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见》年会线下活动虽然已经结束,但年会的后半程还在继续。线下活动的分享,讨论,对话,其实给了我们更多的参考,让我们把对生活的思考与探索,继续深入下去,扩展开来。3月29日-4月13日期间,《创见》将继续播放第6集到第10集《创见-2017拾集》“真人秀”,并附上整理的线下版年会参与者与“主人公”的共鸣,敬请关注。
安安简介
对人本身充满好奇。在跨界到公益机构之前,一直在金融机构工作。目前在一家公益机构做人力资源总监。外表看上去比较文静和柔弱,内心和思想却有些波澜起伏。生活基本按部就班,工作中却不断跨界。人到中年却还有一颗少女心,3月18日还和00后一起看许嵩的现场演唱会,也算许嵩的歌迷吧。
A. 你与众不同的“跨越边界”的故事
A1:Boundary-Spanning Experience:
在过去1-2年的人生中,你经历过学业与事业,生活与家庭,人生志趣等方面比较大的“转变”吗?
尤其是实现某一种外在形式上的“跨界”经历,
比如,改换工作的行业,领域或城市,经历毕业、结婚、生子等人生重要阶段,有了新的习惯、爱好或获得新的成长、成就等等。
请与我们分享“你的跨界故事”。
如,在这段“跨越边界”的经历中所遭遇到的人生不曾有过的挑战,困惑与纠结等等……
当然也包括独特的欢愉,感触与收获。
在跨界到公益机构之前,一直在金融机构工作。
保险公司、资产管理公司、公募基金公司、私募地产基金公司,是金融不同细分行业的跨界;
大型国企、中美合资机构、民营企业,是不同体制的跨界。
从事过的岗位有战略规划、市场营销、法律合规、董秘、人力资源,岗位也很跨界。
从事时间最长的岗位是人力资源,从人事专员做到了HRVP。
从招聘到离职,从应届毕业生到公司董事长,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故事,多元而丰富。
这种对人本身的好奇也让我的工作充满乐趣。
如果说之前的职业跨界是有计划、有准备的,最近的一次跨界却是人生一段意外的惊喜。
2015年底,我裸辞了。放弃了即将到手的丰厚奖金,想给自己3个月的Career Gap,想一想职业的下一站,同时也回四川老家陪陪八十多岁的老父亲。
春节前去复旦参加年度企业答谢活动的路上,中午在南京东路上与一美女拼桌吃饭,引来星巴克一个下午与公益机构创始人的畅谈。
之后又陆续发生了一系列偶然事件,我的Career Gap 就这样泡汤了。
在没有事先规划的情况下,我又跨界了,这次车道换到了公益行业。
从激情满满到理性思考,这一年多的跨界经历对于我来说,是一场实践学习的奇妙之旅,交了很多学费,收获也良多——了解了公益行业目前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
去年第一部行业大法——《慈善法》颁布实施,对这个行业的未来还是充满期待;
深切地体会到真正的公益人不忘初心、执着坚持的不易,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干;
社会公益土壤的贫瘠,大众认知的肤浅,我在入行前认识也很肤浅,甚至是无知;
认识了一群可爱的公益人,真诚而善良,很少伪装,年龄、能力有巨大差异;
看到了社会的另一个竖切面,真实地感受到不同行业的差异性和丰富性。
A2:The Boundaries in Life and Self:
在你上述的跨界经历中,是否看到了社会中存在的边界?
如行业、职场,地域、人群之间的阻隔等等。
是否看到了自己生活中的边界?
如生活中被你分割的不同领域,包括家庭、工作、社群,你扮演的不同角色。
又是否看到了我们内心的边界?
比如,很难改变的认知模式,思维习惯,对人、对事某些方面的处理和沟通方式等等。
请你分享一下让你感触较深的曾经或正在面对的这些边界。
社会上的,自己生活中的,自己内心里的……
你是如何看待和跨越这些边界的?
你的跨界经历对你打开内心边界有什么重要影响?
你觉得自己在跨界过程中所打开的边界是什么?
还有哪些你看见的自己内心的边界是期待未来能继续打开的?
每个人的一生都在不停探索外在世界和内心世界。
在一次次认知、建立内外在边界,又一次次重新打开、突破边界的过程中成长。
我从金融行业跨界到公益机构的过程中既有融会贯通、相互交融、学习成长的喜乐;也有迎难而上的种种历练、承认自己知识盲区的坦荡。
这次跨界,因为接触了更丰富、多元的人群,再一次让我对人心与人性,加深了对于复杂和令人着迷的人本身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的兴趣。
我又回到大学时痴迷于哲学和心理学的状态,开始系统学习心理咨询,想把工作中的沟通与辅导做得像心理咨询师一样专业。
B. 你对“打开边界” 的独特感悟
B1. Learning from boundary- Spanning and Opening:
在上述A1问题分享的故事中,当时支撑你完成边界跨越最大的动力来自哪里?
“跨界”的内在支持系统是如何构建的?
这段“边界跨越”的旅程中,给你最大启发和帮助的人或事是什么?
“跨界”的外在支持系统是如何构建的?
你觉得这样的打开并跨越边界的经历有什么样的独特意义,会推荐其他人同样尝试吗?
这么多年在不同行业、不同机构、不同岗位的跨界,主要源于自己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对未知有不断探索的勇气。
放得下过去,不为过去所绊;开放地拥抱未来,不惧不确定的未来,这些是我打破边界的动力系统。
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的边界其实没有那么难以逾越,相信人的潜能是无限的。
不管是工作中还是生活上,跨界就是勇于尝试。
同一家公司,不同年龄段的跨界;不同行业、不同公司的跨界。其实都可以做一些打开边界和突破的尝试。
每一次尝试带来的收获会增加自己的自信,也更让自己更勇敢。
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去做怎样的跨界,没有操作指南也没有标准答案,有时候是水到渠成,有时候是柳暗花明,有时候又是峰回路转。
B2. Open the boundaries in our heart:
我们每个人所处的客观身心状态与生活境遇不尽相同。
每个人的思维认知模式,行为习惯,情绪情感表达方式也各具特色。
这也就同时意味着每个人都存在“局限性”,都有自己内心的“边界”。
有时候我们想守护自己价值观“底线”,有时候我们希望改掉一些坏习惯。
这都需要看见或打开自己内心的边界。
关于“打开我们内心的边界”这个话题,你最想与其他“创见者”分享的经验与感悟是?
越年轻越要打开与突破,年轻的时候应该多折腾多经历,按部就班对于年轻人来说太无趣了。
年轻的时候跨界也好,折腾也罢,机会成本小、成长空间大。
走过的每一条路都有不一样的风景,即使弯路,也有正道没有的野花或奇遇。
人生的长度可能不完全由自己控制,有一些意外我们无法预料。人生的宽度与深度则由个人对世界和自我的探索决定。
对外在世界与内心世界不同层面的一次次打开之后,你会发现开启人生的跨界会是非常美妙的旅程。
外在的跨界是术,内心的坚守是道。
坚守自己最纯粹的初心和做最真实的自己,听从内心的召唤,习心、养心、静心是一生的功课和修炼。
最后说说我的这个题目。当时脑子里出现的画面是:坐在飞机上,飞机的翅膀带着我去探索遥远的世界。
起飞后,起跑线一点点往后退、退、退,直到只看见地平线。
年会现场Q&A——
Q1:能否举例一下自己最大的跨界的那个点,剖析跨界的原因和为什么在那个时间点选择跨界?
A:每次跨界是因为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人生就是一场学习之旅,因为“就是想学”才有好奇心这最大的动力。
选在哪个时间点去跨界,这个问题就回到了我线下分享时提到的,我有一颗少女心。
我是一个感性的人,做决定时遵从自己的内心。
但是我选择以后,会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在学习过程中会丰富思考的多样性。
那个点是不是合适跨界,只有你知道。什么时间、什么地点需要你用心去体会,他人无法告诉你哪个点合适。
Q2:您是通过跨界的经历,逐渐认识到自己的边界,有想过3-5年之后自己会是个什么样的状态么?
A:我现在孕育了另一个跨界的想法。
我之前做了多年的人力资源,包括我到了公益行业见到了很多的人性和人心的丰富多彩,所以我已经开始系统学习心理学,想做心理咨询。
当然不一定是全职的,这是未来3-5年的第一个跨界。
另外的一个跨界,是因为儿子马上要出国读书,先生业马上也可能要到外地去工作,我自己可能会有一些改变,但时机还不成熟。
我喜欢看一些80-90岁还在突破和挑战自我的人物传记,一直在跨界的人。
人生有很多学习和变化,所以我觉得我会一直走在跨界的路途上。
Q3:来上海1年多,9个月的英语教师,也因为内心的动因,想从做英语的提分教育,转变为素养教育。当时不知道NGO和素养教育,碰巧我遇到了“真爱梦想”,当时正好处于跨界中,从老师到教育课程设计。包括小花老师也说,“慢炖”这个词,人生要到新环境中,与原来生活的裂变、心理的变化和边界的寻找。有没有嘉宾愿意分享一下慢炖中,难受或者有价值的跨界过程?
A:我非常能理解,这还不是能不能跨界的问题。现在社会变化太快,人心太焦虑,特别是在上海这个节奏很快的城市。
教育环境、教育改革、老师的要求、家长的需求等等,当你面对这么多群体,面对这么多纷繁变化的场域时,很多的不确定性和变化会让我们焦虑和急躁。
只有找到自己的内心,坚持心中的道,才会从容。否则你会每天都被外界牵扰,这可能就是修炼的过程和自我内心的历练吧,也是小花说的“慢炖”。
Q4:公益行业能否维持生活开销?
A:1. 看和哪个行业比。
公益行业的薪酬竞争力和金融、高科技或制药等行业的薪酬还是有差距的,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传统的制造业,还有一些收入比公益机构低的行业。
2.每个人对经济承受度不同,需求也不一样。
公益行业是满足内心意义价值需求的,人在不同的阶段和不同心境下的需求不同。
钱、成长学习机会和自我价值实现都需要,不同年龄不同阶段,对于这些需求的优先程度会有所不同。
我们收入的确不高,但我们60多位员工也能在上海生活。
所以是看你内心现在最看重的是哪个部分?是想在这个行业学习成长?还是想在人生中多一部分给有意义的公益,体会不同的经历。
上海生活成本比较高,所以如果现在对钱的需求特别大的话,那是不建议来参与公益事业。
年会参与者共鸣——
· 保持好奇心;
· 尊重内心的选择,勇于探索和尝试;
2017创见年会速递
继2015年《创见》第一届年会“少有人走的路”与《创见》2016年第二届年会”直面人生与事业的不确定性” 之后,2017年第三届《创见》年会,我们依旧邀请了10位创见者们与大家分享和探讨本届年会的主题:打开我们内心的边界(Open the Boundary)。
边界是我们用来分类这个世界和定义自我的重要元素,因为有了边界,我们才得以区分事物之间的不同,区别我与他人之间的差异。同时,因为边界的存在,我们也可能变得固步自封,因循守旧,不愿意走出自己内心边界围绕的“舒适圈”。打开内心边界,与更多人交流,经历与体验新鲜事物,与不同的世界及多元的观念融通,有助于我们始终保持内在的活力和生命力。各种“跨越边界”的经历也成为我们打开内心边界的宝贵经验。
编辑 | 毛毛
图片 | 紫霞
校对 | 碔砆
排版 | 毛毛
—————-
欢迎与我们一起成为【生活的思想家】!阅读更多创见读书生活笔记,参与创见者俱乐部各类线上线下活动,请点击《创见》微信账号(C-sight)自定义菜 单,您可以了解:为何发起《创见》,发起者,创见者,志愿者;同学慧,石头村,百宝乡,1st JOB,长青树等各类俱乐部活动。也可以阅读《智识文集》《创见文集》《旧文曦思》《传承笔录》等读书生活笔记。点击自定义菜单中【完整目录】更可以查阅 各类历史文章与活动,也可以浏览www.csight.org,网页版的同步更新!欢迎创见者一起分享各类建议或意见到《创见》合作联系邮箱:csight@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