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周六)上午,石头村带来了“心理学与生活”系列的第二期活动——“非暴力沟通,构建和谐联结”。具有丰富经验的心理工作者兼“创见者”铁樵夫再一次为大家带来一场打开人际交流固结,并以更温和、有效的方式建立情感联结的分享。活动受到了大家的广泛欢迎,自报名开放后仅仅2天参与名额就已经爆满。很显然,“沟通”在我们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个主题是我们普遍的需求。
参与者的问题反馈中表达了各种对于沟通存在的疑惑和问题。一方面,我们有很多有关生活中沟通的问题:
- “沟通中怎样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真实却又不伤人?”
- “怎样在沟通中学会控制和管理情绪,不伤害身边的人?
- 怎样在受伤害后及时调整情绪?”
- “怎样和价值观不同的人交朋友,更好地沟通以避免冲突?”
在工作中,我们同样面临很多沟通困惑:
- “怎样提高沟通效率,实现沟通与效率兼顾?”
- “和不同人沟通的时候怎样转换沟通方式”
“沟通”在我们工作生活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甚至可以说是构成我们生活情感依存的空间。
铁樵夫的精彩讲演为本年度石头村的所有活动画下了一个圆满,石头村2015收获满满,即将落下帷幕。石头村民们祝愿所有的创见者在新的一年可以在寻找自我的道路上继续前进,我们一同期待2016新的征程。
在此之前,让我们一起通过文字再次重温一下本次活动的精彩内容,重温温馨和谐的交流氛围,实现能量的再次传递和共振。
回复“非暴力沟通”或“NVC”获得本次工作坊的背景故事。
————————————-
非暴力沟通 构建和谐联结
石头回顾
冬日的上午,金色的阳光透过咖啡馆大大的落地窗洒入,映成金黄色的木制桌椅,咖啡的香味和温暖的氛围带我们走进石头村“非暴力沟通”的世界。铁樵夫以5分钟Mindfulness练习作为开场,引领大家体会自己的呼吸频率和身体感受,尝试放缓匆忙的生活节奏。随即,活动也开始进入正题。
无论是与父母、爱人、子女的亲密关系,还是与同事、员工、领导的工作关系;无论与导师、院系领导的师生关系,抑或与同伴以及与自己的关系都是非常重要的生活组成,需要我们在沟通中建立和交流情感。所谓的“暴力沟通”不仅仅是否定、拒绝人的感受和需要,给人造成痛苦的言行及信念,也包括隐形暴力、语言暴力、情感忽视等等。
沟通中的暴力有对内和对外两种,比如愤怒是对外的暴力,内疚则是对内的。而对内的暴力与自己的关系非常重要,却常常会被忽视。解决了与自己的关系,对自己慈悲,将自己理清,可能是改善其他关系的开端。“与自己的关系”这个点一下子让我打开了关于沟通对象的范围,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沟通这个问题。经常会纠结于会不会没有照顾到别人的感受,怎样才能更好的解决矛盾,然而却忽视了最重要的和最首要的“与自己的沟通”。原来通过自我对话,发现和接纳自己的性格情绪和缺陷是如此重要,当处理好了内部,外界的问题也许也会相应有所进展。
在分享了关于沟通的困难后,大家开始回忆生活中的沟通障碍,尤其是“打是亲,骂是爱”这个现象引发了大家的热烈讨论。“打你还要你接受”,这个从小到大最无法反驳的对话让我们会心一笑的同时,更引发每个人的深思。传统文化究竟在什么程度上影响我们的沟通?话匣子一下子被打开了,大家开始思考文化中的种种问题,像文化中崇尚克制,“男儿有泪不轻弹”,“守规矩”,强调对情感和行为的克制,像“阴阳”的中庸等。一位参与者提出的“酒文化”更是引起在场所有人的热议。原来文化对我们的表达、聆听等有如此大的影响,我们陷在其中,还不自知。让自己跳出盒子,“看见”文化,“看见”我们受到了什么影响,这是一种温和的“干预”,自己释怀后才能有所改变。
这次活动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关于“同理心和同情心”的视频,这个视频也在线上微信群中被参与者再次分享。其中,“同理心”是与人一起感受,有四个特性:接受观点;接受他人的观点的能力;认同他们的观点是他们的事实;不加评论。这种设身处地的感受和宽容确实使人感觉到安慰和认可。
视频里有个场景,当把一件自己悲伤痛苦的事情告诉朋友,最好的回答是“我现在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但很高兴你告诉我”和一个拥抱。我经常会努力去寻找办法解决对方的困惑或痛苦,但是或许这根本不是被需要的。就像视频里所说的“事实上,‘回应’很少让事情好转,联结才是。”沟通的信息传输背后确实存在重要的需求,但有时这个需求不是回应解决方法,而是感受对方,并让他感觉到自己不是一个人,而是我们在一起。
随着大家的交流和讨论,内容进展到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的背后“己所欲施,亦不要施于人”所蕴含的“赋权”概念非常打动我,掌控自身的相关事务,我有权利说,你也有权利不听。这是生活中常常会忽略的,原来还有不听或者不回应的权利。
铁樵夫接下来讲解“非暴力沟通”的四个元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其中强调“区分观察和评论”以及“区分感受和想法”。活动后有参与者在线上分享了“沟通四大要点”,引起大家的一致认同和共鸣,正是四个元素的合理运用:
1. 表达你要的,而不是不要的;
2. 表达你的感受,而不是情绪。如:表达自己是愤怒的,而不是愤怒地去表达;
3. 表达你的需求,而不是抱怨,这才是直接最有效的,不要因为对方猜不到你的需求而抱怨;
4. 表达你要去的方向,而不是抱怨你所在的位置,注意力放在看目标,而不是陷在事件里。
三个小时的工作坊活动就正如本次主题,在铁樵夫的引导下,以和谐的沟通交流开始,并以其结束,而内容影响也在沟通中不断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咖啡馆里响起来熟悉的乐声:
Happiness is here and now
I have dropped my worries
Nowhere to go, nothing todo
No longer in a hurry
Happiness is here and now
I have dropped my worries
Somewhere to go, somethingto do
But I don’t need to hurry
- 感悟一
感受非常多,都忙着记在小本本上了。比如解决问题之前要学会先处理自己的情绪。不管是与别人的沟通,还是自我对话,要多练习去觉知言辞背后的情绪;非暴力沟通是需要不断练习才能习得的,学习用“非暴力”方式沟通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管理情绪的过程。最后是关于“don’t judge”的问题。之前自己比较困惑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自己知道judge别人有时候是不好的,我们还是会控制不住,下意识的judge别人?今天活动结束后,我觉得原因之一可能是因为对真实的自己不够自信。
- 感悟二
当沟通没结果或激化,往往有以下两种层面感觉:第一,听和说的能力不够或理解差异导致信息无法正常传递,如同你看到的红色就是我看到的红色吗?我们给语言的力量往往就在这里,给予通识的定义,但由于任何人的经历不同,对语言文字上的传达是有偏差的,所以常常出现和一个人电话微信与面对面沟通感觉不一样的状态,当然有部分解决这个问题但是还是治标的方法,也许只有语言文字统一,所有人的理解全部相同或者所有感觉都数字化分析了之后才能解决吧!第二,双方沟通的问题中本身有双方的gap,是逻辑上没办法解决的问题。最终要看双方是否有意愿解决问题,如果有,那就需要双方都是大智慧的人,找到双方相同的根本夙愿最终解决。如果双方本质没有意愿要解决,沟通只是一出戏的话,那只能抛出我们的老“求同存异”吧。
- 感悟三
印象最深的有两点:一是坐在我对面那位朋友说的要相信别人,无论是作为父母还是朋友,倾听者很多时候我们只要稍加扶正,坚强的小苗自然就会成长,存在即合理。第二点是老师说的“我们有说话的权利但是别人也有选择听或者不听的权利”。反思自己总是在强调别人给我赋权的时候忽视给对方赋权。总是想给对方阐述清楚自己的观点,而别人如果不想听我就会觉得很不高兴。也许这就是自己一直沟通无效的症结所在吧。
- 感悟四
从我对自己的观察来看,长大以后人表达自己真实需要的时候越来越少,慢慢地自己的沟通能力也变弱了,其中原因有很多,文化的,环境的,性格的等等,更多时候却是“我们累了”或者等待对方起头。这次工作坊,开始我也是比较沉默,后来在开放坦诚的环境里,我也开始分享一些自己真实的感受,其中很多内容都是在我们彼此激发碰撞中诞生的想法。加上铁樵夫专业的引导和点拨,我们发言中散落的点点被连成了线,又形成了面,变成了更好消化的知识。
编辑 | 石头奶奶
图片 | 石头
校对 | 铁樵夫 阿巫
排版 | 石头奶奶
欢迎与我们一起成为【生活的思想家】!阅读更多创见读书生活笔记,参与创见者俱乐部各类线上线下活动,请点击《创见》微信账号(C-sight)自定义菜 单,您可以了解:为何发起《创见》,发起者,创见者,志愿者;同学慧,石头村,百宝乡,1st JOB,长青树等各类俱乐部活动。也可以阅读《智识文集》《创见文集》《旧文曦思》《传承笔录》等读书生活笔记。点击自定义菜单中【完整目录】更可以查阅 各类历史文章与活动,也可以浏览www.csight.org网页版的同步更新!欢迎创见者一起分享各类建议或意见到《创见》合作联系邮箱:Csight@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