菡萏导言
【石头村心理学与艺术】工作坊是今年8月25日开展的一次分享活动,组织的初衷是源于心理学活动小组里两位新老CP对艺术的热爱以及跨学科领域研究的探索:樵夫分享她从古典艺术作品中如何探寻“艺术家情绪在作品中的投射”;而美术专业高材生紫霞同学则又关注了TA个人的艺术成长史和要从事艺术治疗这条道路的决心。而最后,几乎每个参与者都谈论了一下自己为何对这个主题感兴趣的小故事。
对于每个参与的成员来说,4个月前的分享不止于一个下午的头脑激荡,那些讨论对于某些人来说可能是一次情感与兴趣的共鸣,对于某些人来说可能是通往另一个世界的一个五彩斑斓的大门,对于另一些人来说是一次思维和视野打开的脑洞 – 它唤醒了沉睡于大脑中以往某个时刻的悄无声息被种下的艺术种子,并瞬间为这个种子聚拢了所有加速其生长的环境-空气、土壤、水和阳光,然后它就开始爆发了。
而豪斯大叔,就是经历整一个过程的那一位 🙂
就连他的表达方式也超脱了以往创见者冷静克制专业的形象 – 字里行间透出一种自嘲式的、自负式的、抓马式的味道呢~
不信,你瞧 @3@
———> 原文分隔线 <———
0
恭喜,你即将看到的是我史上第一篇艺术指南。
8月25号,石头村办了一场“心理学与艺术”系列的主题分享。借由丰富的博物馆游历故事,樵夫馒头分享了心理学与艺术之间分不开的关系,紫霞分享了一下自己学习艺术的体会,以及普通人如何看懂一幅画。
10月的国庆长假,我们又跟芷草老师一起去了震旦博物馆,后来还去听了敦煌壁画的乐舞展的讲解。特别是后者,有小伙伴们甚至去二刷,三刷,仍然意犹未尽。
说真的,我和其他小伙伴一样,大多数人并非艺术专业,也压根儿不是为了打卡发朋友圈。看展很辛苦我们都知道,而有的小伙伴会跨越山和大海去看艺术展,会为了一个钟爱的艺术家像迷妹迷弟一样追随。二刷三刷一个博物馆太正常不过。这到底为啥嘞?
或者说,我们的生活为什么需要艺术?没有又如何呢?或者更具体说,一个普通人第一次去看艺术展,然后发现哎呦不错还挺有意思的,那么在之后真的会有啥不一样吗?
我想了想,有的。
1
那是在2016年,朋友推荐我去看看蓬皮杜艺术中心的巡展,因为据说是有生之年系列。
现实是那个下午至今想想都心有余悸。因为我纳闷怎么没有一幅画是传统类似临摹一样的,许多画都是各种歪歪扭扭,有的还是乱七八糟的线条,甚至就是三块白板让你看。这…这都是名画?不过我转念觉得不能这么想,因为它摆到这里肯定很值钱,所以一定有内涵在里面。
(喏,就这个)
于是我就使劲想。
然后我想死也想不出。
啊?什么?你说欣赏需要放下看不懂的压力?我哪懂啊。享受是不存在的。因为我这每到一幅作品面前,都要我从自己只有水的脑子去揣摩作者意图,然后一幅画一幅画的看,撑到看第三排的画之后,我实在是喘不过气了,缺氧到极限了。
我表示投降了,那就瞎看吧啥也不想了。这时候我突然眼前一亮,移步到一幅色彩明亮的画作前面。画作的元素里,有几个几何元素,然而最直观的还是中间一条优美的斜线,这条线从顶端往下做了一个弯折。我又想:它是一定是一个五线谱里的音符吧?当我想到这里的时候,仿佛感觉到旁边的元素突然灵动了起来,像是围绕着它在演奏着一段优美旋律。这时候我沉浸在了这幅画的意境之中,周遭的嘈杂突然不再存在,我一下子放松了下来。
过了几分钟回过神来:哎我看懂一幅画容易嘛?这幅画应该妥妥的跟乐器音乐有关的吧?然后我按耐不住小激动,跑去墙背面看画作名字,看我猜的谜底对不对。
没错,它的名字叫做《光》。
我愣住了几秒钟,在那几秒钟里似乎自己有了通感,把视觉和听觉的感知奇妙连接在了一起。那几秒钟里,脑海又浮现了莱昂纳德科恩的著名词句: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透过的地方。我继续迅速搜罗着其他有光的音乐。歌词里有light(光)也可以吧?那首《Traveling light》想到了。这样奇妙的体验一下子扫去了我过去几个月里内心压抑的不快乐。我感动着作者用这样神奇的方式去表达着。
直到现在,我了解了一些艺术史资料后,才知道作者康师傅之于抽象表现主义,相当于莫奈之于印象派。这是后话啦。
康定斯基,《光》
2
说一说我以前作为名人,给人签名的事。
呐,我真的记忆很深。有一天美术课里,老师布置了水彩画作业,题目是画莲花应该。完成作业之后,我用毛笔字题上了画作的名字就交了作业。然后第二天这幅画出名了,同学们只有一个要求:给我题几个字儿吧,请你吃小浣熊!于是那段时间我画的莲花特别熟练。真的,美术课我小学上的可认真了。
写到这里想了想,好像还有一种可能:美术课老师的身材很好看。
扯回来,过了20年之后,我再去回想,那是术,不是美学。所以我压根没接受过关于美学方面的教育。以至于我这小镇青年,对着家里前两年刚建好的万达广场感慨:哎哟我去,这灯光晚上看起来真漂亮啊,我要拍一下发朋友圈。
没错,那是因为生活里的粗制滥造太多了。当我想知道有没有更美好的东西的时候,发现身边连一条美的标准都很难找。当然,这不代表我不渴望知道它,直到我有一天会去旅行,会去看到那些跳脱生活经验之外的事物的时候,神奇的事情发生了。
蓬皮杜的展看完没多久之后,我回到了家乡,面对熟悉的客厅,开始冒出一个我之前却从未思考过的念头:
客厅的中央,为什么应该是电视机?
电视机的后面为什么需要背景墙这种无聊的东西?为什么不能是书桌和插花呢?为什么空间总是要放很多电器沙发柜子之类的填满,留个白多好啊?
这当然不敢跟我妈提意见。然后这还没完,哎,我怎么突然懂点配色了?比如刚才说的客厅,白色的墙壁为啥都喜欢跟板材那种亮黄色搭配啊?比如大街上番茄炒蛋配色怎么那么多?黄色或者橙黄明明应该跟蓝色搭配嘛,浅蓝绿色应该跟白色在一起嘛。还有司空见惯的字体,可能以前只关心工资条后面的数字,前面用word默认的字体和字间距也从没思考过有啥问题。
哎对了,你是问我在之前和之后有什么不同对吗?
有,省钱了,从此消费降级。因为我去外面买衣服终于不用拉上好基友,让哥们拉上他老婆一起帮我参谋难看不难看了,我以前自己买衣服是压根儿不相信自己的审美。这样省了好多我请客的饭钱,你说这艺术看的值不值啊?啊?
额。好像暴露了什么,不管了。
3
严肃严肃,以下我要说干货了。毕竟审美这件事儿靠不了别人,要自己多去看艺术品。
您说,妥,我看还不成嘛。那…该怎么看呢?开头说了,我为此恶补艺术史知识也好,找资料焦虑也罢,总得给朋友和读者一个交代写点窍门吧。
就在写这段话的30分钟前,我看到陈丹青在《局部》第二季里这样说了一段话:
「看一幅画是不讲道理的,也不需要懂得,你需要的是惊喜,你在一幅画面前突然停下来,这幅画突然被你看进去了,这个就是惊喜。」
实在太容易自我怀疑,于是绕那么一大圈儿,哎?我那段看蓬皮杜的窘迫经历,陈丹青老师居然说那是再好不过的方式?原来如此,这就好比艳遇爱情,茫茫人海之中碰到了,从此就会重新一个角度看待这个世界,说不定还会过上另一种人生。所以在此之前,可以先别管艺术史学家和艺术家的解读,艺术没有答案。请你相信自己的眼睛,相信自己的感受。
呐,您还要问我艺术到底应该怎样看?
还能怎么看?用两只眼睛,站在前面看就是。
———> 原文分隔线 <———
石头村作品回顾
【心灵童话】之“荣格的显微镜:“看见”你心中的小小人”主题工作坊活动回顾
【心理学与生活】之“ LGBT群体的自我接纳与成长 ”主题工作坊活动回顾
“九型人格—让真我飞翔”【心灵相知工作坊】参与者招募-《创见工作坊》
寻找人生的方向与微光,活出生命的意义 ——石头村6月线上读书会 《活出生命的意义》
“Kundalini”——MBTI与自我探索及冥想减压活动 【创见工作坊】回顾
石头奶奶:有勇气扔掉那块石头吗?|《创见·2017年拾集》VOL.01
铁樵夫-找到深深扎根的“向往”–《创见-2016拾集》第六集
【石头村心理学与艺术】系列工作坊之带着心理学头脑去逛美术馆
当艺术与心理学共舞 | 创见石头村活动深度分享
编辑 | 菡萏
图片 | 豪斯大叔
文案 | 豪斯大叔
欢迎与我们一起成为【生活的思想家】!阅读更多创见读书生活笔记,参与创见者俱乐部各类线上线下活动,请点击《创见》微信账号(C-sight)自定义菜 单,您可以了解:为何发起《创见》,发起者,创见者,志愿者;同学慧,石头村,百宝乡,1st JOB,长青树等各类俱乐部活动。也可以阅读《智识文集》《创见文集》《旧文曦思》《传承笔录》等读书生活笔记。点击自定义菜单中【完整目录】更可以查阅 各类历史文章与活动,也可以浏览www.csight.org,网页版的同步更新!欢迎创见者一起分享各类建议或意见到《创见》合作联系邮箱:csight@126.com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创见Cs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