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秋实
什么是雕塑艺术?什么又是装置艺术?在普通人眼里都是艺术家的作品,来表达个人的想法或是反应某种现象。相比之下,在本文作者也是美院学子的紫霞邀请了郭志鹏和杨冬白两位艺术家对谈,聊一聊雕塑艺术和装置艺术,关于目前在国内外的发展情况和未来的发展趋势等。从而反思其市场和公共艺术文化和服务体系的构建,以及美院学子在推动艺术发展的道路上起到的作用。让我们跟随紫霞的脚步,接受艺术的熏陶。
紫霞
创见1st JOB三期星星。非典型90后,非典型美院学子。性格开朗,情感细腻。热爱文字,绘画和摄影。参与性别性向平权和阅读推广。立志于献身绘画治疗领域。
今年年初,在上海外滩美术馆的“HUGO BOSS 亚洲新锐艺术家大奖”的作品展里,于吉的《绿毛怪》系列深深地吸引了我。
这件作品悬挂分布于美术馆二楼展厅内。垂挂在地面上的松香凝固的游丝,印烫在弯曲钢板上和塑料薄膜的丝网版画,散落在地面上的铁块,共同引导观众感受到人与物质、自然之间脆弱而朴实的关系。
这些艺术作品,是雕塑吗?抑或是装置吗?进一步思考,我们怎么辨别雕塑与装置呢?
今天,我们请来了雕塑艺术家郭志鹏和杨冬白,聊一聊雕塑艺术与装置艺术。
艺术家介绍
郭志鹏
郭志鹏,硕士,1982年出生于沈阳,中国雕塑学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上海美协会员。雕塑作品多次参展并获奖。代表作有《前倨后恭》、《严节》、《影圆》等。
杨冬白
杨冬白 (1959.7—) 浙江温州人。 擅长雕塑。1997-1999 日本―东京艺术大学研究生院雕塑研究科毕业硕士。现在任复旦视觉上海艺术学院教授,雕塑系主任。
杨冬白作品
对谈摘记
1.您认同“雕塑也是装置,装置也是雕塑”这种说法吗?我们应不应该划清装置和雕塑的界限?
郭志鹏:其实雕塑和装置是一回事。不用特意划清它。从定义上来讲,雕塑它不是平面的,那装置就是多空间的,都有它各自的一套工艺系统。雕塑、装置都只是一种艺术家表达想法的一种语言,只不过艺术家把雕塑语言或装置语言这些元素放到了他的作品里面而已。
杨冬白:雕塑艺术有它的造型语言、材料属性、制作流程,有相对固定的概念,需要扎实的造型基础,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好的雕塑很哲学,但又简单。装置艺术在上世纪20年代才出来。它大多是由现成品构成的。使用材料更为广泛。对于材料、造型敏感的人,装置艺术上手容易。做进去就不容易。两者目前在学术上的地位也完全不同。
郭志鹏作品:《念》黄杨木、香樟木、紫铜、不锈钢80x50x60cm
2.是什么原因使得装置艺术还没有单独出来作为一个系?
郭志鹏:出于学校招生的考虑可能会单独分出一个系出来,但装置艺术在中国发展的时间还比较短,目前还不成系统。但你看国油版雕这些专业,都经过了时间的考验,存在是有价值的。但装置艺术它的研究价值比较少,考虑到这一点就很难把它单独拿出来成为一个专业。
杨冬白:装置艺术作为一个应用型的公共艺术(会涉及到多媒体的交汇),目前在国内的美院确实还没有被单独作为一个系被设置。在国美、央美有把装置艺术融入到其他系的教学中。不过大体上,把装置艺术导入教学的好的案例不多。因为这样的教学对教师的能力、修养、眼界,要求很高。如果简单地陈列一些国外的优秀装置艺术,再布置一些作业,让学生再查找资料,做作业等等,这样的效果就很一般。
杨冬白作品
3.装置艺术在国内的现状如何?遇到了什么阻力与压力?
郭志鹏:一是门槛太低,二是现在市场对它的包容度还不够。
杨冬白:在中国,装置艺术是个小众的艺术。绝大多数的装置艺术玩得好的艺术家,比如王永冰、陈真(音译),都是戏剧学院毕业,在舞台布置上的装置艺术玩得不错。对于艺术家而言,过于注重雕塑而忽视装置会在表现手法上显得浅薄;过于注重装置而忽视雕塑会在总体呈现上浮(浮躁)一些。好的装置艺术是很深刻的。作为艺术家而言,如果很庸俗地讨好观众没有意思,有时和观众没有关系。作为一个好的装置艺术,不是好看的问题,而是表达了什么思想。没有一个自己的哲学观的艺术家,是不成功的(没出息)。
郭志鹏作品:《落云》 黄杨木、香樟木、不锈钢 90x70x50cm
4.环境在作品里起到了什么作用?
郭志鹏:会通过环境的对比来增强作品的一个视觉冲击。
杨冬白:需要用一些研究的路径来看待环境在作品里的作用。在装置艺术中,是有空间的象征以及背后的方法论。看似随意其实很有门道。
5.在国外许多艺术家都给自己新添了“装置艺术家”的头衔,国外的装置艺术现在在怎么发展?对比现在国内呢?
郭志鹏:国内外发展不同跟文化底蕴和教育背景有很大的关系。装置艺术在国外可以说是“血统纯正”,有比较清晰的历史脉络,而且在国外视野更开阔些,很多东西都是串联在一起的。现在国外很多艺术家在玩跨界,但人家可能并不认为这是种跨界,材料也好,形式也好,都是一种艺术创作的语言,所以无论怎样表现在他都是合理的。反观国内,很多都是为了创作而创作,更多的只是展现技法。
郭志鹏作品:《蔓》香花梨木、黄杨木、不锈钢 120x70x50cm
6.从杜尚将他的装置作品展示在观众面前开始,装置就被赋予了反收藏的性质,然而事实证明装置是可以被收藏的,您怎么看装置的收藏问题?
郭志鹏:因为装置艺术作为一个当代艺术,历史比较短,还不够普及,其中并没有什么研究价值。装置作品主要是博物馆或某些机构收藏,而且是永久收藏,可能是他们本身处于商业的一个考虑,不管是什么作品都有它各自的商业利益链……
7.未来的雕塑艺术或装置艺术的发展趋势会怎样?
杨冬白:雕塑艺术作为一种材料艺术,比绘画更古老。在人类文明起源时,就开始敲打磨削。将来也不会消失、不过现在有些人用拿来主义对它断章取义地创作、诠释。这是不可取的。好的雕塑艺术要么“广而宽”,要么“小而深”。同样,装置艺术也会顺着时代继续发展。
对谈后记
很感谢两位雕塑前辈的应邀。
艺术家本身的艺术创作,应该和意识形态保持适当的距离。通过修炼好内功,完善自我的哲学观,创作好表达自我的作品。同时,在迎合市场口味和纯自我间,做出自己的权衡和选择。另一方面,美术学院里的学生的文化素养普遍低下,美院毕业的成为艺术家的也极少。如何重新定位美院的价值和存在,为我国雕塑艺术和装置艺术输送人才,需要更深一层次的思考和探索。
艺术家Paul Kaptein 的木雕
雕塑艺术和装置艺术目前的市场还有待完善成熟。相对而言,雕塑更有“卖相”。不过在对比与国画和油画的拍卖行情,又是相形见绌。在画廊里的销售情况,由于艺术家和卖家的“农超”对接,会压缩画廊的生存空间,形成恶性循环。另一方面,艺术作品的版权意识有待加强。不少现象级的艺术品,被仿制得遍地开花。这不仅仅是道德、素质问题,背后也有版权费,版权费背后还有法律意识等等,也是需要不断加强,和国际接轨。另外,我们了解到,中国正在逐渐开展落地“艺术银行”这一新兴领域,我们期望这对雕塑艺术还有装置艺术的市场有不小的推动作用。艺术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保障机制的构建是艺术公共服务高效实施的重要保证,是提高中华民族全民综合素质的必由之路。
美国著名雕塑家、艺术家,动态雕塑(mobile)的发明者亚历山大·考尔德(Alexander Calder,1898年-1976年)设计的作品
在公共艺术文化普及中,不能忽略雕塑艺术和装置艺术。艺术家对世界的思考、探索、表达,通过具象的作品传达给观众。我们很幸运在上海能看到许多雕塑艺术和装置艺术的展览。也很欣喜地发现,有许多怀有社会责任的基金会会赞助艺术家进行相关艺术的创作。正是如此,许多装置艺术才能和大家见面。我们的文化美育体系中,传统文化确实是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不过其他艺术门类,诸如雕塑艺术和装置艺术,也应该得到传播。
芝加哥著名的Anish Kapoor的“小巨蛋”
作为“最古老“艺术的雕塑艺术,有自我体系和语言表达的,需要扎实的造型基础的雕塑艺术,将来不会消失,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继续前进。而作为新兴艺术的装置艺术,它的准入门槛较低,但做得卓越又非常不容易。在中国的政治话语体系下,在中国的艺术文化氛围里,在十九大之后,我们的雕塑艺术和装置艺术何去何从,也需要业内外共同的思考和努力。
To Breathe A Mirror Woman,Palacio de Cristal, Parque del Retiro, Madrid;April 27 to July 24, 2006;Kim Sooja
所以,挖掘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加强艺术生产者与艺术消费者相互沟通,增加艺术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使雕塑艺术与装置艺术在整个艺术市场上取得长足发展是今后的关键所在。不仅仅是只存在于艺术装置中的理念,而是把它们延伸到现实世界中来,因为人们价值观的小改变将带来社会巨大的变化。
编辑 | 秋实
图片 | 紫霞
校对 | 秋实
排版 | 秋实
欢迎与我们一起成为【生活的思想家】!阅读更多创见读书生活笔记,参与创见者俱乐部各类线上线下活动,请点击《创见》微信账号(C-sight)自定义菜 单,您可以了解:为何发起《创见》,发起者,创见者,志愿者;同学慧,石头村,百宝乡,1st JOB,长青树等各类俱乐部活动。也可以阅读《智识文集》《创见文集》《旧文曦思》《传承笔录》等读书生活笔记。点击自定义菜单中【完整目录】更可以查阅 各类历史文章与活动,也可以浏览www.csight.org,网页版的同步更新!欢迎创见者一起分享各类建议或意见到《创见》合作联系邮箱:csight@126.com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创见Cs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