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一个“人”- 初读南怀瑾(小鱼儿)

IMG_3533

黛正导言

1st JOB导学项目第一期最终接收了16位“星星”,于4月3日正式开学;4-5月份的第一个课程模块是“人生与职业规划”,而星星们收到的第一个任务第一个 作业是写一篇3000-5000字的读后感。读什么? 南怀瑾选集之《论语别裁》的第一章(学而第一)与南怀瑾选集之《原本大学微言》第一篇( 开宗明义)。在阅读以下三篇《读后感》分享之后,你应该已经对这个“导学”设计有了些理解。

而这个“青年节”,我特别想分享18岁的星星“小鱼儿”的文章- 关于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的“自我分析”,十八岁的年纪能在这些思想上有这份“自立”,是可喜可贺的!

 

星星“小鱼儿”

鱼,生活在水里,随性而游,它摇摆着尾巴,静静的游着,自由自在。我就是这只小鱼儿,摆动着尾巴凭着内心的想法去往想去的地方,不受外界的影响,静静的游着,自由自在,在水中……

(图片是我自己挑选的“精灵”头像)


成为一个“人”

南 怀瑾先生的两部选集《论语别裁》、《原本大学微言》,拜读完其中一部分便觉得是字字珠玑,甚至想把南怀瑾先生的这些作品推荐给他人,相信他们读毕定会获益 匪浅。确实,这两本书给我带来的收获、感悟和享受超过我的预想。初次看到《原本大学微言》这部书名,我甚至没有领会书名的含义,也不能参透这本书主要是说 哪些内容,直到看了书的序言,继而稍微深入了解了第一章的内容,我才开始明白并将这本书理解为是南怀瑾先生对原本的《大学》(而非后来至宋朝由朱熹等人注 解、昧改的大学)的真知灼见,而先生却谦虚地将其称作“微言”。

而至于《论语别裁》,起初只是对《论语》停留在九年义务教育里语文课本上节选片段,比如耳熟能详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等等,一些名言以前都知道,而正是因为是知道而不是真正的理解造成了我对《论语》表面的虚伪的崇拜,嘴里念叨着《论语》可是儒家的精髓、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但事实上有时间一定拜读的承诺总是被将之束之高阁而取代。而先生的“别裁”,可谓真是“别”、“裁”,充满着别致、独特的理解,让我好似发现了一片新大陆,进而开始真正欣赏我们中华的传统文化,语言简练,却隽永悠长,几千年后仍然适用。不得不佩服佩服!

读 罢这两本书,实则对于《原本大学微言》的第一章开宗明义潜意识中总有一种还未参透内容的感觉,未能引起我太大的共鸣,只觉得回头还得再读一遍,该会对内容 有更进一步的理解。而《论语别裁》确是每读一节就有不同的感悟和触动,过程中先生的别裁常常让我有在看欧亨利的小说一般,解读总是与众不同,出乎自己本身 的理解,但仔细考究却觉得意味深长、经世致用!可是遗憾的是,等要落笔写读书笔记的时候,对于这两章已读的内容,却发现自己心中所想的很难形成一个系统接 着流利的表达出来,只是当时的片段、瞬间的感受。这也正是我之前读书的一个毛病罢:只任性的享受着读书的过程及其带来的一瞬间的思想的火花,却总是将读后的思考、消化交给未来,结果却是忘了去思考与消化。

因此,我也趁机将这篇读书笔记作为我新的读书习惯的一个起点,即“读后有所思、有所悟、有所为”

我这篇读书笔记的主题是—成为一个“人”。因为读了开宗明义和学而第一,我感觉它们所讲述的道理涉及个人、社会的方方面面,因而启示了我平时的言行举止、做人做事的态度、给自己的定位以及如何对待他人、社会等等各方面。

成为一个“知己”的人。所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关于“明明德”,究竟是怎样去理解呢?先生于是解释道:是自明“内明”学问的准则。先生又继而说道“世上的人,几乎都苦于不自知。换言之。人都缺乏自知之明。因此自心不明自心而不能见道。”我停笔问问自己,我了解我吗?我是一个怎样性格、风格的人,我有什么爱好,喜欢什么样的人等等以及“宇宙终极三大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将要到哪里去?

于是我回答道:

1、我的性格:我是一个心态阳光积极、乐于帮助别人、乐于接受新事物、善解人意但同时也做事比较犹豫、速度较慢、顾虑太多、马虎大意不细心的人。

2、风格:为人做事风格比较低调,不喜欢张扬,但同时也不畏展示自己。

3、我喜欢啥:我 喜欢读好书、与爱的人(朋友、家人)在一起闲度时光、享受自己做每一件事的过程(包括学习、工作)、也想未来尝试多去一些地方旅行(因为目前还没有“真 正”自己去走过很多地方,因此暂时谈不上喜欢,只是一种尝试)、也喜欢多学习一些比较感兴趣的新事物,来充实自己无聊和闲暇的时光。

4、我喜欢啥人:我喜欢认识了解自己的人,不跟随别人的脚步,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继而去努力争取,也即独立的人格。还有用心的人,不论做什么,都带着一份“匠心”去做,并做到自己的最好,这也就正如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5、我是谁?这也就回归到了“大学之道”的纲要:明明德。我认为我以上回答的自己的性格、爱好等等都是属于对这个问题的回答的一部分。如果再加上什么,也许是我叫张语,也叫小鱼儿,我所活过的18年里我所做的一切都是“我”的体现。

6、我从哪里来?这 让我联想到曾子的一句话“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这句话理解为对于你所要做的事可得谨慎啊,因为你今天所做的正是日后你所得到的‘果’的因,也即种瓜得 瓜,种豆得豆。大家认识了这个道理,则民德归厚矣。而我想我从哪里来,不正是‘追远’,我之前的生活,我的行为正是我来到‘现在’的地方。那我现在的大学 是来自我小初高中所受的教育;现在的朋友来自我之前的缘分;现在的品德、性格来自过去的时光里对人、事的态度•••••

7、我要到哪里去?我要去的地方,那实在是太多了。真、善、美、孝、贤、礼、仁等等很多地方,剩下的我暂时也还未知,我想边行走边寻找。

以上简单的自问自答的7点,稍稍帮我梳理了一下内心的疑问,以前也会常常问自己Who Am I,却很少停下脚步真正面对一下自己。今天借助学而第一和开宗明义小小启发了自己,即使不全面、透彻,也算是对自我了解迈开了第一步,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吧。

成为一个有‘学问’人。孔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而南怀瑾先生对此的解释真的是让我耳目一新。原来‘学’不一定就是文章或是说书面上的东西,文章好那只是这个人的文学好, 而‘学问’之道在自己做人的根本上,人生的建立、内心的修养。这么一来,想想自己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还真不是一件容易与迅速的事。那我的‘学问’是什么 呢?我想建立怎样的人生,?又期望自己能够拥有什么样的内心素养?结合自己目前的实际,作为一个法学学生,专业知识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的‘学问’,愿做一 名真正有血有肉的律师,明法理、知民情、思法规,绝不人浮于事,不做形象工程。而具体的该怎样去实现那要具体到我的日计划、周计划、月计划和年计划,而我 就不在这里浪费篇幅了。而至于要拥有怎样的内心素养,这似乎类似于‘我要到哪里去’这个问题,而我觉得在论语中便收获了太多我没有而需要去拥有的素养,比 如“敬事而信”,认真对待自己所做的、才能真正让别人信服,“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孝、第、谨、爱等等都是我追求的素养即‘学 问’。

成为一个“爱人”的人。孔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 友不如己者,则勿惮改。”君子不重则不威,强调为人要自重,而自重相信做了自知、拥有了自己的学问都会能做到。而无友不如己者则告诫我们要尊重别人,人各 有他的长处,正如古语说得好“不因其人废其言,不因其言废其人”,做到这一点是我们‘爱人’的表现之一。尊重他人是在这个社会生活需要做到的一个前提。然 后,‘爱人’可以是在别人需要的时候伸出温暖的手去拉他一把,平时我身边的人可能并不需要我随时随刻的关心、嘘寒问暖,真正的善与爱还是得看关键时刻,当 他们有需要,而我又力所能及时,我希望并要求自己可以挺身而出。‘爱人’可以是传授自己的经验、正能量。社会是一个群体,人类也非独居生物,当自己拥有一 些东西,无论是有形的物质,还是无形的精神,都应该拿出来与身边的人分享,如此才能传承、才能和谐。

世界上,目前已 有70亿人口,我不知道能活出个‘人’样的占多少比例。因为正如汪峰《存在》里的歌词唱到:多少人活着却如同死去,多少人爱着却好似分离,多少人笑着却满 含泪滴,谁知道我们该去向何处,谁明白生命已沦为何物,是否找个理由继续苟活,或是展翅高飞保持愤怒,我该如何存在。毕竟还有人仍在迷茫,仍在苟且混日 子。我也曾分出时间做过这样‘不知在哪里存在’的人,而那滋味并不好受,我想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对于我自己的要求,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我认为自己做到以上三个层次很有必要,了解自己、充实自己、进而爱他人,我也会把这三个方面作为我人生的一个指引明灯和标准,随时问问自己,有没有做到这几点,该怎样去努力做到。一直在路上。


小花馒头评语:

首先希望这次阅读,能真正打开你理解中华文明传统文化的“智慧”钥匙,那就是可喜可贺的。

其次,你能从此养成一个更好的“读书习惯”,也是很重要的新起点,希望可以坚定的执行下去。

然后说说你的“自我分析”部分,特别喜欢你解析的4,5,6三点。十八岁的年纪能在这些思想上有这份“自立”,更是可喜可贺!

最 后,说说你的总结: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包括你写到的“知己”“有学问”,与“爱人”。而我想提的是,如果今天不是“传承”这次“导读”,这扇“中华文 化智慧”的大门就无法打开了嘛?这个读书新习惯就无法形成了嘛?这份“自我分析”报告就无从下笔了嘛?应该都不是,又都是吧?再思考一下为啥之前这些没有 能做到呢?之后类似的“很多很多”在没有“导学”的时候又如何去领悟到呢?在路上,走路的方式,看到的风景,内心的感怀,“调整”的钥匙在于内心的能量, 如何挖掘积储坚定这个“能”,在“自立”之后,真正“安身立命”,还有很多修为。所以说,修为关键在Ask, 也在Way,是“道路”,也是“问道”。

关于传承计划之1stJOB导学项目

《创 见》是一个生活思想家的“俱乐部”,今年推出“以老带新”的“传承计划”之第一期项目“1st JOB”,旨在让社会工作创业年资长的创见者(馒头Mentor),给即将与刚踏入社会的20-25岁年轻人(星星Star) “导学”,学习经营人生与事业的智慧,把个人发展,人生价值,事业乐趣与社会意义相结合。做好“自己人生”,这场最重要的创业的CEO。

1st JOB的含义,一方面指第一次正式踏入社会去工作(即第一份正式工作),也指Jump out of your box, 跳出自己的盒子,打破陈规,突破自己。导学项目旨在帮助学生拓宽企业管理,营销规划,研究咨询,广告传媒,社会创业创新等方面的全局与前瞻视野,养成系统 化的自我学习方法及商业思维,形成独立自主的人生与事业的规划和选择,寻找到独特闪亮的“自我”,成为自己生活的思想家。

(在【创见】微信号中回复5001详细了解传承计划之1stJOB导学项目)

编辑|小白

图片|小鱼儿

校对|黛正

排版|小白

发表评论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徽标

您正在使用您的 WordPress.com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Facebook photo

您正在使用您的 Facebook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