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见是谁?为什么我们需要《创见》?

- 因为我们的“怕”与“恨”,更因为“爱”

0902_2

黛正导言:《创见》启航于2014年9月10日的教师节,记得发刊词题为:创见(C-sight)-为了人生探索之“同学”、“相知”与“共鸣”。提笔的篇首语为:

教师节是属于每个人的,有了认知与传承,就有了同学与老师;有了思想与思考,才有了相知与知己;有了独立的人格,我们才能深切感受什么是灵魂的“共鸣”。致敬每个人的教师节,为了人生探索之“同学”“相知”与“共鸣”!

发起《创见》这个公益倡导计划,倡导“独立的人格,自由的灵魂,奔放的思想”,是一份由创见者(C-sighter)一起主笔的原创读书与生活笔记;一个思想交流,智慧共创的平台;一起交换视野,智能与信任的正能量场

更简单的说,《创见》就是一份“倡导”!希望每个人都能成为创见者,一起分享彼此认知世界,传承思想,创见未来的历程与感受,让每个人平等地成为自我生活的思想家!

因为拥有“独立的人格,自由的灵魂,奔放的思想”,拥有了思考的“创见”,我们无聊的生存才变成了有聊的生活!

如今,《创见》启航已近一年时间,借年初《创见》年会线上揭幕之机缘,我想再认真谈谈,为什么我们需要《创见》?

因为:

1. 我们的“怕”

我们总是怕“错过”!“海笑”谈《与“腐败”同谋的我们》中讨论到“这个世道”:“双11,双12,最近热闹的股市,哪一样背后不是那些“深怕错过”的我们。为什么呢?真是怕错过“优惠”与“金钱”吗?其实是因为这个社会给我们的深刻不安全感。我们抓不住今天,就可能会失去明天!”。因为资源分配没有真正公平透明持续的规则,我们对未来深感不确定。而更深层的问题在于:我们长期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发展与“人文素质与科学艺术精神”的滋养,独立人格的培养与教育,很多人都没有“自由的灵魂”,这更加助长了我们的“盲从”。所谓的“格物”“致知”与“至诚”“至善”早已荒废许久,而缺乏科学实证与辩证认知习惯的我们,更容易掉入到“不自知的浮躁与焦虑”之中。怕错过,因为没有独立的人格,没有独立的人格,就没有“底线”。如果社会大众普遍“没有底线”,那么又如何防范“腐败”,如何使自己不成为腐败的共谋与同犯呢? 相信“少年Pi”分享的《TheChinese Way》(中国蹊)一书中写的“当今中国人的九大性格特征”一定让你印象深刻。

《匆匆年华》一文里讨论到: 孔子说“三十而立”,不是指成家立业,而是指“安身立命”,也就是“立志”,一生的志向,可惜很多人一辈子到死都不知道自己的“志”,都没有“立命”。遭遇这个社会,欲望横流,你是否还能纯净感受自己的“初心”呢?我经常遇到过了“不惑”之年的人说自己晚了10年才“立”起来,才明白,自己一辈子活着干嘛;而同时又遇到好些职场转换人士谈自己的职业突变原因时感慨:如果在18-25岁的时候就能有人提醒自己花更多时间去认真思考“我活着的意义”这个问题,早些领悟的话,或许可以少走很多弯路。确实,当我们“立”起来以后,会对社会有更清晰的认识,处理亲情上有所改善,懂得接纳别人的想法,懂得感恩所有的际遇,没有好坏,都是上苍的馈赠。

因为我们的“怕”,我们更需要建立 “独立的人格”( 一般意义上,独立人格指人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既不依赖于任何外在的精神权威,也不依附于任何现实的政治力量。在真理的追求中具有独立判断能力,在政治的参与中具有独立自主精神,能够独立思考、独立操守。);但是独立的人格不是目的,也不是手段,而是不断认知自我的过程,因为这个存在的”过程”才是我们需要的安全感的本身。这其实是一个不断探索的《人生的命题》:我们认知自己不是为了知道“自己是谁”之后去执着扮演与追求那个自我认同,而是为了认知自己之后更好的认知他人与世界,更好的融合与创见。

2. 我们的恨

关于“恨”,最典型的可能就是第三期“创见同学慧”活动聊到的我们都“无法回避”,乃至有时“痛心疾首”的中国教育问题!《“逆袭”中国现行教育体制的力量》中讨论到我们的“价值观”出了问题,简单粗暴的“淘汰式教育”设计思想得先改进;我们最缺欣赏失败与认知缺点的能力,需要解放那些被“扭曲”的教师精神,与被“局限”的教师资源等等。

我们恨“被设计”的生活;被“体制”束缚的不“自由”;被“通告”的思想品德;被无聊的“经”“纬”评价的高低贵贱。我们“恨”教育的孱弱,其实是恨自己灵魂无法伸张的“自由”;我们内心深处其实很明白教育对于一个国家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性;而不自由不快乐的我们,又如何给我们的孩子们树立“自由快乐”的榜样?。

因为我们的“恨”,所以,我们需要拥有“自由的灵魂”。这并不是说人人都要财富自由,学富五车。只是要认知自己的“初心”,培养与积累“自我”取得“独立自主”的能量;简单包括:

1. 身体的自由-能养活自己,会生存(花一万个小时掌握自己喜欢的某领域或做好某类事项,并把这个技能变成基本生存手段,获得经济上的“独立”。但不要“本末倒置”,“经济独立”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2. 智能的自由 -能独立思考判断问题,不怕被人诋毁,不畏人言;不会主要通过别人认可来获取自信(你自己对自我与社会有独立的思考,辩证的分析能力,你的自信与自尊才能健全,才能不怕被别人的流言“扭曲”);

3. 爱的自由 -能有自己所“爱”,所“恋”(心有所依;知道自己喜欢的人事物;有自己的信仰;乃至有一定的使命感。这样就会有“底线”,而有了爱的追求与对应的底线,你才知道什么叫真正的“幸福”,而不是“幸存”)。

我们每个人“存在”的意义在于单独的个体,也在于整个地球生灵的整体。就拿地球上70多亿人来举例,我们每个人都是不同的,贡献出自己的视野与智识,也就是一片看世界的独特“棱镜”。或许只有70亿片棱镜都被擦亮,整合在一起,我们才能看到这个世界“本元”的样子,看懂我们人类究竟何去何从;而当这70亿片棱镜真正拼合在一起的时候,我们看清了世界,也同时发现我们合成的“大镜片”只是另一类生物(乃至上帝)的一个“智慧之眼”罢了。然而,你能说担当这70亿分之1的“存在”,这片独特的“棱镜”就没有意义吗?或许我们的存在就是为了这样一份与其他“自由的灵魂”融合的机会。请大胆的认知自己,做好自己,表达自己,也懂得包容他人,因为这是你作为“人”而“存在”的责任。

而在众人蜂拥盲从的时候,这份表达与保障自己那点“独特”存在的勇气与行动,往往是最宝贵的;所以,我们敬爱“少数派”,因为很多时候,正是这片独特的70亿分之1的“棱镜”的“存在”与愿意站出来“担当”,让人类不断擦亮了自己“智慧的眼睛”。

3. 我们的爱

佛家说“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与儒家提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可以相对应。面对“仇人”,面对“挫折”,只要心念一转,都是感恩,都是慈悲。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还“活”着的古老文明,虽然活得几乎可以说是“苟延残喘”,但我们老祖宗们的智慧蕴涵着人生的真谛。“儒释道”各自独辟蹊径,又互相错生交融。我们的文明讲求“对内”的探索,要“至诚”,以“至善”;我们认为“渡人”即是“渡己”,才是彰显“大爱”的修行,驾驭好“出世”与“入世”之间融通的智慧,才能实现“天人合一”。

罗素说:“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To be without some of the things youwant is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happiness)。同样的一天不同的人经历着不同的人生,同样一件事不同的人处理的方式不同,也许并不是所有都是尽如人意,但是每一种方式与选择都是值得尊重的。换句话来说,每一段生命历程都应该值得尊敬。海德格尔说:“人,诗意的栖居”,栖居的本质就是诗化,诗意的栖居可以使我们的栖居富有诗意,将一切的烦恼、痛苦、损伤都转化为诗意的一种体悟。不管是苦难、平穷、辛劳、窘迫,生活都可以充满神性的光辉。

因为我们的爱,对自己,对他人,对世界,所以我们欣赏与尊重“参差多态”。我们感悟不同的生命体及不同的生命历程都是“诗意”的栖息。我们明白,珍惜自己并尊重接纳其他人“奔放的思想”乃是幸福的本源。

只有每一个人都能真正拥有“独立的人格”,“自由的灵魂”,接纳参差多元的“奔放思想”,这个社会才能形成“各美其美,美人之美”,共融共创的美好生态。

所以:

独立的人格”,“自由的灵魂”,“奔放的思想”,是我们平复自己所“怕”与所“恨”, 舒展自己所“爱”的一盏启迪之灯,而路是每个人自己走的,每个人自己看似平凡却特殊的人生旅程恰恰荟萃成了其独特的《创见》,而这也是我们期待一起来认知,探讨与传承的。《创见》作为一项公益倡导计划,旨在这份“燃灯”的使命,照向我们一起“安身立命”之路,让每个人成为自己生活的思想家!

提到这个公益倡导计划的命名由来,其实“创见”本身是指有意义的“认知-传承-实践”活动。

C-sight如果一定要找个解释,可以说是Create Foresight,同道们践行“独立与深刻思考”以至“创见未来”的挚诚。

求知的人生浩海里,我们都要经常反省自己的“求真之路”,让每一点反思,简简单单的照亮下一个台阶,所以C-sight 意译为“创见”,谐音也称“曦思”。

 

 

 

发表评论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徽标

您正在使用您的 WordPress.com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Facebook photo

您正在使用您的 Facebook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