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尘- 从33岁的外企高管到后11年的全职公益人– 第十集

IMG_3505

黛正导言:今天《拾集》播到最后一集,整个线上线下联动的《创见》年会也将步入尾声,年会版的最终一篇会在下周初送上,是年会主持人“菡萏”步入创见,智慧碰撞的心路历程。

这次邀约<创见真人秀>的嘉宾,我只是回想一路走来在做事上让我印象深刻的人,或者说我只看他们“怎么做”。这个世道喜欢说的人太多了,但真正做事的人,并会思考自己做的事情的人还是太少。有幸每位我想到的嘉宾,都如约回复,他们不但是创见的实践者,整理思考的文笔也真实清晰美好。

尤 其想感谢“星尘”,希望大家也能花时间“深度”阅读与思考,静静地读她如此认真花时间与心思整理这44年走过的人生思考笔记,一份初心发芽的整个历程。于 她的文字与思考,我实在没有资格评价,只有敬佩。平时,我看星尘姐做事待人,已是“福慧双修”的典范,毋庸说她文字背后这份始终的赤诚之心。

线下参会创见者对星尘“少有人走的路”之“最共鸣”:

– 自由与统一的平衡 / 人与宇宙的内在连接性

– 从“我”走出来,关心“他人”和存在的世界

– 对人生与金钱的态度 / 正确的金钱观 /不做金钱的奴隶,低物欲/ 非常赞同“金钱”是一个手段

– 在人生不同的阶段做不同的事情

– 听从内心的呼唤,立志做公益

– 选择是会发芽的

——————————————————

<创见者真人秀>第十集

星尘- 从33岁的外企高管到后11年的全职公益人

星尘简介:在11年前,33岁的时候,放弃在跨国企业市场总监的职位,转而做全职公益人

1、"与众不同"的我,做“少数派”的事业与生活经历?

从生活经历和个人选择上,我从来都是少数派,但从来也没有觉得脱离过社会,跟所有的人一样,都在追求幸福的路上。

很多人都在问,我为什么要在11年前,33岁的时候,放弃在跨国企业市场总监的职位,转而做全职公益人?其实有很多理由,但想来最好的回答,就是命运使然。

往往,人生看似有很多选择,但是在很早的时候,也许就种下了一些种子,机缘合适的时候,就一定会发芽。选择太少,我们痛苦,选择太多,我们更会痛苦。仔 细看来,我人生中最痛苦的时刻,恰恰是迷茫于不知该选什么的时刻,甚至于要去找算命先生。不过我很快就明白了一件事,“命”其实是根本不能算的,越算越 糟,算出好的地方,让自己过于洋洋自得,算出不如意和困难的地方,就会让自己纠结于患得患失的情绪中,平白地给自己增添了很多烦恼。事实上,一切有关人生道路的启示早已是那么的清晰,只是还不够自信,无法做到听从内心的呼唤而已。

该 从何说起呢?追根朔源,还是从自己的身世说起吧。1971年我出生于北京,是那个年代罕见的独生子女,当时父母由于工作关系两地分居,很难匀出精力照顾 我,经常要把我送到西安的外祖母家,因此从两个月大时就开始坐火车,频繁往返于北京、西安、上海三地,三岁以后,由于家人们工作都非常繁忙,更是经常独自 踏上旅途。一直到我7岁半时,由于母亲工作调动的关系,一家人才终于在上海安定了下来。由于没有兄弟姐妹,当时也没有什么补习班、课外辅导班什么的,因此 课余时间就得经常去母亲所在的图书馆呆着。

1978年, 刚结束了文革十年浩劫,美国亚洲基金会开始向国内各大学的图书馆赠书,除了专业书籍之外,我母亲所在的图书馆也收到了大量印刷精美、图文并茂的画册,介绍 全球的人文、社会和自然保护、可持续发展等情况,这些书籍深深打动了我,也令我无师自通学会了繁体字,开始如饥似渴地阅读着介绍亚马逊丛林的原始部落、印 度尼西亚的原始热带雨林、神秘的海底世界、澳洲土著的文明、如何因地制宜解决安第斯山脉原住民儿童营养不良问题等方面的书籍,感觉整个世界在我眼前展开, 虽然从未去过这些地方,但我的心早已插上了翅膀。这些启蒙教育,也令我成为了文革之后第一批知道“自然保育”、“人文关怀”、“消除贫困”这些名词的年青人,虽然彼时我大概只有8、9岁。

1979年,外祖母退休了,也从西安迁至上海,一家人度过了其乐融融的几年时光。但好景不长,自幼一直抚养我长大的外祖母在我10岁那年被查出癌症晚期,9个月后,饱受病痛折磨、形销骨立的外祖母撒手人寰,我的生活也随之蒙上了浓重的阴影,身边最亲近的人以如此痛苦的方式离世,令我倍受打击,沉浸于对死亡、对人生意义的迷思之中不可自拔。几 乎整个青少年时期,我抑郁而内向,幸而一路之上,屡有贵人相助提点,不曾误入歧途,进入大学之后,经由活跃地参加各种课外活动,演过话剧、练过空手道、在 上海的老城厢寻访民间诗人,广泛接触社会各色人等,同时也更广泛地阅读社会、人文、心理方面的书籍,渐渐打开心结,回归到童年时乐观、开朗的本性。

92年邓小平南巡那一年,我正在读大三,改革的春风也终于吹到了上海。92年之前,上海的大学生毕业之后工作都由国家分配,无论好坏,必须无条件服从,不然后果很严重。而 到了我这一届,政策刚开始出现松动,允许一半左右的大学生自谋职业。其实,系主任那时基本已经定了要让我去一家挺有名的事业单位,在同学们诧异的眼光中, 我不假思索地放弃了这个机会,同时欢欣鼓舞地开始了漫漫求职路。虽然大学里从没学过经济学,但我内心里仿佛有一个声音在提醒我,开放的市场里有更多的机 会,我的人生也会有更多的自由。这种见地的形成,其实跟我儿时特殊的成长经历有关,童年的大部分时光,我没怎么去幼儿园,而是在边家村百货商场及两个附属工厂里长大。因为我的外祖母是那里的党委书记,我的童年记忆里,就是跟着她一遍又一遍地巡店,陪着她参加大小各种商务会议,在商场和工厂的大院里疯跑。也因此我熟知那个商场里数百种商品的品类与价格,懵懵懂懂中似乎也了解了一些供需之间的关系和企业运作的基本状况。直到今天,我还清楚地记得,商场里最便宜的是半分钱一颗的硬糖,最贵的也是积灰最多的一件商品是一座名为“军民治水”的和田玉玉雕,售价3万多元人民币。而在当时,一般人的月薪只有30多元人民币,这件商品从未有人问津。

1992年, 上海刚刚对外开放,最先进入的外资企业最需要的岗位都是秘书,而我那时英语也不是很好,先后面试了20多家单位,才辗转找到了一家台资企业担任销售代表。 9个月之后,又进入了一家美资的跨国企业担任市场代表。1996年,猎头公司找到我,挖我进入达能集团工作,从此进入了快速消费品领域的市场营销行业,这 在当时绝对是小众但备受瞩目的行当。后来又跳槽到欧莱雅集团和联合利华,一路顺风顺水,不断获提升,31岁那年就升至市场总监。但即使是这样,每每与亲朋 好友聚会时,还要经常面对大家异常同情的眼光,他们总以为所谓的市场营销(Marketing)工作就是每日风尘仆仆地跑在大街上搞推销,那个时候,人们 对于外企的运作还是非常不了解的,也曾尝试着解释过几次,说着大家搞不明白的消费者调研、新产品研发、4P等名词,看着亲友们越来越茫然的眼神,后来我也 懒得再解释了,只有自己偷着乐。

第一次听到专业公益机构的名字,还是在2002年加入联合利华之后,公司要求每一位新入职的高管都要进行一项人格动机的测试,卷子送到位于纽约Hey Group的总部,两个多月后,送来了厚厚一叠分析报告,详细的内容早已忘记,就记住了一点,说像我这样性格的人,最佳的职业选择,除了在企业做高管之外,还适合做社会活动家,成为名记、公共知识分子,或是从事公益慈善事业。以 我的背景和资历,在中国做社会活动家、名记和公知显然是不可能的,但任职于专业公益机构也是一个可能的选项当时心中就是那么一动,只是刚加入联合利华,也 没再多想。2003年夏末,在联合利华每季度举办的全球卫星会议中,播出了联合利华印度负责食品部门的总经理干的一件壮举,他利用6个月的假期,停薪留 职,走遍印度次大陆,拜访了100多位”Silent Leader“社区领袖(其实就是印度各地从事社区发展、扶贫济困、社会公平发展方面的公益组织负责人),这个片子播放了足足一刻钟,里面的社区领袖有男有女,年龄、长相、性格各异,但都有着坚定的眼神,温暖人心的力量,让我仰慕不已。那也是我人生中第一次见到公益机构的从业者,却从内心里希望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与 此同时,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也爆发出越来越多的生态危机与环境污染,令我越来越担心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终于在2004年,下定决心要转换职业 发展道路。经朋友介绍,认识了中国著名的保护生物学专家,也是举世闻名的大熊猫专家吕植教授,她不仅是北京大学的教授,也是一家国际环保机构:保护国际的 中国代表。正巧保护国际中国项目需要招募一位有跨国企业经验的同事负责企业合作伙伴项目,有如神助,2005年初,我如愿加入保护国际中国项目,开始了公益行业职业经理人的生涯。在国际机构干了两年之后,渐渐悟出来,要想真正解决中国的环保问题,其实还得靠本土千千万万个草根公益机构,发动民众一起努力,才有成功的希望。但当时中国草根环保机构的数量非常少,能力也相对弱小,远远不足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正 在苦闷之际,2007年夏天,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了恩派公益组织发展中心的创始人吕朝先生,他介绍了公益孵化器项目,并清晰地描绘出未来中国公益行业发 展的蓝图,虽然机构才刚创办1年有余,也还没几个人,但吕主任信心满满,很有感染力。他提出的解决方案正契合我日思夜想琢磨的事情,并且更加明确。于是2008年初,我正式加入恩派,成为机构第9名员工。如今恩派已发展成为三大事业群、20多个城市、200多人的大团队,但仍奋进在创业的路上。

2、"个人价值观人生意义"与"自己的事业创业工作生活"如何结合?

我们一直在追求什么?求健康、求升职、求发财、求出名、求小孩、求人生顺利?但我们内心也很明白,无论我们怎么求,即使我们能够做到有求必应,老、病、死总是横亘于我们的人生道路之上。每过一分一秒,不光是我们自己,我们身边的所有亲友都离老、病、死更进一步。这一生的终点就在那里,我们无论如何也逃不脱。文学、艺术和游戏,乃至于对名与利的追逐,无论是高雅的,还是粗俗的,其实都像是一种麻醉剂,让我们免于时时面对人生灰暗结局的残酷真相。

但是,还 有另一种真相往往被我们所忽视,就是我们从事的工作,在养家糊口满足人生必需之外,如果在每一天的工作中能够为社会创造真正的价值,为这个社会上的人们 (尤其是弱势的群体)创造福祉,在每日的工作中修炼,领悟人生的真谛,追寻真理与内心的平静,这难道不是一种更好的选择?

在现时的中国,只有真正幸运的人,既拥有基本的生活条件,且能免于金钱的操纵,才有可能长期、全职从事公益事业,认真地把好事做好。感恩上苍,我就是这样的幸运儿。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轨迹,我对于自由、创造、丰富人生和事业的热爱,远远超出了对财富和地位的追求。莫说“不义而富且贵”,即使让我只为了钱而工作一天,都会觉得非常不自在。作为一个平凡但不可理喻的人,我坚信一个人的力量虽然渺小,但只要起而行之,并能激发更多人的共鸣与行动,未来不可限量。

3、对独立人格的思考,与其他创见者的建议与分享?

我们都是星星的孩子。构成我们身体的28种基本元素,全部来自远古恒星陨落之后的灰烬。地球上每一个人,基因的相似性达到99.9%以上。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承载着人类自远古以来所有的记忆,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等七情六欲,一样不少。但每一个人都与众不同,如同浩瀚的大海,海水都一样,每一朵浪花都是独特的。我更相信,每个人天赋秉异,成长的背景和环境各异,有着不同的追求和使命。

所谓独立的人格,首先是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神志清明、适度怀疑(对于被灌输的东西逐渐“免疫”)、有超越肉体欲望、探寻真相与真理的兴趣和勇气,以及能够根据心之所向,依从自己的兴趣和良知做出选择,遇到困难与挑战时仍能坚持自己的选择,并为做出的选择负起全部的责任。

线下参会的创见者想对“星尘”说

– 把公益做得更加有效

– 在疑惑与恐惧中前行

– 特别佩服你的经历与选择

– 很敬佩, 真的!

星尘回答参会者会后问题

1你感觉到的自由是怎样的?

卢梭说:人生而自由,却又无往不在枷锁中。秩序、纪律和自由其实是三位一体。内在的平和其实就是自由。不过反观自身,大道理我都懂,现在还做不到时刻保持平和与警醒。我个人的信条是:不昧着良心做事,不损人利已,遵守内心的道德规范,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2遵从内心寻找人生方向,那下一步呢?会有进一步蜕变的可能吗?

有志者立长志,我也希望能做到这一点,整体说来,我的人生方向还是挺清晰的,至少这十年来没变过。我的下一步打算就是坚持下去,在坚持中求新求变。进一步蜕变?老实说还没想过呢,车到山前必有路。人生总是充满着各种可能性。

——————精灵分割线——————

《创见》年会:本次《创见》年会的主线 “少有人走的路”之<创见者真人秀–拾集>,邀请了10位平凡而独特的“创见者”与大家一起探讨“少数派经历”,“人生意义与事业生活结合的智慧”,以及“独立人格”的思考。创见者的年龄与生活背景各异,关注分享的视角各有特点。

十位平凡而独特的“创见者”在《创见》年会期间,正与大家一起思考和探讨以下三个问题:

1. 做少数派的事业与生活经历,与其中自己“与众不同”的个性特征?

2. 过去与目前的工作生活中,如何把“个人价值观人生意义”与“自己的事业创业工作生活”比较完美的结合起来?

3. 关于“独立人格”的认知与思考,对其他“创见者”的建议与分享?

1.8-1.22已播放第一到第九集,内容如下:

801 塞亚人:创业路上绝不孤单的“少数派”

802 悟空: 读书与自我实现中“独孤求败”

803 夏天: 我在公益世界的“平凡之路”

804 叶子: 人在职场也要聆听内心的“悸动”

805 乐欢: 教英语与教合唱之“欢乐”同理

806 老小孩:“大爱”15年只为老人建“梦工厂”

807 少年Pi:为研究理想中国勇敢做“第三类人”

808 暖风: 从“奇葩”房产中介老板到心理咨询师

809 仙桃: “从心所欲”过平凡隽永的一生

 

发表评论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徽标

您正在使用您的 WordPress.com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Facebook photo

您正在使用您的 Facebook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