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正导言:虽然本次线上线下结合的年会探讨主题是“少有人走的路”,但并不是说鼓励大家去做“少数派”,而是提示一份对自己“初心”的认知与觉察。正如少年 Pi说的:“每个人对我来说都是独特的,个性的。无论你是少数派,还是多数派,都无所谓对错,只要是自己内心的选择就可以。”线 下聚会现场,少年Pi有些紧张,但她还是深情地朗读了曾就读过的巴黎政治大学前校长的一段话:“Life is short, break the rules, forgive quickly, kiss slowly……”. 会后有参会者这样评价少年Pi:“特别喜欢85后小妹妹的真实,她仍然有恐惧,却满有勇气”。确实,看看本文结尾处,参会者给少年Pi的各种祝福,真是温 馨而美好。一个“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想中国之希望正该在这样的温暖互动中绵延着我们的期待与执着的追求。
《创 见》年会线下活动虽然已经结束,但年会的后半程还在继续。线下活动的分享,讨论,对话,其实给了我们更多的参考,让我们把对生活的思考与探索,继续深入下 去,扩展开来。1.19-1.23日期间,将继续播放第6到第10集<真人秀>,并附上整理的线下版年会参与者对“主人公”的各类共鸣与想说 的话。
线下参会创见者对少年Pi“少有人走的路”之“最共鸣”:
– 人生苦短(life is short) 莫浪费/时间要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
– 放弃社会潜规则,走自己的路/在社会主流思想的影响下,做出某些选择需要勇气/为社会发展做点什么/理想万岁!
– 独立的判断与思考,但有界线/关注自己所存在的环境,虽知生活多样,但真正体会到的那一刻,或许会多出许多“改变”的勇气。
–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
———————————————————
<创见者真人秀>第七集
少年Pi- 为研究理想中国勇敢做“第三类人”
少年Pi简介:85后,复旦人,留法海归。《The Chinese Way》 联合作者,客观观察、记录、介绍、探讨中国。饱满地生活,目前正在处于从现实旁观者到介入者的转变期。
中国蹊简介:《The Chinese Way》是一本由Routledge出版社于去年9月最新发布,客观且全面观察、记录、探讨现代中国社会及其发展趋势的新书。该书基于近1000位在学术 界、商界和政府中有所建树的中国人的个人故事和视角分享,依托第二手信息资源(包括书籍、报刊、杂志和社交媒体)的广泛搜集,为读者提供了另一个认识中国 和认识自己的维度,该书从人类学的角度出发,覆盖2014年期间中国社会的51个主题。尤其,第一章就总结了中国生存方式的九条核心特征:中庸之道、富人 主义、氏族主义、等级主义、多元性、自身有益主义、情感主义、不劳而获主义、犬儒主义。在“创见”(C-sight)微信号中回复:“中国蹊”三个字,可以完整阅读《创见者文集》 少年Pi谈“饱满地生活”上下篇
1、"与众不同"的我,做“少数派”的事业与生活经历?
其实,每个人对我来说都是独特的,个性的。无论你是少数派,还是多数派,都无所谓对错,只要是自己内心的选择就可以。要是说特别,我觉得经历中比较特别的,就是和我的老师丁敏教授一起合写了一本记录探讨现代中国社会的书,书名为The Chinese Way(中国蹊)。这对于刚刚从法国留学回来的我来说,着手这样有意思的项目,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之 前的人生其实是在走多数派的路。高考之前,人生的重心就是学习和考试,慢慢地,已经不记得小时候“长大要做什么”的梦想。目标只有一个,考上一所好的大 学,一切都可以让位,练的长笛,喜欢画画的习惯也慢慢丢掉了。所以,从来没有很清楚地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后来又在巴黎兜兜转转两年,这才知道生活原来还可 以那样走。这里的同学有着丰富的志愿者经验,去过非洲,在NGO实习过,干过很多有意思的事,而中国学生的经历往往是惊人的相似,高分,学生干部,公司实 习,干巴巴的,毫无新鲜感,不“有趣”。
记得上过一门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课程,这在当时还是一个很新的概念。在学习了各个国家的经验和案例后,觉得特别有意义,也非常感兴趣,但还只是点到为止。因为走多数派的时间太久,惯性太大,内心的喜欢也只是有萌芽,却还没有完全撕碎自己的人格。
回国后,蒙着头开始找工作,搜罗各种考公务员,银行,咨询的应聘信息,准备信心满满的为事业大干一场,就像准备高考一样。可是,当开始认真考虑写求职动机信的时候,根本没办法说服自己去申请这些职位,我难道真的喜欢去当公务员,抓一个铁饭碗?对我来说,能提供自我成长空间的工作更具有吸引力。
不 出所料,那些辅导书都没看,就来了复旦的研究所。当时研究所刚成立,不确定性和可以发挥的空间,也是我看中的魅力所在。当然,研究的领域也是我很感兴趣的 一块,有关中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社会创新这一块。最有意思的就是文章开始提到的写书,这很让人激动,因为可以把中国写给世界看。在写书的过程中也是重新认识自己,把自己的人格敲碎、组装,然后再去懂世界的过程。我会有机会静下心来思考很多习以为常的事,这个时候也让我变的越来越客观独立,以第三方的视角看问题。而 不像在法国的时候,课上一提到中国,开始评头论足,我就急,已然摆出准备反驳他们的架势。现在想来,这完全没有必要。课堂只是把问题抛出来,仅供讨论。中 国学生不能代表中国的全部,不需要义无反顾,不分清红皂白地反驳一切,固执坚持中国的都是好的。有时候需要承认缺点,除非是偏见,你可以用心解释清楚。
客观全面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是我慢慢习得的特性。此外,我觉得在做好自己,表达自己的同时,更应该包容他人,理解接纳别人的想法。
2、"个人价值观人生意义"与"自己的事业创业工作生活"如何结合?
坚信人应该饱满地生活,成为生活家。人生很短,需要把每天过得不后悔,有意义,才不浪费,要浪费就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我在巴黎政治大学的前校长,说过
“Life is short, break the rules,forgive quickly, kiss slowly, love truly, laugh uncontrollably and never regretanything that made you smile- R.D”。
最近打算继续读博,勇敢做“第三类人”。之后,会在《中国蹊》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深入,参与到《理想中国》丛书的编写。《理想中国》丛书,基于学术研究,通过追溯历史(1.0),剖析现实(2.0),清晰地描绘未来的愿景和理想(3.0),力求为社会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建议。读博对我来说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也是我觉得能够把个人的人生意义和工作生活比较完美结合的方式。读博可以让我掌握一套更好的方法论,同时在研究中融入自己的生命体验,努力生活,做一些接地气的研究。同时,也有机会做公益,帮助更多的人。
3、对独立人格的思考,与其他创见者的建议与分享?
谈起对独立人格的认知,说实话“人格”一词对我来说很抽象,所以先得把人格的要素一层层剥离来看。它是一个外来词,我专门查了它的词源。人格(personality)源自拉丁文的persona。persona最 初指古希腊戏剧演员在舞台演出时所戴的面具。面具掩盖了演员私人的面孔,展示的是戏中的角色,也就是我们在社会中的各种角色,可以是父亲,可以是学生,也 可以是白领,等等。当你在遵从社会文化习俗的要求,作出反映的时候,就是面具的社会化体现。同时,面具只留了一个口,演员独特的声音才能因此发声。比如在 微信上,你的微信朋友圈就是其中的一个面具,你可以通过朋友圈、标签、群聊发声,与别人互动。大家可以留心观察一下各自的签名,基本上每个人都给自己的面 具命名了。
人格的第二层意思,是指演员本人,即真实的自我。那独立的人格更多的是从第二层的维度来说,因为我们常说独立的人格是指人具有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从中文里找个词,可能是秉性,或者人心,独立的人格,也就是从心所欲。
“独”, 首先是独特的,人格在遗传、环境、教育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逐渐形成。每个人的自然禀赋不一样,优点也好,缺点也罢,都是我们独特性的所在。加之,后天的环 境和教育,人格在形成的过程中也参差多样。其次,“立”,指不依附于他人,有独立的判断能力和自由表达的能力,但这并不是说脱离他人,完全特立独行。在1月7日 巴黎《查理周刊》恐怖袭击之后,我在想,我们提倡的独立人格是否也有自己的边界,如果是,那么界限在哪里?《查理周刊》是法国一本极左阵营的政治漫画类周 刊。毫无疑问,他们是有独立人格的,但是他们的自由和独立,是否也应该有底线?很多人也质疑,如此口诛笔伐的暴力是否也是一种语言恐怖主义。宗教极端分子 把信仰作为生命,极左言论的批判对他们来说就是亵渎,互不相容的结果就是冲突、暴力……。
费孝通说过一句话,也是我非常欣赏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 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每个人都应懂得认识、发掘自己的美,即各美其美;同时,还需要成人之美,包容别人的参差,欣赏他人的美,即美人之美。正所谓,从心所欲不逾矩。
线下参会的创见者想对“少年Pi”说:
-不要害怕,不要止步,人生在世,只要不越规,都是对的
-加油,给自己时间,一切都是美妙的!
-走自己的路,第三类人很好
-敬佩这种勇气,美女博士加油
-希望用你的优势与专业为公益做出贡献
-关注《中国蹊》很久了,感激这样一个窗口,以独特的视角去诠释中国社会
-自己开心最重要,女博士才不奇怪,follow your heart
-虽然看出你在台上很紧张,但是理解和喜欢你的分享。
————————精灵分割线———————
《创见》年会:本次《创见》年会的主线“少有人走的路”之<创见者真人秀–拾集>,邀请了10位平凡而独特的“创见者”与大家一起探讨“少数派经历”,“人生意义与事业生活结合的智慧”,以及“独立人格”的思考。创见者的年龄与生活背景各异,关注分享的视角各有特点。
十位平凡而独特的“创见者”在《创见》年会期间,正与大家一起思考和探讨以下三个问题:
1.做少数派的事业与生活经历,与其中自己“与众不同”的个性特征?
2.过去与目前的工作生活中,如何把“个人价值观人生意义”与“自己的事业创业工作生活”比较完美的结合起来?
3.关于“独立人格”的认知与思考,对其他“创见者”的建议与分享?
1.8-1.19日,我们已经播放第一到第六集,内容如下:
1.塞亚人:创业路上绝不孤单的“少数派”
2.悟空: 读书与自我实现中“独孤求败”
3.夏天: 我在公益世界的“平凡之路”
4.叶子: 人在职场也要聆听内心的“悸动”
5.乐欢: 教英语与教合唱之“欢乐”同理
6. 老小孩 “大爱”15年只为老人建“梦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