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st JOB导学项目第一期最终接收了16位“星星”,于4月3日正式开学;第一个课程模块是“人生与职业规划”,而星星们收到的第一个任务第一个作业,确实写 一篇3000-5000字的读后感。读什么? 南怀瑾选集之《论语别裁》的第一章(学而第一)与南怀瑾选集之《原本大学微言》第一篇( 开宗明义)。为什么要安排这样的任务?这个任务与为期两个月的“人生与职业规划”导学自习有什么关系呢?
我读完16份作业,先选择了三篇《读后感》分享给大家,或者大家能理解一二。
关于传承计划之1stJOB导学项目
《创 见》是一个生活思想家的“俱乐部”,今年推出“以老带新”的“传承计划”之第一期项目“1st JOB”,旨在让社会工作创业年资长的创见者(馒头Mentor),给即将与刚踏入社会的20-25岁年轻人(星星Star) “导学”,学习经营人生与事业的智慧,把个人发展,人生价值,事业乐趣与社会意义相结合。做好“自己人生”,这场最重要的创业的CEO。
1st JOB的含义,一方面指第一次正式踏入社会去工作(即第一份正式工作),也指Jump out of your box, 跳出自己的盒子,打破陈规,突破自己。导学项目旨在帮助学生拓宽企业管理,营销规划,研究咨询,广告传媒,社会创业创新等方面的全局与前瞻视野,养成系统 化的自我学习方法及商业思维,形成独立自主的人生与事业的规划和选择,寻找到独特闪亮的“自我”,成为自己生活的思想家。
星星“芷草”
我叫芷草。首先是因为我觉得人最重要的是须有敬畏之心、须有感恩之心。其次,芷草是兰花的一种。兰花,我们都知道是君子。我想时刻提醒自己做一个正直的人、善良的人、在他人困难之时施人以援手的人。因此,我取名芷草。(图片是我自己挑选的“精灵”头像)
执浅显笔 话幽微意
——读南怀瑾先生二篇珍言感
南 怀瑾先生从2011年进入了我的视听范围内,源于一位挚友与我聊天谈起佛学而诚挚推荐于我南怀瑾先生的作品。惰性所致,直至前不久先生西行,我也未曾读得 先生真迹。遗憾!愧疚!今有幸参与创见导学项目,沉下心来认真读起先生真言,看似浅显的言语中有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好一个官腔的“人生哲理”!虽有“官 腔”之嫌疑,但我尽量不做“票友”。一来尊重自己以及费劲浑身解数“突围而入”的创见项目组;二来确实有感而发,至真至诚。
两篇文字的均为南怀瑾先生书作的开篇章节,从这个角度来看,往往是全书最基本的观点所致。而这样一种基本观点,对于笃行西向的南怀瑾先生而言,或可认为是人生的一种“参悟”。 “参悟”?貌似高深,其实未必;但确实高深!南怀瑾先生用的都是最浅显的言语在进行一种叙述性表达,从文字学角度来看,叙述性、陈述性的一种表达往往也是 最基本的文字体裁;但除开文字剖析内容,先生所述无非两个问题:什么是“学”与为什么“学”。面对这么大的一个话题,先生浅显之表述无非不想让读者“自 畏”。
在《论语别裁——学而第一》篇章中,先生用诸多历史典例来阐释其对于“学”的观点。至于何种观点,我不太想总结出一个所谓的我的定义,我更愿意和大家分享我的读完的感受。
对 于中国人而言,学习自古以来就是改变命运的权杖。从原始社会开始,某原始人因为打雷而发现了火种而学习钻木取火,提升了其所在部落的生存竞争力。奴隶社 会,大禹学习治水之策最终为其父鲧雪耻并赢得百姓信赖,成一代帝王。封建社会,孔孟儒家取天地、生活之灵感而师法自然,最终取得中国上下两千年“正统思 想”地位。近代社会,更有诸多有识之士如康梁为首的“变法家”更是以民族兴辱而奋发读书。当代,由于社会需求的多元化,读书俨然不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但是它仍然是一条“自立立人、自达达人”的妙趣之途。
然而,作为新一代的我们而言,对于学习急需重新定位。重新定位,其实就是重构一种学习与生活的一种关系,即无非上述文段提及的两个方面——“学什么”与“怎么学”。二者是两个层面的问题。“学什么”是弄懂学习的内容与含义,从这个角度来理解是自我吸取一些知识性层面的东西。这个话题就我们自身当下而言,意义深远。那么作为一名创见导学项目的“星星”而言,我很重视自己的态度,这是我学习所坚持的原则。因为在我看来,一个人只要态度一好,做任何事情的基本条件便达到。当 然,参加创见项目就是为了学习跟自己工作、创业相关的实战经验。各位馒头、星星都是在这方面有所长或有所需求的共同目标人群,这样的氛围对于自己的学习是 有帮助的。至于如何学的问题,我觉得需要激情和坚持两个方面的因素。没有激情,做事情就会染上拖拉的习惯;没有坚持,做事情则会虎头蛇尾,事事无成。
而 南怀瑾先生在《论语别裁——学而第一》篇章中引用诸多例子打破我们对于古史的传统理解,如历史的真实性。所谓的正史,都是后人修订过后而总结出来进行政治 教化的产物,而历史本身的真实性却成疑。记得在古书中记载,黄帝继位之时,有“万国之王”前来恭贺与庆祝。我们知道,远古时期黄帝所活动的领地大致在今河 南一带,这一带居然存有“万国”,按今天的话讲,所谓的“万国之王”也就相当于今天这一带村里大队队长们的一次集体“恭贺”罢!再看一例,便是我们耳熟能 详的西汉官书《史记》。《史记》中关于项羽与虞姬的记载让人读得情真意切,感怀备至。特别是司马迁对于虞姬与项羽诀别之时,虞姬内心的心理描述,可谓文笔 细腻之极。但是虞姬与项羽诀别时,司马迁怎么可能在场?就算司马迁在场,又何以用简帛记述二人对话?虞姬还告诉司马迁自己的心里在想何内容?
这 样说来,是不是中国的历史不值得信了呢?绝不是。这需要从中西二种文化的差异去做一定考量。中国人自古以来都是讲求系统性,八卦图就是最好的例证。关于先 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中国古人是不会去纠结于这个问题的,因为他们认为鸡跟蛋是一个整体,就如同太极八卦图的黑白两仪一样,黑中有白,白中有黑。而西方 讲究的是科学性,必须追根溯源,找到事物的最根本态势。所以往往会把鸡跟蛋的细胞提取分析,再分析细胞核,再分析细胞核中的脱氧核糖核酸,再分析基因结构 等等,一直往下分析对比。这其实是两种不同区域文化在历史进程中衍生出各自的文化内涵。所以,在我看来,中国人是不会去提出甚至说想都不 会想蛋跟鸡的先后问题。就如同今年春节期间,美国人翻译中国农历生肖年羊年一样,问究竟是什么羊一样的道理。看似浅显的现象背后,其实是中西方两种文化的 巨大差异。当然,不能说孰好孰坏,只是时间的长河中,历史的遇见不同而已。
从南怀瑾先生的字句中,其实可以看到中国文化其特殊性和独特性。它与西方带有严谨考据性的历史最大的区别就是它带有文学性。而文字一旦赋予了文学性,就能够使人产生想象,因而就会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好玩”的情节,我们通常称之为“浪漫”。浪漫主义情怀充斥下的中国历史,在我读起来有种明显的轻松自如。或许这是对自己文化的认同感,或许这也是我对于古代人文情节的一种向往。正因为有这样一种浪漫情怀,中国人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将自己文字作为艺术作品进行升华的民族。从商代甲骨文、金文到汉隶,至魏晋时期的碑版,再至唐楷,直至《东京梦华录》中繁盛经济下篆、隶、行、楷、草的成熟,无不打上了中国古人对于自我文化多情与暧昧的烙印。所以,这样看来中国人似乎是是更懂得超越于学习之外旨趣的。其实,南怀瑾先生在文中所述也亦从不同文化角度来阐释我们固有思维对待学识本体的偏见,因为一个人要想做到客观实在是困难,眼前的总总表象、假象会让我们的双眼迷失。
举这样的例子,我想给自己和一起学习的同伴们一个思维方式:眼见不一定为实。很多东西的本质,不仅需要观察,还需要认真考究,尽量做到客观公正。不 过,人要想在任何时候、任何方面都做到客观公正实属不易,这不仅需要一个人高超的个人修养,最关键的还要有一份谦逊的为人原则。带有客观因素较多的历史事 件尚且如此,更何况在历史长河中的一个单个个体的人。当然,这并不是我们飞扬跋扈、趾高气昂的理由;相仿,更是对我们的一个告诫和警示。在这一年的学习过 程中,从内容上也就是“学什么”方面,我们要尽量选择自己所需要的去学,因为这一年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而且每个人的人生道路、理想追求、处事方式、性格特征均存在这样那样的差异,因此必须明确自己想要什么,然后根据目标做针对性学习。从方法上来说也就是“怎么学”方 面,勤奋是首当其冲的,但是光有勤奋还不够,我们需要找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比如有些人对背诵有天赋、有些人对写作有天赋等等,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而 制定相应的学习方法。当然,最好的是我们须给自己一个最底线的告诫,这个告诫是时刻激励自己不断向目标靠近的箴言,也可以说是一种座右铭似的句子。比如我在考研期间,时刻提醒自己的句子就是——“失败只有一种,就是半途而废”。这是我个人对于学习内容和方法两个层面一些浅薄理解。
而 作为一名“星星”而言,我认为学而第一的观点就是用来鞭笞我们,时刻提醒我们,让我们明白这一年的最终目的是学而不是其他。我十分赞成这样一种观点,因为 它能端正态度。我们大多数都是即将毕业或毕业不久的年轻人,目前的这个阶段都存在这样和那样的困惑,而我确实存在这种困惑。解决这种困惑的方法我觉得除了 从书本上学,更多的是需要从身边的人身上学,包括馒头、包括各位师友。在这一年的学习时间里,把学习放在第一位,我想这是极为重要的一件事。这也应该是创 见项目组选择南怀瑾先生的这篇文段作为导学开始的缘故吧。
此外,我还想谈谈自己对于学习的态度。说到态度,须说说我 的“信仰导师”文正公——曾国藩。起初识得文正公源于一朋友推荐,遂怒听《百家讲坛之郦波评述曾国藩家书》而不过瘾,后再读传忠书局载李鸿章勘《曾文正公 家书》。仰曾滌生,源于其自省、自立、自达之人生态度。再者,我与文正公同为湘人且家乡不远,有种特殊的地域文化认同情怀,催促和激发了对其喜爱之程度。 国藩自省,其自省录坚持几十年直至去世前日,丝毫不亚于《忏悔录》之深刻;国藩自立,其通过勤奋而弥补愚笨,从乡村小生平步青云官至钦差大臣、直隶总督; 国藩自达,官至显位却时常家书教导兄弟,尊孝双亲。这种中国人传统礼仪之中的教化,在晚清的曾国藩身上均可找到。我最佩服文正公坚韧的态度,这种态度若能融会贯通于生活之中,则无事不达。读书、学习同样需有此般精神意志。我从未把读书当作是一件特定事件去做,而是总把它当成一种处事之态,这样即使在学习烦闷之时也便有正确方式去应对。
从 个人学习计划和人生规划来看,坚持学习的态度,我想这是我应该始终坚持的习惯,并且把它作为自己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要做到此,并非易事,需要长期的毅力 和自勉。而南怀瑾先生的文字在我读完后也是一个激励,这种激励很温润,但是心中总有一股“学而第一”的思想在警示自己。另外,我也特别推崇《曾文正公家 书》这本书给大家,原因是我觉得真能给我们一些启示。我们可以循着古人的足迹,从传统中获取一些新的人生感悟。
文字的第二篇为《原本大学微言——第一篇》,文字体例依旧如前,此不多述。从 词性上来说,“大学”与如今的大学完全不一。前者是一个名字性词组,古代大学实际上是指包容性学问的总称;“大”字,是具有形容词词性的,它既有时间上的 广度也有空间上的维度,是一个宇宙的概念。后者是一个专有名词,二字之间为一整体。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古代的《大学》包含了一层崇敬之意。
看 《大学》的内容,开篇只字不提所谓的“知识性”东西,而是告诉人要有所定数,这极有意思。这让我又想起当年李鸿章奉命率领淮军攻打太平天国起义军,起初攻 打之时,李鸿章并不知如何办,写信请教老师曾国藩。曾国藩给学生李鸿章的回信是“稳住阵脚”,这样的答案或许跟大学开篇所论有所“定”的道理一样。这种道 理是为人处事最基本的表述,个人认为这其实也是大学所述最高明的地方,即从基本说起。至于我们耳熟能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样的道理,我个人 认为其中包含了中国人传统的智慧哲学。何以为之?其实是《易经》中“伏羲一画开天”的思想。中国人对于“大”与“小”的理解可以小到伏羲画八卦图时的一个笔画,也可以大到仅此“一笔”之间而释放天地的巨大空间。这种鸿篇巨制般的情境恐怕只有中国人的文化信仰中才会出现,充满着浪漫,令人回味。而对于“格物致知”,更是给后人提出对于观察事物、研究事物的方式与方法。
当 然,南怀瑾先生对于大学的理解有着诸多自己的认识。同《论语别裁——学而第一》一样,先生有着诸多自己独到解读,比如关于《三字经》的解读、道德的解读、 《易经》的解读等等,都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大部分的观点我还是认同南怀瑾先生的,也有部分观点,或受我先有知识体系、生活阅历所限我暂时不能苟同,但 是也毫不影响我对南怀瑾先生的价值认同。
读完两篇,我在思想观念和文化讯息方面的感受要远超过南怀瑾先生所述内容本身,而超越文字本身的那部分恰是文字之后幽微的意蕴,值得深思。南怀瑾先生所述都道理深刻、言语浅显,在我看来是具有佛性思想的。因为这样的言语和文字如同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大乘佛教思想,渡己渡人。
小花馒头评语:
看完你的《读后感》,倒不知道该如何评价了,哈哈。如你的标题“执浅显笔 话幽微意”,你不但形容了南怀瑾老师写书的风格与韵味,也同样点出了你这篇读后感的“悠悠味道”来,赞一个先。
尤其你写到“历史是政治教化的产物”, 说到中国文字独有的“浪漫性”,“好玩”的情节,用了“项羽与虞姬”的故事,不禁让人会心莞尔。看来你是品得了“离骚”,感得到“佛性”,于中国文化之独特悠远,是有“悟”的。
然 而,你讨论到“大”“学”之真谛,但联系到自己目前的读书与创业却显不够。从《读后感》的作文完整性上,自然无可厚非,你借力了自己的优势,比如对曾国藩 的研读了解。但是没有真正把自己的“弱势”“问题”“恐惧”“疑惑”暴露出来,而后者却是更需要你去不断“自省”。读悠悠古书,我们可以怀古幽思,但更需 要看今日人生做人做事的“反省”。问自己“收获”了什么的“良好自我感”,不如不停的问自己“我到底还在怕什么”的自我质问。翩翩君子的谦逊不来自其美丽 的文字,来自“底气”里对自己“欲望”“恐惧”“弱点”的自省与自知,不断的“垂问”自己,“如琢如磨”,才更好。所以任务2的自我分析与规划里,希望你 可以在这点上继续加强。《创见》的1st JOB 导学计划不仅希望给大家创造互相学习的空间,也希望一个纯净高度信任的场域,给大家一条可以安心暴露-解析-洗涤自身问题的涓涓“河流”,安静的思考自己 身上的“恐惧”,平衡内心的一些“冲突”,收获感知更多人“生于自然”的奇妙生命力。而这正是端正“态度”所在。
编辑|小白
图片|十月
校对|黛正
排版|小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