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笑“猴年谈”之[新年悟道]导言
一 年一度春节,全国人民都当了一回“隐士”。浩浩荡荡,长途跋涉,走亲串友于乡里乡亲,或放浪形骸在天涯海角。细细分辨,”隐士”也有阶层之分:民工及“白 领民工”们各自返乡,企业老板们回到国籍所属、妻儿所居之处。家境殷实的携家带口,挤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三亚博鳌,囊中羞涩的一个互联网旅游套餐,散迹 全球各处。
但说返乡潮中,最近流行一个“回不去的家乡”的说法。意思过去二十年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变迁,摧毁了青山绿水、乡里乡亲的童年记忆,家乡已人物两非。既然如此,不妨安心是吾乡。沏一杯茶,挑书首选老庄。逃逸到庄子的精神家园,不需要旅程规划,舟车劳顿。
这里“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鲲鹏击水三万里,鹪鹩栖林仅一枝。遥想姑射之山,有神女居焉;陪伴庄周梦蝶,是耶非耶?看庖丁解牛悟养生,听楚狂凤歌笑孔丘。不知不觉物我,唯邻家母唤儿啼,炊香串门,方知仍是人间。
沿着老庄文章顺流而下,王羲之叹息“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苏东坡吟诵“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哪里都是庄子的烙印。折回陶渊明的田园诗,韩柳的寓言,直到鲁迅的神话故事,处处映着庄子的影子。
不似我齐鲁文章方正纯朴,老庄的世界汪洋浩荡,仪态万方,正合了春节里暂别物欲世界的心境,也让“回不去的家乡”在精神天地间复原。所以,新春之际,以[新年悟道]篇开启我的“猴年谈”,上篇探讨《以道家治理应对“新常态”》,下篇探讨《道家思想与中国资本市场》。
以道家治理应对“新常态”——新年悟道(上)
一、新常态需要换脑、换心
改革开放三十八年,我们习惯了增长和扩张带来的成功。前期是“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敢闯敢干就有收获;后来泛资产大牛市,炒房、炒股、能源投资,处处是机会;最近几年又吹起一股以P2P,O2O为代表的互联网+泡沫。这当中也有挫折和困难,但总的趋势是上行的。
改革开放的大时代足以成就三代人的事业,但在历史长河中不过弹指一挥间。如果把过去三十多年的经验当作不变的法则,把时代给予运气当作理所应得,那么危险也许就不期而至了。
曾 几何时,这个时代像一首似乎无休止的奏鸣曲。工业机器轰鸣,挥霍着廉价的劳动力,污染着空气、土地和水源;全球资源泡沫狂舞,各路炒家日进斗金;GDP高 歌猛进,官员们政绩斐然。如今激越的音符嘎然而止,全球资产价格下行的大幕开启,A股市场仿佛先知先行,几番血肉横飞灰飞烟灭。
新常态来临,是到了换脑、换心的时候了。换脑是指过去增长背景下的价值取向、经验和方法行将过去。思维方式、决策模式、行为习惯上都要来个180度折弯。换心是指把握好心态,从战胜市场到敬畏市场,从挑战常规到顺应规律,从对自然的掠夺、开发和污染到天人合一,从纵欲到节欲,从零和博弈到和谐为先。在这个转变过程中,道家思想大有助益。
二、“无为而治”恰逢其时
“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治国安邦的核心价值观。但这句话容易引起误解,有人把它解读为消极避世和回避矛盾。其实“无为”反对的是搞运动、瞎折腾,主张小政府、不干预。这正是十八大提出“让市场发挥决定作用”的改革目标。
“无为”本身就是一种作为,就是简政放权,对公权力自我约束,这种“作为”是为了“无为”。政府“清静无为”,市场则“自化自正”。这令人想起亚当.斯密所说“看不见的手”,与儒家的“教化”、法家的“被化”形成鲜明的对照。
奥地利学派代表人物哈耶克曾引用老子《道德经》,“我无为也,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有人认为哈耶克主张政府无为、放任自流。这既是对哈耶克的误解,也是对老子的误解。哈耶克真正反对的,是政府运用行政权力直接干预、参与经济过程乃至进行国家垄断。这正是老子“无为而治”的真谛。
在 治国实践中也不乏道家哲学。美国前总统里根竞选的著名口号“政府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它就是问题”,与老子“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 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等理念无一不符。有意思的是,里根称得上是老子的“粉 丝”,在1987年国情咨文中引用了老子《道德经》中的名句“治大国,若烹小鲜”。
除了里根,上世纪八十年代还有两位伟人——撒切尔夫人、邓小平,不约而同地推行市场改革。辩证的看,政府推动改革是有所作为,结果却是为“无为而治”。我国十八大提出“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作用”,也是同样道理,目的是达到市场自治、自立、自正的结果。
三、我们历史上治理最好的时期以道家为主流思想
有一种误解,以为道家思想在中国治国历史中仅是支流,侧翼。实际上我国历史上治理最好的时期往往以道家为主导思想,兼用儒、法。吕 不韦用道家的“黄老之术”治理秦朝,为秦始皇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秦始皇改弦更张,大兴土木,穷兵黩武,二世而亡。汉初70年吸取教训,奉守黄老之 学,采取“无为而治”。到了汉武帝时代,国库充盈,兵强马壮,于是兴儒废道,大兴征伐,以致帝国透支过度,幸而晚年发布罪己诏,避免了秦忘的覆辙。汉昭帝 复行无为之治,与民休息。汉宣帝通达黄老刑名,实际上“霸王道杂之”,使西汉达到极盛的顶点。其后几任皇帝放弃道家,重用“俗儒”,西汉由生而衰,走向灭 亡。待刘秀建立东汉政权,遵循西汉初年路线,遵循道家的“无为”原则为政,“务用安静”,柔性治国,又得以绵延数百年。
唐朝的统治者不但以老子后人自居,并且一以贯之地将道教思想作为统治政策。唐太宗采纳魏征的主张,推行“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取得了“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的效果。无为而治、清静自正、居安思危、防微杜渐构成贞观之治的核心价值观。
宋、 明同样是道家治国的时代。宋太祖赵匡胤信奉道教,自称是道家神仙赵玄朗的后人。他马上打天下、马下治天下,杯酒释兵权,用温和方式消除隐患。宋徽宗自称 “道君皇帝”,还给《道德经》做注解。宋朝在政治文明(相对而言)、工商业繁荣、科技发展、思想言论自由等方面达到封建时代的顶峰,同期的欧洲还沉睡在漫 漫的中世纪。可惜在冷兵器的历史条件下,社会文明和科技发展还不足以抵挡野蛮民族的铁骑。大宋王朝过于早熟而夭折。蒙元之后,明太祖朱元璋亦推崇道教思 想,亲自给《道德经》作注,称其为“万物之至根,王者之上师,臣民之极宝。”道家思想在明朝重返治国理政的主流价值观。
到 此可以总结出一个有趣的历史现象,国家上升期多以道家思想为主流,伴随着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思想活跃。例如吕不韦治下的秦朝,“文景之治”,“贞观之 治”,“开元盛世”,康熙太平之世等。好大喜功的统治者则不堪道家清规戒律,如秦始皇,汉武帝,隋炀帝,由此敲响了盛世丧钟。因而民间有“治世道,乱世佛,由治到乱是儒家”的说法。
(待续)
海笑:金融届才子一枚,除了正式工作身份外,还有很多头衔,包括专栏作家,大学兼职教授,会计学专业博士,金融法学博士后,中国注册会计师,金融分析师(CFA)等等,不但深谙国内外宏观金融政治经济体系,而且对中国文化与社会历史人文也造诣深厚。欢迎关注《创见者智识文集》中的“海笑谈”系列(在《创见》微信里回复“海笑”查阅系列历史文章),猴年里继续与大家分享“啸哥”新的深思灼见。
本文经海笑同意,在2016丙申年开春之季在《创见》上与大家分享。
编辑 | 菡萏
图片 | 菡萏
校对 | 樱桃大丸子
排版 | 菡萏
欢迎与我们一起成为【生活的思想家】!阅读更多创见读书生活笔记,参与创见者俱乐部各类线上线下活动,请点击《创见》微信账号(C-sight)自定义菜 单,您可以了解:为何发起《创见》,发起者,创见者,志愿者;同学慧,石头村,百宝乡,1st JOB,长青树等各类俱乐部活动。也可以阅读《智识文集》《创见文集》《旧文曦思》《传承笔录》等读书生活笔记。点击自定义菜单中【完整目录】更可以查阅 各类历史文章与活动,也可以浏览www.csight.org网页版的同步更新!欢迎创见者一起分享各类建议或意见到《创见》合作联系邮箱:Csight@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