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与生活】之“非暴力沟通与爱的关系”主题工作坊活动回顾——别让爱被误解

石头奶奶导言

2016年石头村继续“非暴力沟通”这个主题,虽然无法参与现场互动,看过阿巫分享的这篇“别让爱被误解”,还是感触颇深。也许,我们从来没认为”爱”竟然会与“暴力”这样一个字眼联结在一起,我们的爱何以成为一把利剑,刺伤所爱的人的同时也深深的刺伤自己?但生活中确实悲剧屡次上演,这也是正是为什么这个主题如此重要和必要,乃至石头村将其定为今年的主题来分享的原因。我们都渴望健康幸福的人际关系,特别是与身边最为重要的人,当“刀子嘴豆腐心”的无奈化为深深的自责,当默默的付出成为生命中那不可承受之重,当所有的隐藏的情绪酿成鸩酒一杯,我们会突然意识到我们是如此需要了解如何与他人进行“非暴力沟通”,让我们一起随着石头村的脚步,反思我们的沟通模式,重温这个主题的深意,品尝爱与痛的滋味。

非暴力沟通与爱的关系

你是否困扰于对外人客气,对自己人苛责?

你是否曾因那些“为了你好”而遭受创伤?

你是否正处于言不由衷的困境之中?

今年石头村首场活动的主题依旧是“非暴力沟通”,此次更多关注了在特定关系(亲密关系、工作关系、与自己的关系等)中,常见的沟通“暴力”,在“非暴力沟通”的理论下分析其原因和解决方法。

“非暴力沟通”强调以相互尊重为前提,以观察、感受、需要及请求为沟通的四元素。暴力的沟通往往源于我们对四元素的忽略、混淆等“缺乏意识或技巧”的状态。去除“暴力化”需要循序渐进地练习,这个过程需要也有助于我们穿透因感受差异导致的情绪冲突、因想法差异导致的无休辩论,最终以一种理智、平和的状态看到双方需求,并基于相互理解与合作来实现沟通。

同时,易由代际传承的家庭和社会文化也对其有影响。我们身处的社会并未足够鼓励或允许我们去表达个人情绪;因为优先于情绪的,还有更“重要”的道义、顾忌和种种其他文化规范,如此,有时连情绪的产生甚至都会让人产生犯错的感受。情绪终归需要合理的方法去被正视、接受与排解,一味的压抑,沉在心底,很可能会被我们无意识地选择以不够健康的方式爆发,这些爆发点或许就隐藏在我们与自己和外界的沟通联结中。

分辨是否被暴力沟通也并不容易,有时我们要很久之后才会慢慢感觉有哪里不对,同样,我们常常也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事实上,有些言行及信念也确实常常因否定、拒绝了人的感受和需要而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我最常遭受的语言暴力,是“刀子嘴豆腐心”式的。这句话包含着一种逻辑,它似乎在告诉我:对方(亲友、长辈)之所以说这样的话,正是因为他对我有着许多好意,而这颗“豆腐心”却因为我的忽视或其他不当对待而受到伤害,变得焦躁。或许对方主要关注到的是自己说话的无害动机,表达方式被不自觉地忽略了。那是什么导致对方将自己的谈话方式忽略掉,或者说,为何我们对外人总是比家人客气?

对关系的基本假设偏差可以部分回答这个问题。正如大家当天的讨论而言,因为我们深深地相信,家人、恋人与密友总是能给与我们更多的包容与爱,总是能更深地理解我们、更久地陪着我们,这些定义都让我们感受到更多的安全感,相信彼此的关系是足够强大而稳固;而面对一般的同学、同事关系我们则会以更克制的方式去维护对方对我们的评价和彼此的关系。我想,这样的假设本身没有什么不对,但是我们确实可以更重视与亲密伙伴的沟通质量,这不仅可以增进彼此在情感上的联结,也很大程度地影响我们关于幸福的体验。所以,为什么不呢?

为了让大家意识到我们身边的“非暴力沟通”,活动当天,铁樵夫带领大家进行了一个关于沟通模式的反思体验。几分钟的时间里,每位参与者在各自的沉思与安静中回溯、捕捉与亲密关系另一半(父母、恋人、子女)之间的沟通经历,借助某些特定场景下暴露出的彼此沟通模式中的“偶然”,或者是在经历了大量日常交流后显现的主要特征。以两个圆圈为例,分别代表你和(你看到的)对方的沟通模式,再看看两个圆有多少交集——它代表了双方的共同模式。这些“同”与“不同”,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对方,改进与对方的沟通方式。参与者表示,尽管这些事都是常常经历的,但是像这样专门腾出一些时间反思,效果与预期确实不同。其实,感兴趣的朋友也可以静心花几分钟试试这种反思模式,看看是否会有不一样的心得体会。

活动中还有很多来自参与者们的切身体悟和分享,这里我想借助参与者盼盼的部分感想,让大家重温一下当日的情景,同时,作为触发器,也希望引发大家对这个话题的继续深入思考:

【1】“生活中有一类“付出型”人,我在团队里也倾向于成为付出型,我的父母、部分朋友也是付出型,在非暴力沟通框架下理解,他们可能否定自己希望得到回应的需要,有时候,那种“默默付出”真的让我觉得沉重、甚至难以承受。”

【2】“好的沟通一定是尊重别人的需要,而非显示自己多么正确。我经常感到遭受了一种隐形的指责,“道理都讲得很明白了,你怎么就不按着做呢?”,有时自己也会这么指责自己,但是现在能明白,我需要照顾自己的需要、也需要它能被人尊重。”

没有人不需要“看见”与“被看见”,无论你与对方现在处于关系的哪一步(刚刚相识或相处已久),正如小花老师分享的,当先生看见了她创立[创见]的初心(那份坚持之后的需要),她感到自己被更深地“看见”了;自然而然地,她也更多地看见了自己的先生,哪怕只是一件模样普通的新衣或者其他我们惯于遗漏的细节……这些看见,就像一连串新迹象,让我们不断地发掘出更多的生活棱面,更深地融入其中。今天存在着如此多的沟通方式,有声的、无声的,可见的、不可见的,遥远的、近距离的,但是它们都被某个共同的需要所触发,那就是与他人建立真正的联结,获得爱与安全感。希望我们都能慢慢习得“非暴力沟通”的智慧和爱己爱人的信念,慢慢建立更多的友善关系,促进生命的成长。

^^

特别鸣谢

最后,感谢所有报名参与本期石头村活动的伙伴,因为你们的觉察、友善、开放的态度使非暴力沟通讨论成为可能。

再次感谢益涂为创见石头村友情赞助场地O(∩_∩)O

特别感谢“麦格劳希尔出版社”(微信公众号:麦格劳希尔高等教育)友情提供的经典心理学书籍——《亲密关系》(作者:罗兰·米勒)(随附下图参考),石头村在活动现场已将书籍送给了幸运的活动报名者和志愿者各一名^ ^。阅读可以改变你的人生轨迹,你相信吗?欢迎感兴趣的朋友关注出版社的优质书籍推荐。

编辑| 阿巫

图片| 石头村

校对| 铁樵夫

排版| 石头奶奶

欢迎与我们一起成为【生活的思想家】!阅读更多创见读书生活笔记,参与创见者俱乐部各类线上线下活动,请点击《创见》微信账号(C-sight)自定义菜 单,您可以了解:为何发起《创见》,发起者,创见者,志愿者;同学慧,石头村,百宝乡,1st JOB,长青树等各类俱乐部活动。也可以阅读《智识文集》《创见文集》《旧文曦思》《传承笔录》等读书生活笔记。点击自定义菜单中【完整目录】更可以查阅 各类历史文章与活动,也可以浏览www.csight.org网页版的同步更新!欢迎创见者一起分享各类建议或意见到《创见》合作联系邮箱:Csight@126.com

发表评论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徽标

您正在使用您的 WordPress.com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Facebook photo

您正在使用您的 Facebook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