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其音,难以共鸣 – 参加《创见工作坊》【心理学与生活】之“非暴力沟通,构建和谐联结”后感

石头村导言

在刚刚结束的《创见工作坊》【心理学与生活】之“非暴力沟通,构建和谐联结”活动受到了非常多朋友的欢迎。也正式因为这样一个非常能有共鸣的主题,我们认识了更多的新朋友。

这次的活动,我们特别邀请的来自北大心理学辅导工作的铁樵夫,带领到家了解心理学与自己的生活之间的联系,更好地了解了人际沟通中冲突产生的原因,体会了沟通中冲突矛盾的感觉,怎样解决并构建一个良好的沟通环境。

参与者之一的余海涛第一时间分享了他参与后的感受。那些看似不经意的潜意识,表达,沉默,聆听,都是有效沟通的关键。本文经过作者许可在创见平台上与更多创见者们分享,希望可以产生跟大涟漪。

————————————-

不知其音,难以共鸣

11月末有幸参加了Daisy Zhang 前辈发起的创见 Csight 项目其中一期关于“非暴力沟通”的活动,结合自己的经历和在商学院学习、研究的心得,谈谈在工作和家庭中与人沟通一个很重要的意识:了解所沟通对象的想法和需求,才能明白自己所能创造的价值。一生在世,知音难觅,知己难求,说的就是真正有效的,统一波段的沟通是多么难得。这里所写,之于我本人也是明白道理,践行中不一定做得好。梳理出来的目的也是为了提醒自己。

很多人所理解的沟通,潜意识里其实只有表达自己。如果某人打电话或发邮件说“我们需要沟通一下了。”潜台词其实是说我想跟你谈谈了(听不听你说就不一定了)。然而,沟通是双面的,除了表达,还有倾听。以商业模式做比喻,表达相当于是你投放市场的产品或服务,向外。而倾听则是识别市场需求,向内。如果你没有能力设身处地的站在消费者的立场去预测,考虑和解决问题,那这个商业模式注定是以失败收场的。

人为什么总喜欢表达自己?我认为是因为人做为一种社会性动物,需要刷存在感,希望自己的声音和观点能够被别人采纳,得到认可。能够不在乎自己存在感的人,要不是修为极高,极其自信,不屑于刷存在感,腾龙乘云离我等芸芸众生而去;要不就是已经被社会边缘麻木到破罐子破摔无力呐喊了。正常人都处于这两级之间,是有表达的欲望和需求的。

而倾听则是为了知道为何如何表达。有一则公案,在日本明治时代,有一个学者向南隐禅师问禅。禅师以茶水招待,他不断的将茶水往杯中注入,直到满杯也不停。学者终忍不住,“禅师,茶水已经满了。”禅师答道“你的心就如这杯已满的茶杯,执着如不空掉,新的禅水如何能够流进呢?”如果不会倾听,无法了解别人的声音,轻则对牛弹琴浪费时间,重则引起言语暴力伤人内心。

倾听是为了了解对方所需,明白自己的分内之责和如何为对方提供的价值,只有懂得听,才能明白该对谁说,说什么,怎么说才是有效的。

下面用工作和生活中的例子来解释一下如何倾听和表达。

前几天和我老板聊天,她谈到“以前做MBA部门的教务长时,每年年终总结,中国员工一般描述这一年都做了什么(activities),欧美员工则是报告这一年都达成了什么结果(outcome)。我作为美国人当然是比较喜欢结果导向型的表达的,不过当时的院长也提醒我,在给中国同事报告时如果只说结果不描述具体行为,别人则会觉得你不够勤奋。” 报告都做了什么可以理解为员工表达自己的苦劳,而报告结果则是员工表达自己的功劳。这个现象差异里面有东西文化的比较:东方文化重组织性和服从性,表达苦劳证明了你对组织和权威的忠诚和服从,用一种辛勤工作的态度(即使没有达成结果)来实现组织的和谐稳定,这就是你的价值;而西方社会由于工业化和市场化已经几百年,表达功劳证明了你在经济活动中创造的价值,用业绩和数据来实现组织的更新和发展,这是他们的价值。所以面对不同的工作对象,你要知道他的思维和期待用不同的方式表达你的工作才能受到认可。其实报告过程和结果本身并没有对错之分,只是处在不同的社会形态和文化环境中被认识的价值不同而已。但是鉴于中国社会也在不断的工业化市场化,未来沟通应该是为以结果导向型为主。

家庭沟通则更为重要。如果工作沟通无法适应你可以选择跳槽(或被解雇),而父母和子女永远无法炒对方鱿鱼。没有一种关系可以像父母子女之间这样相爱相杀如此激烈(很多相杀都是以爱的名义)。引用主讲人铁樵夫的话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勿施于人,因人不欲。” 有时候家长给子女的爱和期待是一厢情愿,在不考虑对方是否需要的时候不断的付出(又期待某种回应),而当这种期待没有被满足时则很有可能心生怨念/不满/无力感,让子女受挫。印度电影《三个傻瓜》里面那个顶尖工程师学院的校长一直期待自己的儿子能够考上这家学校成为工程师,而一直想做诗人的儿子在尝试了几次失败之后选择卧轨自杀。很多家庭都面临家长期待忽视子女意愿所导致的沟通问题。如果家长愿意倒空自己心中的那杯水,换个角度去体会子女真正的需要,则不会用如此承重的爱让对方呼吸困难了。

如果把孩子的成长看成一株幼苗的成长,那么幼苗本身的生命力才是他能否绽放的根本保障。父母的沟通和表达只能是外界的助力, 父母可以做有限的阳光和雨水,给予幼苗需要的基本能量,比如送孩子到学校读书;也可以选择做一个温室,帮子女度过短期的挑战而不顾及其长期,比如当孩子有了小孩之后为其代劳做全职保姆而孙辈长大后不认其父母;父母甚至可以选择拔苗助长,图一时施爱的快感而扼杀幼苗或灌输错误的价值观,比如为了满足自己或孩子当虚荣心贿赂老师为孩子争取各种评选优秀的机会。能否识别出什么是幼苗真正所需要的,需要智慧和慈悲。

举了两个例子,要说的重点还是,学会倾听沟通的对象,了解他的内心声音,才能够与其共鸣。这个过程是费力费神的,不过如果对方是重要的,你值得去做这个努力。

注:感谢Daisy, 铁樵夫,石头以及其他创见工作人员的工作和活动参与者的贡献。

编辑 | 小花

图片 | 菡萏,《三个傻瓜》电影剧照

校对 | 一只桃

排版 | 菡萏

欢迎与我们一起成为【生活的思想家】!阅读更多创见读书生活笔记,参与创见者俱乐部各类线上线下活动,请点击《创见》微信账号(C-sight)自定义菜 单,您可以了解:为何发起《创见》,发起者,创见者,志愿者;同学慧,石头村,百宝乡,1st JOB,长青树等各类俱乐部活动。也可以阅读《智识文集》《创见文集》《旧文曦思》《传承笔录》等读书生活笔记。点击自定义菜单中【完整目录】更可以查阅 各类历史文章与活动,也可以浏览www.csight.org网页版的同步更新!欢迎创见者一起分享各类建议或意见到《创见》合作联系邮箱:Csight@126.com

发表评论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徽标

您正在使用您的 WordPress.com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Facebook photo

您正在使用您的 Facebook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