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见者智识文集 》 — “黛正”新年开篇 — 你自由,则TA自由 – 献给挚爱

IMG_3513

黛正导言

整 个2月份都在接连的旅行中。寒假里去了浙江省首家公益图书馆-三门县有为图书馆,先是做了一场名为《你自由,则她自由 – 与孩子一起修行》的分享会,之后又陪女儿去参加来自全国各地大学生志愿者专为当地初中生编导组织的“有为冬令营”,还帮图书馆主持了第一次“有为女人俱乐 部”活动,很感慨三十多位当地女性的美好真实分享。

期 间,带女儿去到北京,会了多位老友,走访了一些公益机构与社会企业,不光讨论了公益组织与社会企业发展问题,也谈了“中国社会病的防治”;还见了“西 籽”、“铁樵夫”、“啼焉”、“素朴”等,商议当地的《创见》精灵驿站,让中国文化“传承”与创见之精神得以更多交慧传播。再之后就是在云南腾冲看了美美 的万亩油菜花海,参观了和顺镇上的<滇缅抗战博物馆>及当地的宗祠文化等,最终除夕夜抵达南京过年。接连的旅行,虽有思考有感慨,却一直没有 真正依约落笔,直到“菡萏”主编让我写一些话给创见者,说说羊年开端的事,我才在春晚的伴奏下,开始敲击键盘……

说些什么呢?或许只有“献给挚爱”这几个字,才略能总结这近一个月的旅行,也更合适开启这新年的明媚春光。羊年伊始,《“自由”篇》,以我经常被调侃的长文风格,献给我们的父母,爱人,子女,献给我们的生活,更是献给我们自己!

———————————————————

你自由,则TA自由– 献给挚爱

-《创见文集》之“黛正”新年开篇

爱父母

西籽说:“每个历尽沧桑的长者都有属于他(她)的人生故事和值得传承的力量,而《素朴放言》之二就是特别《写给远去的母亲》。当我告诉很多人西籽读大学开始创业专门为老人写回忆录,希望家庭文化与精神思想纽带能因此得以传承的事迹,大家都非常感慨。即使我们如今每年春节都还记得回家吃顿年夜饭,但是又有多少人会花几周乃至几月去认真聆听整理自己父母的人生故事与岁月照片呢?

不 知道过去,如何看清未来?1月Workface年会,特别参与了段然的《遗愿清单》课程(后来女儿感兴趣,竟然几天就把她刚出的书《逆袭心理学》看完 了)。其实,自己与很多参与者在人生剩下的一月,一周或3天里都还有那么件与父母有关的事情,比如为父母做顿饭,给父母洗次脚,陪父母长途旅游一次等等。 然而,如果这些事还出现在你的《遗愿清单》里,只是说明我们之于“父母之爱”还有人生“遗憾”,而这份“遗憾”会让我们的自由与快乐继续被“原生家庭”的各类影响束缚(比如,父母不合乃至离异,从小寄居或留守的经历,家庭教育偏颇等)。如果我们无法真正面对这份“遗憾”,无法认知我们的“父母”是谁,我们其实很难真正认清自己是谁。

我很赞同段然的倡导,与“西籽”不谋而合,希望大家新的一年里花点时间与父母深入交流,听听他们的故事,尤其那些你一直无法理解的他们一辈子执拗坚持的“真谛”,探求他们价值体系背后一直不为你知道的“源头”。因为这个思想传承的“根”,不但垫基了你父母的人生底蕴,而且肯定正面或者负面的深刻影响了你的人生。当我们的父母还在,当我们还有“寻根”的机会,请你如同一位客观写传记的作家,走入他们的人生里去探索他们身上的家庭与人生烙印,而这份“传承”,才是真正的“孝道”。《素朴放言》提醒我们《论语》对孝的阐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我们爱父母,就请花更多时间与耐心去理解我们父母的人生之志向与精神之源,把他们对世间的“爱”传承下去。

爱他(她)

< 有为女人俱乐部>发起之后,大家组了微信群聊天。今天看到小V转发了一篇最近微信热帖《我为你付出这么久=我从未爱过你》,讲到两性间的“亲密关 系”才是相爱之人在一起的“秘诀”。每当我们看到“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故事,总是很感动,或许会计算他们互相之间付出了多少努力与代价,而不会计算他 们一辈子“幸福感互相流动”而累积起来的巨大的爱的能量。我们总是很“用力”的去爱,“用力”的付出,而每每“用力”背后等来的是“遗憾”,长久“用力”之后换回的是“背叛”,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关注了“用力”,忘了“亲密”。

记 得在三门县有为图书馆,与三十多位女性一起分享人生故事与愿景,讨论什么是“有为女人”。大家都说“生活不应该只是围着老公孩子家里转,我们应该有自己的 生活,至少一些属于自己的思考阅读的时间”。这些思考正对应我2月初那场《你自由,则她自由—与孩子一起修行》的分享主旨:“如果我们希望自己所爱的人自 由快乐,那么首先自己要自由快乐”。

很高兴,我们最终达成“有为女人”的讨论总结是:

– 活得真实精彩,有思有梦,有爱有善,就是“有为”的女人

– 追求个性独立,身心健康,灵魂自由,平衡与真善美的生活

– 有永远年轻的心态,发自内心的微笑,不断提升的自我,多面精彩的人生!正所谓:我好,你好,大家好!做“有为”女人,让岁月静好!

同样,如果你是“他”,如何让你的女人自由快乐呢?我看到很多男生同样“用力”地挣钱养家打点生意与世间各类俗世,却同样换不回“真爱持久”,因为他们也忘了经验“亲密关系”,忘了“爱的流动”,乃至忘了做他们自己,而其实真爱他们的女人所爱的不是他天天努力的名利财,而是他们忘记去持续探索与修行的那个“真我”。

儒家经典《大学》的“八目”依次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顺序关系很重要。不懂“爱己”又如何“爱人”,不懂“爱人”,哪里可以“治国平天下”?

爱他(她),请首先做好真实的自己,记得时常表达自己内心爱的渴望与需求,营造更多互相幸福感的流动。


爱子女

与很多父母讨论《与孩子一起修行》,我的PPT上列了这样的文字

–       我们到底希望自己有什么样的成功?希望我们的孩子有什么样的成功?我们的人生与孩子的人生是融于一体的,无法分割或对立。

–       不是我们“使劲”让孩子自由快乐就好,而是应该首先“打扫”自己,不然我们身上所有灰尘与阴暗都会被孩子不自觉的继承……

–       为孩子做榜样,不是“成功”给他看;而是与他一起“自省”。孩子与我们一样,看不见“自己”,又如何自由快乐?

在当今中国,我们总是怕错过(缺乏“安全感”);我们自己怕,于是孩子也害怕。如果我们想要自己的孩子快乐自由成长,首先要问我们自己自由吗?快乐吗?自由不难,三个方面:身体的自由,智能的自由,爱的自由。(我在《为什么要创见》一文里有详细讨论过),所以:

•    不要让我们的不自由束缚住孩子想象、思考、梦想的翅膀;

•    而要让我们不断追求自由幸福的热忱感染孩子们!

得出以上的感悟,并非我生来聪慧有神思,而是自己真实经历的总结。图书馆分享会海报上有句话:“她的自卑与自信都是我一手造成的”,这话背后是我与女儿各自与一起修行的岁月,而我真正的转变其实只是最近半年,可以说这份反思与《创见》同龄。

与 很多自认为爱子女的家长一样,我犯过很多“错误”,比如: 用自己的爱好与假设去引导女儿的兴趣选择;又比如:只懂慎重帮她选择书本与学校等等,忘了陪伴交流才是真谛,差点让她把自己完全“封闭”。其实孩子与我们 一样,是平等独立的个体,我们要做的不是告诉她如何正确的生活学习,其实我们教再多“what”都没有用,她们将面对的未来世界与人生肯定是我们都不曾经历的。我们只能陪伴她一起不停地“ask”,尊重孩子的“自我意识”,陪伴她在青春里逐步“拥有自我”的过程,也是我们人生重新修行的契机。

爱子女最大的艺术是“放手”。最近半年,女儿成长很多,转变很大,从“自卑内向”的小学生,变成了“开朗自信”的初中生。而我做的只是在心态上“放下”,在行为上“看见”- “看见自己”,“看见她”:

1. 帮她看见“自己”,也让别人“看见”她。她说我很会“营销”她,或许是吧,我的专长(偷笑),其实只是不断找机会想让她看到自己的“美好”,也同时让别人看到与理解她的“独特”。然后,我们慢慢发现,她开始会自己主动欣赏与展现自己的美,更多的去表达自己独到的想法,然后重新自信起来。

2. 看到“转变细节”,而不是看“结果成绩”。与 老师家长攀谈,他们诧异我竟然知道这么多小女神在学校生活的细节,尤其每段校园生活故事背后,她思考的转变。她这个课代表从学期伊始只敢到每位同学面前一 本本收作业,到学期结束敢于大胆利用自己多年声乐功底“狮子吼”,让大家迅速把本子交到讲台上,我看见她“转变”的每个细节。如果过程本身都是积极进步 的,结果自然会是正向的,反而不需要花心神计较了。

3. 看到“自己”转变,她对你的“认同”。这半年来,我最幸福的是经常被女儿夸奖。过去我做事很急躁,看她做作业更是蚂蚁钻心般烦躁,“放下”于我是不再计较那些短期学习成效,而是看重她长期在积累的自主管理能力。于是,我越来越不管,越来越“慢”,她却开始表扬我:“妈妈,你其实非常有耐心哦!”

我想如果你的子女会主动“表扬”你,乃至认为她自己有非常好的父母,生活幸福美满,那么你“爱”的方向应该是对的吧!我们只是有幸与自己的孩子一起“修行”,应该感谢他们给了我们新的成长,而不是管控他们的未来与自由。


爱生活

在云南腾冲旅行,带在身边读的是南怀瑾老师的《原本大学微言》,感触良多。对“四纲”(道,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重新认知之外,尤其感悟“七证”: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坦率讲,直到金马年本命年,我才算“安身立命”,才略微算明白什么叫“知止”。马年岁尾在日记里提笔写到:“知止和顺,推拿自然,亲民至善”,送给自己,下一个七年能悟得“定,静,安”的话算是福慧有修。

所以,如果要我写如何“爱生活”,我想是这份自我修行的“纯净初心”吧!其实中西方文化是想通的,不光在“内明”之学,在“爱”上也是。儒家讲“亲亲,仁爱,爱物”,与佛学讲“慈悲”、“众生平等”,与西方文化中的“博爱”都有互相对应,都要把“自我”弄明白先,才能懂得如何爱别人,爱世界。

2015《创见》主题“深”“诚”,不是对别人,而是首先对我们自己。

———————————————————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