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社会演进的“舍”与“得”–《人类的故事》读书随笔

墨迹,之前是广告圈混迹的一只“广告狗”,溜达到枫叶国后,体会到中年危机和人生瓶颈的双重打击,幸遇小花老师,鼓起勇气,继续人文素养和职业进修的再教育,希望在不断的摸索中寻求心安事顺。附录一句话共勉:The best time to plant a tree was a decade ago, followed by now.



重新开始人文素养阅读的起因是因为人到中年陷入了一种茫然,深感自己的一知半解,世界的变化似乎总是出乎意料,想要了解却又觉得无从下手,如果不知道怎么开始,那就从最基础的最容易坚持的开始把。曾经我如此难以下咽的政史哲,换个版本也可以读进去了。当打开了阅读的门,就开始觉得有一些道理其实是共通的,不分行业,不分科目。如同我对这本书的体会,就是一句话,社会发展万变不离其宗,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发展促进文化思想发展。


《人类的故事》


选择这本书作为开始,主要是因为它好读,房龙的写法没有用常规的记录历史时间线的顺序,更像是一本趣闻故事书,用讲故事的方式,把一个一个的历史大事串联起来,其实和《明朝那些事》的形式有些类似,简单有趣的讲历史。只不过明朝300年不到的历史就写了7本,这样看来还是房龙的浓缩功力比较深厚,当然也可能是因为他只关注欧洲。


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人类的故事,其实更像是一部欧洲发展史。从人类(欧洲,非洲)始祖的起源,到埃及的兴起和灭亡,再到希腊城邦,罗马帝国,欧洲中世纪的混战和宗教纷争,然后是英国崛起,到衍生美国,再到现代的一战,基本记录了大致的历史进程。东方的故事只提了佛陀、孔子、和马可波罗的游记。按照作者的标准,只记录事件或人物是否极大的推进了历史的发展,所以在作者看来,东方的文明对欧洲没啥贡献。

罗马帝国 彩色版画

比较有意思的几个点,房龙用了相对较多的篇幅来描述希腊人的生活和价值观取向,认为古希腊人是比较会生活的民族,不追求物质的享受,要过无欲无求的生活,注重leisure休闲,把更多的时间放在思考,辩论,研究周围的世界,学习探索知识和智慧。希腊人讲究中庸之道,完美,简单,或者说精神生活的充实。主要原因是他们生活在小而精致的城邦之中,他们是独立自主的自由公民,因为彼此互相熟悉,他们在做任何事情时都要考虑周围的邻居,周围的人也会对他们的作品作出评价,所以他们既保持温和不张扬又事事追求着完美。这点和中国古代的一些文人墨客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孔子,强调对于精神世界和心灵的修养,放弃物质追求,辩论和思考是人生最主要的工作。但是大城市化的进程和国家的兴起,消磨掉了古希腊人的小精致和大智慧,脱离了小城宁静祥和的环境,他们就失去了智慧的火花和创造力,也许现代化的进程对于文明的保存有一定程度的侵蚀,从古至今,有得有失,发展的科技和人类社会的复杂繁衍,是以文明的消耗为代价的。


古希腊城邦

关于宗教的演变,也非常有意思,其中之一就是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竟然是同一个发源地,只不过一个管主叫耶稣,一个叫安拉,两个死掐的民族,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几千年前是一家耶。基督教经历了1千多年的厮杀火拼改革发展,脱离了政治,在十几世纪已是相对平和的精神皈依组织,而伊斯兰教同样经过了这么多年的洗礼,却仍然在各种厮杀火拼改革中挣扎,而且人数仍然众多,不知道当年的骆驼贩子穆罕默德是否认为后世信徒的各种歪曲篡改解读教义是大不敬之举。宗教的出现都是源于当时特点的社会环境,满足人们心灵依托的追求,之后又不可避免的演变成上次领导阶级的管理权杖,为富人阶层服务。政治永远都是富人阶级的政治,似乎20多个世纪以来,仍然万变不离其宗。


书中笔墨厚重的中世纪黑暗时期和十字军东征,揭露了历史上的血迹斑斑,各种屠城抢劫血洗灭族,反反复复竟然有10多个世纪,而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之间的厮杀也以十字军东征失败而告一段落,穆斯林士兵的为实现信仰,悍不畏死,让基督徒们退却。穆罕默德许诺,凡是勇敢面对敌人,死于战场的穆斯林,他们可以直接升人天堂。这就使得战场上的猝然死去,比起在这个可悲的世界上漫长而乏味的苦苦生存,让人更情愿接受前者。这种信念使穆斯林与十字军对垒时,占据了极大的心理优势。十字军们长期恐惧于黑暗的地狱,因此宁愿尽可能抓住今生的美好事物,留恋现世的享受。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到了今天,穆斯林斗士们依然可以奋不顾身冲入欧洲人的枪林弹雨,全然不顾被射杀的命运,自爆以升入天堂,所以他们一直是危险而顽强的对手,到了今天依然让西方世界头疼不已。信仰的力量,其实在穆斯林教众身上有最直接的体现,也许是穆斯林的严苛的教义管束下的生活过于压抑痛苦,精神的麻痹和压力使他们通过极端的方式寻求解脱。至于宗教力量与社会财富发展的关系,目前好像也没有统一的规律,书里面呈现的是宗教力量一旦和政治统治挂钩,基本上都没起到什么好的作用,政教分离,是社会正常秩序的手段之一。而现代的土耳其反复政变似乎也印证了宗教对政治干涉的负面作用。


十字军东征

从房龙的文字描述来看,我觉得房龙应该不是一个教徒,至少写书的时候不是,他对于欧洲主流教派的优点缺点都进行了总结,做出客观的评价和批判,除了他丰富的史学积累,也说明他站在客观的角度审视各个宗教,没有偏好。这么看来,比较出成绩的历史学家,应该都摆脱了宗教对他们的影响,不然无法对历史做出精确的描述。


还有一个类似伊索寓言一样的讽刺故事,是中世纪的城市发展,领主们渐渐丧失对领地的控制竟然是因为借高利贷借出来的,频繁的打仗造成领主缺钱,为了维持体面富足的生活,领主只能向商人借,并被迫签署了丧权的出让行政管理权的文书,于是民众商会逐渐接管了城市的行政职权,领主只能眼睁睁着失去权力变为了平民,而商人进一步积累财富,成为中产阶级,最后演变为资本阶级。似乎这种进程也只能在欧洲得以实现。在中国的土地上断然不会出现借高利贷借到自己破产的王公,因为权力高度集中,与之相伴的就是财富,似乎中国的统治阶级都是权力财富两手抓,单纯的富人很难进入权力中心,而权力中心的都是富人。


古罗马议会遗址


另一个有意思的地方是10多个世纪以前,并不存在文学经典有多个语言译本的情况,虽然当时民族依然众多,闪米特,苏美尔人,腓尼基人,印欧人等等,各自有书写体系,但是知识阶层的通用语言是拉丁语,文献也是用拉丁语写成的,所以不存在看不懂的情况。这个真是有趣,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拉丁语已式微,英语随着大英帝国的崛起而遍布全球,之后又被美国所取代,到了现在隐隐有中国冒头的趋势,不知道未来是否中文会替代英语成为全球通用语言,就像有一部电影演的,10多个世纪后的地球,世界官方语言是普通话,所以记录文献是中文书写的,包括高科技产品的说明书,这将会多么喜感。


第一本英文圣经手稿。威克里夫于1382到1384年间将拉丁文武加大圣经译成英文,从此英语世界的普通信徒有机会自己读圣经了


从欧洲的商业发展史来看,欧洲对于商人的态度比中国更宽容和鼓励。当然历史的进程是相似的,对于资源,农地,财富的掠夺一直都没有停止,如同中国的历史一样。但是欧洲对于商业的发展是乐见其成的,可能欧洲的农业耕地并不多,再加上鼓吹骑士精神老打仗了,没人种地,海陆丰富和轮船的发展也促进了商贸的便利,从贸易到工业革命到资本的累计似乎顺理成章,而反观中国,内陆面积广袤,一直农业为本,重农抑商的原则,以及皇权统一和宗教相对单一,减缓了思想的进程和资本的累计,所以在房龙看来,13世纪以后的中国都没啥可说的了。


纵观历史的进程,人类的社会虽然一直在发展进步,却充满了种族间的杀戮、清洗,不同阶层之间的压迫和斗争,无一时刻不是充斥着愚昧疯狂残忍贪婪。弱肉强食,适者生存其实一直都存在,有些时代甚至比自然界还要残酷的多。即使到了今天,各种战争杀戮倾轧仇恨还在继续,到底人类要走到哪里去,这么黑暗与光明交织并进着,未来还会充满希望么?在作者看来是仍然要stay positive,用微笑直面痛苦,用泪水纯净人生,乐观宽容的相信未来的美好。在我看来,好像也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了:)。


图片 | 网络

编辑 | 竹玉

排版 | 竹玉

校对 | 秋实

欢迎与我们一起成为【生活的思想家】!阅读更多创见读书生活笔记,参与创见者俱乐部各类线上线下活动,请点击《创见》微信账号(C-sight)自定义菜 单,您可以了解:为何发起《创见》,发起者,创见者,志愿者;同学慧,石头村,百宝乡,1st JOB,长青树等各类俱乐部活动。也可以阅读《智识文集》《创见文集》《旧文曦思》《传承笔录》等读书生活笔记。点击自定义菜单中【完整目录】更可以查阅 各类历史文章与活动,也可以浏览www.csight.org,网页版的同步更新!欢迎创见者一起分享各类建议或意见到《创见》合作联系邮箱:csight@126.com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创见Csight

发表评论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徽标

您正在使用您的 WordPress.com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Facebook photo

您正在使用您的 Facebook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