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 . 教师节 . 黛正(小花)感言
时间
2017年9月10日,晚上9点10分;
地点
创见官方微信公众号平台;
前面的话
今天,《创见》三岁了!
三年来,很多美好的人事物一起“慢炖”,香气宜人,成为了生活思想家们人生中必备的风景与必要的品味。
过去一年里,我们一起打开“界限”,享受着越来越“有趣”的生活:一起读书,反思,探索,完善自己终身学习的素养。
【百宝乡】列了一年要共同系统性阅读的营销书籍,借品味好书而定期线下聚会,一起读出了乡民们独特朴实且十分深厚的感情。
【石头村】的“心理学与生活”系列工作坊总是高朋满座,一道阅读,一起看电影,线上讨论激烈而深刻,村民们饱含着影片中神仙与精灵一样的纯真,爱,与对人类内心世界满满的好奇心。
【1stJOB】二期“星航班”星星们顺利毕业并成为了第三期项目的优秀管理者。如今,1stJOB三期“星创班”的旅程正胜利迈进中:让自己的“初心”被自己看见,坚持独立的人格与思考,发展“成为自己人生CEO”的能力素养。
“慢炖”的人生旅程并没有特定的终点,而是这最美的携手相伴过程(已有好些与“小花”承诺一起聊人生聊到“80”岁的知己同道,好幸福),让我们一起青春常驻!
致各团体
创见大家庭,1stJOB,同学慧,百宝乡,石头村,编辑部等
“三年慢炖” -《创见文集》16
三年来,我断断续续写作《创见文集》与大家分享,也有15篇了(文后附上列表),菡萏总编督促我为“创见三周年生日”提笔以来,我也在思索新篇的内容。这个秋天我的书房因陪女儿读书搬到了枫叶国,芷草说这是开启全球“混居”模式,确实我是得了另一番清静,能更定心地“沉淀”几年思考。经历与《创见》一起的三年里,我自己也有了好些新的“突破”,就借此聊聊个人的一些反思:
1. 舒适圈
人需要舒适圈积累能量,更要习惯走出自己的舒适圈,这份迈出舒适圈的练习会带来更多能量。我自己最初的优点是“乐观”,(即是乐观的悲观主义者,也是悲观的乐观主义者),我的认知模式是:“凡事不顺利”是常态,而“每个顺利”则是值得感恩的收益,如果“一直不顺利”那就说明是需要自己特别学习成长的教训与突破。于是,生活中每件事都成了“值得庆幸”的收获,不会怨天尤人,而是深深地热爱与感恩人生中每一天的收获所带来的喜悦。这份感恩与喜悦一直带给我能量,但其实也可能让我迷醉在对自己的“温柔”之中而模糊了反思的视线。
正如自己与星星们聊到的“迈出舒适圈”的挑战,过去三年来感觉自己尝试的“突破”之一就是终于能做到“负不逆耳”。从小开始就好胜心特别强的自己(《贪图》《安静影响力》等文都提到过),对别人指摘批评总是没有那么容易吸收,虽然一直特别珍惜身边的“诤友”,但难免情绪情感上没有那么容易进入“消化”状态。而这几年自己内心的练习上,这点突破很大。正是因为时时提醒自己去做到“没有情绪地客观接纳”,不但更清晰地聆听到了“不同的声音”,也加速了对这些尤为难得的“反射”的思考,消化吸收,看清这些自己舒适圈外的思维认知模式,多元的价值体系,乃至尝试多走出圈外一步(去练习一个新的“好习惯”),获得了更多内心的“平和”。
因这份自身体验,这几年我也时常提醒身边的伙伴们,留意自己做事情很舒服是否只是因为“一直活在舒适圈”,是否自己是那只在温水中煮着的青蛙。每次被别人批评指点,自己感觉受到挫折,内心沮丧,其实都是自我“觉察”的好机会。从那点“负面”起,反思一下自己可能的局限,打开边界,勇敢走到“舒适圈”外试试,反而可以不断扩大自己身心的“自由范围”。
2. 好习惯
刻意培养好习惯是我克服“弱点”与“旧模式”的一种方式。最近几年读博,体验着“自由职业者”的生活方式(第13篇聊过)。而这种状态,对自我时间与工作管理形成了全新的挑战。其实类比当今的创业者也是这样,市场是各种“不确定性”,每天应对与思索的事情都是不同的,很难形成时间上的规律。所以更是要形成一种定期清理自己思考的习惯。与别人合作,提供服务,要把周期性工作报告(日报、周报、月报),工作小结主动整理好,对自己的工作定期复盘。尤其是远程工作,定期分享复盘报告,能让各方参与者之间始终保持信息对称。对于自我与创业管理,我特别鼓励创业者定期写【管理日志】,梳理自己的头脑与思维认知,保持对自己的清醒觉知(尤其自身成长状态 – 方向、速度、效率、性状、态势等),其实与定期打扫屋子,整理文件,身体检查一样非常重要。
刻意培养新习惯,也是走出“舒适圈”的绝佳方法之一。比如,我这个现在以码字为主要生活的“不动人”,头脑运动太多,身体运动太少,本来运动健将的体能在这十多年的消耗里已荡然无存。我拿工作忙安慰自己呆在“舒适圈”里,但终是要迈出来改变的。如今,按新设的每周运动目标来监督自己培养运动习惯逐步恢复优质体能,已第九周了。9月,女儿开始高中生活,我们也约定了一些新习惯(每月3个任务打卡 – 增加1个好习惯,新添一份自我满意的作品,新读一本经典好书),来改善她之前生活学习中的“惰性”,而我得做policewomen来督促她完成她每月给自己定的任务目标。我与她如今成了好室友,一起练习一些新的好习惯。
我们长大成人后,工作学习中或许还有人盯你交作业,但真正的自我成长,终生学习,往往不再有父母老师老板的督促陪伴,只能自我管理引导,但自己看自己,视野始终是局限的。所以,如果遇到有馒头、伙伴、愿意做你的policemen,那是福气。反之,如果身边有值得陪伴,需要你定期帮忙督促他,给他打打“反光镜”的朋友,记得多伸手支援。 正如我与我的好室友好闺蜜一样,或许你们可以彼此监督,成为能相依相伴的生活思想家。(今晚陪女儿看生活大爆炸, 这集正播到谢耳朵管控拉杰花钱,让他自己挣钱去看漫展)。
3. 慢炖
送女儿去新高中学校报到,年级组辅导员与我们聊天,介绍学校生活,也很耐心地回答了女儿内心感觉不安不确定的很多问题。提到女儿有些害怕参与的社团活动与同学社交,辅导员Menz很重点说了一个关键词【Balance】,她说同学们的生活不是只有读书,还有兴趣爱好,如艺术啦、运动啦、伙伴们的交往等,不要把时间只用在学习上课,而是要享受Balanced生活,这才是该追求的高中生活。这个场景让我印象深刻。
其实很多事项,不是只衡量离开结果多远(越来越多事情无法一开始有明确目标,而是有why与大致方向),而是看清全局的大方向,及在过程中很balanced,就是健康美好的管理。在社会合作与企业运营中,这份“Balance” 就是所有利益相关方都处于健康共赢的相处状态,各方面的合作“交互”状态比较好。这也就是为啥一家公司是否优秀能否基业长青,不用看财表,直接在办公室里感受一下员工集体工作氛围,创始人管理团队开会的状态,就能大致感知了。最近,1stJOB《领导力》选修课在共读彭特兰的《社会物理学》,他提到的“想法流”概念,指出物质,能量流动之外的第三种流动 – 思想、信息的流动性,及其带来的社会结构与认知结构的演化变迁,想法通过社会学习机制在人与人之间流动,形成了公司,城市与社会规范,产出了生产率与创意(他很大胆的提出人类存在与进化可能不是围绕基因,而是围绕“信息”的社会学习与交互的假设)。特别想提这点,是因为我们往往陷入在追求特地目标的忙碌学习与工作中(读书对标高考,工作对标高薪,创业对标上市),而忽略了平行的行动过程管理视野(比如,彭兰特书中定义了一种类似的“全局学习模式”,又比如软件产品不断试错迭代的开发管理过程)。仅就特定结果的认知模式往往造成喜欢快速达标的“捷径”,相反,更重视过程中平衡之美的人,会看到很多卓越其实来自于“舍近求远”的慢炖。
华彬分享《孙子兵法》特别强调:兵法之王不是“百战百胜”之表,而是最终一战定胜之实,不战而胜之智慧, “计”首先是对“五事“(道、天、地、将、法)的全局衡量(类似SWOT分析)。正所谓“善战者,无智名,无勇功”,故事多的大体并不是真名将。很多时候,我们盘算人生,看到一条不错的捷径,就马上迈步了,很难等到看清楚一条能拥有可持续的长久价值的长途路径,再行动。于是,有好些人每条小路上都似乎“百战百胜”,但却始终感觉没有获得想要的幸福。当我们缺乏平行的基于【Balance】的全局视野,很难有真正的远见,也就不会享受“慢炖”的乐趣,愿意舍近求远了。其实地球是圆的,每条路都有机会绕回来。但当你的眼界,格局,对自己的内在自信不够(比如觉得自己不会活那么久,或者太强调结果而无法享受过程),就不会看到另一条可以远途跋涉享受独特风景的路线,难以体会拥有这种“远见”的乐趣,又何来“创见”呢?。
这三年来,创见大家庭里,“慢炖”一词用得很多,1stJOB一年的导学课程就被比喻为一场“慢炖”。最近我完成新书《社会价值共创6步行动法则》写作时,提笔写“跋”,也不免用了这两个字:个人的成长,理论的生成与发展,与组织的成长成熟一样,都是一场“慢炖”的过程。而靓汤慢火,从容慢炖,也是人类与商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社会价值共创”管理过程中特别的技艺!
写到这里,准备收笔了,几个小时安静的写作是一份独特的享受。正如人生中的【留白】时光:给自己一个时空(尤其偏内向性格的人),让自己听见自己内心的声音。这个秋天开始,我想会保持大致每一两个月写一篇《创见文集》,定期与大家聊聊读的书,想的事,遇见的美好。
祝大家教师节快乐,我们共同的创见生日快乐!
秋安
附:《创见文集》文章列表
04 为什么我们需要《创见》?- 因为我们的“怕”与“恨”,更因为“爱”
06 致为人父母“与孩子一起修行” – 教育之“道”与“术”
09 Become A CEO of Life – 人生即创业
编辑 | 菡萏
图片 | 小花
校对 | 叶子
排版 | 菡萏
欢迎与我们一起成为【生活的思想家】!阅读更多创见读书生活笔记,参与创见者俱乐部各类线上线下活动,请点击《创见》微信账号(C-sight)自定义菜 单,您可以了解:为何发起《创见》,发起者,创见者,志愿者;同学慧,石头村,百宝乡,1st JOB,长青树等各类俱乐部活动。也可以阅读《智识文集》《创见文集》《旧文曦思》《传承笔录》等读书生活笔记。点击自定义菜单中【完整目录】更可以查阅 各类历史文章与活动,也可以浏览www.csight.org,网页版的同步更新!欢迎创见者一起分享各类建议或意见到《创见》合作联系邮箱:csight@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