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走到2014年底,又是一年冬末盼春来的日子。除了各类聚会之外,大家也都借机对这匆匆年华梳理总结。12月26日(周五)晚,当年与我同去英国留学的同届领友(志奋领学者)从各地乘坐各类交通工具专抵上海相聚,以“馋酒”为名,回眸过去八年相识岁月,感怀总结人生而立与不惑之时享悟的智慧。席间杯盏交织之中流动的真情实感,整理为一份年终创见同学慧,留存分享于此,与所有挚友及创见者共勉,我们2015年再见!
几点摘录:
1. 当我们走近人生的“中点”,不再有真的“占卜”之心,只是更想“看见自己”。看懂自己,才能看懂尘世化外,才有“不惑”;
2. 如果人的前半生在不断的做加法,“而立”与“不惑”之间,我们开始做的是“减法”,我们终于可以真正“走心”地生活;
3. 所谓“寂寞”,不是没有伴侣,而是无法拥抱自己。如果我们知道自己为啥而坚持,乃至坚持余生,则是“寂寞可耐,品味有方”。
4. 我们的宗法社会已经被打破了,兄弟感情也淡泊了,社会上更多是同学同事这些关系,还有莫名其妙认识的人。但在自己最能胡说八道的圈子里,感觉大家都是“亲人”。
5. 佛家说“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与儒家提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可以相对应。面对“仇人”,面对“挫折”,只要心念一转,都是感恩,都是慈悲。
6. 孔子说“三十而立”,不是指成家立业,而是指“安身立命”,也就是“立志”,一生的志向,可惜很多人一辈子到死都不知道自己的“志”,都没有“立命”;我们都认为自己很正确,但是不是这样呢?坚持能成就很多事业,也会犯很多错误。孔子说没有见过“自讼”的人,其实中国文化是要求自己的,不是要求别人的。
——————————————————
《匆匆年华-如何走过而立与不惑?》
黛正 汇编于 12月31日傍晚
匆匆八年间,我们不是过了“而立”就是过了“不惑”,我们的岁月里一半是聚会,另一半是葬礼,但是我们仍然还是当年那个乐观的悲观主义者,或者说现实的理想主义者,因为我们还能摸到自己纯净的“初心”,在蹉跎岁月间,反而跳动得更加简单平宁……
1. 选择
“最近用塔罗牌占卜了一次,我没有与占卜师说哪一边是Yes,但最终感受却是两边的结果我其实都能接受与面对, Yes or No 不重要,过程才重要,内心的力量最重要。”
当我们走近人生的“中点”,其实还是会面对很多选择,不同的是,我们有了过去三四十年的经验与感悟的参照。我们将面临的不光是结婚离婚再婚,生育还是再育子女,职业事业的放弃与重构,还要面对生离死别,面对自我的修行之路,面对“初心”。这个时候不再有真的“占卜”之心,有的只是想“看见自己”,看清左右的人生道路,从自己的“面对”与面对的“过程”中获得力量。而有力量看懂自己,才能看懂尘世化外,才能“不惑”。
所谓“千金散尽还复来”,我们如果相信自己有能力,有运势,其实每个选择的结果都是好的,都有收获。
2. 加减法
“这8年我大部分时间都在美国,我可能与大家不同的感受是:我发现我自己活得越来越简单,越来越理想,越来越“走心”了;有时想如果比较年轻时候就能想明白一件事情:“你自己想要啥?”是很高明的。这次回来又发现与原来的生活脱离了,然后把很多都放下,终于可以为自己去生活。小孩,父母,我都很爱,但他们其实都是单个的个体,有他们自己的生活,我能做的是陪伴,而不是为了这点去放弃自我。现在我可以更“走心”,可以更加挑剔,对钱我不是很在乎, 我想做的只是安安心心地按照自己的内心去生活。”
如果人的前半生在不断的做加法,而立与不惑之间,我们开始做的是“减法”;我们发现子女其实不需要我们留存多少。好些朋友,即使挣了好多钱,除了一套房子一辆车养条狗,剩下又去各处投资,求的不是更多钱,而是各处游走做些有意义的事情。
当年我们是如此的努力奋斗,相信只要“勤奋”与“决心”,凡事都能达成;我们也曾经惧怕人生起落之间,一念之差,就会满仓踏空;回望那时候的我们很傻很天真,而今天不断“减去”浮躁的我们,还是依然很傻很天真。不同的是,我们已经可以正视“过去”,惨不忍睹也好,镜花水月也罢,坦然得不再恐慌未来,不再担忧失去。
3. 寂寞可耐
“当年,我是在泰晤士河边喂鸽子的,回来纠结几个月辞职了;在国企与机关的时候,干活看心情;商业公司不一样,要指标考核,三十多岁又从零开始,从高大上的人物,到企业变得啥也不是,刚开始两年过着人不人鬼不鬼的生活,但至少现在看回来,折腾落实了一些有实效的事情,还是有成就感的。”
同学里好几位毕业后一直做公务员,虽然席间互相感叹交完各类津贴后几百元的基本收入与每日还要计较是否骑自行车,或者能否赶上最后一班回家地铁的俭朴生活,但他们竟然回国后的八年依然坚持着这份“执着”。或许,很多人眼里,政府机关里各类“低效低能不干不净”,然而这几位却一直故我地甘愿清贫寂寥,只是因为他们觉得那个角落如果没有他们或许会变得更糟。而今,好不容易有更多改善的迹象,总算等到重整游戏规则的时机,可以把好多长期积累的问题根治几点,他们又如何舍得离弃这份始终如一的坚守。这也是一份很傻很天真吗?
班长四十几岁才出国读书,回来这六年里每晚著书很少社交,80万字今年终于出版;出版后喝酒席间,他感慨自己世界里拥有“独立人格”之困难;但在我们眼里他实在可敬可佩,比我们更青春。“有所为,有所不为”,在班长面前,我们谁也无法说自己老了。
接近不惑,我们依然害怕“未来十几年一眼望得到头的不再变化的日子”,但我们同时也害怕改变不敢重头再来。然而席间,有同学谈到今年离别了十几年唯一奋斗过的工作领域,勇敢地选择“出走”;也有同学正打算调去另外的城市操盘全新的局面,只为有新的学习空间,可以做些对社会更有意义的事情;所谓“寂寞”,不是没有伴侣,而是无法拥抱自己。如果我们知道自己为啥而坚持,乃至坚持余生;知道自己为啥而改变,即使从头来过也义无反顾;即使发了“出离心”,却还有在“尘世间”修行的决心与坚定,那生活可算“寂寞可耐,品味有方”。
4. 亲人
“现在哪怕对我很凶狠的人,我觉得都是亲人;我们的宗法社会已经被打破了,兄弟感情也淡泊了,社会上只有同学同事这些,还有莫名其妙认识的人;但只有这个圈子最能胡说八道,因为感觉大家都是亲人;以前我总把痛苦倒给亲人,现在觉得痛苦不要倒给亲人,要倒给仇人。孝顺前提是“顺”,老年人思维有定势,不要试图改变,而是“顺应”他们的自然天性,这才是孝。”
而立与不惑之后,我们的父母老了,即使曾经多么能干,今天也变得依赖与迟钝;我们的爱情变成了亲情,乃至经历婚姻子女的离散。我们的至爱至亲正在与我们离别,或者已经离别。面对尘世里的情谊,谁还是我们的“亲人”?
小女神说:“人活着,是为了留恋”。确实为了我们爱的人,为了曾经与未来的“留恋”,我们还要继续努力。一幅塔罗牌,如果一边是死去,一边是活着,中间是“寂寞”,你也可以说,当你觉得选择两边都可以,懂得生死之间没有太多差异,那一片“留恋”的羽毛飘落,会让你简单地看到继续“存在”的美丽。周遭一切有情有义的人都是亲人,杯盏之间,我们看到了“留恋”,一起继续品味着那“1415(要死要活)”的匆匆年华。
5. 感恩
“我得到了很多人的照顾,也受到了很多背叛;到了不惑之年,作为机构创始人却被扫地出门,但最终转念一想,这是机缘,应该感恩。正所谓“功高我慢”,佛家说“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与儒家提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可以相对应。面对“仇人”,面对“挫折”,只要心念一转,都是感恩,都是慈悲。孔子说“而立”,我晚了10年才“立”起来,才明白,我们一辈子活着干嘛。”
遭遇这个社会,欲望横流,你是否还能纯净感受自己的“初心”呢?孔子说“三十而立”,不是指成家立业,而是指“安身立命”,也就是“立志”,一生的志向,可惜很多人一辈子到死都不知道自己的“志”,都没有“立命”。而当我们“立”起来以后,会对社会有更清晰的认识,处理亲情上有所改善,懂得接纳别人的想法,懂得感恩所有的际遇,没有好坏,都是上苍的馈赠。
6. 自省
“我们都认为自己很正确,但是不是这样呢?坚持能成就很多事业,也会犯很多错误。孔子说没有见过“自讼”的人,中国文化是要求自己的,不是要求别人的;“内圣外王”是说要反攻自省;直白一点说,我们必须把自己“玩”好了;我们只有把自己玩好了,才能让同事领导开心,我们自己老是不开心就不对了;如按孔子的定义,我们都是“中上层人”,就要考虑今后如何“老去”,得修行,活得更平实一些。中国文化的复兴是大势所趋,老祖宗的智慧是人生真谛,值得大家尊崇探究。”
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世间独立的“存在”,当我们走在“而立”与“不惑”的时代,我们会不断的去掉执念:事业,婚姻,子女,求知…..一直做减法……然后发现我们其实现在“心死了”又如何呢?我们可能一脚步入了“虚无”,一脚却依然“留恋”。当这份“出世”与“入世”间的跨越不再是纠结,而是“平实”,形成你的心在动静间不断平衡的张力,最终铸成我们咀嚼寂寞与感恩经历时那点“存在感”。而正是从中积累起来的意念与能量,架起了我们每个人生的独特魅力。
最后一句引言:“越到老年,越要聚会,以防老年痴呆,哈哈!”
大家2015年智慧再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