碔砆:从孤独患者到孤独享受者,独处本身就是种留白 |《创见·2018年拾集》VOL.02

前言

《创见》作为荟聚生活思想家的俱乐部,每一年“年会”我们都相约在一起,探讨关于人生的话题,聊聊我们奔放的思考,遇见有趣的灵魂。

过去几年,我们分别讨论了:

–  独立的人格:那些少有人走的路 (2015创见年会主题)

–  the U(Uncertainty) of life:直面人生与事业的不确定性(2016创见年会主题)

–  打开内心的“边界” (Open the Boundary) (2017年年会主题)

每年的年会涵盖

1.  创见者主题分享:

按照以往惯例,创见年会主题探讨也将分成线上和线下两个部分:

3-4月的创见年会主题季,我们的微信上推出2018版【创见-《拾集》】,陆续分享十位创见者关于他们如何直面焦虑的时代,尝试“给人生留白”的故事和感悟。同时在3月25日的年会现场,我们也将邀请5-6位分享者亲临现场,与大家面对面分享、交流、探讨,他们这两年关于“给人生留白”的亲身故事。

2.  年会参与者互动讨论:

每位年会参与者都将分组加入到针对本次主题特别设计的互动讨论中。通过小组分享与互动,嘉宾提问等,对“留白”这个话题进行更深入的探讨交流。

3.  《创见》2017年俱乐部活动情况与成果展示。

碔砆。创见1st JOB二期星星,一个刚毕业两年目前在私募做股票研究员的95前小毛孩,热爱生活,喜欢观察,内心冒险,略带闷骚,有数不清的强迫症但却唯独没有不工作就难受的强迫症。


碔砆本意为似玉之石。取这个精灵名是将自己比喻为一块在探索、塑造自我之路上坚强的石头,期待凿弃掉表面杂质后发现内在的独特,绽放出内在光彩。

1

你会如何形容(比喻)自己平时的工作与生活状态?

请描述一下你所从事的领域(或跨领域)及目前生活的状态。基于这样人生事业背景,你平时每天的生活状态是如何的?可以打个比喻嘛?你感觉这样的生活状态是你在自己主动的选择,还是(部分)被动遇到的呢?这样的生活状态最让你满意与不满意的地方是什么呢?这个生活状态中,最大的幸福感来源自哪里?

作为一个工科“学渣”,大学学的是高分子材料,为什么说是学渣是因为我是一点也不喜欢我的专业,虽然也是以优秀毕业生的身份毕业,但是我也找不到这个专业的任何的兴趣点以及我愿意投入的部分,所以大学的时候我很迷茫,疯狂的在寻找那个未来我愿意投身的行业或是工作。

想象中那应该是我每天工作都很开心,正好能体现我能力的工作(当时甚至不清楚我的能力是什么)。我不怕辛苦但是却怕走错路,我探索过很多职业,也在专家的帮助下做过几次职业规划,但是我仍然不知道我的未来在何方,只是感觉远处有一处地方在发着光,我只有拼命地向着那个方向奔跑,才能看见那处微光是什么。

但是人的意志力是有限的,在使用的过程中会被不断消耗,全力奔跑的过程中,肯定会有迷茫、焦虑、气馁,等到想去进行自我疗愈的时候,却不知道这个自我疗愈的“处方”是什么。

 

毕业后我跟大多数的追梦少年一样渴望着“成功”,渴望得到认可,渴望证明自己“不一样”,虽然我不知道未来在哪里,但是至少我得先保证我的生存,所以我进入了金融行业(一个让我觉得可以赚钱的行业)。

可以说这样的选择是裹挟着这个社会的期待,但更多的是我自己的选择,现在在一家私募公司从事股票研究员的工作。

因为价值投资的理念很吸引我,教会我怎么用长远的眼光看待问题,如何在不确定性中把握确定性去选择未来,去做时间的朋友。

另一方面是因为股票这种投资工具不需要固定时间的投入,如果我学会使用,哪怕以后我找到了人生的使命(那闪烁着的微光)以后换份工作也可以保证我的生存。

但是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

 

没有任何金融背景知识,逻辑分析能力差,信息整合能力差,缺少对行业的全局认知… 几乎这份工作所需的主要能力,我恰好,都没有。

可能别人花1天完成的工作我会需要1天半甚至2天,工作到凌晨2、3点可以说是家常便饭。我需要研究的公司基本上处于不同行业,等于每次都得在短时间内从一个行业小白对这个行业还有公司要了解到七八成。

处在这样的生活节奏与工作难度中,可以说是不幸福的,因为工作几乎占据了我全部的生活。谋生跟生活不一样的,换一副眼镜,世界就会不同。

 

我再重新介绍一下我的生活,我现在从事股票研究员的工作,我接受这是我谋生的手段,我有能力去保证我的生存,这是我生命的首要任务,但是我不会让它成为负担。

我可以接触到各个行业,探究商业的逻辑,摸索这个世界运行的规律,经济学是在人类行动的底层上提供逻辑解释,而投资的本质正是认知的变现。这份工作让我更好地理解世界、理解自己。


除了谋生外我还会做些纯粹为了愉悦自己的事情,来平衡谋生带来的痛苦和烦恼,让自己不会掉入欲望的漩涡。抛掉社会的期许,直面自己的内心,不断关照内心,心也会变得通透和丰盈起来,可以说是有一种柔软的快乐和幸福。

 

2

你最焦虑与心思烦躁的生活场景或状态是? 

你曾经经历过(或现在还在经历)的让你最焦虑与心思烦躁的生活场景或状态是什么 (或者说有哪些)?你觉得为什么我们常常会陷入烦忧而无法“停下来”呢?我们经常会把生活塞得满满的,是因为什么呢?你觉得自己生活中最大的“不安”来自哪里?又会去向何方呢?

互联网本身是一种工具,我们却被工具裹挟。科技是便利了我们的生活,但是却没有教会我们使用科技。科技在我们的身上瓜分了太多的时间,一点一点吞噬着我们的精力。

各种直播、购物、微博,不断地刺激着我们的感官,无法获得一种专注力,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八卦、各种新鲜热点,天天被各种消息刷屏,我们接收到的信息越多,那么处理每条信息的时间就越短。

 

以前的我,会去很多地方,会做很多体验,似乎觉得去过的地方越多,做的事情越多,越知道自己该如何选择,越知道幸福是什么,但是事实却不是这样。

似乎在这个疯狂的时代,我们都被这个商业化的社会单一化了,城市面貌越来越像,生活方式越来越像当我们都成为一种“标准化”的产品,这个社会的运行效率就会越高。

我们也不清楚幸福是什么,却为这种不明不白的幸福在奋斗着,我们对于幸福的定义也被单一化了。我们被整个社会形成的一种贪婪的欲望驱使,发展越来越快,少数人得到了财富,这种不符合真正内心需求的发展,多数人必定会滋生心理疾病。


之前看到一句玩笑话“我们周围的所有东西都在增值,只有我们的人生悄悄贬值”,多么现实而惊悚的玩笑。


世界在前面不断地加速发展,我们在后面紧跟着气喘吁吁,是因为我们选择了跟大家一起跑,因为你自己“孤身奋斗”会让自己不安,怕掉队、怕落后。我们为了适应这同一个时代的氛围,却失去了自己,丢掉了自己的生活,忘记了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每个人生长的土地与养分都不同。


我以前是个很害怕独处的人,一旦自己没事干,一种巨大的焦虑、失落就会席卷上心头,就会找各种事情去填充自己。

后来觉得在跟朋友聚会的时候是很开心,在外面旅行的时候是很兴奋,跟恋人谈恋爱是很甜蜜,在写完一个又一个艰难的报告后来一场酣畅淋漓的庆祝绝对是必需品。

但是那只是片刻的欢愉,因为工作和生活的意义并不是为了寻找满足感,那些只是向外界寻求“刺激”的方式,欢愉过后仍然大部分时间需要跟自己独处。

不断寻求外界的刺激,只是想逃避独处。随之而来的就是空虚、失落甚至迷茫,因为你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因为你知道自己的无力、自己的软弱,面对那个你并不认可、满身是伤的自己,会觉得慌乱,会觉得无措。

似乎缺少一个独属于自己的加油站,不断向外界寻求力量与慰藉,但是不曾想过外界的力量是不持续的、是间接性的。

只有自己给自己储蓄能量,才能在需要的时候为我所用,当我们在独处的时候才能感受到面对的是世界的整体、面对的是万物之源,面对的是宇宙与永恒。

3

在你的生活中,你如何给自己“留白”呢?

“留白”两个字对你的人生而言,意味着什么呢?能说说你直观的感受嘛?你会经常给自己的人生“留白”嘛?(比如“间隔年”,一个人的旅行,运动,内观冥想打坐打太极,又比如一些兴趣爱好等等)。请举例分享你最近1-2年里感觉让自己最开心的一次“留白”或一种“留白”方式嘛? 这段人生中的“留白”给你最大的启示与收获是什么?

留白本是指书画艺术创作中的手段,为使画面协调精美而有意留下相应的空白,留有想像的空间,虚中求实,从而达到“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

对于人生的留白我觉得就是一种独处的能力。人生不是一场马拉松,不是有耐力就能撑到终点。因为所谓的终点或者说使命可能随着岁月的积累在不断地更换和调整。

外面的世界每天都在变化,只有放下喧嚣,在繁忙的的工作中暂时抽离,留出跟自己的独处空间,才能在这个疯狂加速的时代,稳住前行的方向。

去年过年回家,坐在南京开往昆明的高铁上,9个小时的时间,我选择将手机调成静音的状态,插上耳机让音乐把自己浸没。

从南京到昆明的路上有着不同的地貌和风景,我望着一路的风景,欣赏每个车站的不同建筑,欣赏车站和车内形形色色的人,看到很有意思的风景就会随手拍几张,沿途中将自己的压力全部释放。

所有这一切都是自然发生,不强迫自己特别要做什么事,放下包袱,卸下伪装,到达昆明时就会感受到全身心的放松。

如果晚上在家感到“堵塞”,我同样会放出喜欢的音乐,躺在床上;或是阅读一些无用有趣之书;或是就仅仅是那样躺着,让思绪自然飘扬。

我还很喜欢在往返于工作地点的公交上“发呆”,而不是像以前一样会让各种听书、听课覆盖,可能就是这样的“发呆”反而让我想清楚更多事情。

还有洗澡是我最喜欢的放松方式。那种被热水从头浇灌的酣畅,用心体会身上的水流,似乎每一个细胞都被激活,从而获得一种专注的力量。

只有不断地去滋养自己的灵魂,带着丰润的灵魂去生活才会变得心安理得、脚踏实地。外部的生活总是烦乱的,会把生活搅得一团糟,如果没有一个好“胃”,要怎么去消化这周遭的一切?

天天吃山珍美味,胃自然会觉得索然无味;天天被各种新鲜刺激的东西所刺激,自然就缺少对自己、对周遭环境的感知力。

心灵与胃一样,需要去消化和停歇,只有得到充分的消化和缓和之后,获得那种由内而外生发的自然的“饥渴”状态时,才能敏锐地去感知和消化外在周遭的世界。只有把世界看得更清楚以后,才会对这个世界爱得更深。

庄子说“虚室生白,吉祥止止”,意思是空的房间才显得敞亮,如果房间塞满了东西,有光亮也透不出来,只有清除了杂物,把蒙蔽心灵的尘埃扫空,那么心中就会充满阳光。

这种暂时抽离的留白,也是有科学依据的,之前看过一门网课《Learning how to learn》中有介绍,我们的大脑有两种重要的思维状态,一种是集中思维(Focus Mode),另一种是发散思维(Diffuse Mode)。

集中思维是在解决某些具象具体的问题时会使用到的学习模式,一般解决的问题是我们可以通过联想、类比等方式来解决,就像是一种“范式”记录在大脑里。

但是如果想学习抽象的新知识,就需要思绪飘扬,发挥创造力,那就需要用到发散思维。

留白就是让我们的大脑处于闲置的状态,不专注于解决问题,而进入到一种“默认模式网络(default mode network)”。

在这种模式里,我们就会重新发掘过去的记忆,然后把不同的想法连接起来。不仅能够让我们获得意外的灵感,还能够让我们获得更强的自我意识,更好地与自己相处。

当然冥想、打坐的方式很好,我也尝试过,但是只有真正找到自己舒服的状态,自己愿意坚持的方式,自己跟自己连接的方式,自己倾听自己心声的方式,才会自己跟自己有内心的交流。不要为了留白而留白。

4

关于“给人生留白”的倡议?

“从前慢,如今满”,世界各个角落里都充满了“不确定性”与“不安”的阴霾,还有各种我们给自己不断制造的“焦虑”。生活的节奏变得越来越“无奈”,独立的思想被时时刻刻“过载的信息”淹没。今天,如果你还能定期的自主去选择一份“留白”的时光,是人生中一份别样的幸福。关于“给人生留白”这个话题,你最想与其他“创见者”分享的经验与感悟是?

留白,或者说与自己独处很重要,但是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每个人适合的方式也不同,不用执着于让自己突然变得很“慢”,突然一下子什么也不做。

慢和快就跟大和小一样,总有一个参考标准才知道是不是快或者慢,是不是大或者小,这个标准取决于你自己。

并不一定每个人都需要留白,但是如果感觉无法掌控自己的生活、将生活塞满却无法获得幸福,没法跟自己待在一起,而是选择用各种活动、聚会、各种“刺激”的事情来填充,或许留白是一种好的选择。

我们常常为了逃避痛苦,会回避自己真正的感觉。想要控制外界,去控制别人对你的态度,但是真正的问题所在还是在自己内心。

内心那个受伤的小孩一直存在于你的心里,但是你却将注意力都转向了外界而对它疏于关照。很多情感就像暗流一样隐藏在心中,如果不被看见那么将永远隐藏在心中。只有被看见了,被自己疏通了,才会被治愈。

那些因为恐惧不安被隐藏在心里的情感,不应该被控制,而应该被看见。

当一次次的努力没有得到回报而挫败的时候,如果是我们预先抱有的期待本身是合理的,那就去体会那种挫败感;当我们用力地证明自己的时候,是因为觉得自己没有价值,那就去体会这种无价值感;当我们觉得寂寞难以释怀的时候,是我们没有学会跟自己相处,那就去体会这种无聊感。

只有不断被看见、被体验、被清理,才有更大的能量去承受生活带给你的压力。你可以享受热闹、享受独处、享受充实、享受寂寞,能在这热闹与孤独、充实与寂寞之间转换自如,就是一种自由。

与自己呆在一起刚开始是非常痛苦的。因为刚开始会有一种巨大的空虚、无价值感袭来,会有恐惧还有担心。这个时候一定会想要去找寻一些东西去代替这种不安,去转移注意力。

说实话我们可能真正无法完全战胜这些情绪的波澜,但是我们可以不断修炼,不断去寻找适合自己的留白方式,可以是一个人看书、一个人运动、一个人练字……

让自己跟自己待在一起,慢慢放下对外界的诉求,去寻找真正跟自己联结的方式,并且是你喜欢且愿意坚持的方式。如果你挺过去了,就会获得一种别样的快乐。

固有的行为模式就像是一辆高速行驶的车,想去改变这种模式,就像是使这辆高速行驶的车改变原有的方向逆向行驶。旧有模式的改变,是需要很长的时间的,所以不要急,慢慢来。

音乐有了休止符才能共鸣,生活好比巨大的画板,只有退后一步站定,才是看清画板更为清楚的途径。

祝愿所有看到这篇文章的人,都能享受到深夜回到家的安静、半夜躺在床上的踏实,这才是生活。

年会报名

3月25日下午,我们将邀请5-6位真人秀故事嘉宾来到上海市静安公园八号楼,在年会现场与大家面对面分享、交流、探讨,他们这两年关于“给人生留白”的亲身故事。

无法现场参与的创见者也可以继续关注创见C-sight微信公众号,年会之后,第六集到第十集的分享也将陆续在线上呈现。

如果您对这些创见者的故事/本人感兴趣,或者您对这些问题有自己独特的想法见解想要与我们分享和交流,欢迎点击后方蓝字了解年会报名或者点击文末的“阅读原文”报名参加线下年会~


延伸阅读:

明渡:走过浮躁浮华,“无聊处”助我走入“专注” |《创见·2018年拾集》VOL.01


图文 | 碔砆、网络

编辑 | 毛毛

排版 | 毛毛

校对 | 毛毛


欢迎与我们一起成为【生活的思想家】!阅读更多创见读书生活笔记,参与创见者俱乐部各类线上线下活动,请点击《创见》微信账号(C-sight)自定义菜 单,您可以了解:为何发起《创见》,发起者,创见者,志愿者;同学慧,石头村,百宝乡,1st JOB,长青树等各类俱乐部活动。也可以阅读《智识文集》《创见文集》《旧文曦思》《传承笔录》等读书生活笔记。点击自定义菜单中【完整目录】更可以查阅 各类历史文章与活动,也可以浏览www.csight.org,网页版的同步更新!欢迎创见者一起分享各类建议或意见到《创见》合作联系邮箱:csight@126.com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创见Csight

发表评论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徽标

您正在使用您的 WordPress.com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Facebook photo

您正在使用您的 Facebook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