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谈论美育时,我们谈论什么?

秋实导言

还记得不久前风靡全球的《魔法森林》手绘涂色书,无论孩子、学生和职场人都通过它探寻美的不同表现形式,来表达自己、治愈自己,可见艺术的渗透便是美育的起点。那么孩子真的能画他所画,表其所达么?美院的学生如何接受美育?美育对于已经工作的伙伴,所意味的又是什么?让我们来看非典型90后以及非典型美院学子的大培是如何谈论美育的。


说起美育,从小基本上每位孩子都会接触儿童画,信手涂鸦。但,这些对孩子有多大的帮助或者说是益处呢?


先说画画本身,孩子真的能画他所画,表其所达吗?通常的美育课上,老师会布置一个主题,学生依据老师所规定的主题样式,依样画葫芦。我小时候是这样,貌似过了十年,许多情况下,还是这样。



我在一家美术培训机构实习时,就出现过一次所谓的“教学事故”。一位小男孩,自己就是喜欢蝎子,画了满纸的蝎子。我作为老师有课程任务,对他有课程要求,就是所谓的一个图像。但是他就是不肯画我所指定的。我一心软,同时还要照顾其他孩子,就放任他了。


谁曾想,事后他的父亲格外不满意。


难道我让他画指定的画,我有错吗?他想画自己想画的东西,他有错吗?那么问题出在哪里?


可能问题点在我们老生常谈的“因材施教”上。孩子有自己的渴求,他喜欢蝎子,如果我们能教他画蝎子,提供给他更多的蝎子的造型,引导他画出心中的蝎子。甚至不单单是二维的图像,用陶土捏制蝎子,估计这个美术培训机构,会是他的天堂。


但,我们做到了吗?没有。在大家都追求扁平化,同质化的教育下,可能也是成本所限,抹杀了一个蝎子创作大师。



这位爱好画蝎子的小孩有位虎里虎气的伙伴,嘻嘻哈哈地和我处得不错。我问他:“你觉得你和小学异性同学拥抱,正常不正常啊?”他看着我一脸坏笑,话未说完我也猜出他的心思。


十年前我和小学生在她转学分离时拥抱,被同班同学疯狂嘲讽。没想到十年后,同样是在上海这个国际化大都市,孩子在这方面的观念没有丝毫的改善。绘画教育之于孩子到底意味着什么?培养造型能力?让他对生活的观察更细致?让他更有好奇心?让他的心中对美、自由更有向往憧憬?


那为什么和异性友好地拥抱在他的心目中还是那么的“色”?你可以指责我的结论过于偏激单一。但,十年前嘲讽我最厉害的两位同学分别考取了复旦交大,十年后再聊起小时候的往事,他们依旧就说,不会改变当初的立场和态度。



孩子长大后,要面临求学的选择,一条路是普通的高考,要么走艺术生艺考的路。


关于艺术生的苦学如何如何已经连篇累牍。总之,他们很苦,很机械,被训练消磨了对艺术的兴趣。至少在我接触到的美院学生里,相当一部分人是这样的。


按常理,美术学院是培养艺术家的地方,各种课程设置,是围绕美育而铺展延伸的。甚至有设置“美学”这门来专门讨论美的课,足以可见学院的良苦用心。


敦煌莫高窟第45窟彩塑


这里先聊聊关于我版画系室友的两个小事。

虽然他是版画系学生,但他相当程序员,一直在自学编程。问及当初为什么要考美院,他不假思索地说:“因为学校和父母觉得,学美术能上个一本,学计算机的话,只能去二本了。”


虽然他是版画系学生,但他想当程序员,一直在自学编程。问及当初为什么要考美院,他不假思索地说:“因为学校和父母觉得,学美术能上个一本,学计算机的话,只能去二本了。”


在这里,不是因为喜欢艺术而考美院,而是文凭。作为和他类似想法的人,占了我们班的大多数。不知道美术学院的美育,带给了他们什么。美术学院的美育的对象是这样的学子,此处美育的意义又有多少呢?那一次次煞费苦心颇为折腾的讲座、工作坊,有何意义?


有次我和一雕塑系的女生深夜在南区里坐在路边的秋风下聊天。我们说起当代艺术,说起家居廊,说起《十三邀》许知远、《看理想》梁文道,说起《路边野餐》,说起《江湖儿女》……我们暗自感叹。自己都是美院的孤岛。


孤岛就孤岛,令我对最应该讲究美育的美院所失望的,是其中对他们的尊重和理解。不止一次,我和老师探讨我所了解关注的社会现象,比如阶层固化代际流动等等议题时,他们会不停地翻白眼明面上嘲讽。学艺术学到最后,自己能不能表达艺术已经无关紧要,最基本的道德,还是应该要有。


《圣米迦勒屠龙》 1498 木刻版画


美育对于已经工作的伙伴,所意味的又是什么?

简单来说,是更有针对性的了解自我、表达自我和治愈自我。(虽然对于小朋友一样适用,不过我更偏向于成人这边的意义)。


用艺术来了解自我和表达自我是紧密相关的,而且一点都不奢侈,凡夫俗子都可以自在探索。当你看到八大山人的鱼眼睛,以及蒙克的“呐喊”时,如果你有强烈的共鸣,那你可能和他有类似的心境。


我整理了我小学,艺考时,和大学时的作品,对于自己每个时段的状态,借助画面清晰地表达了出来。从笨拙稚嫩,到应试的千篇一律,再到重新找回灵气的铜版画,一张严谨一张洒脱,完整地见证了我的成长,她作为一面明镜,在不断表达的同时,可以了解到自我的成长。


对于没有那么多画作的伙伴,不妨从当下开始,每天随手涂鸦,不要不敢画,只有你想不想画。时日长久后,你会看到其中线条粗细轻重的变化,图像紧缩到放松的改善,画面的气质逐渐稳定的袭人的进步。通过这些不断的有意无意的表达,会感受到作画的这些时日的自己内在的细小变化,慢慢的成长,可能你的当下感受之后会淡忘,但是画面不会模糊。



美育的另一个专业化的方向是艺术治愈,就是艺术治疗。浅层的治愈自我,可以通过欣赏他人画作来治愈,比如看莫奈的“睡莲”,“日出印象”,那种安静和温暖,就很治愈。再或者去看上博的漆器展,感受蔚然之美,也很不错。其次是自己作画,享受作画的过程,享受当下。最后深层的艺术治愈,就是他人依据你作画的内容,运用精神分析等心理学的手段,给予支持治疗。


艺术疗愈有四个特点:

1

借用非语言的、象征性的方式将潜意识里被压抑的内容表达出来。来访者会有安全感,容易接受,阻抗较小,利于治疗师收集真实信息。

2

各种艺术创作途径向来访者提供了独有表达的可能性,来访者可以将发生在不同时间、地点的不同事件,甚至相互矛盾的情感同一个作品中展现。

3

艺术治疗突破了不同来访者年龄、语言、认知范围与艺术技能的限制,并且比较不受环境的束缚,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多面性,易于实施。

4


艺术治疗可以引导来访者以安全的途径释放内心积攒的破坏性能量,治疗成本相对较低。


关于艺术治愈,之后会时不时有更多的提及和分享。

剔红云龙纹圆盒

明宣德(1426-1435)

上海博物馆藏


在我们上文讨论的美育,应该可以构建起一个框架体系,其中怎么破局、怎么使得。不仅仅是全文最初的那几位美术生和文化生都喜爱热衷艺术,而是选择被艺术教育的学子都喜欢艺术;同时让博物馆展览馆的各种艺术展至少为美院学子所接受欣赏的同时,也普惠给全年龄段的大众,是个在当下需要解决的问题。听说德国在战后最初做的几件事之一就是美育。我们,或者说我只在也只能在这里谈论,怎么破局期冀其他高人。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四南北一”(扫描下图二维码关注)


编辑:秋实,大培

大培(紫霞——创见者):非典型90后,非典型美院学子。性格开朗,情感细腻。热爱文字,绘画摄影。立志于献身绘画治疗领域。

欢迎与我们一起成为【生活的思想家】!阅读更多创见读书生活笔记,参与创见者俱乐部各类线上线下活动,请点击《创见》微信账号(C-sight)自定义菜 单,您可以了解:为何发起《创见》,发起者,创见者,志愿者;同学慧,石头村,百宝乡,1st JOB,长青树等各类俱乐部活动。也可以阅读《智识文集》《创见文集》《旧文曦思》《传承笔录》等读书生活笔记。点击自定义菜单中【完整目录】更可以查阅 各类历史文章与活动,也可以浏览www.csight.org,网页版的同步更新!欢迎创见者一起分享各类建议或意见到《创见》合作联系邮箱:csight@126.com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创见Csight

发表评论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徽标

您正在使用您的 WordPress.com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Facebook photo

您正在使用您的 Facebook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