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玉导言
三年,1st JOB(创见俱乐部项目之一)的小伙伴已经变成了第三届,有为图书馆也完成了从零到一的蜕变,每每两个组织的牵手都会有绚丽的火花。这次创见的三门行,不但有丰盛的海鲜大餐、风景秀美的三门小城风光、意外的生日派对,还有更丰富精彩的真人图书馆,三鱼老师分享了公益项目的标准化管理流程,王二老师分享了科技史的发展……在深度参观全新的有为图书馆的同时,也是一次智慧的洗礼。
博尔赫斯曾经说,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在去三门县拜访有为图书馆的时候,这句话就印刻在有为图书馆门口通道最显眼的位置。或许是这句话的缘故,也或许是期待已久的相遇总像是久别重逢,有为图书馆给我的感觉居然是熟悉又亲切。
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
三门行据说是我们这一年慢炖中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当然这是就创见1st JOB而言,对我自己来说,或许这应该是正在发生的这一年中最最期待的事件了。
其实,知道有为图书馆也并没有太久。今年三月底,作为创见1st JOB项目三期星星的我第一次参加了创见年会。
不少人登台演讲,各种让人大开眼界的话题,讲者们或深沉睿智或风趣幽默。但是,当天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却不是深沉睿智也不是风趣幽默,而是有为图书馆的发起人章二妹在台上一番很平静的讲述,关于创建有为图书馆的始末以及图书馆从零到一的过程。事后,我形容当时的感受是两个字“震撼”。现在回想,其实更确切的描述应该是,第一次在自己身边看到有人去做这样一件,有情怀、理想主义,但是未必能有成效的事儿居然还成了的惊喜与震撼。
曾经看过太多理想丰满,落地实施后却现实惨淡的例子。甚至第一次听到有为图书馆,我立马想到的是10年前李英强创办的立人图书馆,他所主导的立人图书馆的目的在于,通过书籍、阅读塑造更多“独立而健全的个体”。而他的第一家乡村图书馆同样是建立在自己的家乡小镇。
除了立人几年之后的黯然陨落,从某种角度来说,“有为”和“立人”有其相似之处,无论是希冀通过阅读来改变家乡人精神面貌的初衷,抑或是颇多坎坷的创建历程。也正是因为此,我更想亲眼看到这家图书馆的真实情况,以印证我心里的期待。
一座扎根本土的图书馆
我总觉得一家图书馆的存在就像一个大树。大树可以给人遮阴避雨,可以引来鸟儿筑巢歌唱,可以吸纳污浊净化空气,而且它本身也可以成为一道风景供人观瞻。但是这一切成立的前提是,这棵大树必须深深扎根进它周围的泥土里,吸取足够的养分,保持茁壮生长枝繁叶茂,而不是长在盆中需要依赖别人灌溉浇水延续生命。
一家图书馆的健康发展或许也是同样的道理吧!如果它的运营是需要依赖不断的外部输血,而完全脱离本地居民参与,缺乏自我造血的能力,估计它的发展最终也难免走上立人一样的衰亡道路。但是,好在有为应该不会存在这样的问题。
第一天活动结束后晚饭的餐桌上,有人问起有为运营经费的来源情况(显然这是一个同样关心有为发展状况的人),听介绍说,99公益日那几天,有为图书馆筹集到的捐款中,有50%以上来自于三门县当地的居民,这其中还不包括在外地的三门人。
数字本身是不带温度的,但一组不带温度的数字背后却显然是三门人对本地公益事业、对这样一家图书馆的热情与支持。这让我相信,有为这株新生未久的小树苗已经有了扎根土壤吸取养分的能力,也许在今后目力所及的很多年内,它会枝繁叶茂长成参天大树该有的样子吧!
那是“有为”的方向
文章开头的时候引用博尔赫斯的话,说天堂该是图书馆的模样,但是好像从来没有人问过图书馆该是什么样的吧。乍一看,这还真的像是一个傻问题,图书馆还能是什么样,不就那样么!
无论大学时期的学校图书馆,或者城市里的公共图书馆,大大小小的图书馆似乎都长着同一张脸孔:几乎被空置的阅览室;人满为患的自习室,以及偶尔开展的养分不高的讲座。
我们太过熟悉图书馆的样子了,熟悉到我们都懒得思考图书馆本来应该是一个什么样子以及在阅读越来越电子化的今天,图书馆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
在有为图书馆的两天下来,我突然想到对于一家图书馆尤其是公益图书馆来说,明确它的定位或许远比成立它更重要。
在有为图书馆的官网上,我看到这样一段对他们工作方式的描述:立足本地,逐步建立起以图书馆为平台的公共服务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开展一系列教育、文化活动,从而实现拓宽本地文化视野、更新本地精神生活的长期追求。有为举办各类的文化活动包括但不限于亲子绘本阅读、漂流书、冬夏令营、博雅乡村、环游全球N天、小义工社团、观影会、有为女人俱乐部等。
这段描述中,我们不难看出,相比图书馆“自习室+阅览室”的传统功能,有为图书馆对自己的定位更像是一个本地精神文化生活的中心与交流空间。
三门行活动中,和我们同去的还有HMU(happy mom union)的两位创始人,据说她们去到三门是准备联合当地的有为女人俱乐部开展活动的,而当第一天傍晚我们的工作坊结束的时候,活动室门外已经有不少小朋友在等了,听说晚上有他们的观影活动,会放《哈利波特》。
突然觉得,说再多好像都是枉然,有为在创立至今的四年多时间里,已经找到了属于它的正确发展方式,这种方式或许有其普世性可以给到其他类似的公益图书馆以帮助,又或许这只是专属于有为的特色所在,我不得而知。在有为呆了只是一天多的时间,实在不敢说特别了解,但是一些细微处的观察也好,和有为小伙伴的接触交流也好,都让我对这家图书馆越来越充满好感。
第二天上午我们有几个人早起,跟着有为的两位伙伴去爬山。穿过清早氤氲在山腰的云层俯视山脚下的城市,有为的小伙伴指给我看有为图书馆的方位,晨雾还没有散去,我看不太清。好像是一种隐喻,有为图书馆早就和这座小城融为了一体,密不可分,就像他们的口号里所说的那样:一座图书馆改变一座城。有为已经差不多要做到了吧!
1st Job项目与星创班介绍
《创见》是一个生活思想家的“俱乐部”,自2014年推出了“以老带新”的导学项目“1st JOB”,旨在让社会工作创业年资长的创见者(馒头Mentor),给即将踏入社会的20-28岁年轻人(星星Star)“导学”(原则上18-35岁皆可),主要学习经营人生与事业的智慧,把个人发展、人生价值,事业乐趣与社会意义结合。做好“自己的人生”,这场最重要的创业的CEO。
1st JOB的含义,一方面指第一次正式踏入社会去工作(即第一份正式工作),也指Jump out of your box,跳出自己的盒子,打破陈规,突破自己。导学项目旨在帮助学生拓宽企业管理,营销规划,研究咨询,广告传媒,社会创业创新等方面的全局与前瞻视野,养成系统化的自我学习方法及商业思维,形成独立自主的人生与事业的规划和选择,寻找到独特闪亮的“自我”,成为自己生活的思想家。
“星创班”是《创见》2017年“传承计划”导学项目继一期“星承班”和二期“星航班”之后的三期学员班级。一年的导学项目中,班级同学将逐渐平和人生心态,种下商业种子,慢慢形成项目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将独立思考、自由灵魂、奔放思想之生命之种播撒在心灵之中。
“星创班”名字由来:“创字的延伸意有很多,比如开创、创造、创新、创痕等。正如我们每个人都带着不同的创痕来到1st JOB,虽然抹不掉它留在我们身上的印记,但这都代表过去,我们依旧可以带着这些印记开创属于我们的新生活,去创造属于我们每个人独特的生命价值和意义。在这里我们遇见未来,而遇见未来最好的方式是创造未来。”
编辑 |竹玉
图片 |有为粉丝团
校对 | 竹玉
排版 | 惜缘
欢迎与我们一起成为【生活的思想家】!阅读更多创见读书生活笔记,参与创见者俱乐部各类线上线下活动,请点击《创见》微信账号(C-sight)自定义菜 单,您可以了解:为何发起《创见》,发起者,创见者,志愿者;同学慧,石头村,百宝乡,1st JOB,长青树等各类俱乐部活动。也可以阅读《智识文集》《创见文集》《旧文曦思》《传承笔录》等读书生活笔记。点击自定义菜单中【完整目录】更可以查阅 各类历史文章与活动,也可以浏览www.csight.org,网页版的同步更新!欢迎创见者一起分享各类建议或意见到《创见》合作联系邮箱:csight@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