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零开始,我们真的敢嘛?- 2018新年开篇《创见文集》17

导言


又到跨年新春好时光,菡萏主编让我写个狗年开篇,分享一下在枫叶国的生活。中国开年贺喜时,北国户外还是零下三四十度的除夕日。当我在这里晒着下午四点多的大太阳,开始准备年夜饭,华夏大地也开始慢慢苏醒,进入到一个新的春天。


5年多前,我就知道会有一段不短的海外驻守时光。去年夏天出发时,我也为要去一个陌生的没有一个朋友的小城市有所“不安”。然而,当真正开始投身到一个“新的星球”运作体系中时,已经没有间隙犹豫,只会主动去面对。


回首这半年时光,感慨作为正好与热播剧中女主人公一样刚走完“我的1/2人生”的“中途者”,与很多生于中国70,80,90已经扎入社会的“过来人”一样,想反思的是:


“由零开始”,我们真的敢嘛?



朋友说,在加拿大陪读的几年生活肯定很寂寞。我曾辩驳说如果一个人有“独立的人格”,就会有自娱自乐的能力。而如今我给自己唯一的确定只是两个字“自律”。
1、自律


去年8月带着女儿踏上枫叶国的旅途是匆忙的:

上半年刚折腾完博士毕业,编著了一本新书,

8月初带着女儿去英国故地重游。

等坐定下来,已经是要踏上一架新的航班。

我很难给自己做计划,因为我对萨斯卡通的印象只是5年前的一次旅行今年Times杂志竟然把这个不起眼的小城列为十大值得游览地,号称其“草原上的巴黎”,我也是醉了)。那里还没有朋友,所有的东西与体验都是未知的。

《创见》第2年的年会,我们讨论的话题是“面对人生的不确定性”,在这样的状况下,我们能做的或许只是“一点关于自己的确定”


朋友说在加拿大陪读的几年生活肯定很寂寞,我曾经辩驳说如果一个人有“独立的人格”,会有自娱自乐的能力。而如今我给自己唯一的确定只是两个字“自律”

 

我的“自律”很简单,就是保持对生活的记录:

从去年8月19日踏上萨屯至今,

每天的生活都有日记,

每天工作学习时间分配都有time log, 

还记了每天的账目,

包括做家务的周期等等。


一方面,我很想成为一个生活有规律的人,掌握好自己的生活节奏,不要总是工作忙得时间上颠三倒四。


另一方面,我不想“岁月”悄悄溜走没有痕迹,至少这份记录,是一种莫名的“复述”,打字的时候伴随的“反思”,能知道自己的每天是如何渡过的。


尤其,如之前我有文章提到“自由职业者”的生活管理,保持“自律”是必然。


外界有很多声音,如同一个乐师置身于交响乐队,我们弹奏拉拨的乐器既要能配合其他乐器的各种音乐进程,“与时俱进”,更要能保持好自己的节奏,自己的调性。要享受“美美与共”,首先要把握好自己的美好节奏。

我总说“优秀是一种习惯”,同样对于一个组织也是

创见百宝乡去年的共同“读书会”因为自制了读书节奏共同监督而收获丰厚;

1stJOB的星星们也因为一年里培养起了自我反思的好习惯,而取得了突破性的自我成长;

创见俱乐部也即将步入“第四年的年会季”。


对于我们而言,不在于做很多事情,而在于能一直坚持做自己认为最值得的事,保持好习惯。



一切都是零。我对女儿说,“如果没有过去5年里的练习,我很难想象自己真的可以像如今这样从零开始”。
2、归零


一切都是0!


从没有朋友到过年朋友们都不约而同的约你去家里晚饭;


从不了解工作市场、没有任何人脉、到成立了“创见工作室”,还有了第一批客户、认识了好些当地专业人士、愿意与你分享信息与机会;


从不了解城市居民吃喝拉撒各类细节、怕考驾照不通过而担忧了一个月,到人生第一次自己给车加油;


从不了解这里的社会保障与各类政策,到已经对加拿大的政治生活有所知晓、与多位省长候选人及联邦议员做通畅亲切的交流,并收获到萨屯新朋友们的认可与喜欢。


仅仅只是6个月。

虽然我们也会去另一个城市工作,但那里往往有个亲戚或朋友,或至少在一个类似的国家经济政治社会运作体系下。


又或者我们去另外一个国家学习工作(比如当年在英国),但至少温度上差异并不那么大(对比魔都上海)。

到加拿大,阳光与大草原是预判到但更加意外之“大”的,但冬天确是我从来没有体验过的。一个天天用脑过度容易思考问题而走神的人,要自己开车去所有的地方,尤其经历一个漫长的零下30-40度积雪常年不化的冬天,是我曾经的“心魔”。

 

“如果没有过去5年里的练习,我很难想象自己真的可以像如今这样从零开始”,我这样对女儿感叹。


还好,5年前,我从一个企业家创业者再次重返校园当一名博士生,从头开始”学术生涯”;


3年前,我从一名志愿者,步入到公益机构的管理中,真正知行合一的步入“公益行业”。


因为博士研究的课题,过去3-5年里,我走访结识了上百位公益与社会创新行业人士以及企业社会责任(CSR)经理人,对这个领域从0开始研究,且自我实践,到如今有了自己的新著作出版。

 

我发现,过去这些年,我不断练习“从零开始”。每次要步入一个新的领域,我都需要诚挚的对自己“归零”。


作为一个领域的新兵,小心审慎的观察聆听,向领域里各类行家学习,结识与自己有价值认同的朋友,合作共创,逐步找到自己可以贡献智能的领域。


最终发挥出自己的优势特长,为该领域贡献一点新价值。

 

现在想来,我很感谢过去这些年的“归零”锻炼,让我可以心态平和的再成为这个小城的一名“新兵”,去聆听了解各个角落不同人的心声,与所有人和谐相处,找到我可以贡献力量去打造的一叶方舟。


很多心结并不仅仅是语言的问题,是一种“开放豁达”的心态,一份不吝啬自己“主动积极”的坦然。
3、主动


羊宝作为一个外国女生读当地的高中9年级,其实有很大的心理压力。


我看着她从怕问老师问题,到愿意给老师递小纸条问询作业,再到能自主写邮件与老师交流,敢去老师办公室。第一学期结束,各项学习进度就基本赶上了本土的孩子,也适应了学校的生活。


而我参加了这里的工作市场导入课程、原住民文化课程、创业者支持课程等等(马上还会参与成为当地培训师的认证课程),不但系统性地了解了很多信息,并在共同学习的过程中认识了新朋友,接触到这里的政治生活,公益机构的运作,了解了整个创业管理过程,也结识了这里学术研究者、公益人、企业家、政治人物等等。

 

一些萨屯的朋友感慨说我不像是个只来了6个月的人 – 好像来了很多年了,而且已经可以熟练的“带新人”了。


而我也知道周遭很多中国人还生活在自己的“中文圈子“里,呆了很多年只有中国朋友,还是不敢与老外交流。即使做生意,也都是中国客户。


为什么我们不能更主动地“打开自己内心的边界”呢?


我同样也见了另一些人,比如一位国内的警察来这里,花了4年多,从一句英文不懂到英文水平与我差不多好,可以为当地原住民的孩子提供教育指导。

 

或许源于中西方文化与沟通习俗的差别吧,我们比较含蓄,觉得主动“勾搭”认识人是“丢范儿”、“没面子”的事情,要稍微“搭搭架子”、“矜持一点”。


其实,如果你都不关心别人的生活,对别人没有可以提供的价值,也不显示有意愿结交别人做朋友,为何对方要主动向你迈出一步呢?


很多心结并不仅仅是语言的问题,是一种“开放豁达”的心态,一份不吝啬自己“主动积极”的坦然罢了。


我们诚心与人交往,提供自身有益的价值,心思端正就好,不需要太介意姿态高低。既然来到这里,就是让孩子能过一段浸入式的西方生活,能成为一个融慧中西的“国际人”,那么作为家长的我们自己,何尝不该这样要求自己,主动融入,主动学习呢?

在小城,我见到各国人们,都会分享一些中国自己喜欢的中国茶与工艺品(比如剪纸),他们都很喜欢,既然我没有语言障碍,就主动多做一些中国文化分享的事情,提升华裔积极正面的形象,比如4月份受邀去图书馆分享中国文化故事。



一个人知道了自己从哪里来,在做什么,要到哪里去,就会心神安定,而“心安就是家”
4、心安


广泛接触,并不等于失去“专注”。


作为一个“投资人”,哪里投入产出比高就投身哪里,作为一个“政治家”,哪里有选票,就靠近哪里。


然而,企业家不同,凭借自己的独特优势,才能特长,与始终不渝的爱好来架构“梦想”,持续去积累创造价值,可持续的运营创新自己的“产品”。

 

昨天给自己写了一段留言:

十年播种,三十年开花 。当你对一种创见有足够的耐心与信心,虽忙碌,却始终得神安心愉。登高望远,而如今我还在挖此楼的地基而已!” 。


一个人知道了自己从哪里来,在做什么,要到哪里去,就会心神安定,而“心安就是家”!

 

习惯了“归零”的状态,就会少很多纠结。

与历史上曾经的各种辉煌洒脱的“断舍离”,让自己谦卑的匍匐在地平线上,看着潮起潮落,斗转星移。也因为这种“零“的状态与独特视野,我们可以看到更多更大的世界,不断体验生活各种新鲜多元的味道,丰富并享受自己对人生的思考。

 

如今的我更相信自己到世界哪个地方,或者一个新的星球,都可以“随遇而安”。因为我终于敢说,自己拥有“由零开始”的能力与勇气。


所谓,“千金散尽还复来”。

对比“财富自由”,我一直更相信“能力自由”。


而对比“能力自由”,独立的思考,主动开放的心态,安定的神情则是更基础的。

“独立的人格,自由的灵魂,奔放的思想”,我们每个创见者都是自己生活的思想家,因此都不会寂寞无聊,即使一片荒原,我们也会找到自己的乐趣。


王菲与那英的一曲《岁月》,很符合我当下的心情。


生活是个复杂的剧本,不改变我们生命的单纯,我心中永远有一盏灯,为葆涵生命之青春,也为燃灯的美好使命。


岁月静好,因为我们始终有勇气由零开始,从心出发, 祝自己与创见俱乐部的所有伙伴们新春快乐,创见幸福!


https://v.qq.com/iframe/preview.html?vid=u0554x2cngj&&&auto=0

王菲、那英2018年春晚再同台《岁月》


更多往期《创见文集》内容,请点击查看:

“三年慢炖” – 《创见文集》16

读懂“领导者” —《创见文集》15

“读书”与安静的影响力 —《创见文集》14

给新年一张“安静”“的书桌 — 《创见文集》

人生没有“岔道口” – “自由职业者”的点滴探究《创见文集》

社会企业化创新”运动之实质探讨 –《创见文集》

在中国读博这几年 — 《创见文集》

你能去掉心底的【贪图】吗?– 《创见文集》

致为人父母“与孩子一起修行” — 教育之“道”与“术” 下篇 (哪些长期投资铸就人生?) 《创见文集》

致为人父母“与孩子一起修行” — 教育之“道”与“术” 上篇 (你自由,则TA自由)《创见文集》你自由,则TA自由 – 献给挚爱 — 《创见文集》之“黛正”新年开篇

旧文曦思 10 — LSE小老师的“亲切尽责”

旧文曦思 09 — 上下课生活与“妄自菲薄”

旧文曦思 08 — 小组讨论会遇到“文化差异”

旧文曦思 07 — 班代表选举看“合适的锋芒”

《创见文集》03 — 游学欧洲 (写给想出国留学的年轻人)

《创见文集》02 —人生的命题(Why we know & ask?)

《创见文集》01 — 间隔年 (如果“回不到过去,走不进未来”)


欢迎与我们一起成为【生活的思想家】!阅读更多创见读书生活笔记,参与创见者俱乐部各类线上线下活动,请点击《创见》微信账号(C-sight)自定义菜 单,您可以了解:为何发起《创见》,发起者,创见者,志愿者;同学慧,石头村,百宝乡,1st JOB,长青树等各类俱乐部活动。也可以阅读《智识文集》《创见文集》《旧文曦思》《传承笔录》等读书生活笔记。点击自定义菜单中【完整目录】更可以查阅 各类历史文章与活动,也可以浏览www.csight.org,网页版的同步更新!欢迎创见者一起分享各类建议或意见到《创见》合作联系邮箱:csight@126.com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创见Csight

发表评论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徽标

您正在使用您的 WordPress.com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Facebook photo

您正在使用您的 Facebook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