就会牺牲自我的完整性,让自我不能保持一致,但请忍受这段痛苦直到凤凰涅槃。

未来从来都是不确定的,“石头奶奶”能送给大家的不是预测未来的“工具灯”,而是一点对“探寻”本身的坚持。站在职场转换“十字路口”的选择其实不是“对与错”的问题,而是“相信与不相信”,然后执行的问题。在这个辞旧迎新的时刻,你会是那个死死抱着石头不肯扔,也不肯切割替换的人嘛?还是去试试“先做后想”呢?

2015,大胆探寻属于你的职业选择,“相信”更符合你的“活法”!

 

发表评论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徽标

您正在使用您的 WordPress.com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Facebook photo

您正在使用您的 Facebook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