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见者智识文集 》 — “冬莹谈”系列 — 人生是一种经历 上篇(我的“断舍离”)

016 智识文集09

 

 

导言:她,因一段跨国爱情,离开了工作十年的新华社;她,与丈夫携手回国投身环保,参与全球变暖的无国界战役;她,不惑之年为了混血儿宝宝又回到英国,致力于跨国文化教育与交流,启航公益创业;认识冬莹,与其说是“领友”之谊,不如说是相同的“初心”注定的缘分,开启了我们在文字感悟间的“神交”。她的人生与社会创业实践回顾中,可能你也会看到自己的影子,每个人生不同的“断舍离”。

冬莹谈,或许与以往的《创见者智识文集》系列作者不同,少了些议论,更多点故事;《人生是一种经历》分为上下两篇(在“创见”微信号中回复“冬莹”阅读),上篇《我的“断舍离”》是冬莹十年人生选择的回顾;而下篇《以读写为“乐”的创业》分享了她立志创业,搭建跨文化,跨地区以及跨语言障碍的语言学习和国际教育交流平台(微信号:语言学习与教育国际工作坊;language_club),从中感悟的快乐;她的文字多的是平实,少的是缠绵,她自嘲说自己是“男性思维”;她简洁的文字并不是想讨论人生的对错是非,只是谈她自己的故事与感悟;而在我看来,她的阅历本身就是一份“创见”。

插播:这两年元月,微信朋友圈里转发的“新标签”很多,觉得这贴当初“一味”原创的“断舍离”与冬莹感悟合拍,于是图文引用附上,权当另“序”。

————————————————————

《人生是一种经历 上篇(我的“断舍离”)》

冬莹  2014年8月21日晚于伦敦

由于约稿让我谈谈成为志奋领学者十年来的变化和感受,才得以成文如下。尤其拟定这个题目是因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一位妈妈的亲子教育文章:她借用瑜伽的“断舍离”的概念来谈及教育孩子学会整理物品。此文让自己顿开茅塞,十年来自己的生活不正是一个“断舍离”的过程吗?

◆断篇

因为爱情,我毅然离开了工作十年的新华社。考虑走还是留,让留英回国休假的我经历了人生中最痛苦的一个月。毋庸置疑,离开”铁饭碗“国家单位,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个坎。选择离开,你面临家庭和社会的压力,还要承受新事业发展受挫的心理压力。

很多亲朋好友认为,过了而立之年,还为了爱情折腾,同时事业和家庭又前途未卜,这种破釜沉舟的做法简直就是脑子进了水。

这些都没有让我改变初衷。父母是唯一的牵挂。丢了“铁饭碗”到异国他乡开始创业,天下没有父母不为孩子担忧的。

       但母亲的一番话让自己下了决心。她说:”很多人有想法,但没有机会。还有一些人有想法和机会,但没有能力。三个条件你都具备了,决定了,就走吧。”

回想母亲的这番话,让我的思绪回到了二十年前。1995年上海外国语大学毕业,像我这样来自边远地区的学生必须要回家乡就业,基本没有机会留在一线城市工作。也许是命运吧,因我优秀的实习工作,新华社决定录用我这个来自云南的女孩,条件是我向云南省教育厅交7000元的培养费。

父母当年用辛苦积攒的积蓄为我买了一个政策“自由身”。用父亲的话说,那些钱本来是为我准备的嫁妆费。今天,我依然清晰记得父母在昆明火车站目送我第一次一个人赴上海读书的场景。

十年后,我又一次让他们牵挂。回国不到一个月,2005年10月我登上了飞回伦敦的航班。

◆舍篇

丢了稳当的工作,开始了异国他乡的打拼生活。半年后,在伦敦我加入了刚成立的“中外对话”,担任执行主编。从2006年后,我在继续媒体工作的同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令人激动的领域——气候变化和环保。那时全球正在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对抗全球变暖的无国界战役,自己也被圈内的人士和西方的理念感染着。

 

自己虽说不上是个环保专家,但也算是个不折不扣的富有激情的环保人士和新闻工作者。在两年的工作里,除了关注国内和西方进展,还有机会去非洲以及台湾深入了解当地的环保近况。那是一段收获颇丰的人生旅程,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实现了志奋领项目的目标,促进东西方在环保领域的交流和合作。

2008年在我决定离开“中外对话”,谋求新发展的时候,金融危机正开始吞噬西方经济。各行各业的裁员和倒闭新闻充斥着英国的各大媒体。电视的滚动新闻无时无刻不在提醒:世界末日就在眼前。

但物极必反,这样的状况却最终让我的环保路越走越深入。

       计划没有变化快。再好的职业规划在那样的经济形势下都是痴心妄想。树挪死,人挪活。2009年我和英国老公决定回中国发展。就在这时我有幸加入了国内知名的非政府组织——全球环境研究所,担任了能源和气候变化项目协调员。两年在北京的工作达到了我人生事业的高峰。

那是一份收入极其普通的工作。当海外朋友得知我的工资,都试图再次确认那是月薪还是周薪,有的人甚至还以为是日薪。即便如此,我是如此热爱那份事业,热爱那里的工作环境和机会,热爱那里的工作理念和成效。

在北京生活了两年,经历人生事业的一个高峰期之时,因家庭的原因,我又不得不再次做出舍弃。志奋领让我有缘和先生相知相识,并有了一份跨国婚姻。在我们都过了不惑之年后,有了第一个孩子。为了孩子,我再次做出选择,放弃了在研究所的发展,回到英国。

◆离篇

从职业女性到全职妈妈,我在学着离开对心爱事业的执念,一心一意来哺育我的女儿,做一个称职的奶妈和“保姆”。因宝宝是混血儿,大龄妈妈的我回国常被人误认为是保姆。

       人生因孩子的到来有了新的意义。凭借以往的阅历,并融合东西方育儿的不同理念和做法,我用自己独特的中西合璧方式来抚养孩子。在一分耕耘和一分收获的过程中,感受着抚育孩子的责任感和成就感。

孩子让我们找到了新的事业。教她学习中文,让我开始关注并实践海外中文教学;为同海内外的爸妈们分享和交流育儿心得和经验,又能在家更好地照看孩子,我和先生联手创业,开展中文教学、语言服务、采购、咨询以及中外文化交流业务,期间专门开启了新浪亲子博客(东方之云),并搭建了同名网站www.orientalskye.net。

每日育儿的生活点滴见证着我们和孩子的共同成长。也正是因为这些细微之处,让我积累了许多源于生活的素材和感触,激发了自己的写作灵感和创作欲望,并因此重操旧业,开始自由撰稿。照看孩子绝不会有立竿见影的成就感,但如果你视育儿为事业,你时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感谢志奋领,让我有机会和勇气做出了新的选择并在不断适应新变化。我的人生也因体验不同的行业、致力于中西方文化交流、经营一份跨国婚姻以及培育一个可爱的混血宝宝而变得精彩。

       十年的海外生活,最大的收获就是磨砺出了乐于平淡生活的心态,学会了如何活在当下和享受简单日子的欢乐。

附录简介:“语言学习与教育国际工作坊”是一项跨国教育公益计划。由王冬莹女士于2014年9月在伦敦创建。该计划致力于优化双语宝贝的教育环境,为海内外父母孩童,以及国际教育、语言、社会、心理学界人士搭建跨界交流平台。该计划旨在分享第一手家庭育儿心得,透视东西方教育理念之异同,探讨语言学习和文化适应,以促进教育的国际借鉴和优化;帮助孩子们实际、有效且快乐地学习外语,了解各国文化。其中具广泛借鉴意义的文章,以中英文双语形式发表。

———————精灵分割线————————

黛正编后语:《创见》走入2015年,将于1月18日下午1:30-5:30在魔都的“公益新天地”迎来“年度创见同学慧”,并以“少有人走的路”为主题,实现创见者之间关于“独立的人格”的线下分享与探讨。由衷感谢“冬莹”年末岁初的分享,她说“人生是一种经历”,而这正开启了《创见》年会主题的感悟。接下来的两三周里,你在《创见》会读到更多的人生故事,会有10位平凡而独特的“创见者”通过线上与线下两种方式与你交流以下三个问题:

1. 做少数派的事业与生活经历,与其中自己“与众不同”的个性特征?

2. 过去与目前的工作生活中,如何去把“个人价值观人生意义”与“自己的事业创业工作生活”比较完美的结合起来?

3. 关于“独立人格”的认知与思考,对其他“创见者”的建议与分享?

本次《创见》年会完全实行邀请制(RSVP)。所谓“非诚勿扰”,鉴于整体线下活动的互动性要求与局限,只能从所有申请者中挑选出几十位最迫切希望与适合参与线下版“对话”的同道共识这次先来与会,未申请到及其他创见者,都可以参看所有线上同步分享,也可以之后参与每月“创见同学慧”的其他主题活动。凡最终受邀现场参与者,须全程参会,谢绝打酱油!

目前提前申请方式如下:

方式1:微信报名:在《创见》微信号内文字回复:姓名+目前主要学习工作的组织+手机号码+邮箱地址+2个申请参会的问题的答复+最后输入“保证全程参与”;

方式2:邮件报名:邮件到csight@126.com:姓名+目前主要学习工作的组织+手机号码+微信号+2个申请参会的问题的答复+最后输入“保证全程参与”;

方式3:<活动行>平台报名:请点击微信左下角-阅读原文,填写参会申请报名;

2个申请参会问题如下:

1)你觉得自己拥有“独立的人格”吗?为啥?

2)你最期望通过这个创见分享会收获的是什么?

收到申请后,会统一通过csight@126.com确认,并最迟于1月13日之前最终邮件确认是否“线下版活动”申请参会成功。

第一次线下年会,总有各类不周到,请《创见》同仁同道见谅!

 

发表评论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徽标

您正在使用您的 WordPress.com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Facebook photo

您正在使用您的 Facebook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