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江南还是乍暖还寒的日子, 然而大家对于即将到来的创见年会充满了期待和热情。
特别是我们1st JOB的三期星星,因为我们从这里将开始为期一年的丰富又紧张的学习之旅。
想起在2月份申请1st JOB时内心还有些忐忑和不确定,但同时又抱有期待之情,很荣幸最终通过笔试、面试成为了三期的一员,加入了创见大家庭。
从决定申请的那一刻——承诺自己在这一年之中认真完成课程和持续的自我探索起,就是一种跨越内心边界的尝试。
边界的定义
让我们先来看看三期小伙伴们心中对边界的定义是怎样的:
惜缘:我对边界的看法,我认为是因为好奇心的驱使下的。对于认识自我,不了解自我,不断的探索自我
竹子:对我来说,跨越边界并不是个一蹴而就的过程,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成长过程中,看清自己的边界,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循序渐进。
大千:边界区分了你和他人,即你要有一个相对完整、独立的人格,在打开边界之前首先得有一个清晰的自我边界。
可栖:儿时,生活里的四方高筑的草垛沿便是我的边界,少时三尺讲台的内外便是我的边界,成年后独自一人流浪的那一刻我感到陪伴是我的边界。
人生里有着无数次的跨界,有时是物理上的边界,如同那个四方的草垛;有时是无形的群类边界,如同听者和说者的身份;有时是自己内心的边界,如同相信自己独自一人也依旧拥有力量。
到底边界的定义是什么呢?我想也许可以把边界分为以下三类:
1.物理上的边界,如:地域;
2.社会和生活中的边界,如:行业、职场,人群之间的阻隔、家庭、工作、社群,不同的社会角色等等;
3. 我们内心的边界,如:固化的认知模式、思维习惯,为人处事的方式方法等等。
跨界的成本和时间
这里首先让我们引出嘉宾蜜汁微笑 “古月之井”对刘鑫同学关于跨界成本和时间的回答。
古月大叔肯定了创业、试错、跨界都有一定的成本,也一定会有各种“坑”。然后阐述了在跨界前需要搞清楚的三个问题:
1、定下自己的底线。自己能够支付的最高跨界成本以及能够承受的人生低点。
2、计算自己所拥有的资源。当决定启动自己的跨界计划时,可以计算一下自己目前所拥有的不论是显性还是隐性的资源,是否能够覆盖因为跨界失败而可能产生的损失。
3、什么是最合适的跨界时机。事实上并没有什么最适合的时机,比如由于个性的不同,每个人的跨界时机也非常不同。
首先关于跨界的时间,当我们回看历史的时候我们能够很清楚地看到历史进程的转折点,但当我们“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时候却很难发现自己应该跨界的时间点。
回看过去,我们站在上帝视角时我们很容易看清历史的进程。但是省视当下,我们永远不会知道需要经历多少次失败才能走到那个里程碑式的时刻。
转念一想时间真的具有参照性吗?也许并不,真正具有参照性的是在那些没有成功的黑暗道路上的思考和行动。
其次是关于跨界的成本。
这次创见年会好多人都讨论到了成本——试错成本、创业成本、跨界成本。
然而我想即使我们什么都不做,我们也都必须付出一样成本,那就是时间。时间是人类最后的刚需,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
试错、创业、跨界这三件事一定都有成本,但是这个成本可高可低。
有时在一些相对简单的成本上我们可以做一些预判。更多的时候,许多成本随着项目的推进才会逐渐展现在我们面前。
此外还有更多的间接成本和隐形成本,比如选择跨界去创业,陪伴家人的时间减少了,当家人生病需要照料时更难兼顾事业和家庭,诸如此类的成本事先很难全部预料到。
所以,面对“变动不居”的成本时,就不止需要勇气,更需要强大的内心、持续学习的能力以及对一项事业的真正热诚。
是否要跨界
To be or not to be, that’s a question. 当莎翁写下这句话,彼时哈姆雷特正在经历是否要”打开内心边界”的难题。
而这句流传几个世纪的经典台词,在创见的舞台上再一次被探讨,由此可见,“打开内心的边界”从来都不是一个新话题,而是每一个个体成长的必经之路。
如果看到这篇文章的你正在犹豫是否要跨界,那实在太正常不过了,这条路上你其实并不孤独。
当今社会“跨界”横行,由于思想的开放和经济的发展,跨界成本相对较低的时代,究竟要不要跨界?为什么而跨?在“To be or not to be”流传千年的今天,这依旧是一个难解之问。
因为边界的存在,我们才更明确“我是谁”。也正是由于边界的建立,我们得以避开了许多无法提前预知和难以控制的风险。
同样也因为边界的存在,我们变得过于固守“自我”。这是由于“自我”是比较难以定义的,并且它是会随着“超我”和“本我”而不断地变化和发展的。
在这种情况下,这个固定的区分“我是谁”的边界显然就会不合适。就像你穿上自己2岁时穿过的衣服,一定穿不上的呀!
按照这个逻辑,我们应该“打开内心的边界”。这样可以更加了解“自我”。认识自我,拥有独立人格,能够独立思考,是打开一切边界的前提,也是一个持续一生的努力。
有些边界决定了我之所以是我,你之所以成为你的一些本质,如果跨越了这些,你不再是你,我不再是我,也就是说这个“基本的相对固定的自我”的边界不能跨越。
这与儒学中倡导的“外圆内方”处世之道十分相似。超我的边界常常是需要去打破重塑的,偏向本我的部分是“我之为我”的根基,不可动摇。
诚然,区分这两者的差别是异常困难的。有时候认识自我的过程又跟打开内心的边界的过程是相互辉映、相互交织的。
不打开内心的边界,向内探索可能事倍功半一无所获,打开了呢,可能什么边界都没守住,最后反而迷失了自我,滑向一个自己根本不认识且无法回头的地方。
这种情况下,在超我和本我不好区分的时候,在我们可以打开内心边界的时候,守护和珍视自己价值观的底线。
一个值得践行的方式是,我们应该大胆地尝试去打开内心的边界,小心的去落实跨界的行为。
跨界的行为常常需要聚齐天时地利人和,跨界的化学反应才得以相对完美的进行。
因为如果你在尝试的过程中“打开内心的边界”,不论你最终敢于去“跨界”,还是勇于不“跨界”,你都将突破自己的舒适圈,在探索“自我”的路途中前行,不曾停息。
我们的学习之旅从这里开始
年会的尾声是二期星星的毕业典礼和三期星星的入学典礼。虽然仪式简单,不过每个人脸上都挂着最真挚最灿烂的笑容。
原有的成员业已慢炖长大,新鲜的血液又融入到“创见”的大家庭。
在年会的最后我自己许了小心愿,希望一年后我们16位三期星星能够全部顺利毕业,不落下一个人。
如果对此次年会做一个总结,我想说:这是一碗不加鸡精的纯鸡汤,营养而不腻。
编辑 | 毛毛
图片 | 荟爷
校对 | 碔砆
排版 | 毛毛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泥萌以为本文就这样完了么?哼哼,当然还有彩蛋啦~当当当当~
欢迎与我们一起成为【生活的思想家】!阅读更多创见读书生活笔记,参与创见者俱乐部各类线上线下活动,请点击《创见》微信账号(C-sight)自定义菜 单,您可以了解:为何发起《创见》,发起者,创见者,志愿者;同学慧,石头村,百宝乡,1st JOB,长青树等各类俱乐部活动。也可以阅读《智识文集》《创见文集》《旧文曦思》《传承笔录》等读书生活笔记。点击自定义菜单中【完整目录】更可以查阅 各类历史文章与活动,也可以浏览www.csight.org,网页版的同步更新!欢迎创见者一起分享各类建议或意见到《创见》合作联系邮箱:csight@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