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lver:不惧过往,不畏将来,活在当下 |《创见·2018年拾集》VOL.03

前言

《创见》作为荟聚生活思想家的俱乐部,每一年“年会”我们都相约在一起,探讨关于人生的话题,聊聊我们奔放的思考,遇见有趣的灵魂。

过去几年,我们分别讨论了:

–  独立的人格:那些少有人走的路 (2015创见年会主题)

–  the U(Uncertainty) of life:直面人生与事业的不确定性(2016创见年会主题)

–  打开内心的“边界” (Open the Boundary)(2017年年会主题)


每年的年会涵盖

1.  创见者主题分享:

按照以往惯例,创见年会主题探讨也将分成线上和线下两个部分:

3-4月的创见年会主题季,我们的微信上推出2018版【创见-《拾集》】,陆续分享十位创见者关于他们如何直面焦虑的时代,尝试“给人生留白”的故事和感悟。同时在3月25日的年会现场,我们也将邀请5-6位分享者亲临现场,与大家面对面分享、交流、探讨,他们这两年关于“给人生留白”的亲身故事。

2.  年会参与者互动讨论:

每位年会参与者都将分组加入到针对本次主题特别设计的互动讨论中。通过小组分享与互动,嘉宾提问等,对“留白”这个话题进行更深入的探讨交流。

3. 《创见》2017年俱乐部活动情况与成果展示。

Silver @ Orang:一个在异乡带着三娃的70后水瓶麻麻。生性浪漫无羁,固执地走着不寻常的人生旅途,所以虽然书读得不多,故事却不乏精彩。人生过半,珍惜每一个当下。

1

你会如何形容(比喻)自己平时的工作与生活状态?

请描述一下你所从事的领域(或跨领域)及目前生活的状态。基于这样人生事业背景,你平时每天的生活状态是如何的?可以打个比喻嘛?你感觉这样的生活状态是你在自己主动的选择,还是(部分)被动遇到的呢?这样的生活状态最让你满意与不满意的地方是什么呢?这个生活状态中,最大的幸福感来源自哪里?


在异乡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你是做什么工作的?哈哈,这是一份既令人羡慕永远不会有失业风险的,又是令人捉急的没有收入的7*24的全职岗位:三个娃的妈妈,两个是正处于青春期困惑的兄妹俩,和一个正开始探索世界的三岁妹妹。

 

对了还有一个特定的背景,就是我和孩子们远在加州阳光下的山鸡村,所以我是身兼司机、厨师、保洁阿姨等各种角色的光杆司令。不得不承认,能生活在被互联网侵蚀的魔都是一件极其幸福的事儿,手指动一动各种便利随之即来,手机揣在兜里出门就是各种愉快的体验。

 

可惜在这个发达国家的村里,还是保留着许多传统的生活方式,出门自己开车,Apple Pay or PayPal 最多30%的地方能使用,大额支付还是写支票最省事,网购的速度可以让人忘记订了啥。

 

遇到很多在美国的陪读妈妈都会有这样的反问:放弃国内极其便利舒适的生活、工作或事业,甚至极其丰富的社会资源,陪着孩子跑这个大农村来干嘛呢?

 

的确有妈妈也每天倒数着回国的日子。度假和生活完全是两码子事儿,所以当把家远渡重洋搬到这个世界第一强国开始,会遇到种种的不适、困惑、猜疑。当初来度假时的各种美好瞬间消失了,只是抬下头,蓝蓝的天空和皑皑的白云依然在那儿,呼吸还是顺畅无疑的…

 

我的朋友圈时不时会Po《一个妈拖着三个娃在异乡的生活》的系列帖子,记得有一次朋友给我留过言:三十年前去美国是留洋,现在去美国是流放,你这是怎么想呢?呵呵…对,这是我的选择,绝对不是享受了一个summer vacation后的冲动决定。幸运的是我有了家人百分百的支持,因为这个决定并不是单纯的陪孩子读书。

Silver 去女儿的 preschool给当地的小朋友讲解中国传统节日春节

不幸的是 I am a cancer surviver。我在完成了手术、放疗、化疗将近十个月痛苦治疗后的第十天,顶着还没有头发的光头和孩子们把家搬到了美国,开始了我的 brand new life.

 

现在每天六点起床,准备早餐,七点开始陆续送三个娃去学校,九点左右去健身中心上课或者游泳;中午到家健康三明治午餐,练习毛笔字,收发学校邮件,处理账单,整理家务,超市买菜等都是每周定时间完成;下午二点开始晚餐的准备工作(PS:我在国内除了早餐,平时很少下厨,现在厨艺开挂,并且没有浪费,成本控制,健康营养两不误),三点开始出门把孩子陆续接回来。路上我们会去哪儿晃悠一下,或者看看老大打球,六点准时晚餐,八点半熄灯睡觉。

生活极其规律有效,在大多数人眼中这没有下午茶,没有血拼、宵夜、恩爱秀的是生活么?恩,显然与魔都是天地之别,没有了太多的社交,连刷微信的时间都很有限。在这个朋友圈满是鸡血、鸡汤、美食、恩爱、翻白眼的时代,这样的活法说的难听是逃避(SB),说得好听是换种生活方式。

 

从2002年开始我的人生就一直经历着各种戏剧性的跌宕起伏。婚姻、事业、家人、孩子……各种精彩撕心桥段在我身上都血淋淋地上演过,在心底烙下了永远的印记。累着、紧绷着、焦虑着、惶恐着,甚至有过离开这个世界的念头。


Cancer是对我来说是一个警醒,它让我明白了真正扰乱我内心的是什么。让我珍惜当下每天健康地醒来,在跑步机上make the greatest all out ,在游泳池里看着自己在阳光下反射在水面上的倒影,和孩子们粘在一起聊聊漂亮的女生、八卦明星、严肃GPA、听听Mia 的stroy time……


不惧过往,不畏将来,活在当下。

2

你最焦虑与心思烦躁的生活场景或状态是? 

你曾经经历过(或现在还在经历)的让你最焦虑与心思烦躁的生活场景或状态是什么 (或者说有哪些)?你觉得为什么我们常常会陷入烦忧而无法“停下来”呢?我们经常会把生活塞得满满的,是因为什么呢?你觉得自己生活中最大的“不安”来自哪里?又会去向何方呢?


其实在过往的十几年里我一直处在不安惶恐、极度焦虑的状态中。记得有将近半年的时间里我每周把自己灌醉两到三次才入睡,有两年多的时间我满脸痘痘,每天生活作息极其不规律。


因为那时我自己创业、扩张、离异带着孩子,整个生活的架构、家庭关系、孩子的教育、同行竞争都在胶着挣扎中蹒跚迈步。

 

每天醒来抑或入睡都是充满着生意模式的更新、企业更有效管理、孩子学习成绩提高等自认为会立即影响家庭的生存问题。很想克制自己不去思考,给自己一个喘息的机会,淡定些再淡定些。但所处的环境下,一个声音总在耳边围绕着:今天不去奋斗,明天就会被淘汰。所以我不停扩张,直至被同行打压陷害到最终破产。

 

孩子的学习压力是另一个让我痛苦不堪的问题。来自学校以及家长们各种舆论下的补习和兴趣班,让一直崇尚个性化教育自由发展的我觉得自己的观念是bullshit. 如果没有补过奥数、英皇没有考级、7年级没有开始补托福,这些都是将来无法到社会上参与竞争的。

 

反思下这些过往,赤裸裸的大环境让我很窒息,也无力反抗,甚至连自己都没有好好地思考自己想要的生活究竟是什么?在那个当下,什么是最适合家庭、最适合孩子的生活?

3

在你的生活中,你如何给自己“留白”呢?

“留白”两个字对你的人生而言,意味着什么呢?能说说你直观的感受嘛?你会经常给自己的人生“留白”嘛?(比如“间隔年”,一个人的旅行,运动,内观冥想打坐打太极,又比如一些兴趣爱好等等)。请举例分享你最近1-2年里感觉让自己最开心的一次“留白”或一种“留白”方式嘛? 这段人生中的“留白”给你最大的启示与收获是什么?


从去年九月底来到美国,应该就是我给自己人生的一个大留白吧。因为之前亏欠自己的留白机会太少了,或者说我真的不够爱自己,只是一味地在追赶着所谓时代的速度,却遗忘了每个人内在心灵的渴望。

 

在村里你会发现安静得出奇,人少车多,却听不到轰隆轰的热闹。天还没亮,学校各类队伍都开始了各项训练,裹着毯子看着露天泳池里的孩子们,感受到了这个教育体制下人们是这样来培养孩子的坚韧与勇敢的。

 

在与孩子们的顾问或老师面谈几次后,他们不约而同地提到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基因,他们都有的不同未来。这些让我再次反思自己曾经对孩子的苛刻。为何不能够让孩子也慢下来,让时间、让生活本身来引导孩子们去探索充满未知的明天呢?

 

在这个很难听到吵架、投诉、不耐烦、效率低下的村里,生活节奏自然地慢了下来,让自己有时间望着蓝天,看着院子里来吵吵架的蜂鸟,享受每一次认真的呼吸。健身、做饭、练字成了我现在大留白中的小确幸。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珍惜当下内心的这一刻才最真实。

4

关于“给人生留白”的倡议?

“从前慢,如今满”,世界各个角落里都充满了“不确定性”与“不安”的阴霾,还有各种我们给自己不断制造的“焦虑”。生活的节奏变得越来越“无奈”,独立的思想被时时刻刻“过载的信息”淹没。今天,如果你还能定期的自主去选择一份“留白”的时光,是人生中一份别样的幸福。关于“给人生留白”这个话题,你最想与其他“创见者”分享的经验与感悟是?

我把留白也理解为和自己独处,和内心对话的一种行为表达。只有张弛有度,收放自如,人生路才能走得更有趣笃定。望着阴霾的天空,耳边吹着初春的瑟瑟寒风,再次回到魔都忙碌的街头的我有些许的不适应。坐在久违的白鸟咖啡,来舒缓下刚才在医院里的些许紧张情绪。收到Cherry发来的微信,提到这个问题。其实身边不乏经历着各种困境的女性朋友来找我吐槽,的确生活对每个人来说都不是件容易的事儿。别绷着心太紧,别逼得自己太急,多多爱自己一些。

延伸阅读:

年会报名

3月25日下午,我们将邀请5-6位真人秀故事嘉宾来到上海市静安公园八号楼,在年会现场与大家面对面分享、交流、探讨,他们这两年关于“给人生留白”的亲身故事。


无法现场参与的创见者也可以继续关注创见C-sight微信公众号,年会之后,第六集到第十集的分享也将陆续在线上呈现。


如果您对这些创见者的故事/本人感兴趣,或者您对这些问题有自己独特的想法见解想要与我们分享和交流,欢迎点击后方蓝字了解年会报名或者点击文末的“阅读原文”报名参加线下年会~


图文 | Silver

编辑 | 毛毛

排版 | 毛毛

校对 | 毛毛


欢迎与我们一起成为【生活的思想家】!阅读更多创见读书生活笔记,参与创见者俱乐部各类线上线下活动,请点击《创见》微信账号(C-sight)自定义菜 单,您可以了解:为何发起《创见》,发起者,创见者,志愿者;同学慧,石头村,百宝乡,1st JOB,长青树等各类俱乐部活动。也可以阅读《智识文集》《创见文集》《旧文曦思》《传承笔录》等读书生活笔记。点击自定义菜单中【完整目录】更可以查阅 各类历史文章与活动,也可以浏览www.csight.org,网页版的同步更新!欢迎创见者一起分享各类建议或意见到《创见》合作联系邮箱:csight@126.com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创见Csight

发表评论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徽标

您正在使用您的 WordPress.com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Facebook photo

您正在使用您的 Facebook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