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创见》作为荟聚生活思想家的俱乐部,每一年“年会”我们都相约在一起,探讨关于人生的话题,聊聊我们奔放的思考,遇见有趣的灵魂。
过去几年,我们分别讨论了:
– 独立的人格:那些少有人走的路 (2015创见年会主题)
– the U(Uncertainty) of life:直面人生与事业的不确定性(2016创见年会主题)
– 打开内心的“边界” (Open the Boundary)(2017年年会主题)
每年的年会涵盖
1. 创见者主题分享:
按照以往惯例,创见年会主题探讨也将分成线上和线下两个部分:
3-4月的创见年会主题季,我们的微信上推出2018版【创见-《拾集》】,陆续分享十位创见者关于他们如何直面焦虑的时代,尝试“给人生留白”的故事和感悟。同时在3月25日的年会现场,我们也将邀请5-6位分享者亲临现场,与大家面对面分享、交流、探讨,他们这两年关于“给人生留白”的亲身故事。
2. 年会参与者互动讨论:
每位年会参与者都将分组加入到针对本次主题特别设计的互动讨论中。通过小组分享与互动,嘉宾提问等,对“留白”这个话题进行更深入的探讨交流。
3. 《创见》2017年俱乐部活动情况与成果展示。
“明渡”。加拿大 Ivey 商学院 可持续商业博士生。青藏高原东南边陲羌人。研究各原住民地区通过商业的方式在迎接全球化的同时保留自身的文化和土地。毕业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和巴黎HEC商学院,曾受邀在纽约“克林顿全球倡议”2014年会上展示社会创业项目Bee Healthy,该项目得到克林顿特别点评。会中、英、法三语;在发达、发展中、欠发达国家有过学习、工作经历;爱电子乐、爱旅行,在亚欧北美非20多国留下跳舞的足迹。
1
你会如何形容(比喻)自己平时的工作与生活状态?
请描述一下你所从事的领域(或跨领域)及目前生活的状态。基于这样人生事业背景,你平时每天的生活状态是如何的?可以打个比喻嘛?你感觉这样的生活状态是你在自己主动的选择,还是(部分)被动遇到的呢?这样的生活状态最让你满意与不满意的地方是什么呢?这个生活状态中,最大的幸福感来源自哪里?
1
请描述一下你所从事的领域(或跨领域):
我目前在加拿大毅伟商学院(Ivey Business School)修读管理学博士(可持续商业),以后的计划是在一所和我关注的现象(可持续发展)与喜欢的方法(质性研究)都匹配的研究性大学或商学院做教授。读博士之前,对于博士和教授的认知是非常“中国”的。在我们的文化里,韩愈的《师说》可能对于“老师”、“教授”的定义有着有很大的影响:“传道、授业、解惑” 基本诠释了师者最重要的三个功能。然而在西方的大学传统里,博士/教授更多是一个“研究者”的身份,大多数的时间是在“解惑”这个方面。真正有建树的研究型教授会在一个领域深耕,搞清楚了一个问题然后跟你娓娓道来。当遇到这种教授的时候会有感觉一缕阳光照向了黑暗之处,让你醍醐灌顶,了彻疑惑。当然也有一些比较水的为做研究而做研究,写的文章可能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
对于很多从中国文化下长大,刚开始又怀抱着要“传道授业”想法的人(比如我),一开始是有一些疑惑的。后来在一个教授的指点下就想通了:对想要传道授业解惑的人来说,恰恰需要一个长久的时间去想清楚一些问题,如果想得不彻底,有可能是在给人乱指路,或者是分享经不起挑战的水货。而那样的话,你有的只是“客户”或“盲目跟从者”,永远没有真正的会思考、会挑战你想法的“学生”。而你想要去做的影响,可能坏多过好。
加拿大原住民学者计划
2
基于这样人生事业背景,你平时每天的生活状态是如何的?可以打个比喻嘛?
先引用一段10月日记里的话 :
“连续工作了不知道几周,倒也没有觉得很累。经过了9月和10月的煎熬,这段时间基本事情都在自己的掌控之内。况且,除了学习和思考,这个地方也没有什么其他事情需要我分散精力。在加拿大的照片,全都成了没有人的景物,而这,也是自己心情的一部分吧。”
打个比喻就是:出家清修。非常忙,事情感觉做不完。而每天基本就是三点一线:办公室,住处,能有时间去个健身房游泳就谢天谢地了。
刚开始的几个月,我所聊过的单身博士基本都会抑郁一整子,而原因也基本是由于孤独。我也不例外。想想在巴黎、在金边、在上海的生活,真是一群群的朋友,一整整的聚欢,灯红酒绿,十里洋场。然而在这里,除了你,就是和你一样看不完paper的博士们,大家都很忙!2016年十月底的有一天,在路上走着走着,突然对自己说,缓解这种孤单感的最好方法可能就是接受孤单吧。然后就像开了窍一样。这一年,学会接受自己,面对自己真实的一面,比如孤独,也算是一次大的成长了。
而既然这个地方这么无聊,就好好的把时间都贡献给研究吧。
3
你感觉这样的生活状态是你在自己主动的选择,还是(部分)被动遇到的呢?
“做教授”这个想法是主动的选择,大概在我高中时就有了一个模糊的原型了。
作为一个特别喜欢和别人分享自己想法的孩子,再受《锵锵三人行》许子东教授,《大江大海》龙应台阿姨等一干人等的影响,基本就在梦想着自己要如何做一个“教育者”百年树人了。
但是在过去生活的朋友圈子里,无论是想要金钱、事业成功,或者改变世界的朋友,包括过去的自己,提起“读博士”、“做学术”大多数情况是等待被评判的位置。比如在业界的朋友可能会劝你“如今中国发展这么快,这么多机会,何必把时间浪费到北美的村子里去,又没钱可挣。” 的确,在如今中国资本积累飞速 ,不在这个热潮里就基本已经等于落后,这一点可以从很多海归前辈的分享中获得类似经验。而从事公益事业的朋友有的也会说 “想问题、发表评论的人已经太多,这个世界少的是做事的人!”按照中国传统儒家价值,“立言”的成就也不如“立行”。
“做教授”这个想法算是一直藏着。从2009到2015,我把精力放到了更实际的方面。在2014年初自己用名字和学佛的法名写过的关于使命的对联 “智慧自觉海明夜,慈悲他观涛渡难。” 为了实现这个愿望,我在过去的几年中,在中国和欧洲的NGO里做过志愿者,在美国亲力参与社会企业的建设,也只身到最不发达国家去探索成功的、有社会影响力的创业和创新项目,帮助柬埔寨从事发展类工作的中小型企业融资做咨询……我庆幸自己能够有机会和来自不同文化、不同背景、怀着同样梦想的人工作与交流,却也在工作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希望得到答案的问题。在2015年,从本科毕业后,历经在法求学,又辗转在美国和柬埔寨做了一些工作之后。也到时间来想想究竟想要干什么了,能够干什么了。那段时间和好朋友们Skype,也经历了一些无眠的夜晚。我也花时间回想这些年在不同国家、不同城市约经理人、银行家、咨询师、教授、创业者、MBA的对话,思考自己到底想干什么。
那个时候有一天开悟的想法是:无论是“智慧自觉”还是“慈悲他观”,如果把人性与人类社会作为自我思考和积极影响他人的终极目标,那么没有比教育更重要的方式了。在我本科的时候深受几位具有传统学者风范的老师在“做人”方面的感染和启发。4月中旬在苏州得以见到清华经管的钱小军教授,她的一句“做老师的需要情怀”让我非常感动,没过多久又听到中欧韩践教授把自己的使命定为一个“教育者”。“情怀”、“使命”、“教育者”、“传灯者”…这些字眼基本都是触动我内心的音乐。
那一刻,“教授”这个词好像给了我一个答案。
4
这样的生活状态最让你满意与不满意的地方是什么呢?这个生活状态中,最大的幸福感来源自哪里?
最不满意的是我接受的是一种孤独感吧。这一年多的体验是,关于业界还是学界,有点类似演员选择拍戏的类型。有商业片也有文艺片。选择商业片可能有朝一日在奥斯卡获得影帝影后,人尽皆知。从事学界,有点像没有了冲“奥”的心情了,改走小众文艺片路线。知道你,懂你的人不多。
最满意的是觉得自己在做一件自己该做的事。我记得四年前去法国读书临行前,和我在北京的一个室友聊起如何选择出国还是工作,以及为什么要出去读书,那时候我的理由是,想去探索一下这个世界。而如今,我相信自己不仅在探索世界,也有可能改变世界。目前我们所学习和应用的商业理论都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和工业化国家的传统下所发展起来的,很多对于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假设都是基于新古典经济学(比如理性人假设,通俗讲就是人都是自我利益最大化,以及资源无限等等)。我一直觉得目前主流商业理论对于人性和自然世界都有不真实的假设。我相信自己研究的社会以及方法可能会给商业世界带来一些思考和改变的作用。这是我未来很长时间的使命吧。
从2016年9月入学到目前,可能最大的变化就是更谦虚了,不再好为人师。我的论文方向目前是:研究原住民地区在全球化和市场经济下所面临的生态、社会转型以及行业组织在这个过程中,如何能够让他们在保留传统的同时,过渡到一个不被主流边缘的未来。方法主要是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法,在加拿大原住民地区以及中国青藏高原采集信息。可能之后会延伸到南美洲和非洲的原住民地区做更多的对照。
我所研究的现象、方法或地区,在商学院里都是非常的非主流。但是很幸运我所在的 Ivey Business School 可持续商业这个组的强项基本都在这里,并且每一个教授都希望学生遵从内心去选择自己的方向,而不是看市场走向。所以目前的生活是很适合我的。到目前为止,我都需要感谢生命的眷顾。来加拿大之前我只知道 Ivey 是商学院里可持续发展研究非常好的学校,而在这里的这些日子,让我越发觉得之前几年的寻寻觅觅也许就是为了找到这样一个地方,这里的人,他们研究的问题,他们做研究的方法,以及提供的学习成长机会,好像都和我在等待彼此的相遇。
在三个大陆追寻更好的教育工作机会,环游世界之后,我回到了出生长大的青藏高原,探索我们要如何迎接未来。
2
你最焦虑与心思烦躁的生活场景或状态是?
你曾经经历过(或现在还在经历)的让你最焦虑与心思烦躁的生活场景或状态是什么 (或者说有哪些)?你觉得为什么我们常常会陷入烦忧而无法“停下来”呢?我们经常会把生活塞得满满的,是因为什么呢?你觉得自己生活中最大的“不安”来自哪里?又会去向何方呢?
近期而言,比较实际的问题一般都让人焦虑。最大的焦虑可能就是如果发不出好文章,找不到适合的工作咋办?我的方法这么偏,现象这么偏,做好了就很好,做得不好就完全别人不知道你在干嘛。焦虑的问题就是得失心太重了。比如考试很烂、如果被项目组踢走了怎么办?如果文章写不好,不能发怎么办?患得患失。当找到了一个适合自己的学校和方向的时候很满意,而同时,也开始忧虑起来如果做的东西不被认可该怎么办。
这种不安,从生存上讲,是怕自己文章出得慢,找不到自己觉得财务自由的工作(当然这个财务自由更有各的定义)。从生活上讲,是怕自己功力不够可能会进入自己觉得不匹配的学校或机构,面对很多的行政管理之类的琐事。
远期来说,作为一个希望成为学者的人,是怕自己无法真正有所建树,没法完成自己的愿景,去改变世界,哪怕一点点。
但是其实所有的焦虑都来自于期望和执念。想要的越多,也就越烦躁。
明渡在原住民课程期间
3
在你的生活中,你如何给自己“留白”呢?
“留白”两个字对你的人生而言,意味着什么呢?能说说你直观的感受嘛?你会经常给自己的人生“留白”嘛?(比如“间隔年”,一个人的旅行,运动,内观冥想打坐打太极,又比如一些兴趣爱好等等)。请举例分享你最近1-2年里感觉让自己最开心的一次“留白”或一种“留白”方式嘛? 这段人生中的“留白”给你最大的启示与收获是什么?
留白可能就是让自己不要那么执着吧。白不白其实都是自己想出来的,自己说了算的。
这一年半读博士以来最大的收获,可能就是越发的能够去思考现象背后的事实,看到世界的复杂和事情并非非黑即白,也就是这个世界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在灰色区域。因此好像也不会特别去追求填满或留白。
出生在一个年轻时致力支援边疆发展的父亲的家庭,从小间接受到很多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想法的影响,一副书生意气的状态,记得2010年左右的时候,读的还是《大江大海1949》。可是人越是年龄增大,越是觉得这个世界上的名和利都不真实。有很多人,无论是求名利或活在英雄的幻想中,都做过一些伤害自己,伤害别人的事情。在阅读和思考里所获得的对个人自由的相信,以及在脱离了很多世俗束缚之后,发现很多自己在20岁以前认为“必要”的东西,其实都不必要。比如房、车、北京户口这些看起来很“现实”的东西,其实都感觉很不现实,不过是所有人共同编制的梦幻,让所有人都活在他人的期许当中。有朋友说我很“梦幻”,我其实觉得房、车、北京户口这些更“梦幻”。这个过程可以说是自信,有人也可能会说是“出世”。物质和金钱,当然,还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对于这个物质世界,稳定的经济来源是在这个世界安定生活,不被群体抛弃边缘化所不可缺少的。足够的物质和金钱是独立做人的重要前提,但却无法保证内心的安定和快乐,太过执着,反而会让自己被绑架。不过这个只限于个人感受。
留白或不留白都是自己最清楚吧。禅修、旅行、间隔年,如果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被迫或模仿,都是都不再白。房、车、北京户口,如果可以带来生活的平静和安心,也许他们最留白。这也是我们这个时代大多数人都在思考和迷惑的问题吧。我也是其中一员。
4
关于“给人生留白”的倡议?
“从前慢,如今满”,世界各个角落里都充满了“不确定性”与“不安”的阴霾,还有各种我们给自己不断制造的“焦虑”。生活的节奏变得越来越“无奈”,独立的思想被时时刻刻“过载的信息”淹没。今天,如果你还能定期的自主去选择一份“留白”的时光,是人生中一份别样的幸福。关于“给人生留白”这个话题,你最想与其他“创见者”分享的经验与感悟是?
要是时间可以倒回至2013年夏天,我一定会跟自己说:未来3年好好玩啊!
就像之前写到的,从小我们就被很多编制的梦幻所束缚,除了“房、车、北京户口”之外,类似的梦幻还有“事业成功、受人追捧、妻儿美满……”从离开了本科校园去往巴黎读书的那一刻算起,很长时间都有不安,一副认真工作的样子一切为未来的事业押注。现在突然觉得当时的自己太傻太执着了。其实从本科开始,最应该做得事情就是去旅行(如果你喜欢不同的地方和人),去恋爱(找到合适的伴侣难度也非常大)然后分个手(学会这个世界没什么大不了的,要多爱自己一点),去健身(如果你喜欢自己身材好一点),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并且和他们一起成长(不过找到知己可能是这个世界最难的事情之一了),多去看有思想的书…而不是每天看课本,学法语、葡语、搞商业比赛、组织活动,现在想来真是蛮浪费钱和时间的。早知道我会读博士,做田野调查,在异国野外做研究,最需要的就是到处走!了解世界!
可惜时间没有办法重来一遍,人生总是事后会给出“如果当时这样就好了的假设”。只有回头看的时候,自己的路最清楚。
不过我现在也在想,玩完了、走完了、看完了、恋爱完了,还有什么可以让自己觉得有意思呢?
所以其实2013年应该给自己说的话是:人生苦短,不要做自己觉得浪费生命的事情!
年会报名
3月25日下午,我们将邀请5-6位真人秀故事嘉宾来到上海市静安公园八号楼,在年会现场与大家面对面分享、交流、探讨,他们这两年关于“给人生留白”的亲身故事。
无法现场参与的创见者也可以继续关注创见C-sight微信公众号,年会之后,第六集到第十集的分享也将陆续在线上呈现。
如果您对这些创见者的故事/本人感兴趣,或者您对这些问题有自己独特的想法见解想要与我们分享和交流,欢迎点击蓝字了解年会报名或者点击原文报名参加线下年会~
图文 | 明渡、网络
编辑 | 秋实
排版 | 秋实
校对 | 秋实
欢迎与我们一起成为【生活的思想家】!阅读更多创见读书生活笔记,参与创见者俱乐部各类线上线下活动,请点击《创见》微信账号(C-sight)自定义菜 单,您可以了解:为何发起《创见》,发起者,创见者,志愿者;同学慧,石头村,百宝乡,1st JOB,长青树等各类俱乐部活动。也可以阅读《智识文集》《创见文集》《旧文曦思》《传承笔录》等读书生活笔记。点击自定义菜单中【完整目录】更可以查阅 各类历史文章与活动,也可以浏览www.csight.org,网页版的同步更新!欢迎创见者一起分享各类建议或意见到《创见》合作联系邮箱:csight@126.com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创见Cs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