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见》年会线下活动虽然已经结束,但年会的后半程还在继续。线下活动的分享,讨论,对话,其实给了我们更多的参考,让我们把对生活的思考与探索,继续深入下去,扩展开来。3月29日-4月13日期间,《创见》将继续播放第6集到第10集《创见-2017拾集》“真人秀”,并附上整理的线下版年会参与者与“主人公”的共鸣及现场问答,敬请关注。
逸凡简介
来自海边 ,走在路上, 期待遇见未知的自己 , 80后非典型性摩羯座大龄单身女青年,热爱黑咖啡一样简单热烈的生活,目前正处于不断向内探索自己的阶段。目前居住在上海。
A. 你与众不同的“跨越边界”的故事
A1:Boundary-Spanning Experience:在过去1-2年的人生中,你经历过学业与事业,生活与家庭,人生志趣等方面比较大的“转变”吗?尤其是实现某一种外在形式上的“跨界”经历(比如,改换工作的行业,领域或城市,经历毕业、结婚、生子等人生重要阶段,有了新的习惯、爱好或获得新的成长、成就等等)。请与我们分享“你的跨界故事”(如,在这段“跨越边界”的经历中所遭遇到的人生不曾有过的挑战,困惑与纠结等等……当然也包括独特的欢愉,感触与收获)
“有人说:地球就像是我们的家,如果你选择只呆在一个地方,那么就像你一直呆在你的卧室里一样。”
古人说三十而立,然而我也没有立起来,顶多没趴下! 那怎么立呢? 并非没车没房你就是不争气了, 而是内心更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了,是对自己立下的誓言。
在搬来上海前,我与即将谈婚论嫁的前男友分手,离开了中国某舰队后勤部的办公室主任工作,拒绝了可以遇见的平稳人生,来到了这个完全陌生的城市,选择了未知、选择了挑战,只知道这应该是内心所向。
边界的存在不只存在地理上,从北方到南方,从城市上,从二线城市到一线城市,更多的存在于我们的心理上,我们潜意识中对自我认知的边界。用心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并时刻清空自己的不良情绪,才能打破过往的认知与判断对自我的禁锢。
但在打开边界前,我们要确认自己已经建立好了完整的价值观,清楚的知道在自我的价值体系里,人与物,人与人,人与自我的边界在哪里?有哪些边界不能被打破?因为这里的“打开边界”,不是指你真的不把自己当做外人,而是要有度,要“拎的清”。
在人情与事故之间,理想与现实之间,爱情与友情之间,要拎得清。在谈契约时,不谈交情;在谈执行时,不谈理想。这些都是边界,不能打破,而且还要有非常清晰的边界,以此为根基建立自己独立的人格。
而在心灵成长的层面上,我们应该尽量打开自己,探索自我世界的内在边界。与自我相处的边界,比如:每天独处的时间,或者只有自己知道的会去吃饭喝咖啡不被打扰的地方,给自己的心留一块安宁可以独自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世间万物都是相通的,本无边界,从有到无,从生到死,都是循环往复的,只要我们不人为地为自己设立壁垒,那么我们始终会与这个世界连接在一起。这样才能做到坚定且自然地敞开心扉,打破自己的固有认知,接纳世界,继而才会拥有自由洒脱的灵魂。此时再加上前面已经建立好的独立的人格,在这二者坚定自由的基础之上,我们才有可能拥有弹性而自如奔放的思想。
奔跑跨越的过程中,我看到不是地域上的边界,更多的是我们对于知识和价值观,对于自我认知的边界。

A2:The Boundaries in Life and Self:在你上述的跨界经历中,是否看到了社会中存在的边界(如行业、职场,地域、人群之间的阻隔等等),是否看到了自己生活中的边界(如生活中被你分割的不同领域,包括家庭、工作、社群,你扮演的不同角色),又是否看到了我们内心的边界(比如,很难改变的认知模式,思维习惯,对人、对事某些方面的处理和沟通方式等等)。请你分享一下让你感触较深的曾经或正在面对的这些边界(社会上的,自己生活中的,自己内心里的)?你是如何看待和跨越这些边界的?你的跨界经历对你打开内心边界有什么重要影响?你觉得自己在跨界过程中所打开的边界是什么?还有哪些你看见的自己内心的边界是期待未来能继续打开的?
1. 性格的边界
我的性格是条条框框很明显的那种,比较固执。虽然在外在的行为表现让我看上去很喜欢新鲜事物,比如喜欢旅行。但在做事方面,还是比较专一和保守一些,比如我只爱看老电影、只喜欢某种类型的人。
我的朋友告诉我,在聚会上你好像总在观察,然后才决定跟谁聊天交往。我朋友的风格就是——I’M JUST TALKING TO EVERYONE。我想这是我性格上需要去打破的边界。
我承认魔羯座是目标性很强的一群人,我们不爱走弯路,只喜欢直线,做事情喜欢用最简单粗暴的方法。但是一个年长的朋友告诉我:没有经过弯路的人生,是不会看到绝美的风景的。事实证明确实如此,如果我不来上海工作,不遇到这么多困难,也就遇不到这么多美好的人,也不会发掘那么多未知的自我。
2. 思维的边界
主动思维:我来自一个比较保守的传统家庭。长辈从小的教育是为人要内敛,行事要低调,凡事不可张扬,话要少说,工作要多做等。但其实很多事要达成,都需要我们主动出击,而不是端着。事实上,主动的人拥有更多的选择权。
甲方心态,乙方的做事态度,比较容易达成自己想要的结果。比如:你主动去约了自己想见又喜欢的人,即使没有结果,但是你为自己争取了一个机会。而被动等待的过程,我们可能就变成了别人“狩猎”的对象,失去了主动选择的权力。我们如果不学会主动安排自己的生活,那么就只能被别人安排。
B. 你对“打开边界” 的独特感悟
B1. Learning from boundary- Spanning and Opening:在上述A1问题分享的故事中,当时支撑你完成边界跨越最大的动力来自哪里? “跨界”的内在支持系统是如何构建的?这段“边界跨越”的旅程中,给你最大启发和帮助的人或事是什么?“跨界”的外在支持系统是如何构建的?你觉得这样的打开并跨越边界的经历有什么样的独特意义,会推荐其他人同样尝试吗?
1. 支撑我完成边界跨越最大的动力——内心
去看到、听到自己的真正需求。这里首先一步是了解自己,而且要忠于自己的内心。 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花,适合什么样的土壤。了解自己是一生的过程,我们是破碎着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在走向死亡的过程中才逐渐圆满完整起来。而这其中有些东西,是不能向外求,也是求不来的,比如爱情,比如家庭、出身、背景。但是有些事情是可以通过自己主动改变带来的,比如与自己的关系,比如开始过自律的生活。
2. 打开自我边界的外在支持系统
记录下自己的目标,列一个梦想清单。写下自己最初的目标是什么,并经常回顾。我这里还有小花老师给我开的清单,我们要明确对自己最重要东西的是什么,要记得始终把那件事提到最高的优先级。这样每天检查自己的目标,看看自己为这个目标作了什么,人生就不太会“跑偏”,也会少一点焦虑。行动,是对自己最好的支持。
打开边界的外在支持系统也是我们自己选择的结果——我们选择在哪里生活,选择与什么样的人做朋友,选择与什么样的人成为合作伙伴等等。这些都会在无形中成为影响我们是否可以跨越自我边界、超越旧有自我的因素和动力。
在打开边界的过程中收获的最大启发是:我把自己带到了自己想要来的地方,过着目前我想要的生活。

B2. Open the boundaries in our heart:我们每个人所处的客观身心状态与生活境遇不尽相同,每个人的思维认知模式,行为习惯,情绪情感表达方式也各具特色,也就同时意味着每个人都存在“局限性”,都有自己内心的“边界”。有时候我们想守护自己价值观“底线”,有时候我们希望改掉一些坏习惯。这都需要看见或打开自己内心的边界。关于“打开我们内心的边界”这个话题,你最想与其他“创见者”分享的经验与感悟是?
自我觉察——我给自己建立的壁垒:不爱分享,不喜欢与人接触 ,大众现象:朋友圈的分组,屏蔽。
小时候频繁搬家的原因,我发现自己不爱与人建立深入的联结,不愿意有承诺。日常生活里我想也有不少朋友会把微信朋友圈分组或者屏蔽。但其实我们不表达、不让别人了解真正的自己,只是维持一种泛泛之交的状态,其实很难产生真正的友谊。因为没有联结就产生不了良性的互动;没有联结也就没有真正的理解与支持,也就不会有精神层面上的交换,不会产生真正具有深远意义的感情。
而自我的成长,一方面是在与自己的对话中进行的,另一方面是在与人的互动中发生的。在与他人的互动中看到并反思个体的差异化。比如:有的人可以为了稳定的收入,忍受老板的无能和恶劣态度;而有的人可能就会选择拒绝这种心理压力,换份轻松些的工作 ,哪怕工资少,哪怕工作性质不那么稳定。从这样的反思中更能够觉察到自己的立场是什么、为什么选择这样的立场、 是出自自己的内心还是是世俗标准。
与不同的人交流,我们可以得到不同的观点、经验甚至可以感受到每个人身上不同的能量,或幽默诙谐、或消极悲观。他们对事物的态度与行为可能与我们的完全不同。而这些不同会无限丰富并扩大我们的眼界,成长由此而来,视野由此而扩展。
如果我们蜷缩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拒绝与他人产生互动,不愿意分享快乐与知识,那么我们的能量就是停滞的、是混沌的、是不能辨别真假的、是没有活力的。当我们敞开自我,愿意“走到人群中”去分享的时候,你会发现在能量与信息的交换过程中,我们带给自己和他人的价值观的改变和冲击,这些互动是我们与人沟通交换信息的意义所在。
所以朋友圈其实没有必要屏蔽,喜欢的人自然会喜欢,不喜欢的,你也很快就知道了。我们越是表达,越是能得到更多的反馈与互动,越是能了解自己,从而得到那些真正属于自己的有效和正面积极的关系。
在一次动感冥想中,我深刻地理解了,人本身是社会型动物,任何人是不可能孤独存在的,虽然我们生来孤独,但我们是始终要与周围的人,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如何处理转换好这孤独的自我相处,以及入世时如何与众人圆融地相处,打破自己内心无形的禁忌与边界,是我一直会学习和努力的方向。
年会参与者共鸣——
· 打破边界之前要先建立边界
· 内心边界的打开:与别人真诚、坦诚、正向交流
· 做人做事有些边界要“拎得清”;分享自己时不设限
年会现场Q&A——
Q1:您是通过跨界的经历,逐渐认识到自己的边界,有想过3-5年之后自己会是个什么样的状态么?
A:很少做3-5年的计划,年初的时候,累计的一个想法和感觉,是古月之井老师说的,对内在的探索,我觉得未来的时间能达到的状态是外在的自我和内在本我的统一,这是我最想追求的状态。
2017创见年会速递
继2015年《创见》第一届年会“少有人走的路”与《创见》2016年第二届年会”直面人生与事业的不确定性” 之后,2017年第三届《创见》年会,我们依旧邀请了10位创见者们与大家分享和探讨本届年会的主题:打开我们内心的边界(Open the Boundary)。
边界是我们用来分类这个世界和定义自我的重要元素,因为有了边界,我们才得以区分事物之间的不同,区别我与他人之间的差异。同时,因为边界的存在,我们也可能变得固步自封,因循守旧,不愿意走出自己内心边界围绕的“舒适圈”。打开内心边界,与更多人交流,经历与体验新鲜事物,与不同的世界及多元的观念融通,有助于我们始终保持内在的活力和生命力。各种“跨越边界”的经历也成为我们打开内心边界的宝贵经验。
编辑 | 毛毛
图片 | 紫霞、荟爷
校对 | 碔砆、秋实
排版 | 毛毛
—————–
欢迎与我们一起成为【生活的思想家】!阅读更多创见读书生活笔记,参与创见者俱乐部各类线上线下活动,请点击《创见》微信账号(C-sight)自定义菜 单,您可以了解:为何发起《创见》,发起者,创见者,志愿者;同学慧,石头村,百宝乡,1st JOB,长青树等各类俱乐部活动。也可以阅读《智识文集》《创见文集》《旧文曦思》《传承笔录》等读书生活笔记。点击自定义菜单中【完整目录】更可以查阅 各类历史文章与活动,也可以浏览www.csight.org,网页版的同步更新!欢迎创见者一起分享各类建议或意见到《创见》合作联系邮箱:csight@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