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空导言
不知不觉,1st JOB已经到第四期了!新晋星星们进入1st JOB的第一关便是模块一任务1的“阅读挑战”(《老子》、《庄子諵譁》、《了凡四训》和钱穆《湖上闲思路》的选段内容)。通过阅读经典书籍,浏览他人的读书笔记,积极互动,共同思考,懂得欣赏他人;在阅读中发现古典之美、哲学之美,激发我们经典阅读、哲学思辨的好奇心。这一次,就让亦伦带我们一起进入美妙的阅读世界吧~
亦伦简介
大家好~我叫亦伦,是1st Job导学项目的四期星星。
在面试的时候,馒头曾问过我为什么会取这个精灵名。当时的回答是:因为自己很喜欢“亦”这个字,有周而复始,生生不息的意思。而“伦”除了平日里常被提及的天伦之乐、三纲五伦以外,也有道理的含义。想在创见慢炖中不断循序往复地温故而知新。而更简单的原因,只是因为自己习惯了以“亦伦”作为笔名(同微信公众号“阿伦哒”)。
作为目前最小的“星星”,也希望在与往后的日子里多多与大家学习交流,坚持输入,也能做有价值的输出。
前言
模块一期间分别阅读了《老子》、《庄子諵譁》、《湖上闲思录》、《了凡四训》(以阅读时间排序)的相关内容。可以敢说每一本书都带给我新的启发与感受,而如此多的信息,也并不是这短短十日就能全部消化殆尽的。就此,先结合书中印象深刻部分与个人所感进行一个粗浅的梳理,之后再细细地全文品读。
《老子》篇
若想了解中国的思想,多少知道一些老庄时代、中国学术发展的背景和杂学的兴起是非常有益的。而《老子》一书便是引领并启发人们走近道家思想的入门级书籍。很多人总是对儒道两家分不清,毕竟在那个百花齐鸣的时代,诸子百家各有其道。在这里先多说一句儒道两家的差别:儒家崇理性,尚修身;道家却持反面的观点,偏好自然与直觉。在《道德经》中,总是能领会人间百味,在奥妙的知识领域里,对宇宙的神秘和美丽、生与死的意义、内在灵魂的震撼,以及不知足的悲感,都让人若有所思。
在《老子》的开始部分,便用大部分篇章描述,通过认识天地、刍狗、风箱、山谷、水、土、容器、锐器、车轮、房屋等具体的东西去发现抽象的道理。善与恶、有与无,这两对辩证统一的关系便联结成了道之道,也能映射出当代社会的许多事态——事物常在对立的关系中产生。
老子常常以“无为、不争”而立意,个人愚见是认为老子想表明的只是过犹不及的概念。有人也曾说修道就是帮助人去掉不自然的私心妄欲,使人符合自然之道,即人心退位,道性当家。道之性,法于自然,“常清常静,无为而无不为。”人类都是有着欲求的生物,也正是基于此,才繁衍更迭到这一代—— 一个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若是像庄子讲的,使民众都头脑简单、无所欲求,只是和顺知足的满足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即可,那么即便这个社会是和平的,也依旧愚昧落后,这是过犹不及的另一侧秤砣。同样地,如果什么都你争我抢、尔虞我诈,甚至为谋私利不惜大动干戈,也是过犹不及的恶劣。
因为所处时代的不同,所以生活态度的选择也往往不一样。那时处于政治动荡的春秋末年,面对这样的社会状况,庄子提出众人都应朴素自然,继而返璞归真,无战事,也无家破人亡的生活愿景与理念也让人深感佩服。回归个人,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贴上“成功”的标签,于是便会有所作为、有所竞争。这就像一枚硬币,总是有着一正一反两个面,世事皆然。但我们要修身立行、谦虚律己,做个有道德修养的人,不能独独成为过犹不及下的产物。
而关于争与不争,为与不为这一论断时,我想引用另一位星星太农夫说过的一段话来作个结语,这也正是我深以为然的想法——这个世界不是无为无不为,不争不妄,修心、知止、格物才是实现自我价值的根本。这个世界是一个“争”的世界,如何观内而自省了解自己意义上的人生的“争” ,价值与意义自然会出现,争之有序,争之有度,争之有法都在道中,争内外而双失,则对己而言道废。从生物学而言,生命本身就是争世之物(说其因果循环,是其角度不同)。如果是短暂的生命,通过反躬自省内外双修争命里之势,逐争流之道,或喜或悲全然而为,不枉生命之光。
《庄子諵譁》篇
文中提到“在乎自己意境的造诣高不高,不靠工具的好坏;做人处世是看你智慧高不高,修养高不高,不靠环境条件的帮忙。”
对庄子的这句话持中立态度,关于“不靠环境条件的帮忙”,我是这样理解的:有时候环境条件是无法由自己去挑选的,也不可否认它们对个人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性。但是若处于相对恶劣或弱势的环境中,最重要的就是保持坚定,积极主动地去进发。不管是学习什么技能,还是实践什么操作,都是如此。而为人处世,若一向与人为善,谦逊有礼,想必也会受到身边朋友的欢迎。
所以总结了两点关于应对环境的方法:
1. 环境实则对人的影响巨大,不可小觑。如果可以,也请尽可能为自己创造一个好的环境,例如:加入创见,认识一群很棒的小伙伴们,向馒头学习,星星们之间互相交流,一同成长。
2. 若是已经身处相对劣势的环境,不要一味抱怨也不要与此作对,而是坚定地、积极地去努力,去做出改变。希望可能是这世上最让人有所期许的词语了,环境如果依然处于颓势,那就自己给自己制造改变的希望,然后,转变为事实。
文中那句:“我们为人处世,永远保持刚刚出来的那个心情。”让我想到一个词—— 少年气,带着满腔的赤诚与蓬勃的朝气入世。人们常常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很多时候却渐渐受到岁月的侵蚀、心境的变化,早已经物是人非了。但这初心,也是修心的源。而之后能修炼成哪般模样且看个人造化与修行了。
庖丁后文曾言:“看到杀牛技术纵然不太娴熟的人,也会因为他们的谨慎而肃然起敬。”平日里,我欣赏那些在各个领域优秀的人,却也格外佩服那些认真努力的人。而那些优秀又努力的人便是我学习的标杆了。我的“技能”远远没有庖丁解牛来得出神入化,所以更是时刻鞭策自己需笃学慎思,明辨尚行。
愿我们一生能拥有极具内涵的精神财富,在某个领域中有一技之长并能发挥所长,却不恃才傲物。同时有着充盈的物质条件,能够渡己,却也有余力帮助你愿助益之人——无论是你的亲人、朋友,还是素不相识的陌生人。
《湖上闲思录》篇
翻阅到目录,发现每一篇章的名称都是相对应的。粗略地看,似乎每篇都是独立成文、互不相连,但仔细品味阅读全文,你会收获到不一样的闲思。这本书尽管很薄,却凝练着钱穆老先生一生的所思所学,值得抽出时间去认真体会。
之前小花老师提到,“先生自身的才学与抱负又反应了百年前那一代中国新青年的文化反思与家国情怀。”原谅我此前对这类典籍不大涉猎,所以孤陋寡闻地对钱老的生平几乎一无所知。后来发现钱老著述颇丰,例如《先秦诸子系年》、《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等。他毕生致力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高举现代新儒家的旗帜,在国内产生巨大影响,也让我等晚辈深感佩服。
其实每个章节读下来都有新的启发,但因为篇幅限制,就着重添墨于自己所感部分和大家一同分享。分别是匆忙与闲暇篇、紧张与松弛篇。匆忙时,情绪就犹如一根紧绷的弦,时刻准备着蓄势待发;闲暇时,情绪就像松弛下来的线,可以散漫地绕成一圈又一圈。回想起平日里自己的生活状态,与这比喻十分相称。学会如何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
上次去完创见2018年的年会以后,听到其他人有关“留白”的分享,心里也生出感慨。仅个人而言,在20岁出头的年纪,我并不需要或奢求太多的留白,也许像其他人说的那样:为了证明自己的价值也好,追寻自己的梦想也罢,亦或者是为了感知人生更多未知体验。所以这样的“浓墨重彩”才彰显了留白的必要性。
为了向自己的目标进发时,由不得会忙碌、会紧张、会焦虑。这是自己的选择,也是理应承担的。但是偶尔也会疲乏,就犹如紧绷的弦,久直则易断。所以如何闲适地放松心情,调整至一个于自己而言相对舒缓的状态也是很重要的。浓缩成四字,就是劳逸结合。“留白”于我而言更觉得是给自己留一方小天地,远离日常琐碎的喧嚣与焦躁,回归本我。同时,也是为了更好的蓄力,在一张一弛间去描绘人生的色彩。
🌟我对“留白”解读
创见2018年会视角 | 给人生“留白”——当代人与焦虑的对弈
净空法师讲《了凡四训》篇
净空法师讲述作者从刚开始相信命运定数,一切都被算命先生算的丝毫不差,信奉宿命论,继而不愿作任何妄想,一切顺其自然。而在与大师交谈后,转变了自己的人生观,相信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想过什么样的生活都要靠自己争取。从而引出了开篇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 ——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
其实这与我原先的观点也是不谋而合的。怎么个不谋而合法?我相信世间有因果循环一说,也觉得冥冥之中自有安排,安排的主体是谁?“天数。”何为客体?“我们。”那如此说来,我们只能被命运推搡着前行而无力作任何改变吗?按照我的想法,绝不是如此。我相信人定胜天的力量能创造出改变命运的奇迹,只在于个人想改变的愿力有多大,为此付诸的实践又有多少。
在未曾阅览这本书之前,我一直以为我的想法只是无法辩证统一的矛盾论。在看到了凡先生所说时,我都忍不住心之一雀——仿佛在书的另一个跨过时代的屏障里遇到了相关的知音!也正是如此,我把这本书放到最后几天阅览,慢慢品读原文内容与净空法师的引申。
立命之学告诫我们不要被既定的条条框框而束缚,也许按部就班地往人生际遇的沿线前行也未尝不坏,起码你已明晰自己将要去哪里,何时去。但若是你想改变,不愿往这条路走,也有可能依靠善行去不断积德除恶,从而改造自己原有的命运。
我认为,只要一个人有信念并愿意付出实际行动,总是事在人为。更何况多数人,其实是不知道自己命运的轨迹,而面对着未知的苍茫,有时候选择比努力还要重要。就例如,你选择行善,哪怕每日只是做一件小小的善事,久而久之也会越来越好。更何况从善本无大小,皆看心诚;你选择改过,当你对自己进行认知与自省后,发现哪里言行有不妥当的地方,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是为道。但若你选择从恶,选择继续将错就错——那你的命运也会改变,将业障越来越壮大,折损自己的福寿。
书中了凡先生用他的亲身体验给我们讲了改过的三个重点:第一要有羞耻心,第二要有畏怖心,第三要有勇猛心。羞耻心就是从心里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积极的想要改过,拨乱反正;畏怖心是我们有畏惧心之后生成的诚敬心,即对万物要抱着恭敬的态度;勇猛心是指大多数人在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没有立马改正自己的错误,或者仅仅停留在意识层面。
所以当我们想修炼“断恶修善”的功夫时,不妨从自身做起。先改过,结合以上三点,并时刻谨记致用。从表理、事理和心理三方面去改正自己的过失与不足。
总结
其实在这些书中,最受启发的便是《了凡四训》了。诚然,我们从出生的环境与命数是先天已经定好的。但却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与修行去改造,从而发生质的变化。这也让我想到了关于阶层固化后的突破,实际上也有几分类似意思在其中。努力,是指自己坚定的心态与不断实践进发而付出的时间和精力;修行,是指修身修性修心,再立言立行立人。
借用《道德经》第四十一章的一段话来做个总结: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其实不管你看了多少本书,听过多少的道理,如果不勤奋实践的话,依旧无果。就像了凡先生一样,倘若他当时听完大师说的话,回去依旧“顺其自然”,那么命运的大手会推其按部就班的向着人生的终点走去。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是我个人非常喜欢的一句话,也愿与诸君共勉。
🌟欢迎关注~喵~ ▼
1st Job项目介绍
《创见》是一个生活思想家的“俱乐部”,自2014年推出了“以老带新”的导学项目“1st JOB”,旨在让社会工作创业年资长的创见者(馒头Mentor),给即将踏入社会的20-28岁年轻人(星星Star)“导学”(原则上18-35岁皆可),主要学习经营人生与事业的智慧,把个人发展、人生价值,事业乐趣与社会意义结合。做好“自己的人生”,这场最重要的创业的CEO。
1st JOB的含义,一方面指第一次正式踏入社会去工作(即第一份正式工作),也指Jump out of your box,跳出自己的盒子,打破陈规,突破自己。导学项目旨在帮助学生拓宽企业管理,营销规划,研究咨询,广告传媒,社会创业创新等方面的全局与前瞻视野,养成系统化的自我学习方法及商业思维,形成独立自主的人生与事业的规划和选择,寻找到独特闪亮的“自我”,成为自己生活的思想家。
编辑 | 虚空行者、米粒
图片 | 亦伦
校对 | 亦伦
排版 | 虚空行者、米粒
欢迎与我们一起成为【生活的思想家】!阅读更多创见读书生活笔记,参与创见者俱乐部各类线上线下活动,请点击《创见》微信账号(C-sight)自定义菜 单,您可以了解:为何发起《创见》,发起者,创见者,志愿者;同学慧,石头村,百宝乡,1st JOB,长青树等各类俱乐部活动。也可以阅读《智识文集》《创见文集》《旧文曦思》《传承笔录》等读书生活笔记。点击自定义菜单中【完整目录】更可以查阅 各类历史文章与活动,也可以浏览www.csight.org,网页版的同步更新!欢迎创见者一起分享各类建议或意见到《创见》合作联系邮箱:csight@126.com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创见Cs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