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 希腊神话中,西西里岛附近海域有一座塞壬岛,岛上居住着塞壬女妖。塞壬长着鹰的羽翼、美丽女子的面孔,她具有与神使赫尔墨斯的牧笛相媲美的歌声,她日日夜 夜唱着动人的魔歌,引诱过往的船只,凡是听到她歌声的水手都会调转航向寻着魔音驶去,最后在那片暗礁密布的大海中触礁而亡。每当深夜和落雨的清晨,塞壬的 歌声会格外的婉转清澈,那歌声似天籁划破长空弥散在海水中、空气里;那歌声可以穿透一切,使被诱惑者的激情能够打碎比铁链和桅杆更坚硬的东西。
石头奶奶导言
这 看上去近乎阴森可怕的传说实际上只道出了The U of Life故事的一半,然而却提供了非常重要而本质性的一面,即我在上篇文章(查看“2016,再谈“改变””)中谈到的U的纠结体形态,一种致命的诱惑, 既充斥着深深的恐惧与危险,又具有穿透一切的吸引力。然而,这则神话以及随后的种种解读都暗含着对Siren美丽外表和歌喉下的负面指责,仿佛这妖这魔带 给人们的更多是死亡和终结的宣判,是我们避而不及的。也许,这并不是故事的全部,寻觅Siren的旅程是艰险的这没错,一不小心还会粉身碎骨,因此大多数 船员会将耳朵塞得死死的,按照既定的航线顺利的到达目的地,但他们同时也失去了探险的野趣和神秘的发现,Siren本身并不必然是一个魔窟,只因无人忍受 和驾驭得了那寻觅的不确定性U,所以将其妖化。于我看来,Siren其实只是中性的存在,如U一样,是风险与可能的张力,它是生命涌动的力量,是彰显生命之勇气的存在,只有勇敢的探索者,被那神秘的灵性所吸引,披荆斩棘,粉身碎骨浑不怕,最后才会感受到U带给生命的活力和真谛。
研究The U of Life近一年的时间,越发感受到U的魅力,竟发觉从个体生命层面出发的U与MIT Otto教授有关社会创新的U理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因此,借《创见》2016年会的机缘,奉“黛正(小花)”的邀请,在 这里和大家聊聊关于我们生命和灵魂的这个U,分享一些这个领域研究的成果,顺着Siren歌声的引领,一起来揭开她的神秘面纱,看看U是什么,U源自哪 里,我们为什么会被她吸引,为什么要追寻她的身影?虽然有“朝闻道夕死可矣”,我们也要确保不要枉死在黎明前的黑暗中,所以如何驾驭这个U成为我们最后探 讨的主题。准备好启航吧!
在 我们充分展开之前,先来看一个有趣的比喻,感受一下U在我们生命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想必大家都了解电铃的原理,一旦电路闭合,U形电磁铁产生了磁场,软衔 铁带着小锤被不停地吸引,敲击铃碗,靠近的同时偏离既定的轨道,于是电路产生缺口,磁场消失,小锤回归,再一次电路闭合,被磁场吸引……
想象那小锤就像我们自己,在U的磁场作用下,我们游走在既定和偏离之间,不断的被U所吸引,接近又被弹回,不断重复着,然而,正是这个过程我们持续的绽放着生命的能量,铃声不断,生命充满了弹性。
我 们先简要的重申一下什么是生命中的U。从形态来看,U就像一个钟摆一样,始终存在相对的两端,是摇摆于两极的张力,而且通过的路径不是线性而是一个曲线。 对不确定性U的研究通常都聚焦行为决策,并且强调投资的风险性、预期和概率。其实,虽然基于经济学角度,行为决策理论却道出了生命U的两个关键词,一个是指向未来,一个是选择。
首先,生命中的U可以看成是基于过去的“现在”与“未来”之间的张力,因为人们的时间信仰中,所有“现在”的存在是为“未来”的进步奠定必要的基础,“现在”的意义与价值必须经由对“未来”的透支想象才能获得确认。我们的工作、生活和奋斗等通通被纳入到这样一种目的论的时间叙事之中,被组织在通向未来的时间之流中,从而使其获得价值与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讲,人们必然对于未来有着渴望与向往,同时,由于时间的张力,我们无法预知未来的残酷现实又会带给我们深深的焦虑。
其次,生命中U的另一种解读是基于选择中对于风险性和可能性之间的权衡与纠结, 人的生命就像很多的U上下组成的波折曲线(ups and downs),生命的路途中面临重重的选择点,很多的十字路口,选择意味着跳脱现有的轨道,意味着改变,而改变本身蕴含着无数的未知,我们对改变后外在的 环境会怎样一无所知,对改变后与他人的关系会怎样一无所知,更重要的是,由于“我是谁”的界定是基于与外在环境的互动,当自我定义的坐标系被改变打乱,我 们对自我的定义失去了根基。变幻莫测的空间里,自我不停地被改写,一致性无法获得,这种随风飘荡的虚无和不安是前所未有的。然而,与此同时,每一次的改变都带来灵性的成长,自我寻找一切机会在风中播撒种子,生根发芽并获得次次重生。
最后,生命中的U又是联结生与死的一种张力。 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独自穿过黑暗的产道,被剪断脐带的那个瞬间,我们离开了母亲那温暖安全的子宫,被抛在一个陌生的世界,我们的哭声宣泄了我们的恐惧, 也宣告我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未来可能拥有的所有种种。从生的一刻,我们就开始走向死亡,走向生命中最神秘的未知中,我们的一生始终在为此做准备,一次次 的彩排,对于死亡本身和死后的恐惧幻化成种种猜想和敬畏,成为祭祀、宗教等人类文化的基本底色。生死两极构成了生命中最重要最大的一个U,推动生命向前卷 轴般的不断展开。
既然了解了生命U作为现在与未来、风险与可能、生与死的混沌和矛盾体的存在(这种存在非常类似中国文化中阴阳相伴相生的太极球),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这个U到底源自何处?哲学和社会学对不确定性的探讨更多的是根植于现代性本身。例如英国社会学家鲍曼认为,现代社会表现为两种对立的状态:一种是对确定性、统一性即秩序的追求。
但伴随对秩序追求的过程的恰是秩序的他者:混乱与矛盾。而我在“The U of Life《创见工作坊》之亲历”一文的导言中也提到了法兰克福学派传人韦尔默对于启蒙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的讨论, 人们对现代性的动荡不安、破碎飘忽的体验常常是现代主义的表现主题。简单的说,现代社会充斥着对秩序和确定性的追求,机械化大生产、组织化生活、生涯规 划,我们生活在一个定制化的道路上,并试图完美的控制未来,然而,现代性本身反而带来了其对立面——不确定性的混沌和矛盾,反抗逻辑和规则的暴力,更加关 注感性欲望,赞美创新和变化,关注差异与个别性,以实现对千篇一律的日常生活的“救赎”和“解脱”。现 代性的这种内在张力带给人类深深的焦虑和恐慌,并逐渐开始通过“生命权力”的自我革命对其进行回应,朝向个人主义、多元化、关注内在的自然和灵性的抒发方 向发展。因此,根据他们的主张,我们是在当下所处外在环境的不断变化和内在矛盾的张力迫使下,不得已进行自我革命,以应对瞬息万变的混沌的现代社会。
然 而,心理学对U却有着非常不同的理解。试想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明知自己并不太擅长某个领域,但是心中却始终执着于此,总是有那么一个“小火苗”时不时 扑腾,想去挑战一下,甚至有时深深的受挫和屈辱;有时总想成为人生的赢家,征服了商界,腾驾政治风云,最后索性沉迷极限运动和野外探险;还有时,对自我过 于了解,虽然对现状感到满意而舒适,但是偏偏要选择不停的折腾,觉得这样可以让自己不会安于现状,尽管这会让自己不得不一次次纠结而痛苦地自己把自己从 “安乐窝”中踢出来。
很多情况下,我们并不是迫于外界环境而不得不改变,反而是自己因为心中的某种“蠢蠢欲动”而总是主动地想去做出些改变,即使这可能让自己陷入严重的不安全和焦虑中,但是还是要“No Zuo No Die”。其实,我们每个人心中都已经预先“内置”了某种不确定性,并会随着自己内在心灵的成长而自然启动,我们在面对外部世界的种种问题,诸如自己的职业、未来、社会不安定因素等等而产生的焦虑和改变的冲动,实际上可以看成我们内在心灵天然蕴含的不确定性以及由此产生的焦虑在外在世界中的“投影”。从这个意义上讲,生命中的U实际上并不是来自于外在社会的属性,而是嵌在我们灵魂深处的那个Siren。
既然生命中的U是我们必然的归宿,为了在接近Siren的途中不至于葬身大海,我们需要不断的磨练驾驭U的功夫,而不是仅仅把耳朵堵上,抹杀我们灵性成长的种种可能。这种磨炼既需要我们作为个体在创造心理安全的同时不断的进行身份试错(identity play),又需要一个支持这种身份试错的生态环境,即一个灵性成长的训练场(identity playspaces),这也正是《创见》所倡导和本身存在的价值所在。
身份试错(identity play)
身份试错的概念是INSEAD欧洲工商管理学院教授Jennifer在认同努力(identity work)的基础上提出的。认同努力是针对既定的身份做功课,指向现实世界,主要目的是改变身份不一致带来的不舒适感,我们会不断规制欲望和行为以使我们满足社会给予我们种种高大上的头衔就是一种认同努力。相比之下,身份试错是针对可能的自我做功课,是一种游走在现在与未来之间的角色排练,目的是创造身份的多样性和弹性。身份试错最常见于儿童成长过程,“过家家”是我们在彩排未来关系中的自我,“搭积木”是我们模拟自我与外在环境之间的一种边界关系。
然 而,长大后的我们就忘记了这项引领我们成长的重要技能,我们开始负责任的严肃而古板的对待生活,缺乏游戏的乐在其中,无形中扼杀了我们灵性成长的空间。究 其原因,成年的我们会卷入到自我设置的种种导致心理不安全的障碍中,因为身份试错需要在母亲般呵护的心理安全感下才能得以进行。因此,为了探寻灵魂深处的 Siren,我们需要回归初心,需要一方面为自己营造一个安全的港湾,这个港湾不是指徒劳的操控风云变幻,而是一种处变不惊、安之如素的心境,另一方面需要我们敢于想象、敢于尝试,不断的挑逗(flirt)、打磨(craft)未来可能的自我,just for fun。
灵性成长的训练场(identity playspaces)
灵 性的成长不仅需要个体的努力训练,面对正在生成的强大的未知,我们需要把各自的U放在一起,组成一个更大的磁场,一个灵性得以成长的训练场,一个彼此灵魂 之间紧紧抱持的空间,通过自我叙事(narrative)、释放(release)、彩排(rehearse)以及与馒头和同路人不断地互动和在反馈中建 构新的可能。
这个训练场首先带给我们一种集体防御(social defenses),让我们知道不再是独自一人,让我们了解到困惑不是个体而是一个人类整体的问题,于是现代性带来的焦虑得以释放;同时,一起扛过枪,一起同过窗,一起撒过汗、流过血的训练场成为我们情感归属的灵魂社区(sentient communities),在通往U的道路上彼此安慰与扶持,战胜心理的恐惧和不安,并改写和创造新的社会规范,在新的互动中获得自我新的认知和定义;最后,训练场还为我们提供各种灵性成长的通过仪式(rites of passage),我们需要在这里经历一些人生角色的重大转换,需要在重要他者和伙伴们的见证下完成“毕业礼”、“成人礼”、“爱之礼”,并继续走向自我探索的下一个阶段。
以 上从理论和知识层面的补脑也许只能作为唤醒闹铃,为大家揭开生命中U的神秘面纱,于是了解她便会放下恐惧和担忧,接受我们作为人的纠结的本质和其美好的一 面,这时也许你已决定把耳塞扔掉。然而,真正的启航并驶向我们灵性的Siren还需要大家到训练场去耍一耍,需要去找到抱持你的那个空间,想必这次《创 见》年会是再好不过的一次机会了,那么你准备好了吗?
按照年会惯例,《创见》即将在年会前后推出2016版【创见-拾集】,10位独特的“创见者”将用真人秀故事的方式在线上与线下与我们分享他们对于“The U of life”的思考与探索,涉及三个核心问题:
1.The U of life: 你过去的人生选择与事业发展中最独特的要面对“不确定性”的挑战与经历是什么?
2.The Dialog with Life and Self: 面对人生与事业的“不确定性”,你最常采用的“与人生对话”的方式是什么?
3. The Fear of Life: 你对”人生与事业的不确定性”会恐惧或担忧嘛?为什么?
了解有关2016年3.26日下午1-5点《创见》年会的更多信息及报名,请点击阅读原文吧!
编辑 | 黛正
图片 | 石头奶奶
校对 | 黛正
排版 | 竹玉
欢迎与我们一起成为【生活的思想家】!阅读更多创见读书生活笔记,参与创见者俱乐部各类线上线下活动,请点击《创见》微信账号(C-sight)自定义菜 单,您可以了解:为何发起《创见》,发起者,创见者,志愿者;同学慧,石头村,百宝乡,1st JOB,长青树等各类俱乐部活动。也可以阅读《智识文集》《创见文集》《旧文曦思》《传承笔录》等读书生活笔记。点击自定义菜单中【完整目录】更可以查阅 各类历史文章与活动,也可以浏览www.csight.org网页版的同步更新!欢迎创见者一起分享各类建议或意见到《创见》合作联系邮箱:Csight@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