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简介
大漠,男,199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获得声学学士学位。并于2015至2016年就读于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奥林商学院EMBA项目,获得硕士学位。现任某美资品牌汽车零部件集团中国区市场和销售总监。此前分别担任过一家汽车零部件巨头的高级销售经理和另一家中型欧美系汽车零部件公司中国区副总裁。
1
你与众不同的“跨越边界”的故事
❶Boundary-Spanning Experience:在过去1-2年的人生中,你经历过学业与事业,生活与家庭,人生志趣等方面比较大的“转变”吗?尤其是实现某一种外在形式上的“跨界”经历(比如,改换工作的行业,领域或城市,经历毕业、结婚、生子等人生重要阶段,有了新的习惯、爱好或获得新的成长、成就等等)。请与我们分享“你的跨界故事”(如,在这段“跨越边界”的经历中所遭遇到的人生不曾有过的挑战,困惑与纠结等等……当然也包括独特的欢愉,感触与收获)
我觉得我从记事开始,在人生这条道路上,我就是一直在奔跑着,根本无暇停下来看看哪里是路的边界。很多时候也不知道眼前这条路到底会通向何方,只知道我必须得不停地跑,只有在跑得实在太累而不得不稍作喘息的时候,大致看看身边的路。因为郭德纲老师说了,没有伞的孩子必须努力奔跑。于是我就跑,小学、中学、大学,第一份工作,买房子,结婚,生孩子,第二份工作,换房子,换车子,第三份工作,第四份工作……当我奔跑到2014年年底的时候,我发现我迈出去的脚步似乎没有了支撑,脚下的路变得模糊起来,甚至没有了路。
这个时候,我已年过不惑,工作了近二十年,在第四家公司也已经做了满一年,各项工作都觉得得心应手,业绩喜人,深得各位老板们的赏识。因为这是个非常难做的职位,我此前的两年里,这个位置上走马灯似的共换了五任总监都做不好,两下一对比,照理说我应该心情不错。可是夜深人静时却总觉得哪里不对劲,因为纵观周边的同事们、老板们,不管国内的还是国外的,我都很难找到一个值得我持续学习的目标,而自己这一年虽然业绩不错,但在学识、眼界和管理水平上却好像没有什么长进,反而觉得自己正在被掏空。于是,温水煮青蛙的担忧和恐惧时不时就来袭击我一下。
然而这种感觉是从未有过的,一直以来,身边总是不乏可以学习之人。记得2000年左右职场上开始流行读MBA之时,曾经有不少人劝我去读一个,我一边笑着感谢,一边打心眼里觉得没必要,因为身边有着这么多的好老师,一边跟着他门拓展眼界,一边提升工作能力和效率,这是何等的快意。于是没有这块金字招牌的我也成功实现了两次重要的职场“跨界”。但时至今日,好像这招已经不管用了,我再怎么仔细寻找我能揣摩学习之人,也找不到了,可谓“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然而命运似乎总是早就作了安排,正在复旦读博的老婆居然信手拈来就给了我一个选项,去读他们跟华盛顿奥林合办的EMBA项目。我一研究,还真是符合我的需求,于是立即准备资料,申请,面试,不到半年后就真的重新回到了教室。所不同的是,这次班级同学的多样性特别大,美国人、意大利人、法国人、香港人、台湾人、马来西亚人都有。年龄、行业、职能的跨度也大得惊人,自己从开学第一天起就被各种新鲜的观点、体验和知识充斥着,这个“打碎和重建我的花瓶”的过程一直重复到去年12月底结束。用老教授们的话说,“你并未意识到你的进步,但你每天都不同!”。(延伸阅读,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搜公众号“复旦大学-华盛顿大学EMBA”,并找到2017年3月2日黄杰稀同学的原创文章“复旦大学-华盛顿大学EMBA学习历程:打碎和重建你的花瓶”。黄同学对这一过程的总结非常精彩。)
如果仔细说说自己读EMBA这两年的历程,其实也是太多的挑战、困惑和纠结。首先,这两年,我几乎从未浪费过一次在飞机上阅读案例的机会,经常是强忍着瞌睡,因为作为一个中国区销售总监我本身工作就忙、压力也大,睡眠的时间更是少。出差经常是早上7点多的航班离沪,晚上7点多的航班回沪。除了抓紧飞机和高铁上独处的时间,我还必须利用所有的周末及国定假日和平时晚上不工作的时候,再有就是两年没有休过一天假!以至于我成功地从我女儿那里赢得了“机器人”的称号。
读书,我一直都是个注重成绩的人,成绩不好是没有存在感的。但是,这次在这个EMBA班里貌似强手太多了,我一度很失落,因为不管我怎么努力,我都拿不到High Pass(20%的名额),好几次都与其失之交臂。头八门课,长达一年的时间里一个HP都没有!我开始怀疑大概是我的英语太糟,还有我的上课参与度不够,再有就是太为别人考虑,不愿意为了坚持观点而发生争执……然而,貌似这些都不对。到后来我甚至开始怀疑我的成就到底是怎么来的,难道我只是幸运么?但是,简单的信仰支撑着我,就是只要足够努力必定有回报!HP终于在第九门课来了,在我们换了分组后的第一门课,然后我陆陆续续又拿了五个HP,总共是后12门课的一半。我终于可以满意于自己的成绩,重新找回了自信。
而这,也证实了两年前的选择是正确的。当初复旦这里是有两个项目可以选择的,一个是跟台大的合作项目,是中文班,以眼界和人脉见长,作业负荷不大。另一个是跟华盛顿奥林的合作项目,是英文班,以美国经典和扎实的知识功底见长,世界排名第六。但据说英文班超级折磨人,因为阅读超级多,作业超级多,还有各种闭卷考试。我纠结了很久很久,基于我的工作和家庭以及英语不是我的母语,明显是中文班合适。但是,我去读书却不仅仅是为了轻松地获取人脉和眼界,我需要更多,时髦地说不能忘了“初心”。最后我决定咬咬牙去读英文班,于是乎有了上一段的故事。
❷The Boundaries in Life and Self:在你上述的跨界经历中,是否看到了社会中存在的边界(如行业、职场,地域、人群之间的阻隔等等),是否看到了自己生活中的边界(如生活中被你分割的不同领域,包括家庭、工作、社群,你扮演的不同角色),又是否看到了我们内心的边界(比如,很难改变的认知模式,思维习惯,对人、对事某些方面的处理和沟通方式等等)。请你分享一下让你感触较深的曾经或正在面对的这些边界(社会上的,自己生活中的,自己内心里的)?你是如何看待和跨越这些边界的?你的跨界经历对你打开内心边界有什么重要影响?你觉得自己在跨界过程中所打开的边界是什么?还有哪些你看见的自己内心的边界是期待未来能继续打开的?
这些边界是很明显存在的,可以说到处都有。我的理解是,这些边界大部分时候是非常有帮助的,它帮助我们躲避了许许多多我们无法预见和控制的风险。例如不会游泳的人本能地知道水是个边界,不要轻易跨越,不然会淹死。我这个理工男知道文史哲是个边界,不要轻易逞能,否则容易出错而遭人耻笑,等等。不过,也不是所有的边界都如此厚重或坚固而不可逾越。我们也许永远都不能跟鱼一样在水里生活,但是憋口气去水下看看总是可以的。再练一练还可以在水面自由驰骋,像半条鱼。然后理工男也能挑战一下文史哲,不过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努力,比如我写这篇文章就肯定比文艺青年们需要牺牲更多脑细胞。
所以关于打开边界,我的经验是,冷静的观察和分析很重要。边界的另外一面一定有很多跟这边一样的东西,这些都是我们跨界时能加以利用的东西,从而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从零出发,然后慢慢积累未知而又需要知道的东西,从量变到质变。最终,边界的另外一面也是可以攻克的。我第一次职场跨界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当我从电子元器件行业加入汽车业时,可以说对汽车基本知之甚少。但是没有关系,这里面扬声器是我精通的,也正是第二家公司需要我的原因、是我的立足之地,我先用好这些知识,然后慢慢学习整个汽车行业的知识。五年后,我终于在汽车业也成了一名高管。
不过,我觉得知识的边界是容易打开的,而内心的边界则困难许多!人的内心就像个花瓶,强大的内心就是个坚固的大理石花瓶,脆弱的内心则像个薄脆的瓷花瓶。而打破内心的边界就是打碎这只花瓶,越强大的内心打破时越痛苦和煎熬,并且再次修复成花瓶时也更难,甚至也许再也无法修复了,带着瑕疵终其一生。然而,这样的痛苦的重建意义非凡,因为有时候这样坚固的花瓶可能就是由于形状不对而无法发挥其价值。
2
你对“打开边界” 的独特感悟
❸Learning from boundary- Spanning and Opening:在问题1分享的故事中,当时支撑你完成边界跨越最大的动力来自哪里? “跨界”的内在支持系统是如何构建的?这段“边界跨越”的旅程中,给你最大启发和帮助的人或事是什么?“跨界”的外在支持系统是如何构建的?你觉得这样的打开并跨越边界的经历有什么样的独特意义,会推荐其他人同样尝试吗?
我认为跨界的动力主要来自于自己的内心!如果自己没有这样的决心和毅力,是没有人能帮助你完成这一个痛苦的过程的。而且这个过程往往是行百里者半九十,那最后小一段真正的折磨人,但是你只要稍一退缩,就会前功尽弃。所以,没有自己内心想要跨界的强烈愿望和坚持到底的强大力量,真的是很容易再退回到原先的舒适区。
好在,其实很多跨界的痛楚感并非真的如此激烈,这些负面的感受有很多是自己强加给自己的。所以需要我们能接纳一个不完美的自己,敢于先打碎这只看似完美的花瓶。大部分情形之下,身边的伴侣,家人,同事,朋友等等都会是坚强的依靠。在你最脆弱的时候,他们是能帮助自己看清现状和未来并给与反馈、鼓励甚至包容的人(如果有落井下石的情况,恭喜你,你人品爆仓了!)。
就我自己而言,我觉得我完成内心跨界的过程同时收获了伴侣、家人、同事、朋友的满满的爱和包容鼓励。应该说是深刻体验了这一切,而这些美好的东西,应该是一直就存在的,不过自己原先真的是“身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所以,想要检验一下自己人品的可以玩把跨界试试!
❹Open the boundaries in our heart:我们每个人所处的客观身心状态与生活境遇不尽相同,每个人的思维认知模式,行为习惯,情绪情感表达方式也各具特色,也就同时意味着每个人都存在“局限性”,都有自己内心的“边界”。有时候我们想守护自己价值观“底线”,有时候我们希望改掉一些坏习惯。这都需要看见或打开自己内心的边界。关于“打开我们内心的边界”这个话题,你最想与其他“创见者”分享的经验与感悟是?
其实并非所有的界都可以跨,如同旱鸭子不要轻易去跨越水这个界,这个界决定了你存在不存在。除了这个界,还有些是我之所以为我,你之所以为你的一些本质,这也是个界,跨越了这个,你不再是你,我不再是我,也就是说“自我”这个界也不能跨。除此而外,世上大部分的界都是虚界,都是可以跨的,而且,成长就意味着不停地跨越到上一个层面。
不过,认识真正的自我并非易事,认清哪些是属于“本我”,哪些是属于“超我”就更难了。但是,认清这些真的是太有意义了。只有认清这些,我才知道自己到底是谁,从哪里来,怎么长大的。我才知道哪些是我固有的思维方式,固有的局限,固有的优势,固有的快乐源泉,固有的痛苦魔咒。然后又有哪些是我强加于自己的、想做到却又做不到的。哪些是我自己十分需要,却又不敢索取的,等等。
而且,有时候认识自我的过程又跟打开内心边界的过程是相互辉映、相互交织的。不打开内心的边界,向内探索的时候可能事倍功半一无所获。打开了呢,可能什么边界都没守住,从而迷失了自我,滑向一个自己根本不认识且无法回头的地方。我的经验是,这时候总有三个字能帮到我,就是真,善,美。也谨以这三个字与各位创见者们共勉!
2017创见年会速递
继2015年《创见》第一届年会“少有人走的路”与《创见》2016年第二届年会”直面人生与事业的不确定性” 之后,2017年第三届《创见》年会,我们依旧邀请了10位创见者们与大家分享和探讨本届年会的主题:打开我们内心的边界(Open the Boundary)。
边界是我们用来分类这个世界和定义自我的重要元素,因为有了边界,我们才得以区分事物之间的不同,区别我与他人之间的差异。同时,因为边界的存在,我们也可能变得固步自封,因循守旧,不愿意走出自己内心边界围绕的“舒适圈”。打开内心边界,与更多人交流,经历与体验新鲜事物,与不同的世界及多元的观念融通,有助于我们始终保持内在的活力和生命力。各种“跨越边界”的经历也成为我们打开内心边界的宝贵经验。
如果您对这些创见者的故事/本人感兴趣,或者您对这些问题有自己独特的想法见解想要与我们分享和交流,欢迎点击蓝字了解年会招募或者扫描上方邀请函中的二维码填写提交年会报名表。
延伸阅读:
石头奶奶:有勇气扔掉那块石头吗?|《创见·2017年拾集》VOL.01
Real:跨出舒适圈,遇见不一样的自己 |《创见·2017年拾集》VOL.02
芷草:在遇见”哈佛”与”真爱”后的由繁入简 |《创见·2017年拾集》VOL.03
路希:有勇气不跨界,是与自己的和解|《创见·2017年拾集》VOL.04
编辑|秋实
图片|碔蚨、大漠
校对|秋实
排版|秋实
————————————-
欢迎与我们一起成为【生活的思想家】!阅读更多创见读书生活笔记,参与创见者俱乐部各类线上线下活动,请点击《创见》微信账号(C-sight)自定义菜 单,您可以了解:为何发起《创见》,发起者,创见者,志愿者;同学慧,石头村,百宝乡,1st JOB,长青树等各类俱乐部活动。也可以阅读《智识文集》《创见文集》《旧文曦思》《传承笔录》等读书生活笔记。点击自定义菜单中【完整目录】更可以查阅 各类历史文章与活动,也可以浏览www.csight.org,网页版的同步更新!欢迎创见者一起分享各类建议或意见到《创见》合作联系邮箱:csight@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