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一剑,仗剑走天涯——访潘跃新律师 -【传承笔录】

IMG_3551

桌子导言

在《创见》传承计划-1st JOB导学项目中,星星们还有一个小组访谈任务,需要两人协作一起去访问感兴趣行业的资深人士。星星“向日葵”和“小鱼儿”作为法律专业学生,采访了业内知名律师潘跃新老师,让我们来看看潘老师的分享吧。

潘律师一直在强调打基础的重要性“十年磨一剑,仗剑走天涯。这个剑就是你专业的功夫。你没有十年二十年磨下去,你怎有可能说到后面能走天涯,就像我现在可以一个行业一个行业的可以跳出去。关键是要心中有剑,才能做到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有个说法是,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10000小时,如果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五年。那么问题来了,在所谓的“互联网”时代,别人都在求“新”求“快”求“效果”,你能坚持多长时间来磨剑呢?又要怎么才能找到正确的剑呢?

十年磨一剑,仗剑走天涯——访潘跃新律师

采访对象介绍:

潘跃新,1987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经济法专业研究生班,先后任职于广州黄埔开发区条法处、中国法律事务中心。

1992年,加入君合律师事务所(君合所是中国最早设立的合伙制律师事务所之一),先后组建君合海南分所、上海分所,并出任君合(上海)律师事务所主任。

2003年—2006年,供职于中化物流管理有限公司、中化国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任总经理、董事长、副总裁。

现为上海日鼎盛股权投资服务有限公司首席合伙人,君合律师事务所荣誉合伙人。

采访原因:

我 (向日葵)毕业于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正儿八经地学了四年法律,让我印象为之深刻的大神级老师是教我们诉讼和非诉实验的邓旭老师,当年为了完成他布置的作业 我们不分昼夜地打造“轻石帝国”(一次非诉作业)。我们都亲切地称他为邓博。而邓博的师傅就是我的采访对象潘跃新老师,这是一位在律师界叱咤风云30年的 人物,由他建立的君合律师事务所上海分所曾独占鳌头15年,在上海的律所排名里稳居第一,现在的君合上海分所也是法学院毕业生非常向往的地方。在4月份的 一次法律公开课上,我有幸听到潘老师“青年律师的道与术”的现场演讲,讲座中他在我心里种下一颗法律人的种子。于是和小鱼儿(正在读法律本科二年级的法律 小鲜肉)一起策划了本次采访,我们在补档完潘老师的各种资料,积极发扬了潘老师传授的“榜先进”的精神,用微信向潘老师发出采访邀请,本以为“道路阻且 长”,没想到潘老师欣然接受了我们的邀请,并安排我们在位于静安嘉里中心的君合律师事务所办公室进行采访。

访谈记录:

Q: 潘老师您好,感谢您今天接受我们的采访。上次听您“青年律师的道与术”的公开课非常有感触,我很感谢您给我提了一个醒儿,作为法律人应该要有自己在法律界 的偶像,您现在就是我的偶像。知道您是波士堂和头脑风暴的特约评论员,而波士堂的主持人袁鸣经常夸您是著名90前,激情不输90后。我们很想知道更多关于 您的故事,尤其是您职业生涯的故事,那您可以给我讲讲您从一个法律专业的毕业生到今天您的整个人生规划和职业规划吗?

潘:我们这代人,当年是有理想主义情怀的,也是有集体主义情怀的,也是有家国情怀的。可 能现在对你们年轻人来讲我们这一代成长的那个环境有点荒唐,觉得现在这个时代应该才是正常的。那也不见得,我觉得是个体主义好还是集体主义好这是在人类发 展过程中不同时期的不同探索。集体主义过头了,就会追求个体的自由。个体主义过头了又会追求集体主义。我认为我们人类从蛮荒中出来,我们没有利爪、没有尖 牙,没有那么大个头,在万物中能够胜出就是因为集体主义。而且集体主义当中呢我们还必须遵循有领袖。无非呢就是我们的那个年代,集体主义盛行,领袖意识盛 行。在那样的一种环境中,人其实是单纯的,没那么多想法。就是要为国家为民族为集体去奉献,个人是很渺小的。我觉得集体主义不存在好与不好,就是一个阶段 性。人类绝对不可能没有集体主义,人类绝对不可能追求每个人的个人意志。

所以我们这辈人成长的过程中,总觉得有一个 大的在召唤我们的东西,我们就是那样被召唤然后投身到了事业当中去。不会有那么多讲究,也不会有那么多的算计。这个好处就在于,你凭着一种信念,一种理想 支撑着,你就走进去了。坦白的说就不会有那么多选择,再加上也没那么多好选择的。所以我想走上法律这条道路以后,自然而然地就倾心地投入去做。当然我作为 一个法律事务中心(司法部直属的律师事务所,是当时全国最高级别的律师事务所),我在海南办事处工作,海南办事处出了一些中国律师界的大人物,比如君合律 师事务所创始人肖微,潘跃新(笑),中伦律师事务所创始人张学斌,都是从海南办事处出来的。投身到律师这个行业,就是好长好长时间在做律师。到了后边就听 到有声音说老潘这个跨度这么大一会儿跨到这个领域,一会儿跨到那个领域。我经常讲,三十岁的人不应该对50多岁的人这么来评价。我20年啥也没做就只做了 律师,我是做律师做到这份儿上再怎么做这一辈子也就只能这个样子的时候我才挪开去干其他的事情。这叫十年磨一剑,仗剑走天涯。这个剑就是你专业的功夫。你没有十年二十年磨下去,你怎有可能说到后面能走天涯,就像我现在可以一个行业一个行业的跳出去。关键是要心中有剑,才能做到大象无形,大音希声。

Q:那我们想进一步了解下您磨剑的过程,尤其是20年律师职业生涯中您是如何磨剑的?

潘: 对于一个年轻律师确实要做出一次选择,当年我作为一个年轻的法律人在社会上也比较受人尊敬,我们那时对知识的尊敬对法律的尊敬远远超过现在。但作为法律行 业中由于中国这样一个特殊情况,我们在海南时也碰到法官、检察官、律师之间的不平等。律师还是处于一种被随时使唤的状态。我在海南时被随时使唤得有点过 了,内心无法承受。内心无法承受时就必须做出一个抉择,我到底是做一个江湖律师,还是我努力地去专研业务,成为一个真正手里有剑的律师,我发现喝酒也不是 那么好玩的事儿,喝酒也是需要功底的,那我就做一个认认真真去研究专业的律师。这是我经过内心纠结后认真的一次选择。我发现这样的一种选择往往就走得远。

第二就是要选择磨一把什么样的剑。当年我们才开始的时候无一例外都是做诉讼案件的,我也做过刑事案件,也做过死刑案件这样一种代理,从律师角度来讲也算保过人头下来,但也有没保下来的。做律师我经常会回想在监狱大门内外时这种情景。有时候我也跟年轻人讲,律师就是站在光明与黑暗门槛上的人,因为只有你能随时进出。而你在这种随时进出的过程中,你的内心不够坚强,如果说你是一个悲观主义者,我觉得你会得出病来。没 有参与过刑事案件,律师的生涯是不完整的,只有看过这种刑事案件以后,你能够坚强地面对,能够正确地面对光明与黑暗的事儿,你才算一个律师基础能打好。但 后来我们国家就面临着经济的发展,我最后还是选择了以公司业务为主。昨天你们可能看到我的微信朋友圈里有关亚龙湾的消息,这是我作为一个公司律师发展过程 中一个标志性案件。我们在那一片八公里长的黄金海岸线中,认认真真投入和付出的。当年我们的律师在三亚,律师和公司之间的关系并不像今天,我还是认认真真 又像律师又像法务这样的一种状态。这就让我转入到公司业务方面长期的磨剑,这种长期的磨剑就像你们后来知道的我不仅是做了律师,还做了大型央企的高管。现 在我又成为了一个企业的师爷,到后面我写了那么多关于公司治疗的文章。一直都是一个磨剑的过程。

我 经常跟年轻人讲,我快60了,业务做转型。我用3年的时间写100篇文章(还不止)。如果一个年轻人想要磨一把剑,想要学一个专业,用2、3年的时间你就 抄100篇文章,你就成为这个专业合格的人员,能坚持吗?口上功夫说应该能,但有几个人做到了?这就是一个磨剑的过程。我这么忙还能坚持每周都有文章出 来,我在高铁上写,在飞机上写,每周都有3000字以上的东西出来。所以我觉得“十年磨一剑,仗剑走天涯”这事儿太容易了,你们老觉得成功是件很难的事 儿,成功不是太容易了吗,当你这么去磨一把剑时,你在上海这个地方选中一个专业,能买不起房、养不起车、养不起孩子吗?(笑)怎么会有那么多好嘟囔的事情 呢?关键是你要把这个磨剑的过程当作特别快乐的事儿,每一篇文章写完,每一个案子找到,你都有一种成就感,这多好啊!怎么会去想到这个加班不加班,出差不 出差。这就叫磨剑。

Q:如何选择磨剑的专业?

潘:我很早的时候就意识到一些事情,做一个门槛和做一个柱子工程量是一样的,但是一个门槛放在那里,人家腿一抬就过,谁注意这个潘律师啊。但当我把它做成一个柱子的时候,人一过来一转,潘律师在此。我们需要做柱子而不是门槛。但是柱子它需要一定的基础,就是柱子底下那个堤。一点横向都没有的话,那柱子会有点竖不住,所以在你适当的有一点基础之后要迅速地立一个柱子出来。这个柱子就是一个专业。

但 专业也得再选选,如果你选的是人家一堆柱子都排满了,那这种多一根柱子少一根柱子没什么用的专业,你可能就插不进去。但我想法律行业随着社会的发展,需求 是逐步逐步增加的。未来对你们这一代人而言依然有很多空白点,有的空白点什么人都没有,如果你真的是有所判断,及早地去埋一埋,有可能真的成为开山鼻祖。 比如我就做过几次开山鼻祖的事儿。有的开山鼻祖需要一点韧劲,有的开山鼻祖成了先烈,因为后面没人跟上来。在商业上的一个说法呢,你早出两步必死,早出一步你很累,最好能早出别人半步。

第二就是你知道有些事情已经起来了,这个时候你贴进去,比 如我现在做的家族治理、公司传承这个事儿。家族传承就是老的这帮人他没办法了,他开始谈传承的事情。中国第一代创业家第一代企业家的平均年龄就是我这个年 龄,以60岁为平均线,孩子呢现在差不30岁。咬咬牙能还能咬一段,但5年后(家业)不得不交,10年以后你不交也交,是不是这个状态。这个阶段传承问题 就变得很重要,10年前去讲传承,谁理你呢!浑身都是胆,浑身都是力量的时候,你跟他说这个有什么用。再比如离婚案件,过往谁都不看好,中国人没钱,但现 在的离婚案件,现在一年做一个离婚案件都有吃有喝了(笑)。我们要发现这个机会。但这种机会年轻人难以把握,那就要像这种场合,和前辈做一些交流。这就是 磨剑啊,磨了三个月你就想见功夫,你谁呀。三年!三年你才会与众不同,你在这个专业当中你才会和你的同龄人之间有差异。

Q:您是如何看待当今法学院教育,如何解读近年盛行的中国学生到美国去留学深造?

潘:法学院就是一个通识教育,它将高中毕业的“白纸”通过几年的法律基础训练,法学院的学生毕业后有选择去当公务员的,有选择去当法官、检察官的,有选择去当律师的,他有多种选择。

美 国法学院的律师实务教育,美国通过一、二百年的发展他有一代一代的老律师,这些老律师回到律师学院中给法学院的学生讲授实务知识。而中国呢,我们这一代 人,像我这种提前退休的才给你们讲,好多都正在实务当中,还在练活儿呢。只有当他们都到60岁、65岁了,有的人想通了也不想再去幸苦,才会出现律师学院 里头真正的有一批律师的大咖会来做这样的教育。我觉得这个是需要有一个时间的等待,根本不存在美国的律师学院和中国的律师学院之间好坏之分。

但我觉得律师还是需要专门的实务教育的。法学院教育如果能加上实务教育,人的成长是一定会很好的。潘老师给大家最大的教育是精神上的教育,家国情怀,江山情怀。我总是把他们(潘老师自己的学生)带到陆家嘴、长安街这些中国最好的律师事务所,当他们一个个接近他们心中的偶像时,当这些偶像都成为他们的老师时,你自己都不敢落伍,你混在什么样的群里头,你就是什么样的人。当你的目标就是这些大咖,你就不敢落后。当年我们把上海律协的常委,全国律协的常委全部都成为了我们的老师,这个气场很重要,所以这是我觉得律师实务项目给他们的一个帮助。

向日葵采访感想

采 访接近尾声时,我的搭档小鱼儿感慨得泪水在眼珠子里打转。在年轻人心中埋下种子,种下情怀,我想这是潘老师之所以培养了那么多律师界杰出人才的原因。越是 接近这样的人,越是不敢懈怠。我越发意识到自己欠缺的法律技能,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专研法律问题,磨剑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从现在开始去写写法 律方面的文章,通过写文章去总结之前做过的案子。

“十年磨一剑,仗剑走天涯”我想这个过程不仅适合法律人,也适合各行各业的人生。我们之所以有那么多纠结不正是因为我们没有选好一个行业选好一个专业去磨剑吗。访谈结束后潘老师带我们参观了君合办公室,悄悄地说潘老师还请我们吃了麻辣香锅,晚上收看了潘老师推荐的他作为嘉宾的《头脑风暴之平凡的世界》,今天写了采访报告,就像潘老师说的那样,当你快乐地去做自己的工作时没有累不累,只有满满的成就感。

小鱼儿采访感想

采 访过程中,潘老师给我们介绍了他的很多弟子,其中之一是汉坤律师事务所的创始人,女律师,李卓蔚。李律师想做出自己的一番事业,潘老师也十分鼓励她,如今 凭借自己的打拼,创始的汉坤律所已是业界同等职位条件下起薪最高的律所,享有广泛声誉。潘老师问我们知道这位律师吗?我们都说不知道。潘老师教导我们:你 们要多多关心律师界的事啊,你们说的榜样,这不就是榜样!你们要去关心。

访谈结束后,一些细节让我感动。当我们上完厕所回到会议室时,潘老师把刚才访谈时喝的茶具全部收拾了,桌面恢复整洁,椅子归于原位。潘老师说:办公室总会有最后一个离开的君合人,每个人离开时都应该保证办公室和进来时一样整洁,一些年轻人认为整理办公室是清洁阿姨的事,但你们不要这么认为,一定要养成这样一种习惯,注重细节的素养。

这次采访是一次精神的洗礼,潘老师在访谈过程中一些话语和传达的精神差点让我落泪。我不知道怎么去感谢潘老师对我们的盛情、亲和和教诲。但我想,真正做到老师交给我们的一些精神算是对老师的一种不辜负和小回报。

从此,我下定决心,既然目标是律师,大学这几年一定要磨好自己的一把剑:不论是法律功底、法律所需技能、个人道德素养还是一些软实力。现在是大二,老师说,三年会看到改变,也会让你与众不同。我不会放弃的,我要看看我三年后的样子!

编辑|桌子

图片|小鱼儿

校对|叶子

排版|桌子

发表评论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徽标

您正在使用您的 WordPress.com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Facebook photo

您正在使用您的 Facebook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