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我们国家的教育是追求全能人才的淘汰赛,往往更切入“一横”的位置,无论在素质上还是知识上,想办法把每个人都变成“一个圆”,确保滚动到哪里都能大约摸能用,然后到岗位上再具体锤炼深度专业度,搞得用人单位非常郁闷,不喜欢也不待见这些“圆而无根”的新大学生。而“T”型人才,不但情商高,素养好,而且有专长技能支撑,可以落地扎根,只要职业方向对路,就能马上发挥才干,而且才干与兴趣相匹配,自然事半功倍。
这 里要提一句“文凭”的未来。目前而言,“985”“211”这类大学知名度标签在职场上还有点作用,因为它标签了那“一横”的力度,那个“圆”的可靠度; 然而,在需要“专才”的未来,“知识技能”的那“一竖”的证明则会对求职更加有效。比如,说你会玩互联网营销写网络文字,给用人单位看一张国内外某机构发 的《网络营销课程》证书,不如分享“知乎”“豆瓣”或者自己的个人微信订阅号给人看看你的文笔分享。互联网开发人员与其给人看各类语言的结业考试证书,不 如给人看几个自己开发的网站或游戏等更靠谱。
培养爱好阅读的习惯,3-6岁就要开始,也是启蒙的关键。而且,之后必须有3-5年的持续陪伴鼓励,并为孩子创造良好独立的阅读空间。学“古文”与“阅读”一样需要启迪与持续培养,两者都最好直接读“经典”。现在二手介绍知识的书,各类汇编改版的书太多了(国内外名著就搞了很多青少版),其实很容易鱼龙混杂。既然不懂得挑,就直接看“经典”(流传千年百年经久不衰的)“原著”(原汁原味,知名出版社的多次重印版本)。 看古籍,孩子小一开始不懂不要紧,中国古籍文章(如四书五经)文字简练通达又音韵和谐,其实可以当字帖拿来练字,当诗文来诵读,先有些印象就好。长大一些 后,看经典文章与史料(《古文观止》是很推荐的),再看长篇的注译,各版本的解读(我自己看了“南怀瑾”的解读版本,很是受益,讲解可谓旁征博引,多元丰 盈,看一本等于看十百本政治文化与历史评注,更觉得不能只听一家之言,对历史文化要自己精读,自己理解体会,乃至自己查证的重要性)。辩证地去理解古文内 容时,对照自己小时候第一次原著诵读的“初心”体悟,更不容易被各类“胡乱瞎解释”搞偏理解方向。
为 啥要读“古文”? 确实很多家长会问这点,我想这又回到教育之“道”的问题上。这里我会提倡不要光“亲子阅读”绘本,更应该“亲子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古籍。如果作为家 长,你自己同时能多读几遍《大学》《中庸》,清晰理解中华几千年文明“至善”的根底,或许就能自己回答为何要读“古文”了。如果你问我读这些“古文”有啥 用?那我要问你读“数学”有啥用?你会说“数学”是学好一切理工科的基础;那我会说,读懂“古文”深意,是做好一个中国人,每天为人处世的基础。你说重要吗?再说点你喜欢听的“功利”效益。读好“古文”语文成绩肯定好,长大以后工作写作文笔好,容易看着知书达理气质好(估计大家让孩子学艺术也是这个希望吧),容易心静神宁少点浮躁脾气好,那么你是不是觉得更加必要了呢?
英 文,还是必须的,全球“村”化在所难免。不过看到中国各类牛逼的应试教育的强大能力,让很多成人也能“事后”学好英文,我觉得孩子该玩乐的时候就在奥数与 英文上花太多力气,未免得不偿失。所以,个人觉得英文上不必要太急,一定要提早去“修炼”的地方,我会建议“语音语境语感”这些。毕竟,我们是去学别人的 语言文化,就不要再拿二手改编的自家教材教程蹒跚学步了,直接“原汁原味”才最好。不要担心孩子的接受能力,可以让他们一开始就多接触“原味”的国外多元文化,比如听与学唱英文歌曲(各届格莱美与英语获奖歌曲都可以,还有经典英文儿歌),比如看原版的动画片(迪斯尼做了很多贡献哦)。孩子通过声音图像,是能自发去理解语言的内涵的。通过娱乐手段,兴趣爱好,获得的学习体验,也会更长久。学英语,如果只是背单词,做题目,参加考证,往往事倍功半。
提这个故事是想说,就艺术“审美”而言,视野很重要,为啥很多家长认为“女孩子要富养”, 然后就带小公主满世界去看好看的,吃好吃的(听说是怕以后男孩子带去看这些诱惑她,索性现在都看过一遍,下次不稀罕)。但是,这不是说有钱才能懂得 “美”,其实网络科技很发达,各类艺术书籍与公益分享会很多,让孩子持续地多接触世界各地的多元艺术,不断积累拓宽“视野”很重要。
男孩子呢?很多人说当下中国教育偏女性化,确实有点偏颇,主要是目前教育内容与模式设计让男孩子没地方“撒野”。这点上西方教育对“竞技体育”的重视可以多借鉴,不但让孩子可以每周在各类赛场上狠狠的“野”上几次,同时通过加入一个运动队参与各类比赛而学习到“团队协作”。所以,很推荐男孩子的家长帮各家男孩子们凑在一起组成某个项目的运动队,乃至鼓励他们多去参与各类比赛。
现 在家长很多带孩子学钢琴学各类乐器去考级,为了各类入学考试或艺术考试加分。我认同很多时候孩子弹琴比较难坚持,需要家长的“威逼利诱”才能突破,而由此 人生才多了一项“才艺”。但是,如果这种“鼓励”让孩子失去了对“音乐”的热爱,变成了家长要我完成的任务,那真是得不偿失了!本来“懂音乐”会让孩子多一种对人生的“表达”方式,在未来生活郁结的时候多一个宣泄的出口,结果却可能因童年的“不美好学习记忆”屏蔽了自己对音乐之美的感悟能力。
另外一点必须提的就是“公益活动”的参与。这点似乎已经成为“国际化”的标准,听说国际名校优秀大学生履历里必定会有去非洲做志愿者的经历。当然我提倡孩子从小参与公益活动(不是被学校推派,寒暑假必须去居委会报道一下那种)不是为了功利指标,而是因为“助人为乐”与“感恩”的习得是孩子个性发展的长期在建工程。如果孩子都能真心实意地“热爱”为他人奉献体力与智力,对家人之爱自然不在话下。在选择公益组织的时候,尽量选择知名的国际性组织,成立历史悠久的,有参与过的家长推荐的。我为自家的孩子选择“JA(Junior Achievement)国际青年成就组织”与“有为图书馆冬令营”就是本着这些原则。
1)哲学: 我们从小没有哲学课,只有政治课(你懂的)。记得有次我微信朋友圈里谈到与女儿交流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她说“人生,是为了留恋”。就有家长提出质疑说“那 么小的孩子,就与她谈人生,谈哲学,搞得思想太复杂不好吧?”。又一个例子,《创见》年会期间,我们分享了十个关于“初心”与“独立人格”的真人故事。于 是好些参与年会的朋友说,如果小时候,我就认真问过自己“我人生究竟想要什么?我到底喜欢做什么?”,那么可以少走很多弯路,少很多纠结,更多坦荡与快乐 去面对“初心”与坚持自己所爱的生活。所以,回过来说哲学是什么?不是说孩子讨论哲学是去背柏拉图写了啥书,不分析老庄思想与孔孟之道的区别,只是思考人 生的意义:“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去到哪里?”,人生与处世的底层道理。哲学,作为“激发自身对人生与世界,自我价值体系的思考,学会辨析与接纳不同 人思想”的教育,不仅是西方中小学生基础教育的一部分;也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教育的立足之本,只是最近半个多世纪,陆续被“训政”与“政治”课代替了。
2)认知方法论:在 《“逆袭”中国目前教育体制的力量》一文中我曾经提到过自己比较认同的IB教育体系;IB的教育哲学是Education for Life(终生的教育)。而IB高中课程最核心的竟然是一本书—Theory of knowledge,即“知识论”。让你理解什么叫知识,知识被消化与吸收的过程,这个在国内中学课堂上没有看见过吧!IB体系认为TOK最重要,因为理 解并培养好知识的获取过程,才是真正受益终生的事情。所以,在教育上不强调what(学什么),而强调how(学习的过程培养)。
我 自己在市场研究行业待了近十年,看到各类公司写的“报告”,大多中国知识分子在数据分析技巧上都可谓“惨不忍睹”。如果会“描述性统计”,再能合适对比数 据,已经算高端上档次了。用数据说故事的艺术,从数据中发现商业的智慧,因为从小“教育模式”的缺失(我们学了很多数学计算很好,但没有学如何串联各类数 据讲好一个故事),这方面优秀人才太少,这也是今天“大数据”概念被稀里糊涂地炒作与不必要“神化”的另一个缘由。另一个方面,我们引用各类数据,案例, 材料,从小就不习惯标注出处,这也是非常差的逻辑论证习惯。造成了后来中国式论文与报告的“论证与逻辑不够严谨”“知其然,不爱探究所以然”, 然后多凭主观臆断“自说自话”的习惯。所以希望父母与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多联系“数字”逻辑;记得与民办紫罗兰小学的陈 校长聊天,他谈到亲历的“一车水果”的故事:同学们看到路边一车水果,城里的孩子过去很好奇问水果好吃吗?然后就没话题了;而家境差一些的乡村孩子会继续 问卖水果的人,这是如何装车的,每个箱子装几个,一车能装多少斤?同样看到一个现象,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数字与现实联系的能力,比做100道试卷上的应 用题有益多了。
缺了这三个方面咋办?补!其实父母与孩子两代人都缺少,就父母与孩子一起补,教学相长,一起“修行”,这样彼此也感觉这份补充学习会很有意思有趣味。
6. 平等,好奇心,爱的教育
我们所有“为人父母者”都一样,都一直在路上。如果一定要给出个“教育成败”的标准评判,那就得一直等到你的孩子离开人世那一天,看他(她)对自己的人生评价如何,同时他们那个时候会对你的教育评价如何,才能大体算吧!
因为,教育,从来都是一辈子的事情。我们自己还在路上,我们的孩子也是,而我们两代人的教育,又为我们孩子的孩子的教育揭开了“序幕”……
有为图书馆:
三门县有为图书馆是浙江省首家民间公益图书馆,位于台州市三门县,由一群当地年轻人创立,旨以图书为载体,立足三门,推广青少年阅读,提升本地精神文化生活,帮助本地青少年开拓视野。建馆近3年,有持借阅卡人数1387人,约占小镇人口2%。除借阅外,开展冬夏令营、环游全球N天、亲子绘本阅读、真人图书馆、漂流书、电影会等活动250多场。2014年借出21115册书籍,每位有效读者每人一年约借阅了30册书。“悦读联接世界,爱心凝聚小城”,未来的有为将继续践行“以图书载体,为青少年成长提供帮助,为本地自主教育和开放教育寻找机会”的立馆之初心。改变一座小城,从阅读做起!
(微信号:三门县有为图书馆)
编辑| 叶子
图片| 黛正
校对| 叶子
排版| 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