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作为一名初入职场的“小朋友”,我的社会阅历并不丰富,但如果从人生轨迹来看,我也已经走过了接近三分之一,想想也是“蛮恐怖”的。之前一直比较顺利的升学过程导致我过于顺其自然,基本没有对自己“到底想成为怎样的人?”、“到底如何度过这一生?” 这些基本问题进行过思考,但是毕业这一年多,我开始“慢慢觉醒”,开始不断地剖析自我、思考人生,相对”一把年纪”的我,也算是迟到的一次对话了。
很高兴的是在我人生最迷茫的时候遇到了小花老师,一下子帮我打开了很多原来纠结在一起的乱麻思绪,进而结识了“创见”这个集体。我非常认同这里自由奔放而独立的价值观,所以我也很高兴能有机会在这里就最近的一些胡思乱想与大家做分享。
毕业一年多,我经历了刚步入社会的兴奋、每天打了鸡血一样的工作、开始有点迷茫到现在会开始问每个工作于我的意义、开始思考我的人生事业。
现 在如果有人问我,工作好不好?社会好不好?我会说“不好,但好有趣”,这种真实社会里一刀一枪的业绩,这种社会人性之间丰富的体验,都是仅仅待在学校所感 受不到的。我一边会有不够强大的不安全感,另一边又被不断获得新的对社会的认知所吸引,我喜欢象牙塔里对知识的钻研,也喜欢大社会上有趣的丰富。尤其是现 在的中国,虽然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无法否认,这仍然是一个“好脏好乱好有趣”以及“充满无限的机会”地方。这些种种的体验都让我渐渐地感觉“世界就是一个游乐场”,每个人走入社会就完成了“出厂设置”,要凭自己的能力去尽情嬉耍。
所以我最近在做的事情就是列人生清单,希望可以在有生之年尽可能的实现,等到临终前闭上眼睛说一句“这个世界我玩够了”。
先说”远方“。在”职业规划“方面,我可能真是个后知后觉的人,大概是毕业一年左右才开始认真地思考这个问题。而鉴于我广博的兴趣点,思考的答案真的有点多,我一下子又陷入了“到底什么适合我?”这第二个“别人家”的问题,不夸张地说这个问题真的困扰了我好几个月,虽然最后我还是没有留下唯一选项,但我突然间就想通了,也许人生本就不是一本写好的说明书, 如果能够一眼规划好所有的未来,那么人生还有什么乐趣呢?想想生命中最开心的时刻也许恰恰是几个未被规划的“神来之笔”。继而,我生出了”多线程、分阶段 “的人生规划观。把人生想象成一个“时间轴”,用纵深、时间的角度去看待一些问题,而不是把很多事情放到1条水平线上看待。想想人生至少可以活到75岁,分别以7年、5年、3年为单位将人生分成不同阶段,每个阶段给自己一个角色、一个目标,突然就觉得人生被拉长了。而在每个阶段的横向水平轴里也可以同时做1-2件在当下年纪里非常想做的事情,那么整个人生就变成了“延伸网格”的事情,这样到达最终的终点就有好多路可以选,而不是单线程的。永远对“远方”充满好奇,永远拥有“未知”,生命才会不断向前。
再 说“近景”。当我痴迷于思考“人生规划”的时候,我发现那一段我其实错过了“时间”,浪费了很多个“当下”。后来,我意识到这个问题,不能只把眼光放到未 来,关注当下更重要。只有“当下”才是真实存在的,我开始认真地关注身边的事物,发现了很多以前没有的体会,比如清冷的早上路过早餐铺时蒸笼上冒出的雾气 以及水果摊上五颜六色的水果,都让我感受到了生活本身的美。恰好我在此时听了一个演讲,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话是“吃橙子的时候就要好好吃橙子”。
没毕业时,听到类似于“很多岗位都是螺丝钉”这类言论时,并没有很深的感觉,但当我真的进入职场,我开始认真的思考这个问题。可能我本身就是一个对“自我”有较高需求的人,我希望脱离了平台,我做的事情是能够体现我的价值的。我很害怕的一种生活状态是“被绑架”。在我看来,很多所谓的惯例以及观念都是很没意义的。当我们把坐标夸大到整个宇宙并用历史的视角去看,任何人无非是此刻生活在渺小的地球中几十亿分之一的一个个体,脱离一切标签的纯粹的生物体而已。
我是一个没有什么哲学观的人,如果真要说,可能更倾向存在主义——既然大家都是一群没有标签的生物体,那么“你做了什么”就是定义你自己的方式。从这种角度来说,又必须热烈地拥抱社会,看看哪些是可以做的,哪些是想做的。尽情去做想做的事情,尽情去爱想爱的人。
对我来说,“自我”与“融合”可能会是一个长期需要去平衡的问题。
这 一年多来,我的三观每段时间都会受到一点冲击,面对四面八方涌来的信息,我现在只认一个真理,那就是——“人只有一生”,此后将是无尽的休眠。不管这个世 界好也好,不好也好,任何人都只有一次机会来好好看看她。有了这个认识,我会觉得生命中任何的起伏都只是一种经历,只是人生长河中的一段插曲。但除此之外 更多的是紧迫感,生命流逝在不经意间,不好好利用这唯一降生在地球的机会去体验、去创造,也就没有别的机会了。
最后的最后,我想说毕业一年多最大的感触是开始学会和自己对话,以第三者的视角来看待很多问题,我也越来越能体会到之前看到过一句印度古谚语的含义“自我即自我,自我即他人,他人即自我,他人即他人。”

关于创见者雪莉:
实在有点难定义的雌性个体,学了7年语言学后又一头扎进企业做管理培训生,喜欢逻辑和系统认知,热爱摄影绘画的自由女辩手,不折腾会死星人,最近对创业蠢蠢欲动中。
编辑 | 菡萏
图片 | 雪莉
校对 | 樱桃大丸子
排版 | 菡萏
欢迎与我们一起成为【生活的思想家】!阅读更多创见读书生活笔记,参与创见者俱乐部各类线上线下活动,请点击《创见》微信账号(C-sight)自定义菜 单,您可以了解:为何发起《创见》,发起者,创见者,志愿者;同学慧,石头村,百宝乡,1st JOB,长青树等各类俱乐部活动。也可以阅读《智识文集》《创见文集》《旧文曦思》《传承笔录》等读书生活笔记。点击自定义菜单中【完整目录】更可以查阅 各类历史文章与活动,也可以浏览www.csight.org网页版的同步更新!欢迎创见者一起分享各类建议或意见到《创见》合作联系邮箱:Csight@126.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