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正前言:发稿前半天我才打开细读“叶子”的文章,觉得有必要写几句前言。叶子与我交往相识已进入第九个年头。我们彼此鉴证了人生重要的事业历程,保持着密切的思想交流,可谓相知相惜,一路走到对《创见》的共识,并打算2015年共同开启<传承计划>。“小花”与“叶子”确实般配,今后几年,都会再在一起蒸“馒头”,数“星星”。
叶子,作为一个工作十年的“高级白领”,她从读书,就业,到两次职业的选择,到目前的“裸辞”,给自己一段“间隔”思考时间;这长长的一篇人生职场之路反思,诚恳的自省与表白,肯定会是很多外企工作多年人的绝佳“参考书”。如她最后说的那句:千万别把自己给弄丢了,不要给你的人生留下这样的遗憾。
我希望那些工作了5-10年乃至更久,在各类家庭,工作,与社会中忙于扮演各类角色而忽略了“核心”忽略了“自己”的人们,能花点时间聆听“叶子”的故事,从中看看自己生活的影子。
——————精灵分割线——————
导言:作为本次《创见》年会的主线—“少有人走的路”之<创见者真人秀>,我们邀请了10位平凡而独特的“创见者”与大家一起思考和探讨以下三个问题:
1. 做少数派的事业与生活经历,与其中自己“与众不同”的个性特征?
2. 过去与目前的工作生活中,如何把“个人价值观人生意义”与“自己的事业创业工作生活”比较完美的结合起来?
3. 关于“独立人格”的认知与思考,对其他“创见者”的建议与分享?
1.8-1.12日期间,我们将每晚首先播放第一到第五集,内容如下:
1.塞亚人:创业路上绝不孤单的“少数派”
2.悟空: 读书与自我实现中“独孤求败”
3.夏天: 我在公益世界的“平凡之路”
4.叶子: 人在职场也要聆听内心“悸动”
5.乐欢: 教英语与教合唱之“欢乐”同理
1.13日我们会向您揭秘将来到1.18日下午<上海公益新天地>现场分享这三个问题答案的另外5位创见者!
如果您对这些创见者的故事或本人感兴趣,或者您对这三个问题有自己独特的想法见解想与我们分享和交流,请发送邮件至csight@126.com, 或者直接报名参加1月18日在公益新天地举办的《创见》年会,您可以在现场与他们面对面交流。
叶子“少有人走的路”心得摘录:
-在老师家长劝告下弃文从理,直接导致了之后痛苦煎熬的高中和大学阶段,最青春的年华却混混沌沌地为自己不感兴趣的事而学习是可悲的,也是我至今都无法释怀的遗憾。
-好几次心理挣扎是否要辞职,但是最后冷静了下来,理性地和自己对话:“当时本着什么目的加入这家公司?”是为了学习技能,为了自我成长。“那现在学到了吗?”显然还没有,工作时间并不长,还有很多未知的领域值得我去学习和探索。我经常提醒自己应该把精力专注在完善自己这个核心目标上而尽可能淡化其他一些负面因素的干扰。
-过了而立之年,我们需要为自己的未来做更长远和理性的规划,如果当前工作中无法预见到自己下一个五年,那就是需要重新思考自己人生和职业规划的时候。于是,为了主动突破自己的“舒适区”, 我辞职了(俗称“裸辞”)。我认为这么做值得,因为人的生命太过短暂和珍贵,我的下一个决定可能影响未来的5年,10年甚至是自己的一生,如果你重视自己的生命之旅,想要过得更精彩更有意义,难道不值得花多一点时间认真地去思考和探索自我吗?
《创见》是一项公益倡导计划,倡导“独立的人格,自由的灵魂,奔放的思想”;是一份由创见者(C-sighter)一起主笔的原创读书与生活笔记;一个思想交流,智慧共创的平台;一起交换视野,智能与信任的正能量场!《创见》希望每个人都能成为创见者,一起分享彼此认知世界,传承思想,创见未来的历程与感受,让每个人平等地成为自我生活的思想家!
想了解更多本次线上线下<年度同学慧> 主题“少有人走的路”的思考,请微信回复1004,阅读《我们为什么需要创见?》
—————————————————
<创见者真人秀>第四集
叶子:人在职场也要聆听内心“悸动”
叶子简介:现实的理想主义者。海归硕士,外企白领,营销咨询行业从业十年,目前为自由职业者。
1、"与众不同"的我,做“少数派”的事业与生活经历?
回想自己小时候,确实经常会有“少数派”的想法和举动,会对“与别人不同”这件事比较敏感:比如不喜欢和别人穿一样的衣服,周围人都在疯狂追星时,自己却对明星无感,讨厌刻意讨好或迎合一些权威人士,不崇拜任何人。有时会被父母亲友认为太清高或另类。现在回想这可能就是骨子里的真实个性。然而,经过长年累月传统的学校和家庭教育熏陶和打磨后,自己慢慢学会妥协和融入主流来寻找认同和安全感,原有的自我个性也在不知不觉中慢慢模糊。
直到高中时期的那次转折敲醒了我,文理分班时由于没有坚持自我主张,为了升学率的考量,在老师家长劝告下弃文从理,直接导致了之后痛苦煎熬的高中和大学阶段,最青春的年华却混混沌沌地为自己不感兴趣的事而学习是可悲的,也是我至今都无法释怀的遗憾。从那之后,我便坚定了今后一定要坚持追随自己的心声,主宰自己命运的决心。
随着年龄增长,离开父母家乡在外求学,我觉得自己逐渐重获了心灵的“自由”。在之后人生一些重要阶段,我几乎都是勇敢的做“少数派”。这种勇气源自内心,当自我坚定的时候,那个声音会不由自主地跳出来告诉你要怎么做,那是一种本能,似乎有强大的力量在指引和推动你,以致于不需要太多的思考而且并不会轻易妥协。
本科毕业后我义无反顾地出国留学完成跨专业硕士学位。回国后,我又一口否决了父母让我回家乡所在城市做公务员的安排,只身来到上海找工作,探索自己想走的路。我清楚地知道自己向往的是一个更广阔的平台能施展自己所学,更多元的世界能拓展视野,从而完善自身和丰富自己的阅历。通过努力,没多久就接到了一家知名外企咨询公司的offer,我如愿以偿地开始了大都市里一个外企白领的职业生涯。虽然起步工资较低,从助理开始做起,我却并不在乎,反而庆幸自己的好运气并珍惜这份专业对口又是知名公司的工作机会,而且工作中每天都会接触各种不同的有趣项目和优秀人才,学到新知识和技能,也能看到自己点滴的进步而感到满足。由于自己对工作的认真和投入,很快过了半年我就获得了加薪。
然而,外企的工作也并不总是只有光鲜亮丽和一帆风顺。高强度的工作节奏和加班是常态,高大上的老板并不一定会耐心地倾听你的观点,看似一片祥和的氛围背后可能有办公室政治的暗流涌动。我们团队当时的外国老板脾气差,工作上对待下属很严苛,很多团队成员都因为受不了而纷纷辞职,而且由于与管理层之间的一些问题,导致了团队的整体管理不善,人心涣散。
我当时也有一段时间处于低谷,好几次心理挣扎是否要辞职,但是最后冷静了下来,理性地和自己对话:“当时本着什么目的加入这家公司?”是为了学习技能,为了自我成长。“那现在学到了吗?”显然还没有,工作时间并不长,还有很多未知的领域值得去学习和探索。如果这个时候跳槽其他公司又得从头开始,而且也无法保证下一任老板或下一个公司环境一定比现在好。
于是我说服了自己,作为一个职场新人需要先锻炼自己适应社会适应环境的能力,而不是遇到一点困难就埋怨退缩。老板的严苛反而变成一种鞭策,性格中的倔强激发了自己在工作中做得更好更完美。同时也明确了今后的职业发展目标,即我要在有限的2-3年时间内掌握核心的业务知识和技能,这样就算以后换工作也可以做到胸有成竹更有底气。
我经常提醒自己应该把精力专注在完善自己这个核心目标上而尽可能淡化其他一些负面因素的干扰。平时除了本职工作,也会留意其他事业部团队不同类型的项目并与这些同事多接触多交流来了解更多信息,从而帮助自己思考规划下一阶段需要学习哪些技能和知识。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随后不久公司管理层和组织架构变动,因为自己有清楚的规划和目标,便很顺利地抓住整体变动的机会先后转换到了其他两个不同事业部的岗位上,拓展了新的业务知识和技能,从而完成了当初设定的目标。
在第一家公司做了2年多后,慢慢发现自己的成长空间有限,该学的东西也都学到了,于是开始寻找新的职业发展机会。面试了一些公司后,我在几个offer中选择了一家不知名的创业型小公司,当初规模只有二十几人,工资也是其中最低的。办公环境从原来市中心5A甲级写字楼变成杂乱的居民区。可能在很多人看来这个选择有点奇怪,但我当时做这个决定的时候是比较理性的,没有冲动也没有太多纠结。因为内心的声音很明确,其他公司性质和给的职位与上一家公司都比较雷同,虽然工资是高些,也都是知名外企,但我似乎内心有点厌倦那种一成不变没有创新的传统业务模式以及有点低效的工作流程;
此外,外企文化中的有些表面功夫和潜规则自己也不是很认同。所以,面试了那家创业公司后,如同为我开启了一扇新的窗户,让我呼吸到了新鲜空气一般。全新的商业模式,公司领导人的远见及独特的文化氛围是真正吸引我的地方。后来加入后确实也证明了这点,随着互联网技术与大环境的发展,这个新兴行业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公司及员工成为了推动行业前进的开拓者和领军者。而我个人也正是得益于创业公司的宽松,民主和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自己的很多潜能和才干被很好地激发出来,使得我后来顺利地走上管理和领导的岗位。
如今,工作满十年之后,自己的事业发展到一定高度,应该说进入了稳定期,而我却又折腾着做出了一个让亲人朋友难以理解的决定,放弃高薪稳定的外企工作辞职做自由职业者。除开家庭的一些原因,我想最终让自己下定决心的还是内心的召唤。当你达到一个职业发展的平台进入稳定期,从本质上讲就是可以凭着过去的经验和知识轻松地应付大部分重复性工作(俗称吃老本),在自己的“舒适区”工作确实轻松安逸,但反过来也容易让人产生自我麻痹和满足,变得不思进取,固步自封。而这种缺乏改变和挑战的日子,使我觉得自己在退步,似乎除了每个月的薪水外并不能从工作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从而产生倦怠感和对未来的迷茫。
过了而立之年,我们需要为自己的未来做更长远和理性的规划,如果当前工作中无法预见到自己下一个五年,那就是需要重新思考自己人生和职业规划的时候了。于是,为了主动突破自己的“舒适区”, 我辞职了(俗称“裸辞”),并计划给自己一个“间隔年”去思考我的事业,家庭,未来该怎么走。可能有人认为这太奢侈,属于“有钱,任性”的行为,但我认为这么做值得,因为人的生命太过短暂和珍贵,我的下一个决定可能影响未来的5年,10年甚至是自己的一生,如果你重视自己的生命之旅,想要过得更精彩更有意义,难道不值得花多一点时间认真地去思考和探索自我吗?如果从这个角度来想,那损失的职位抬头,高薪奖金之类的身外之物其实就微不足道了。
2、"个人价值观人生意义"与"自己的事业创业工作生活"如何结合?
简单概括我的价值观和人生意义:完善自己,分享他人。
一直以来,我都比较注重个人价值观与工作内容的契合,只有从事与自己内心的价值观相呼应的一份事业,才会感到更有意义更满足。我是一个有好奇心和喜欢不断学习新鲜事物的人,所以在择业的时候会关注一份工作能否满足自我完善和提升的要求。
出国留学读研是为了自己进一步深造,而毕业回国后选择工作我看重的核心仍然是自己在这个组织中的成长潜力和发展空间。回顾过去十年的工作经历,其实我一直都在营销咨询服务行业(代理公司圈子)。一方面是专业对口学以致用,另一方面,这些组织的特点是组织结构相对扁平,员工在其中有更多的机会能够获得快速成长。相比一些实体大型企业,这类公司大多有良好的企业文化,宣扬学习型组织及和谐的团队氛围,注重专业人才培养。虽然初级岗位入职时薪资较低,但是这完全没有成为我的顾虑,只要工作本身符合我对自己不断学习和进步的要求。有了良好的环境作为土壤,只要自身勤奋努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会获得快速成长,而之后薪资和职位的提高只是个人能力提升和完善后的一个副产品和必然结果。
所以我向来不太喜欢对薪资抱怨或有过高的期望,因为这不是根本的目的。俗话说是金子总会发光,但前提是你必须先让自己成为金子。我也不会太计较一些主流的择业标准,比如公司是否大牌知名,办公地点和环境是否高大上等。我觉得工作的满足感应该来源于自己内心,核心在于让自己变得更好,而不是依赖于外在的附属物获得存在感,更不是以此获得优越感甚至炫耀,那是缺乏自信的表现。真正有实力和内心足够强大的人,不太会轻易被这些世俗的标准左右自己的判断。我挺欣赏最近有点儿火的范爷的一句话:“我不嫁豪门,我就是豪门!”。这种任性而又自信的态度完全来自于内心的强大。
之后,当自己逐渐步入管理岗位,成为别人口中的前辈时,越来越多涉足管理和培训后来者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自己获得了更大的满足感。培训往往是管理者本职岗位以外的附加工作,有些高层管理人士甚至会埋怨耽误正事儿或借口推托,然而我发现自己却会比其他人更主动地参与及享受这份”副业”,有时满足感竟然超过了本职工作。
比如:我会提前认真地准备每次培训课程内容设计而不是临时应付,愿意放下手上的工作花几个小时与人交谈来开导每一个有困惑的学生,下属,同事。主动优化公司培训系统以及构建知识分享体系来帮助新员工等等。我觉得如果能把自己过去的经验和知识总结出来分享和传承给更多的后来者,造福他人,是一件很有意义和成就感的事情,而且我在帮他人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发现并造就了更好的自己。于是我慢慢地开始思考到底什么样的工作才能让自己更有激情,渴望一个能给自己带来更多成长,学习和挑战,并能发挥自己天赋才干的职业。
我开始在工作中留意,尝试并探索不同职能工作的体验和内心感受,询问自己哪一类工作是自己愿意主动地,持续地,愉快地做,且从不介意加班,只为做到自己满意?只有在不断地自省与实践探索过程中,我们才更容易跳出自己原来的思维定势,从而扩大职业选择范围。通过一段时间努力,我聆听到了内心的声音,并且开始把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扩展到一些能够帮助他人,为他人造福的工作,如教育类,非盈利组织/公益类或者是商业领域的管理培训,而不仅仅是局限并依赖于过去多年积累的,曾经舍不得放弃的所谓行业经验。
我非常认同职业和生活必须与个人价值观相匹配,必须有“意义”,这样才会带给我们更多的动力和坚定的意志。所谓事业绝不仅仅是一份薪水而已,它是每个人追寻人生意义过程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而从事什么样的职业才不会让你感到痛苦或无聊只有自己知道,也是我们可以主动选择的。
3、对独立人格的思考,与其他创见者的建议与分享?
我对独立人格的理解是成熟地思考,独立地判断,勇敢地选择,并为自己的人生负责的态度。如何做到有独立的人格,我的建议就是多思考,多看书,然后倾听并追随自己的内心(follow your heart),简单地说就是跟着感觉走吧。
作为一个社会人,我们在生活中需要扮演很多的角色:为人子女,为人父母,为人夫妻,亲朋好友同学,上级下属同事。在忙忙碌碌围绕他人转时,有时却往往忽略了扮演“自己”这个最重要的角色。
我们要提醒自己在关注他人的同时别忘了“聚焦自我”,在向外探索世界和他人的同时更要向内“探索自我”。不要仅仅顾着应付别人眼里的各种角色,依赖他人或作为别人的附属品而存在,最后成为一个迷失自我的人,最可悲的就是等你意识到这点千方百计想要把真实的自己找回来时它很可能已经被消磨得你认不得也找不到了。
千万别把自己给弄丢了,不要给你的人生留下这样的遗憾。
创见响应:非常感谢申请参与《年会》的创见者积极回答两个参会问题,这里摘录几条如下,以响应“叶子”的分享,预热所有参与“年度同学慧”的创见者内心的探讨,或许你能分享更有意思的应答?
Q:你觉得自己拥有“独立的人格”吗?为啥?
A1:我總是不理會社會化的眼光,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二十八歲時我放棄順遂的工作隻身前往加拿大進修工作,三十歲時離開台灣自己一個人到上海工作看看不一樣的世界。我想,一個女性在社會期待你結婚生小孩之際還能勇於跟隨自己的心,這應該是獨立的人格吧!
A2:应该算有,因为曾花了一年的时间好好思考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
A3:有,人生乐事是与人无害而自得其乐。具有独立人格、独立的思考判断是一根准绳,才能忠于对自己最重要的东西,又不被外界随意左右。
Q:你最期望通过创见分享会收获什么?
A1:现在觉得工作和生活比较分离,也有不安全感。觉得自己既不像在投行等工作的朋友一样拥有工作收入上的富有,也没有做社会企业的朋友一样有收入之外的成就感。希望通过了解其他创见者的工作与生活方式态度,更好地思考自己想要的并且能做到的生活工作方式。
A2:互相沟通有无,找到价值观相似的人,可能会碰撞出火花或共同实现些梦想。
A3:更加了解自己,了解生活的其他可能性。
另:线下版1.18日<创见年度同学慧>报名参会非常积极,按目前已审核确认数量已接近满额,但我们调整了原参会设计,另外加了10个名额,有需要的请加快申请,感谢大家支持!
————————精灵分割线———————
《创见》年会通告:1月18日下午1:30-5:30在魔都的“公益新天地”将迎来“年度创见同学慧”,并以“少有人走的路”为主题,实现创见者之间关于“独立的人格”的线下分享与探讨。接下来的两三周里,你在《创见》会读到更多的人生故事,会有10位平凡而独特的“创见者”通过线上与线下两种方式与你交流以下三个问题:
1. 做少数派的事业与生活经历,与其中自己“与众不同”的个性特征?
2. 过去与目前的工作生活中,如何去把“个人价值观人生意义”与“自己的事业创业工作生活”比较完美的结合起来?
3. 关于“独立人格”的认知与思考,对其他“创见者”的建议与分享?
本次《创见》年会完全实行邀请制(RSVP)。所谓“非诚勿扰”,鉴于整体线下活动的互动性要求与局限,只能从所有申请者中挑选出几十位最迫切希望参与线下版“对话”的同道共识这次先来与会,未申请到及其他创见者,都可以参看所有线上同步分享,也可以之后参与每月“创见同学慧”的其他主题活动。凡最终受邀现场参与者,须全程参会,谢绝打酱油!
参会申请:请点击微信左下角-阅读原文,填写参会申请报名;
2个申请参会问题如下:
1)你觉得自己拥有“独立的人格”吗?为啥?
2)你最期望通过这个创见分享会收获的是什么?
收到申请后,会统一通过csight@126.com确认,并最迟于1月13日之前最终邮件确认是否“线下版活动”申请参会成功。
第一次线下年会,总有各类不周到,请《创见》同仁同道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