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花:领悟舍得,学做减法- 给人生“留白” |《创见·2018年拾集》VOL.05

前言

我是小花(黛正),可能大家会诧异今年的《拾集》里竟然出现了我。或许这也算意料之外,但情理之中吧。2017年会后就定了今年的主题,并提前约了几位分享嘉宾,与“留白”话题有缘的嘉宾其实可能是最难“留白”的人。这个春天,果然也应验了约请时的直觉,大家都太忙了,忙得无法安静下来“落笔”梳理、反思关于自己生活的点滴。于是,这个“我自己挖的坑”,只好自己“填了”。其实,更多的想法是,因为今年的年会期间我不在魔都,远在枫叶国,无法当面见到大家。几乎每位我邀请参与年会的创见者及伙伴们都会询问是否在会场能见到我,感谢大家想念。也由此更让我觉得有必要与大家“分享”关于我的“留白”,正所谓“见字如面”,以表达我对大家的惦念!


《创见》作为荟聚生活思想家的俱乐部,每一年“年会”我们都相约在一起,探讨关于人生的话题,聊聊我们奔放的思考,遇见有趣的灵魂。

过去几年,我们分别讨论了:

–  独立的人格:那些少有人走的路 (2015创见年会主题)

–  the U(Uncertainty) of life:直面人生与事业的不确定性(2016创见年会主题)

–  打开内心的“边界” (Open the Boundary) (2017年年会主题)


每年的年会涵盖

1.  创见者主题分享:

按照以往惯例,创见年会主题探讨也将分成线上和线下两个部分:

3-4月的创见年会主题季,我们的微信上推出2018版【创见-《拾集》】,陆续分享十位创见者关于他们如何直面焦虑的时代,尝试“给人生留白”的故事和感悟。同时在3月25日的年会现场,我们也将邀请5-6位分享者亲临现场,与大家面对面分享、交流、探讨,他们这两年关于“给人生留白”的亲身故事。

2.  年会参与者互动讨论:

每位年会参与者都将分组加入到针对本次主题特别设计的互动讨论中。通过小组分享与互动,嘉宾提问等,对“留白”这个话题进行更深入的探讨交流。

3.  《创见》2017年俱乐部活动情况与成果展示。

小花:一个不小心写了“独立的人格,自由的灵魂,奔放的思想”,而发起了《创见》这个爱“裸烹”与“慢炖”的独特社群的大女生,一个写《创见文集》老是絮絮叨叨的家伙,一个把“燃灯”当成最幸福志向的女宝妈妈。人生,因为可以有爱有梦,追求美好,常发灵感,助人成长,而安享福慧!



1

你会如何形容(比喻)自己平时的工作与生活状态?

请描述一下你所从事的领域(或跨领域)及目前生活的状态。基于这样人生事业背景,你平时每天的生活状态是如何的?可以打个比喻嘛?你感觉这样的生活状态是你在自己主动的选择,还是(部分)被动遇到的呢?这样的生活状态最让你满意与不满意的地方是什么呢?这个生活状态中,最大的幸福感来源自哪里?


综合来看,我算是一个比较专心,又跨界幅度相对较大的人吧。


大学毕业最初的十五年,都在广告营销行业,其中七年专注做好CIC,中国第一家社会化媒体研究与咨询机构。大学班主任当时说,我算是营销系毕业一直在大营销领域专注的人,把广告、零售与渠道、市场研究、营销战略咨询、互联网营销、营销组织规划等等都折腾了一圈,能告慰菲利普·科特勒爷爷写的《营销管理》教科书了。



但其实过去十年里,我一直重叠在做两方面的事情,一个是创业创新,一个是人才培育。因为从CIC开始,我就步入了创业者的思维,崇尚企业家精神,直至今日。也是从CIC开始,我把企业办成了“大学”,然后每个我打理或指导的组织,无论 CIC及之后的“嘴角”,还是梦想课程研究院,有为图书馆,还是我们的《创见》社群,到如今在加拿大的《创见》工作室,都蕴含着一种“大学”的独特文化。希望业务之外,能同时给青年人们补充一些必要的底层素养与有爱有担当的精气神。


与《创见》发起同步,我下决心把后半生交给“终身学习者的教育” 这个课题,投身到于素养教育与教育创新相关的各跨界领域中。 我如今的状态可以类比“自由职业者”吧,之前《创见文集》也专门写过关于“自由职业者的生活”,并多次谈过关于这种工作状态中,“自律”的必要性。

CIC做了7年,2014年算是个间隔年吧,我也写过关于第二个间隔年的感悟,而如今我处于新的“七年”之中,正好会是女儿读初中高中青春岁月的“七年”。 很多人也说“留白”可以是一个小时的冥想,一个下午的读书,一个星期的旅游,乃至一个间隔年。而我与菡萏说:对我而言,这会是一段七年的“留白”!


这份人生的“留白”,是我主动的选择。记得2014年夏天,误了飞机,我深夜才抵达美国的大学城,害得美国导师很晚到机场接我到宾州州立大学的宾馆,那时我一边第二次创业,一边忙着博士学习,整个人都被塞得超级满。我印象特别深的是,走过古雅的宾馆大堂,打开房间的门,放下行李,我对自己说的第一句话是“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于是我选择退出了当时第二次创业的嘴角公司。于是,2014年9月10日,《创见》启航了。


如今,《创见》第四个年会就要呈现在大家面前,我内心充满了幸福感。

发起《创见》,也伴随着我自己对“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的理解,当一个“燃灯者”是我最幸福的使命。所以这几年来,沉浸在这份看见生命共同成长的喜悦中,感觉特别幸福!特别要感谢一路同行的创见者们,让我的人生变得这么有意思且有意义。



2

你最焦虑与心思烦躁的生活场景或状态是? 

你曾经经历过(或现在还在经历)的让你最焦虑与心思烦躁的生活场景或状态是什么 (或者说有哪些)?你觉得为什么我们常常会陷入烦忧而无法“停下来”呢?我们经常会把生活塞得满满的,是因为什么呢?你觉得自己生活中最大的“不安”来自哪里?又会去向何方呢?


做CIC的时候,最大的焦虑是“网络上每天的信息”,试想一下,每次要与对方企业的CEO或营销VP对话,还得给人提咨询意见,势必要快速掌握那时候BBS,微博上最新的话题,互联网发展趋势,还有这个企业在互联网上各渠道整体口碑的状况。每去一个这样的会晤,就要快速吸收学习各类资讯,装到脑子里,这样现场才能秀出来“高逼格”。其实“焦虑”本身也是兴奋剂,不是都负面的,也有积极的作用。比如这段时期的训练与之前读书考试前冲刺一样,培养了我的“阶段性突击记忆能力”,当然还有就是增强了我的信息检索能力。如今要见个专家企业家名流政要,拜访一个企业或公益组织,事先通过网络快速了解人物与机构背景变得手到擒来。每当与人见面,自己有良好的沟通准备,谈各类合作都比较顺畅一些,内心也会踏实些,也算一个好习惯吧,但却是被“焦虑”逼出来的。


读博的时候,最大的焦虑是“别人家的研究”。之前专门写过《在中国读博士》的文章,讲了国内博士生的生活与事业的很多局限性。这里博士生培养还是很初级阶段的,入门很少有“专业指引”,都是各种抓瞎,然后得自己去到处撞墙。坐在各种学术汇报会里,你听着别人严谨的研究设计,清晰的分析思路,简明入理的学术写作,对自己研究那种自信与热爱,实在会很容易对“别人家的研究”生出各类羡慕嫉妒恨,一边感觉自己的研究题目可能不够impactful, 一边觉得自己研究进度太慢了。在“唯A类发表才是硬通货“的学术界,从研究子领域到研究方法论还有各种派系林立,很容易迷失自己的方向,而无所适从。所以,读博“活下来”,势必是对自我认知的一场经久考验,你究竟坚持什么,相信什么,是否一个别人都认为无用且发表不到好期刊但自己爱的研究,你还会坚持呢?学者很多也是“投资者”,倾向于投市场喜欢的、有影响力的“爆款”话题,如果研究者只是尊崇内心的美好与热诚,往往面对的是现实的残酷。


我最终选择对抗这份焦虑的方式是“舍得”,事物都是得失兼具的,只有放弃一些利益诉求,才能得到另外一面。于是我不再想做研究也要成名成家当一派宗师,放下“好胜心”,而仅选择做自己觉得有用的喜欢的研究,因为后者才是我当初读博的“初心”。无论是整理《全球与中国的社会创业运动》,还是去年完成的新书《社会价值共创6步行动法则》,都是出于这样的自我认同。作为商业与学术的跨界者,我比很多学者更了解企业家经理人的需求,希望自己的理论更加“知行合一”,能帮助企业踏实地走在前沿实践上。尤其针对很多学者因为缺乏前沿实践经历,还没有意识到要整理的理论与问题,比如“社会创业者的自我身份认同”与“社会价值共创的领导力”研究等。有时候“焦虑”来自于自己的某种欲望,索性把这部分“过度的”欲望“切割”了,也就太平了。比如,肺部有一块长期囊肿,感染到其他部位,索性把这部分“切除了”,那么至少肺部其他部分可以安然健全,而不是总要被感染发炎咳嗽不停了。人生总是有舍,才有得,很多时候太满了,或许只是想要的太多了,没有时间与精力留出来去分析“哪些其实可以断舍离”罢了。



做自由职业者的最近几年,最大的焦虑是“做减法”。人拥有了可以自我规划自己事业与生活的机会,“打开了内心的边界”,但这种“自由”其实是另一种更容易被各种事情拉扯的“无边线”,管理不善,反而就会造成没空享受读书的好时光了。2015年秋开始,除了博士研究与价值共创项目,《创见》与有为,还开始参与真爱梦想基金会的一些管理顾问工作,那时候就戏称自己是“同时领导10个项目”,三头六臂的“8核小花”。直到去年秋天到加拿大,《创见》的馒头星星在有为图书馆吃着青蟹小海鲜喝茶聊我的时候,还给我安了“腰以上都是脑袋”的绰号,笑我脑子思考太发达,运动健身不积极,动手能力欠佳。为了响应大家的劝诫,我朋友圈开始“晒”起来了自制美食与散步心得了,哈哈,做菜运动我曾经都是能手啦,得恢复功能。

因为我还有很“青春”的好奇心,过去整7个月里,到了一个新世界,当地的政治经济社会人文各种都想去碰碰挖挖,搞得跟“人类学”研究一样,把自己排得满满的。做了各种“猎奇”,很快结交了这里的闺蜜与好友,《创见》工作室的小房间还没布置好,就已经收了好多位学生,开始堆越来越多书的家里自然变成了“辅导室”。但自己却常常又忙得没有时间享受“一杯茶,一本书,晒晒太阳”的“留白”好时光。比如,最近3周里,我处于没有停歇的忙碌中,然后身心就感觉“不对头”了,到了这个周末更是感觉很累,想到要写“留白”这篇文章时,更觉得要好好给自己放个假。幸好“自律”帮助了我不会因为项目多客户多而太焦虑,而“写日记”不断反思整理,会帮助我看到一些不太好的“苗头”,然后认真地坐下来,给自己“做减法”。

3

在你的生活中,你如何给自己“留白”呢?

“留白”两个字对你的人生而言,意味着什么呢?能说说你直观的感受嘛?你会经常给自己的人生“留白”嘛?(比如“间隔年”,一个人的旅行,运动,内观冥想打坐打太极,又比如一些兴趣爱好等等)。请举例分享你最近1-2年里感觉让自己最开心的一次“留白”或一种“留白”方式嘛? 这段人生中的“留白”给你最大的启示与收获是什么?


刚提到最近20天忙得没缝隙的事情。这两天我给自己的生活多按了几下“暂停键”。


前夜,一边自斟自饮半瓶红酒,一边补完了《芳华》,流泪感动抒发一把情绪。之前补《十三邀》也是,一些有意思的电影或纪录片类似“甜点”,有时候可以边看边笑,有时候可以边看边哭。其实每个人都需要“情绪抒发”,可惜我们那个时代的中国教育课程规划里面没有“心理健康”与“情绪管理”课程,让大家总是藏得太多情绪,积累成疾。有时间大哭,有时间大笑,都是很正常的“心理健康管理”运动。我们应该让自己的情绪经常有合适的出口,抱持与接纳自己的感受。



昨天下午又终于捧起了没有读完的一本关于华人女性来加拿大当农场主的书,看看她走访各类农场主与当地人的故事。读书总是我最惬意放松的时光,但这些年来,还是没有很好地“做减法”来换回这份必要的“留白”。之前写到2014年起步的“七年”规划,那时候我加了一个好习惯,就是把“与好朋友见面”放到与“各类项目”同等的重要性里。举个例子,现在如果我与好友约了下周、下个月或者好几个月之后要见面,我都会在记事本上填上备注,到了时候就会约朋友一起喝茶聊天。把这个当成与所有客户或项目会议一样的重要“约会”。在CIC的7年,我总是会因为忙,而把见朋友的优先级放到“管理公司上下各类事情”之后,造成我差点“过劳死”的状态(当然,坏事总有好处,就是有了“濒死体验”的升华)。这四年来,这个“定期会好友也同样重要” 的好习惯,让我收获了很多友谊,快乐幸福了很多。而如今,面对枫叶国与未来自己在中国与加拿大两地奔波的“各种不确定性”,我最近的反思还是要继续“做减法”,要专门留出自己的“读书日”来,倒逼自己把不必要的项目减掉。经常梳理面前的各类事宜,源于自己的“初心”来排优先级。



当然,我的方法并不是所有人都适用,得首先观察了解自己的习惯习性,做到有“自知之明”才好。比如,我这几年试验下来,发现好好休息(比如大睡一觉,或者留一天发呆日)之后效率要高很多倍。举个经常发生的例子,本来5天里,自己状态不好,拖拖拉拉感觉5天都做不完,于是索性拿出一天睡觉、发呆、刷剧、大吃大喝或者发傻之类大肆“浪费”一把时间的,把身心中的郁结都排遣掉,然后第二天马上效率就高了,2-3天就把5天的工作量都完成了,还能继续再多出一天可以自由安排。有了这样的自己“精力管理”方面的经验,我就越来越敢大胆“修整”,而不怕赶不上了。


因为了解自己并不是个精力能量很持续稳定的人,女生嘛,总是感性一点,所以,我的处理方式就是,精力能量状态好的时候,尽量抓紧多完成事项,而状态不好的时候不要勉强自己,索性睡觉发傻。也因为这个,最近两年敢对人说No了,而且敢直接了当的承认自己确实精力有限,有时候会身心状况不好,需要“换个时间见面”。


理解了车辆要定期去4S店保养的原理,也就理解了为何保养完之后看着擦洗如新的车辆感觉其性能又潜力无穷了。比如,昨天好好睡了许久的觉,看了一会儿与各项目无关的故事书,与朋友聊了天抒发感想,今早起床后开始写这篇“留白”感想,就能3个多小时里,把字码完。


又写了个“长篇”,菡萏主编要说我啰嗦了。



4

关于“给人生留白”的倡议?

“从前慢,如今满”,世界各个角落里都充满了“不确定性”与“不安”的阴霾,还有各种我们给自己不断制造的“焦虑”。生活的节奏变得越来越“无奈”,独立的思想被时时刻刻“过载的信息”淹没。今天,如果你还能定期的自主去选择一份“留白”的时光,是人生中一份别样的幸福。关于“给人生留白”这个话题,你最想与其他“创见者”分享的经验与感悟是?


回到关于“如何抵抗焦虑”的话题,其实之前的四篇《拾集》嘉宾分享,大家读了后已经会有好多启发了,我就按这四年来《创见》年会主题的线索来写点倡议,权当给自己絮絮叨叨的文字一个总结吧。


2015

独立的人格:那些少有人走的路

首先是“自知之明”,正如《大学》篇的核心“七证”(知、止、定、静、安、虑、得)最首要的就是“知”,真正花时间精力去了解自己是谁,自己如何长大的,自己的个性特性,工作与学习的习惯,数数自己的各种必要与不必要的欲望,自己内心深处的渴望,然后才能“看见自己”,明确人生各类取舍。拥有独立的人格,良好的自我认知,是根除焦虑的基石。


2016

the U(Uncertainty) of life:直面人生与事业的不确定性

其次,理解悦纳这个多元复杂的世界的“不确定性”,理解我们所无法完全掌控的外部世界,并学会接纳这个现实。我们总是想“抓”,“怕错过”,西方科学的实证主义让我们感觉一切都是可以尝试去验证的,总有一天会“可知的”。对比东方的人生智慧,无论是儒家提倡的“中庸”,“道家”勾勒的“阴阳”,佛法论述的“空”,都是对“不确定性”的领悟。韦伯生前就预言了知识与信仰的矛盾将不可调和。接纳人生有很多是“无法抓住”的,而投入更多对自身可体验的“美好”的关注,其实可以多出很多幸福感来。



2017

打开内心的“边界” (Open the Boundary)

再次,当我们不再仅仅向外探索,要抓牢各种外部支持,而花些心思向内建设自己的内在“精神家园”,那么你的一番武术除了拳法剑术,才真正有了“内功心法”护体。打开“内心”的边界,不断通过走出内心的舒适圈,实现“知行合一”的自我突破,来使得自己的“武功”进化与迭代发展,练着练着就容易做事做人都“心神安定”了。


2018

给人生“留白”

然而,人的成长本身也有“弹性”,适当的“留白”, 比如定期的排遣自己内心的各种情绪,坚持一些运动排遣身体的不舒展,成长与自我突破上往往会事半功倍。武打小说不也经常写师傅要闭关修行一段时间,给徒弟们惹祸、放风、谈恋爱的机会吗?我们也得给自己留一点专门用来“发呆”的时空。能够“发呆”,“清空一下头脑里的缓冲”也是生活中一种独特的享受与特权!


祝福所有创见者与伙伴们享受2018的《创见》年会相聚,一起迎来有美好“留白”时光的另一个春天!


延伸阅读:



年会报名


3月25日下午,我们将邀请5-6位真人秀故事嘉宾来到上海市静安公园八号楼,在年会现场与大家面对面分享、交流、探讨,他们这两年关于“给人生留白”的亲身故事。


无法现场参与的创见者也可以继续关注创见C-sight微信公众号,年会之后,第六集到第十集的分享也将陆续在线上呈现。


如果您对这些创见者的故事/本人感兴趣,或者您对这些问题有自己独特的想法见解想要与我们分享和交流,欢迎点击蓝字了解年会报名或者点击原文报名参加线下年会~


图文 | 小花

编辑 | 秋实

排版 | 秋实

校对 | 秋实


欢迎与我们一起成为【生活的思想家】!阅读更多创见读书生活笔记,参与创见者俱乐部各类线上线下活动,请点击《创见》微信账号(C-sight)自定义菜 单,您可以了解:为何发起《创见》,发起者,创见者,志愿者;同学慧,石头村,百宝乡,1st JOB,长青树等各类俱乐部活动。也可以阅读《智识文集》《创见文集》《旧文曦思》《传承笔录》等读书生活笔记。点击自定义菜单中【完整目录】更可以查阅 各类历史文章与活动,也可以浏览www.csight.org,网页版的同步更新!欢迎创见者一起分享各类建议或意见到《创见》合作联系邮箱:csight@126.com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创见Csight

发表评论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徽标

您正在使用您的 WordPress.com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Facebook photo

您正在使用您的 Facebook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