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奶奶:有勇气扔掉那块石头吗?|《创见·2017年拾集》VOL.01

前言

继2015年《创见》第一届年会“少有人走的路”与《创见》2016年第二届年会”直面人生与事业的不确定性” 之后,2017年第三届《创见》年会,我们依旧邀请了10位创见者们与大家分享和探讨本届年会的主题:打开我们内心的边界(Open the Boundary)。

边界是我们用来分类这个世界和定义自我的重要元素,因为有了边界,我们才得以区分事物之间的不同,区别我与他人之间的差异。同时,因为边界的存在,我们也可能变得固步自封,因循守旧,不愿意走出自己内心边界围绕的“舒适圈”。打开内心边界,与更多人交流,经历与体验新鲜事物,与不同的世界及多元的观念融通,有助于我们始终保持内在的活力和生命力。各种“跨越边界”的经历也成为我们打开内心边界的宝贵经验。

本周我们将续推送第一集和第二集,敬请期待~

石头奶奶:有勇气扔掉那块石头吗?

石头奶奶简介

石头村的守护奶奶,创见者,爱智慧的人,坚持冥想治愈心灵,生涯转换和工作意义研究者,心理咨询爱好者,相信“那没能杀死我的,会让我更强壮!”

A

你与众不同的“跨越边界”的故事

Boundary-Spanning Experience:在过去1-2年的人生中,你经历过学业与事业,生活与家庭,人生志趣等方面比较大的“转变”吗?尤其是实现某一种外在形式上的“跨界”经历(比如,改换工作的行业,领域或城市,经历毕业、结婚、生子等人生重要阶段,有了新的习惯、爱好或获得新的成长、成就等等)。请与我们分享“你的跨界故事”(如,在这段“跨越边界”的经历中所遭遇到的人生不曾有过的挑战,困惑与纠结等等……当然也包括独特的欢愉,感触与收获)

跨越边界这件事情其实于我是非常困难的,我从不自称为“跨界者”,因为边界对于我定义和维持“我是谁”,对于我差异化的认识外在世界,以及与不同的人交往都是很重要的。我有着强烈的界限感,会把生活中每一个部分分开,尽量使彼此不受干扰,我喜欢有个人独立的空间,即使最亲近的人都不能分享,我可以自由的冥思和发呆。我的抽屉和柜子里都是分门别类的小格子,每一样东西都各就其位,井井有条,这会带给我莫大的舒适感和愉悦的心情。总之,“心灵栅栏”是我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实践,有时我会觉得自己是契诃夫笔下的“套中人”,但对此我却乐此不疲。

说实话,我是那种喜欢在一个领域做到最好,即使错了也一错再错的人,每日不同模式的切换都要消耗我很多精力,也许正因为边界所维持的身份感对于我如此重要,阴差阳错下,溶解边界和打碎身份感成了我最近几年的主旋律,仿佛冥冥之中是我所必修的一门最难的功课,反过去想想也许也是我这一生走这一遭的最大目的和意义所在。这段旅程应该早在5年前就开始了,只是最近比较频繁的游走于边界,特别是过去这1-2年的时间内,在内心一次次痛苦而反复的折磨下,深入到自我内在深处的心理边界,并开始学会慢慢的打开。现在回想起来,其中关键的两次“边界跨越”经历对我影响最大,一个是来自于学业上,一个来自于个人生活。这两者的外在跨界经历共同引领我走向内在心灵边界的跨越。

先谈谈学业,这段经历比较曲折和痛苦,而且也更早的开始,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简单来说,外在看来,我从经济学量化范式转向了社会心理学质化的扎根主义,这其中除了专业的跨越,还包括一次从学校走入社会,工作一年又回到校园的经历,一次从中国走向美国,见识了最高等学府后又回到原地的经历,也就是职业和地域,或者说文化边界的跨越经历。可能不太了解的人并不清楚这一次领域的跨越到底意味着什么。这么说吧,科学领域哲学范式的转向背后正意味着研究者深层价值观的变化。社会科学中的经济学是当代显学,而且其理论假设和模型建立都强调一种大数据下的控制和预测,对于研究者来说,每一个活生生的人仅仅是一个数据单元,我们要看到的是背后整体性的存在可以带来怎样的价值,好的研究你可以说它是宏观上的方向指引。相比之下,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在中国其实一直受到种种限制和误解,特别是扎根于社会现实,深入每一个人灵魂深处,以极端个案丰富化的经历来解读这个世界运行的机制已经不是学术界的主流,而且研究者需要亲力亲为,因为他们本身已经与被研究人群产生了深度的联结,自己作为研究工具去处理大量潜在的数据。总之,它更关注这个社会活跃在边界地带的那群人,因为相信他们是真正预测社会结构变迁的重要力量。正是因为我学术生涯的转向带给我认识和理解“跨界者”的机会,让我从每次苦苦的思索和分析中,从一个边界的建立者和捍卫者成为今天同样以“跨界者”身份被邀请的一个创见者。

对于价值观的转向,我想其中所经历的苦闷、彷徨和挣扎可想而知,就像我的一位被访者提到的,“就是在这样一个隧道里面慢慢摸索,也许有一点点光明的时候,你要抓住这样的机会做决定,你是继续往前爬,还是抓住这个光明扒开那条缝,也许就走入另一条漆黑的隧道。有理性也有勇气,这是要具备所有的东西之后,才能扒开一层往前走,再扒开一层。”这句话一直在我的脑海里回荡,每当我经历同样的苦楚时,我了解还有一群和我同样的人,这种共情给予我勇气爬起来。我在美国的那段时光赋予我独处和深思的难得机会,一个隔绝我从小长大的文化,让我看到不一样的人,听到不一样的故事,思考不一样的人生。我就像一个孩子般的体验、学习、吸纳。这带给我反观自己和反观自己民族文化的机会,怀着敬畏的心去聆听真实,遭遇和反思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再次回到母体文化,我又一次经历了一个适应期,回忆与对观,让我更加客观、不带评判地接纳自己,接纳过去,接纳中西差异,也让我可以更加自信地继续我的学术生涯,对抗目前的主流价值批判,接纳还在成长中的我、我的领域和我耳濡目染的文化。

三十而立,除了立业,另一个跨界的故事是立家,这段经历相对没有那么宏大叙事,反而细水长流,润物细无声。也许一般人看来,建立一段婚姻关系并不如生子那么意义重大,但从相爱、相知到相信的这段关系却带给我不曾预想的成长。这是因为当你面对与自己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完全迥异的一个人,你仿佛看到了自己的镜子,跟他的相处实质上成了你跟另一个自己的相处,如果不是另一个自己是不会有原始吸引力的,就是这样一个“是自己又不是自己”的状态让你有了对观的空间。最开始的每一次冲突可能只是带来情绪的卷入,不理解,评判他,想要改变他。慢慢地,每一次身心灵的卷入又引发彼此的反思和换位思考,一次又一次,这背后的动机就是那份爱与坚持。马拉松了8年,我们对彼此的理解之深已经达到可以整合两半世界。在成长路上的互相陪伴,在黑暗隧道中的相互扶持,成就了最后的那份信任和承诺。因此,建立一个健康、完整、切实的婚姻关系从某种意义上也成就了我在生涯上的跨界,放下控制和小我,拥抱另一片天空,自我因此再次获得生命的活力。

The Boundaries in Life and Self:在你上述的跨界经历中,是否看到了社会中存在的边界(如行业、职场,地域、人群之间的阻隔等等),是否看到了自己生活中的边界(如生活中被你分割的不同领域,包括家庭、工作、社群,你扮演的不同角色),又是否看到了我们内心的边界(比如,很难改变的认知模式,思维习惯,对人、对事某些方面的处理和沟通方式等等)。请你分享一下让你感触较深的曾经或正在面对的这些边界(社会上的,自己生活中的,自己内心里的)?你是如何看待和跨越这些边界的?你的跨界经历对你打开内心边界有什么重要影响?你觉得自己在跨界过程中所打开的边界是什么?还有哪些你看见的自己内心的边界是期待未来能继续打开的?

殊途同归,上述所分享的两段经历其实背后都指向了内心边界的跨越问题。因为,无论是在研究中,还是从我的亲身经历,都可以看到外在种种边界的跨越,无论它是社会的还是生活中的,其背后都是我们内心的那道坎,是我们内在心灵世界的投射。当我们跨过了这道坎再去看过去那些社会上的边界,我们的视角和感知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外在边界只有被感知到或以何种方式感知才决定了我们的跨越行为,种种跨越外在边界的经历都是我们认识、理解和对待我们内在边界的工具和手段,通过外在不断的跨界所带来的冲突感、挫败感、紧张感和成就感引发我们对自我持续的探索和思考,终究学会直面自我的灵魂深处,接纳完整的自我,再重新打开自我,回到外在,这就是所谓的人生修行。

但问题是,这个过程中你需要不断的跳出自己的舒适圈,闯入另一个世界,你需要先否定你所建立的一切,然后一切重新开始。我记得我之前在《创见》写过一篇文章,分享了一个溺水女人的故事,“一个女人手中抱着一块大石头正穿过湖泊向对岸游去,当她游到接近湖泊中心的位置,由于石头太重,她开始慢慢下沉。对岸观看的人们朝她大喊“快扔掉石头!”,然而,女人仍继续拼命向对岸游着,同时,她下沉的越来越多。当她最后溺水而亡的一瞬间,人们听到她最后的回应:“我做不到,那块石头属于我(I can’t,it’s mine)。”我们为自己拥有的一切打上自我身份标签,当那些过去成为一种前进的负担时,情感上我们仍旧无法舍弃,于是我们被过去拽入无底的深渊。放下是需要勇气的,建立自我相比解构自我会显得容易许多。

我记得自己过去一年中经历了内心反复的撕扯,就像坐过山车,这种反复性是会将你拽入彻底的绝望中,甚至间歇性的抑郁,每日都觉得喘不过气。外在看来,这是一种极度神经质的状态,就是所谓的“吃饱了撑的”,不可理喻,所以说这是一个人的战斗。这段牢笼般的经历你不知道它什么时候才能结束,也不知道你为什么给自己设置了这个牢笼,总之就是出不去。当你慢慢的习惯了这个牢笼,当你慢慢的学会了与自己相处,最开始的那种浑身的不自在转变为在笼子里还有那么点闲适的时候,你就离“打开”不远了。我记得去年年底,在无数次的审问自己过去5年的经历意义何在时,我最终打开了。过去的我是一个拥有鲜花和掌声的标准的三好生,是强烈成就动机下的学霸,但也成为了玻璃罩子里的玻璃人。过去5年的我默默无闻,没有任何成绩,只是在废纸堆里一遍遍的看着那些与我过去极度相似的人,看着他们的挣扎,又看着他们的成长,分析他们,理解他们,于是也开始自我批判和否定过去,并开始有了一个新的身份——创见者。丢掉了过去,我自己终究又是谁?当我意识到我这5年都在否定过去的自己时,我终于明白我不需要用“创见者”、“少数派”来掩饰过去的我,我就是那个从出生到现在所有点滴存在所构成的我,那种接纳和打通让我瞬间释然,我轻轻的对自己说“我其实并不是一个创见者。”

每一次的打开你就会离真正的自我更近一步,这是一条漫长的路,身份所构成的自我边界是非常顽固的。看见自己的边界,也就是那些构成自己的局限性和不完美处是打开的第一步。当我看见了过去的自己是什么样子的,当我在这里写下了以上那些文字,我自然就准备好未来继续接纳和打开自己的边界,也是那些人性中就有的自私、盲从、隔离感、控制欲、成就欲、贪恋与懒惰,一个接着一个。

B

你对“打开边界” 的独特感悟

Learning from boundary- Spanning and Opening:在问题1分享的故事中,当时支撑你完成边界跨越最大的动力来自哪里? “跨界”的内在支持系统是如何构建的?这段“边界跨越”的旅程中,给你最大启发和帮助的人或事是什么?“跨界”的外在支持系统是如何构建的?你觉得这样的打开并跨越边界的经历有什么样的独特意义,会推荐其他人同样尝试吗?

支撑我们完成边界跨越最大的动力一定来自于个人的自我成长动机,用马斯洛的需求模型来说就是最后的自我实现,这种自我实现实际上是获得自我的完整性和更高层次上的身份统一。这不只是个人的使命,也是整个人类社会的宿命,不然德菲尔神庙的柱子上也不会刻下“认识你自己”这样发人深省的一句。具体的来说,就是我们不甘心就此交代了这一生,我们总是相信自己的独特性,想要在这个世界以某一种方式留下印记,或者说在起点和终点都显而易见的情况下以某一种不确定的方式去完成自己。对于我来说,我恰巧选择了冥想作为跨越边界过程中内在支撑系统建立的切入口,这可能是我个人的方式,每个人建构的方式都不一样,我只能说冥想比较适合我,也是它选择了我。冥想的核心是无思虑觉醒,在冥想中你学会看见自己的情绪,看见自己的念头,看见自己的欲望,看着他们却不带任何评判,关照当下,不懊悔过去,不畅想未来。当你与外在整个宇宙能量自然联结,感受到身体内能量的流转时,觉醒便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你执着于此。而且这份觉醒可以被带到生活中去,影响和改变着我们。

当然,首先建立自己独特的战斗方式是必备的,但也不是全面的,我们仍需要借助外在的力量,尤其是在内在声音还很微弱的时候或是你最为困难快要坚持不住的时候,志同道合者的支持和理解非常关键。我非常庆幸我能拥有这份幸运,我的另一半是我的战友,每日朝夕相处的战友,我的研究合作者亦是生活上的良师小花一直鼓励我,相信我,特别是在美国的那段岁月,我们仍旧保持至少一周一次的通话。他们都帮助我得以不断的看见自己。另外,还有所有我采访过的人,中国人,美国人,每次采访都成为一次对生命的敬畏。而成为《创见》一员,这个无形的组织同样赋予我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和安全感,让我不断的看到另外一种可能。这样,我的外在支持系统被差序化地建构起来。

这段经历的独特意义正如我上面所说的,开拓未知领域,获得自我成长,最终完成自我。在这个万象的世界,它可以最终将我们指引到内在的平和与安宁,一份真正的独立性,对自己和他人的接纳,一片喜乐的海洋。我相信每个人的一生都有其不同的使命,都有其不同的完成方式,也都需要其自己一一去完成,所以也谈不上推荐不推荐,只是当在同样的困境中,愿做彼此的心灵支持罢了。

Open the boundaries in our heart:我们每个人所处的客观身心状态与生活境遇不尽相同,每个人的思维认知模式,行为习惯,情绪情感表达方式也各具特色,也就同时意味着每个人都存在“局限性”,都有自己内心的“边界”。有时候我们想守护自己价值观“底线”,有时候我们希望改掉一些坏习惯。这都需要看见或打开自己内心的边界。关于“打开我们内心的边界”这个话题,你最想与其他“创见者”分享的经验与感悟是?

最后,我还是想以我多次分享过的Rumi的那首小诗The Guest House作为结尾,希望每一位创见者自己慢慢感悟。

This being human is a guest house.

Every morning a new arrival.

A joy, a depression, a meanness,

some momentary awareness comes

as an unexpected visitor.

Welcome and entertain them all!

Even if they are a crowd of sorrows,

who violently sweep your house

empty of its furniture,

still, treat each guest honorably.

He may be clearing you out

for some new delight.

The dark thought, the shame, the malice.

meet them at the door laughing and invite them in.

Be grateful for whatever comes.

because each has been sent

as a guide from beyond

生命就是一间客栈

每个清晨都像刚刚抵达

喜悦到来、沮丧和吝啬到来

刹那觉醒也到来

像是未曾邀请的客人

欢迎和招待每位来客

哪怕它们是蜂拥而至的忧伤

粗暴地抢尽

房间里的全部家具

依然,心感荣幸地对待每一个客人

他或许正要把你清扫出门

以便迎接新来的喜乐

阴暗的思绪到来,羞耻和怨恨到来

到门口,含笑迎接它们

邀请它们进来

为任何的到来而心怀感激

因为每一个,都是

从彼处派来这里的使者

年会招募

3月25日下午,我们将邀请六位真人秀故事嘉宾来到上海市徐汇区的赤兔咖啡,在年会现场与您面对面分享、交流、探讨“打开我们内心的边界”的感悟。

无法现场参与的创见者也可以继续关注创见C-sight微信公众号,年会之后,第六集到第十集的分享也将陆续在线上呈现。

如果您对这些创见者的故事/本人感兴趣,或者您对这些问题有自己独特的想法见解想要与我们分享和交流,欢迎点击蓝字了解年会招募或者扫描下方二维码填写提交年会报名表。

编辑|点徵

图片|秋实

校对|秋实

排版|秋实

————————————-

欢迎与我们一起成为【生活的思想家】!阅读更多创见读书生活笔记,参与创见者俱乐部各类线上线下活动,请点击《创见》微信账号(C-sight)自定义菜 单,您可以了解:为何发起《创见》,发起者,创见者,志愿者;同学慧,石头村,百宝乡,1st JOB,长青树等各类俱乐部活动。也可以阅读《智识文集》《创见文集》《旧文曦思》《传承笔录》等读书生活笔记。点击自定义菜单中【完整目录】更可以查阅 各类历史文章与活动,也可以浏览www.csight.org,网页版的同步更新!欢迎创见者一起分享各类建议或意见到《创见》合作联系邮箱:csight@126.com

发表评论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徽标

您正在使用您的 WordPress.com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Facebook photo

您正在使用您的 Facebook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