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见者智识文集 》 — 致为人父母“与孩子一起修行” — 教育之“道”与“术” 上篇 (你自由,则TA自由)

IMG_3518

黛正导言
关于教育之“道”与“术”上自我经历与心得教训的梳理,是缘于冬末去浙江三门县 <有为图书馆>做分享会而进行的,所以很感谢“有为”的这番促成,让我静心整理自己的思考,纯属个人目前的见解,与所有与我一样为人父母者分享。《与孩子一起修行》分成上下两篇。上篇谈教育之“道”(你自由,则TA自由),旨在重塑我们对教育目标本身的认识,端正为人父母的心态;而下篇谈教育之“术”(哪些长期投资铸就人生?),从我们经常提到的文凭/阅读/古文/英文/艺术/体育/公益/出国/等各类教育投入中,解析哪些才是真正铸就人生的长期投资? 哪些作为中国现存教育体制之缺,需要补足? 而哪些是需要继续发扬的中国传统教育之荟萃?
作为一个现实理想主义者,我觉得“道”与
“术”需要结合,上下两篇联合起来看才好,单一篇的视角或许会觉得“空中楼阁”或“零落无序”。如果想完整阅读上下两篇,请在《创见》微信号里回复1006。
文章完稿之时正值羊年元宵佳节来临,恭祝所有家庭新春吉祥如意!教育,从来都是一辈子的事情。我们自己还在路上,我们的孩子也是,而我们两代人的教育,又为我们孩子的孩子的教育揭开了“序幕”……
———————————————–
“与孩子一起修行”上篇:教育之“道”- 你自由,则TA自由
2月初专门去到<有为图书馆>做的教育心得分享会上,与很多浙江三门当地父母讨论《与孩子一起修行》,我在PPT上列了这样的文字
– 我们到底希望自己有什么样的成功?希望我们的孩子有什么样的成功?其实我们的人生与孩子的人生是融于一体的,无法分割或对立。
– 不是我们“使劲”让孩子自由快乐就好,而是应该首先“打扫”自己,不然我们身上所有灰尘与阴暗都会被孩子不自觉地继承……
– 为孩子做榜样,不是“成功”给他看;而是与他一起“自省”。孩子与我们一样,看不见“自己”,又如何自由快乐?
在当今中国,我们总是怕错过,总是有纠结;我们自己怕与纠结,于是孩子也害怕,也纠结。如果我们想要自己的孩子快乐自由成长,首先要问我们自己自由吗?快乐吗?自由不难,三个方面:身体的自由,智能的自由,爱的自由。我在《创见》平台里有一篇《我们为什么需要创见》的文章里关于这份自由的获取有过如下讨论:
我们恨“被设计”的生活;被“体制”束缚的不“自由”;被“通告”的思想品德;被无聊的“经”“纬”评价的高低贵贱。我们“恨”教育的孱弱,其实是恨自己灵魂无法伸张的“自由”;我们内心深处其实很明白教育对于一个国家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性;而不自由不快乐的我们,又如何给我们的孩子们树立“自由快乐”的榜样?
所以,我们需要拥有“自由的灵魂”。这并不是说人人都要财富自由,学富五车。只是要认知自己的“初心”,培养与积累“自我”取得“独立自主”的能量;简单包括:
1.身体的自由-能养活自己,会生存(花一万个小时掌握自己喜欢的某领域或做好某类事项,并把这个技能变成基本生存手段,获得经济上的“独立”。但不要“本末倒置”,“经济独立”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2.智能的自由-能独立思考判断问题,不怕被人诋毁,不畏人言;不会主要通过别人认可来获取自信(人只有自己对自我与社会有独立的思考,辩证的分析能力,其自信与自尊才能健全,才能不怕被别人的流言“扭曲”);
3.爱的自由-能有自己所“爱”,所“恋”(心有所依;知道自己喜欢的人事物;有自己的信仰;乃至有一定的使命感。这样就会有“底线”,而有了爱的追求与对应的底线,你才知道什么叫真正的“幸福”,而不是“幸存”)。
我个人比较赞同“18而立”:即成人之前,必须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做事,独立表达的能力,以关键的“独立人格”完善培育为成人的标志。
所以:
不要让我们的不自由束缚住孩子想象,思考,梦想的翅膀
而要让我们不断追求自由幸福的热忱感染孩子们

得出以上的感悟,并非我生来聪慧有神思,而是自己真实经历的总结。图书馆分享会海报上有句话:“她的自卑与自信都是我一手造成的”,这话背后是我与女儿各自与一起修行的岁月,而我真正的转变其实只是最近半年,可以说这份反思与《创见》同龄。

与 很多自认为爱子女的家长一样,我犯过很多“错误”,比如: 用自己的爱好与假设去引导女儿的兴趣选择;又比如:只懂慎重帮她选择书本,学校与老师等等,忘了陪伴交流(孩子与家长“有温度”的共处时间与对等的思想交 流)才是真谛,差点让她把自己完全“封闭”。 其实孩子与我们一样,是平等独立的个体,我们要做的不是告诉她如何正确地生活学习,其实我们教再多“what”(具体知识)都没有用,她们将面对的未来世界与人生肯定是我们都不曾经历的。我们只能陪伴她一起不停地“ask”(探索的过程),尊重孩子的“自我意识”,陪伴她在青春里逐步“拥有自我”的过程,也正是我们人生重新修行的契机。

爱子女最大的艺术是“放手”。最近半年,女儿成长很多,转变很大,从“自卑内向”的小学生,变成了“开朗自信”的初中生。而我做的只是自己先学会在心态上“放下”,在行为上“看见”- “看见自己”,“看见她”

1. 帮她看见“自己”,也让别人“看见”她。她说我很会“营销”她,或许是吧,我的专长(偷笑),其实只是不断找机会想让她看到自己的“美好”,也同时让别人看到与理解她的“独特”。然后,我们慢慢发现,她开始会自己主动欣赏与展现自己的美,更多的去表达自己独到的想法,然后重新自信起来。

2. 看到“转变细节”,而不是看“结果成绩”。与 老师家长攀谈,他们诧异我竟然知道这么多Athena在学校生活的细节,尤其每段校园生活故事背后,她思考的转变。她这个课代表从学期伊始只敢到每位同学 面前一本本收作业,到学期结束敢于大胆利用自己多年声乐功底“狮子吼”,让大家迅速把本子交到讲台上,我看见她“转变”的每个细节。如果过程本身都是积极 进步的,结果自然会是正向的,反而不需要花心神计较了。

3. 看到“自己”转变,她对你的“认同”。这 半年来,我最幸福的是经常被女儿夸奖。过去我做事很急躁,看她做作业更是蚂蚁钻心般烦躁,“放下”于我是不再计较那些短期学习成效,而是看重她长期在积累 的自主管理能力。于是,我越来越不管,越来越“慢”。当我不再管具体功课与成绩,只是及时满足她对学习与生活感受与新思考交流的需求,读书变成她自己会着 急的事情,没有了“家长压力”,学期结束成绩却反而上升了。而且,她与我更加亲密无间了,还表扬我说:“妈妈,你其实非常有耐心哦!”
我想如果你的子女会主动“表扬”你,乃至认为她自己有非常好的父母,生活幸福美满,那么你“爱”的方向应该是对的吧!
你 自由,则他(她)自由!孩子出生后,他们健康成长的源动力在于他们新的“子宫”-家庭的生态人文环境。健康的家庭里,一家三口都是“独立自由”的个体,父 母与孩子之间能完全平等通畅的思想沟通,心灵互见;父母理解支持孩子自己的心头真爱,孩子也了解体谅父母的事业心,彼此尊重对方的梦想,这样才能有一个美 好家庭未来的“共识”。一个家庭,达成和谐的目标与沟通,是孩子(尤其是青少年)成长与学习动力的基石!
相 反,“留守”“寄养”“父母关系不和乃至离异”“父母的沟通暴力”等等问题都会给孩子的一辈子埋下隐患,你甚至不知道不健康不健全家庭造成的孩子内心不易 发现的心理阴影(其实是“心理缺陷与创伤”)会在他们未来的哪一天爆发。(如今看到名校学霸却莫名自杀,有人讨论贫困出身的凤凰男走向犯罪的可能性,流浪 儿童失足等社会问题,不都是源于当初那个不够美好的“家”吗?)正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我们给自己与孩子制定那么多伟大的“治国平天下”的学业职业事业梦想时,请父母自己先为孩子做好“修身”的榜样,与孩子一起自由快乐地修行人生,就是“齐家”之道,也是教育之“道”。
我们只是有幸与自己的孩子一起“修行”,应该感谢他们给了我们新的成长,而不是管控他们的未来与自由。
有为图书馆:

三门县有为图书馆是浙江省首家民间公益图书馆,位于台州市三门县,由一群当地年轻人创立,旨以图书为载体,立足三门,推广青少年阅读,提升本地精神文化生活,帮助本地青少年开拓视野。建馆近3年,有持借阅卡人数1387人,约占小镇人口2%。除借阅外,开展冬夏令营、环游全球N天、亲子绘本阅读、真人图书馆、漂流书、电影会等活动250多场。2014年借出21115册书籍,每位有效读者每人一年约借阅了30册书。“悦读联接世界,爱心凝聚小城”,未来的有为将继续践行“以图书载体,为青少年成长提供帮助,为本地自主教育和开放教育寻找机会”的立馆之初心。改变一座小城,从阅读做起!

(微信号:三门县有为图书馆)
编辑| 叶子

图片| 黛正

校对| 叶子

排版| 叶子

发表评论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徽标

您正在使用您的 WordPress.com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Facebook photo

您正在使用您的 Facebook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