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香古魅- “读书让我安静了下来” — 读“南怀瑾”开篇 (“十月”有感)

IMG_3527

黛正导言

 

1st JOB导学项目第一期最终接收了16位“星星”,于4月3日正式开学;第一个课程模块是“人生与职业规划”,而星星们收到的第一个任务第一个作业,确实写 一篇3000-5000字的读后感。读什么? 南怀瑾选集之《论语别裁》的第一章(学而第一)与南怀瑾选集之《原本大学微言》第一篇( 开宗明义)。为什么要安排这样的任务?这个任务与为期两个月的“人生与职业规划”导学自习有什么关系呢?

我读完16份作业,先选择了三篇《读后感》分享给大家,或者大家能理解一二。

 

关于传承计划之1stJOB导学项目

《创 见》是一个生活思想家的“俱乐部”,今年推出“以老带新”的“传承计划”之第一期项目“1st JOB”,旨在让社会工作创业年资长的创见者(馒头Mentor),给即将与刚踏入社会的20-25岁年轻人(星星Star) “导学”,学习经营人生与事业的智慧,把个人发展,人生价值,事业乐趣与社会意义相结合。做好“自己人生”,这场最重要的创业的CEO。

1st JOB的含义,一方面指第一次正式踏入社会去工作(即第一份正式工作),也指Jump out of your box, 跳出自己的盒子,打破陈规,突破自己。导学项目旨在帮助学生拓宽企业管理,营销规划,研究咨询,广告传媒,社会创业创新等方面的全局与前瞻视野,养成系统 化的自我学习方法及商业思维,形成独立自主的人生与事业的规划和选择,寻找到独特闪亮的“自我”,成为自己生活的思想家。

 

星星“十月”

我叫十月,这是我出生的月份,也是气候宜人秋高气爽的月份,十月,会让我心情愉快。因此,我取名叫十月。(图片是我自己挑选的“精灵”头像)


古香古魅

在 谈论我对这两本书读后感之前,我想说一些我在读书过程中的感受。其实一直以来,对于历史和古文有着莫名而来的排斥,有时看着它们如同嚼蜡一般,因为曾经我 认为,研究历史根本无益于现在和未来,历史永远不会帮助人们预测到黑天鹅何时会发生,时间只会向前永远不会倒退;古文则是由于学校的教育令我觉得正确答案 是那么死板、苛刻、无趣,每个字都有固定的注释,文章的大意和思想也决不允许带有个人想法和独特见解,并且古人的部分想法与现今社会相去甚远,其实古人也 只是独立的个人,即使他多么伟大神圣,他永远看不尽世间百态,由此表达的思想也只是片面之词罢了。而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更深刻、真实的对人生的理解。然 而,看完了这两个章节的内容,我对古文和历史产生了与以往不同的看法,在平静地阅读和深入的思考之后,产生了以下思考。

以己之慧眼,观世间万变

正 如作者所说,我们所读到的《论语》注解,皆由宋朝大儒朱熹所注,那不是孔孟思想,而只是“朱熹的孔孟思想”。自学古文以来,我们常被教导要一字不落的背古 文注释甚至要求背诵全文,即使带着与注释不同的理解去询问老师,老师总能说得看似正确有理,实则学生仍是云里雾里,最终老师会告诉学生,背注释,按答案这 么写准没错。应试教育和快餐文化下的我们,好似失去了静下心来,好好捧着一本《论语》原注细细品味一番的心思。说得更远些,便是人们在面对学术大佬,职场 权威时,已经失去了自我思考的能力,好似他们所说的任何东西,必是真理无可反驳,而我们需要做的仅仅是不经大脑,直接存储罢了。但事实真是这样吗?我们活 在繁华世界,会接触无数信息和所谓的真理,在那时我们别忘了,我们是具备独立人格,独具慧眼的,世间如何变化,信息如何繁杂,我们都需要用自己的价值观和 学问,对它们进行筛选和淘汰。那才是拥有独立人格的表现,否则只是随波逐流,与众人无丝毫分别。

更 甚者,只怕接受了别人错误的思想之后,又使其变为了自己的思想。中国人,喜欢沿用古文,并对古文中传达的信息深信不疑,甚至有些非遵循不可。但首先,古文 中的字字句句皆是古人独立人格的表现,传达的是个人情感和个人价值观,那不是处处皆可用的真理,其次,我们在欣赏时也需要带着个人思考,而不是看之受之。 最后,注解与作者真实情感的偏差,也只因为他们各持自己的观念来理解,我们要投身于作者的写作背景和生活中去,而非依赖注释。举一文中例子“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我们一直以为他想表达的意思学问是要不停地练习它,那我认为其实大多数人都不是不快乐,但平时我们又拿古人的词句去要求自己、鞭策自己,好像 读书练习就该是一件快乐的事。其实不然,其中的学,不是读书,而是学问,孔子提倡的是要不断的思想、体验、反省,最终有了进步,有了兴趣,岂不是“不亦说 乎”了?所以注解的错误,带来的是我们错误的理解,更甚者会影响我们的个人价值观,而只有以己之慧眼,才能坐观世间万变,并仍保持一个独立完整的人格。

自尊而后重人

《学 而第一》中提到“所以一个人没有自信也不尊重自己,不自尊,这个学问是不稳固的,这个知识对你没有用,因此我们必须建立起自己的人格,自己的信心来。”看 完这句话,起初我并不理解,为何不自信不自尊,对于学问的掌握便会不够稳固。仔细一想,学问是从经验和社会中来,而倘若一个人不自信不自尊,那他势必不会 相信自己所掌握的学问,对自身对外界充满着质疑,那么那些学问,即使他会使用,但不会将它们真正转为自己的财富。就譬如一只小鸟,它拥有飞翔的能力,但她 始终不相信自己能够飞得更高,它总是对自己充满质疑,那么头上的那片天,永远不可能达到,不是没有能力,而是不自信。

一 直以来,我都徘徊在自信和不自信,独立和中庸之间。或许这样的状态,其实就是不自信的表现,其实仔细反省自己,发现自己在演讲方面的能力,相较于以前有很 大的改进,老师的认可还有企业职员的认可,但是面对这些认可,我都没有转化为对自己真正的认可,因为不自信的我潜意识认为,其实自己没有她们看到的那么优 秀,因此每次上台之前,我都需要重新给自己树立信心,每次都让自己的信心从零开始,周而复始。这样对于我的能力提升没有显著效果。而现在,我认为要做好每 一件事的前提,是需要相信自己能做好,然后努力将其做好,最后等待结果就好。我想,自信并不来源于一个人现在拥有多么傲人的能力和金钱地位,而是来源于对 自己会变得更好的一种相信。

重 己之后便是重人。关于重人,“无友不如己者”这句话让我印象深刻。这句话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有些相像。人们总是在找一些莫名的优越感,总想找到一些优 于别人的地方,这是当今竞争的社会所导致的一种现象。诚然,只有优于他人,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升官发财,才能完成别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我想说的 是,这个可以在职场上发生,但是在生活中,用一颗平和谦逊的心去面对任何一个人,因为他总去过一些你没去过的地方,见过一些你没见过的人,完成一些你没做 过的事,那些个学问,是每个人独有的。而在现实生活中,或许一个美女会很乐意去和一位长相一般的人交朋友,或许一个成绩优异的人很乐意和一个成绩平平的人 交朋友,这是因为在对方身边,自己有巨大的优势,和莫名而来的优越感,人们总容易被这些蒙蔽双眼,而觉得对方处处不如人。当然,我曾经也是这样,初中的时 候,班级有个男生成绩特别差,还有留级的危险,班级里的人总会嘲笑他并且那他开玩笑,直到有一天,老师的电脑出现的故障,他上台三下五除二就搞定了,时候 才知道虽然他成绩差,但是对于机械、零件、电脑系统都有独特的天赋,那时的我们惊讶之余,只听到老师说:“虽然他的成绩不好,但是十年以后,他会比你们大 部分人过得好。”老师说的这句话着实震撼了我,也让我开始意识到,其实看起来再不如自己的人,总有一些东西,是你没发现,而又胜于你的。所以我喜欢和不同 的人打交道,喜欢和不同的人聊天,喜欢倾听不同人的生活,因为那样,自己会发现其实该学的还有很多,那种莫名的优越感只会让自己安于现状,最终,己不如众 人。

追本溯源,自我反省

最 后,我希望对自己进行一定的剖析和反省。其实看了两章节内容,《创见》的标语一直在我脑海中浮现“独立的人格、自由的灵魂、奔放的思想”,期初在看到这句 话时,我仅仅认为这是一句空洞的标语,我也从未觉得我不具备这样的特质。而现在,我发现,我距离这一境界,还有一定的距离。我很难拒绝别人,我怕别人因为 我的拒绝而伤心难过,可是我却忽略了我自己是否会浪费时间、耗损精力,或者这样的我在大家的眼里是个大好人,但除此之外,剩下的是我自找的疲惫和郁闷。这 不是人品好的表现,这是没有独立人格的表现。因为我没有执着、坚守,所以我什么都答应,什么都接受,我的主观判断去哪了?我的自我认知去哪了?不仅如此, 很多时候,我的决定容易被一些小事动摇,我以为有些是我毕生将会追求的梦想,可是当有一个并不权威的人告诉我,这条路我根本走不到的时候,我便开始退缩, 这与之前的雄心勃勃产生了巨大的反差。难道我的坚守是如此脆弱不堪一击。这两个章节,让我平静的发现自己。它告诉我们的,并不是一个人要活得多么鲜活与众 不同,但至少,需要拥有独立的人格,这份独立,是为你的梦想保驾护航,这份独立,让你可以屏蔽一些外界的干扰,这份独立,才能保住你找到自己。我,在寻找 这份独立的路上,在这条路上,我应该抛弃一些,再抛弃一些,让自己静下来,挖掘内心的那份力量。

以上是我对于《学而第一》以及《原本大学微言》其中两章节的读后感。

读书,让我安静了下来。我想,在安静中,才能看见光,在前方。


小花馒头评语:

文笔比我估计地好哦(* _ *),文章段落条理清楚之间可以看到你读这两份材料确实蕴含了自己认真的思考,又是第一个提交作业的,赞一个先!

很 高兴你写下了内心真切的“徘徊”,相信很多同学都有,关于“自信”,关于“拒绝”,联系到“独立的思考”问题,可以想象问题如同我们吃东西,总是花很多时 间“吸收”(看得到食物进嘴入肚,品尝得到滋味如何),而不是花很多时间“消化”(你不知道自己胃里蠕动情况,也很少思考这个问题),更花很少时间“咀嚼 回味”(我们不如牛羊会“反刍”,不像骆驼能长久储藏“能量”;而人能“反刍”与“蓄能”的能力确是获得真正内心力量的来源)。其实“内心的坚定美好”才 会让你真正强大,相信自己,懂得平静地接受与拒绝(包括被接受与被拒绝)。“咀嚼回味”在于不断的“自省”,同样一件事情,一点收获,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 可能重新浮现到脑海里给你不同的“提示”,不同的“视角”;所以说“厚积博发”,不是说吸收很多知识才能,而是不断的积累“自省”的味道,品出其中独有的 自己认同的一份“坚定”与“美好”,当你回味有收获时,内心会生出一份“淡淡的微笑”(如同你的这篇《读后感》),你会发现人生有“学问”之美。

编辑|小白

图片|十月

校对|黛正

排版|小白

 

发表评论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徽标

您正在使用您的 WordPress.com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Facebook photo

您正在使用您的 Facebook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