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风景也看心灵 |上博“泰特不列颠珍藏展”观后

1.


近期,上海博物馆的年度大展——《心灵的风景:泰特不列颠美术馆珍藏展》在上博二楼展厅拉开帷幕。作为创见校友会活动之一的博物馆游学课程,带领大家“游学”也是乐在其中之事。



作为一名艺术史学习者,专注于图像本身结合相关文献研究艺术本体似乎成为做研究、看展览的“套路”。在中国这片土地上,自然而然地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关注要高于西方油画,最主要原因在于图像与文献获取的便捷性。


一直以来,对于西方当代艺术,我们总会抱着崇高、敬仰、好奇、费解的态度去看它们究竟是否“画得像”、“画得好”。事实上,我们可能都没有理解艺术家创作的心境,甚至是对他们作品是误读的。最“常态”表现就是我们用西方标准评判中国画,比如透视原理(一点透视、成角透视、三点透视、散点透视);另一方面,我们也自然会用中国画的现代解读的标准去看西方绘画,比如观念、象征。其实,我们真的可能误读了西方风景画了。

在面对相同的两个事物时,我们通常会比较下二者之间的差异。比方说在某两家便利店买到的类似三明治,我们总会想起对比下两者之间的口味、价格、“长相”。艺术也如此。在面对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我们总认为山水是观念的、意向的、高深的、涤荡心灵的;而西方风景绘画是视觉的、直观的、表现性的。其实,不然。上博此次的泰特不列颠美术馆特展对观念的体现尤为显现。


Reclaimation

作者:John Tunnard(1900-1971)

英国画家和设计师

John Tunnard生活跨越了20世纪早期至中后期,他的绘画里有很多现代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迷人光彩。 Tunnard于1930年搬到康沃尔,与妻子一起经营手工印制的丝绸业务。他在20世纪30年代成为一名前卫的抽象画家,部分受超现实主义的影响。从1940到1945年他一直服务于海岸警卫队。

这幅画的标题可能指的是一个想象的未来工程项目。也可能是胜利的暗示,预示着战争的结束。

翻译自官网

https://www.tate.org.uk/art/artworks/tunnard-reclamation-n05624

Lake Avernus and the Island of Capri’, Richard Wilson, c.1760

阿佛纳斯湖和卡普里岛

Lake Avernus and the Island of Capri

作者:理查德·威尔逊(1713-1782)

创作年份:1760 年

更多请移步官网

http://www.tate.org.uk/art/artworks/wilson-lake-avernus-and-the-island-of-capri-n00304

2.


本次展览分为五个部分:现实与梦想、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自然主义与象征主义、现代早期风景艺术、现代晚期风景艺术。在笔者看来即是人文主义与自然主义通过油画风景的表达,最终走向“人文化的道路”。


人类进化的历程也正是人对于自身能力认识的过程,每当一次重要的技术革命发生时,我们都会在这样类似的焦虑中反思并重新定位我们自身的价值与社会系统。如今的人工智能时代的我们不正是如此么?展览选择的年代也非常巧妙,即1700年至1980年,这近三百年的英国历史也正是人类在历史上指数发展、巅峰进步的三百年。


Farm Pond, Leonard Stanley’, Sir Stanley Spencer, 1940 | Tate

伦纳德斯坦利修道院的农场池塘,斯坦利斯宾塞爵士,创作于1940年。

斯坦利斯潘塞爵士(Sir Stanley Spencer )( 1891 – 1959 ),英国早期现代主义画家。

1939年,斯宾塞搬进格洛斯特郡伦纳德斯坦利村的白鹿旅馆。他和他的朋友斯莱德画家乔治和达芙妮查尔顿一起住在那里,并创作出的五幅风景画的其中之一。他们在1939年至1941年期间长期居住在那里。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斯宾塞在户外画了许多类似主题,这些在当时比他的人物研究更受欢迎。

更多请移步官网

https://www.tate.org.uk/art/artworks/spencer-farm-pond-leonard-stanley-t05762


3.

作为艺术,正是在蒸汽动力、机械动力、信息革命的号角声中重塑与“再定位”。也才有了我们今天小伙伴们看到的“越到展览后期越看不懂”的感觉。这种感觉在笔者看来正是人类对自我认识的进步,认识到人所创造的艺术为何要存在在这个世界上的命题。也是笔者说的“如果当代艺术不是按照这个趋势发展的话,那也许就是人类社会整体的失败吧”。这也正是与中国古代绘画相通之处,即我们创造出的艺术为谁而看、为何而创造的问题;也正是本次展览主题的名称——“心灵的风景”的意涵。


西方风景绘画是有观念的,这种观念的表达不是伴随当代艺术的观念产生才产生的,恰恰相反的是,这种观念是伴随着十六七世纪时的绘画作品就已经出现,至少在本次展览中是这样的呈现“信号”。


关于如何看展览,草哥有几点分享:


1.以图像为基础,“超精细”观察。相信自己的眼睛,辅以文字解释、语音解释。

2.将观察到的物象联系在一起思考。思考他们一同出现的意义所在。比如《改演奏大提琴的约翰·查菲牧师》中牧师、大提琴、奖杯亭的组合事实上反映了图像的“杜撰”特质。

3.鼓励大家努力发现 “槽点”,“槽点”很可能是对绘画内容“破题”的关键。

4.积累必要的艺术史基本知识。比如中国艺术史、西方艺术史推荐大家阅读。中国艺术史推荐文以诚的《中国艺术文化》、迈克尔·苏立文的《中国艺术史》、洪再新的《中国美术史》;西方艺术史推荐丁宁的《西方美术史》和《西方美术史十五讲》。

图片 | 网络

编辑 | 竹玉

排版 | 竹玉

校对 | 豪斯大叔

欢迎与我们一起成为【生活的思想家】!阅读更多创见读书生活笔记,参与创见者俱乐部各类线上线下活动,请点击《创见》微信账号(C-sight)自定义菜 单,您可以了解:为何发起《创见》,发起者,创见者,志愿者;同学慧,石头村,百宝乡,1st JOB,长青树等各类俱乐部活动。也可以阅读《智识文集》《创见文集》《旧文曦思》《传承笔录》等读书生活笔记。点击自定义菜单中【完整目录】更可以查阅 各类历史文章与活动,也可以浏览www.csight.org,网页版的同步更新!欢迎创见者一起分享各类建议或意见到《创见》合作联系邮箱:csight@126.com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创见Csight

发表评论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徽标

您正在使用您的 WordPress.com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Facebook photo

您正在使用您的 Facebook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