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l导言
“灵感有时在冲澡时突然浮现,有时则在吃饭、钻进被窝睡觉、上厕所、游泳、和朋友喝酒,或是坐在计程车上时。”《龙猫》的片头曲《散步》的合声旋律,就是久石让在泡澡时想到的。
灵感可以来自无意识的状态,那持续的创意还有哪些必要的人为因素呢?两个完全不同视角对创意诞生的解读:一个是持续创作经典动画电影的创意公司——皮克斯,一位是电影配乐大师——久石让。
好的创意作品让我们从现实生活到幻想世界,那从一个人到一个组织是如何能源源不断的产生创意的,除了天赋或者说热爱,还有哪些人为的力量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呢?
《创新公司》
作者: [美]艾德·卡特姆 / 埃米·华莱士
副标题: 皮克斯的启示
《感动,如此创造》
作者: [日] 久石让
副标题: 日本电影配乐大师久石让的音乐梦
原作名: 感動をつくれますか?
这是一篇一年以前就想写的读书笔记,一年前的此时,我们就在读书会共读了《创新公司:皮克斯的启示》。
而为什么我又停笔了呢?因为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不时会想起另一本之前读过的书。它们看似关系不大,又存在一些共通 。没错,就是久石让的《感动,如此创造》。之后,我一直想再重新找来一起看,想着想着,就这样拖延到了一年后的新年了。
这两本书吸引我的共通点在于,他们所属的行业都来自于创意的产业 : 一个是我非常喜爱的超级会讲故事的动画公司皮克斯,作者正是其创始人Ed Catmull;另一个是在东方与皮克斯齐名的吉卜力工作室合作过多部电影的配乐大师久石让。
这两本书其实并没有透露出读者想看到的关于制造创意奇迹的“成功公式”,反而更多的是不断的思考、成败的经验与诚挚的见解。
来看看两本书的内容定位和架构:
《创新公司-皮克斯的启示》 (以下简称《创新公司》)
这是一本关于管理学和领导力的书。它不是在讲如何制造创意、如何创造动画界的票房神话。书名中的“创意(creativity)”更多是指如何更有创意地管理好皮克斯,其视角从皮克斯的掌舵者出发,用无比真诚的文字,展现皮克斯成长的这几十年里所经历的光鲜背后的故事。
《创新公司》章节结构图
《感动,如此创造》 (以下简称《感动》)
我在8年前就读过,只是当时是从音乐编曲的专业角度出发,想寻找一些关于编曲结构和灵感的答案,所以当时的收获有些浮于表面。这两天回过头来再看了一遍,似乎能品得更深一些。
这本书与其理解成配乐大师是怎么创作出伟大的配乐作品的,还不如说是一本久石让先生参与电影配乐生涯以后的音乐生活随笔。它写于2006年,对于在56岁的年纪(生于1950年12月6日)出版这样一本感悟,想必其份量是足够厚重的了。
全书非常好读,篇幅大概是《创新公司》的一半,每个短篇独立成章又互相关联;行文业非常符合东方人的语言习惯,页面有着很多的留白,如同文字一样,留有很多想象回味的空间。
《感动,如此创造》章节结构图
读完它之后,觉得两本书很多相通之处,直觉又迫使我把《创新公司》拿出来,翻看了一遍所有重点页面的笔记。于是便有了这篇拿两本书放一起比较的感悟。
那么,这两本之间共通点对与我的意义到底有哪些呢?
1. 动态平衡
「动态平衡」是音乐工程的一个专业名词。而这里的「平衡」可以理解为中国传统文化里经常提到的“中道”:所说道理,不堕极端,脱离二边,即为中道。打个比如说,两位作者在字里行间,都有些重复与啰嗦。从管理书籍鸡汤的角度看很失败,成功之路的观点也没有提炼,金句很少。
而世间的事情不就是这样的吗?
两大创造家以各自的故事,再一次告诉了大家很多你以为能走的捷径都是行不通的,很多侥幸也是出不来真正的票房保证的。世界上没有奇迹,哪怕是天才,要创造口碑、评分和票房,就是不断地自我审视、评估和挑战;就是每一次都认真对待,把自己逼到极限;就是要重视外界的变化,不断拓宽自己的宽度和边界,同时加深自己的深度。
我能感受到《创新公司》里面说的“平衡”,这里的平衡也是动态的,自始自终的,就如同Ed(编辑注:作者,即皮克斯的创始人Ed Catmull。下同。)给迪士尼人力资源负责人Jane画的他所偏向的工作方式 – Z字型螺旋型上升的。他的字里行间也是,往左列了个观点、往右又撸了一下,最终才有机会超出最初的那个预期。
而《感动》中久石让所表达的「平衡」是介于创造者本身的,既要保持感性的敏感度,又要在项目开启后立马保持理性,不受自己情绪起伏、身体状况和周遭环境的影响,按照项目进度完成作品。既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度赋予作品“新意”,又要平衡电影本身的世界观和人格。
2.逻辑
在时间线上的呈现的作品更需要逻辑,与单点爆发的艺术作品有所不同。
都是艺术作品,明明是靠感觉靠直觉出来的作品,怎么就需要那么强调逻辑呢?在《久石老师真是位中规中矩的人啊》这篇中,有对它特别的解释:
“在任何时空坐标轴中所创造的作品,全都具备着逻辑性的构造。这是什么意思呢?举例来说,语言如果只有‘A’一个字母,没有任何意义。如果把字母连接起来,比如‘ABCDE’或者‘APPLE’才会产生意义。书的内容也是按照文字、词语、句子、章节,以及文章脉络等要素连贯而成。
音乐也是如此。单独的‘DO’一个单音(在一个时间点的触发),不具备任何意义。但是当连贯成‘Do Mi So’以后,才开始构成音乐。
而电影也是靠着一幕幕连贯的影像画面而产生意义。
换句话说,无论是音乐、文学还是电影等,只要是在时间流逝下产生的作品,就都具备逻辑性的结构。
相较之下,绘画作品呈现出的内容,在看到的那一刹那就能理解。绘画具备瞬间表现世界的力量。这理解是直接诉诸的‘点’就是感觉,而非逻辑性的结构。”
《久石让在武道馆:与宫崎骏一同走过的25年》
而在《创新公司》里提到了很多拖了很久才成型的电影,比如Ed Catmull从第四章就开始重点提到在拍摄过程中磕磕绊绊《玩具总动员2》。一个项目初始创意从“丑陋的小孩”发展成好的故事,还有保证对节奏(pace)正确的把控,都是对要传达的故事内容不多不少,节奏不慢不快的逻辑严谨的体现。
关于“逻辑”这点,我认为其在影视作品上的呈现比音乐作品强,西方比东方更强。
3.技术
皮克斯:以最新技术提升工作效率。
久石让:数字化时代下作品风格的变迁。
上图是来自网络的一张3D动画的制作流程图,基本上涵盖了包括皮克斯在内的主流动画制作公司的工作流程。在《创新公司》里,Ed也多次提到了他们是如何通过改进操作流程而降低不必要的浪费并提升效率的。
也可能是带着将科技、艺术和经营融合的基因,皮克斯高管们在解决问题时,会一直思考如何用一个程序一个工具来批处理这些问题。John经常说“艺术挑战科技,科技激发艺术。”显然不只是说说而已。
“这追求艺术的道路上,如果我们能够用科技做武器来不断地改变和改进我们的即有模式,那么我们就能保持思维的不断创新。”
——Ed在第10章里如此写道。
因此,一款叫“审查素描工具”的数字记录笔应运而生,使导演可以直接在图像上作画并将草图保存下来,帮助动画师在创作阶段更好地理解导演的意思。之后,“道格特金点子”这个工具也在2002年诞生,它可以帮助创意人员在看片前精确地粗剪出一个片子,且创作者在看片会上能直接获得反馈,大大减轻了这个流程里的工作量。更不用说「渲染界王者」(RenderMan)这款工具在渲染上的效率革命,直接给皮克斯和迪士尼甚至整个产业带来了很大的贡献,同时也为皮克斯的技术业务实现了创收。
而Ed于2009年荣获奥斯卡金像奖,以表彰他对电影行业技术领域的贡献。
回到久石让。
写了很多交响乐、古典音乐形式呈现的商业作品的久石让先生,在20多岁的时候,也就是上世纪70年代,从事了一段时间的极简音乐创作(minimal music)。
而当他进入创作的死胡同,久石让开始重新思考从事音乐创作的意义:如何将他的创造性融入社会需求中。于是,他开始接各种商业工作,从纯商业的角度进行作曲,第一部就是《风之谷》。在制作这部电影音乐的时候,他开始接触到了作曲合成器并为之深深着迷。
之后,合成器越来越发达,包括录音方式在内,作曲的技术层面等发生了更多的变化,作曲设备更容易获得,在家中就能随时使用直接录音,而无需寻找录音室。也因为如此,录音室变得毫无意义。
于是乎,改变录音方式成了关键。久石让先生开始将录音室以数字录音为主的方式,转到音乐厅现场录制交响乐团的声音。
这一做法,不是一种后退,而是一种基于对艺术创造和趋势性见解的创新性定位。
4.无意识
好的想法会在无意识中闪现。
年轻的时候我一直有个假设,是不是那些我们拍案的好创意真的就是在淋浴间、马桶上、茶水间里诞生的呢?就好像顽皮跳跳灯一开场,一段奇妙的旅程就那么很自然的开启了。同样我也在听到久石让的音乐的时候也有这样的疑惑 : 是否《菊次郎的夏天》里那段轻快的旋律在某天就像一道闪电一样,突然就诞生了?
有意思的是,这两本书都提到了「意识」,以及在无意识中的人的状态。梳中从另一个层面,提出了对无意识这种状态的见解。
首先要自我纠正的是,产生这些idea的场景不是有意识的情况下,更多是在做着日常生活中的某件琐事、本没有投入到这一工作的情形中出现的。可能你也会有这样的情景,喷淋头一开,听到哗哗的的水声了,一直毫无头绪的项目,突然之间就有了一道灵光,仿佛指向了一条新大陆。
其次,这个无意识状态下出现的好想法,只是一个最初的“动机”,不是发展到最后的完整的创意。前面在“逻辑”的观点里也已经说了,无论影像还是音乐,都是在一个时间线上的由逻辑串联出的作品。
久石让先生是怎么做的呢?第一步就是及时记录下自己瞬间闪现的灵感,然后带着它去到工作室谱成完整的曲子,其间再将身心抽离出来,会看曲子是不是自己想要的,然后再做取舍。
而皮克斯的工作更为复杂,最初的好的idea可能是由John在某个灵光闪现的瞬间形成的 。比如,以一个原本没有生命的玩具的视角作为创意内核,然后以玩具牛仔胡迪作为故事的主角,因为他是小主人安迪最喜欢的玩具。接下来故事怎么进行呢?一天,安迪带回来一个新玩具-耀眼的太空刑警巴斯光年,他新奇炫酷,安迪爱不释手,于是胡迪的地位似乎受到了威胁。接下来他该怎么应对呢?这样一来,最初的雏形逐渐发展成了一个完整的创意构想。
当然,这一灵感发展成创意构想的过程中,肯定也是经历了无数次的讨论和理性思考 :
为什么安迪是主角?
是什么会引起他生活的变化?
玩具到底要不要有嫉妒心要争宠?
……
所以无意识里所闪现的灵感,可能是一个种子、一个起点,也可能是困顿在某个绝境中的一个突破点。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训练自己在需要这样的状态时就能进入这样的状态呢?
久石让在《好的想法会在无意识中闪现?》里说:“这个过程并没有固定的公式可循。何时出现、如何出现、浮现的又是何种灵感,均随着不同的情况而改变。”
如何让无意识的状态下闪现出的好想法转变成创意?总结全书中久石让先生的分享,大致有以下这些关键点:
-
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将自己逼到极限;
-
在做日常生活中某件事时,关照自己的想法;
-
第一时间记录下来,然后回到工作室进行完整创造;
-
在创作的阶段性过程中,重新审视想法是否符合自己的初心,根据结论再进行修剪;
-
平时生活中,保持感性,训练自己的直觉能力。
5.文化的差异性
公司兼并收购中的求同存异 & 个人创作中的边界拓展与包容。
《感动》中的最后一部分内容“掌握时代潮流”中,久石让先生分享了他于韩国、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地区的合作项目的一些感悟。风口在哪里,做商业创作的音乐人就在哪里,如果要呼吸亚洲吹来的风,就必须要充分了解来自各个国家的文化差异和行事风格。
依照他以往在日本的工作经验和行事管理,前期的准备工作往往在跟导演做前期沟通时就能定下方向,并在看完分镜脚本后就能确定好主题和整体构思,比如要用什么风格的曲调、使用哪种乐器音色等等。然后他再进详细的创作工作。一切都非常按部就班,不会有大的风险。
而在韩国,或者中国,往往都会大概率地出现“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例如,想用非常有限的资金投入拍一部要与好莱坞级别相提并论的大片,或者在快要公开上映时、正片拷贝还没完成的情况下依然决定按时上映,最终竟然真的赶上影院放映时间了。要完成这样的任务,靠的就是一股能驾驭一切力量的热血干劲。但是与之一起工作的话,也是非常辛苦:比如要根据删减的剧情反复修改早已完成的音乐,再比如在无法得知之后的变化时还要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法。
面对日本整体在创作能量和发展速度上的的相对停滞,他认为这是国家整体的问题 : 社会已过度成熟,看不见未来的方向。而韩国和中国以后是否会遇到类似的问题,也可以用此来作为前车之鉴,更好的向前发展。不过他文中提到的中国版权问题对于十年以后数字发行非常成熟的今天,我觉得已不是大的问题。
另一方面,以往在日本的电影题材偏重虚幻的世界观和当代小人物的生活状态,鲜少涉及到民族之间的家国仇恨。而作为一名日本作曲家,在完成《欢迎来到东莫村》这一战争片的配乐邀约时,他非常感叹自己获得了韩国业绩的认可与好评。“音乐创作于政治考虑时完全不同的两件事。借助创作好的音乐,通过持续进展的文化活动,必能起到一些作用。我认为这就是文化交流应有的样貌。” 这样的一种包容的大爱也让人非常动容。
《创新公司》中针对于皮克斯与迪士尼动画公司的两大动画巨头的合作与兼并,也是从公司层面上诠释了保留公司文化的重要性和包容不同文化差异的必要性。
诞生于不同年代(电影诞生时代vs.互联网时代),拥有不同的行事风格(流程化手工作业为主vs.电子化作业创意脑洞为先),迪士尼与皮克斯有着非常大的差异性。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才能占据市场上两块不同的定位和区隔。保留各自的优势和特点,最大就是要保留各自的文化核心,因为处于这一文化圈的人们才是第一生产力,他们的产能是否能最大化的发挥仰仗着这个他们赖以生存的涵盖土壤、空气、阳光和水的生态系统,而这个生态系统就是他们文化的显性外核。
那么核心管理层,Bob、Jobs、Ed和John是如何在并购以后保留迪士尼和皮克斯两个团队的特色和独立性的呢?
为了品牌、为了每个“人”的基业长青,他们选择了hard模式:
-
给皮克斯起草了一份长达7页、包括59条、涉及囊括补偿金、人力资源政策、休假规定和福利等等问题的“公司文化五年契约”;
-
用人上遵循人才与企业文化的匹配性,大胆采用了“前朝旧人”-圈七动画的负责人安德鲁;
-
除了推倒了格子间和几堵墙,将顶层管理层办公室拆分成了“故事屋”这样的表面文章,还解散了迪士尼“监督小组”,将皮克斯与员工之间的“不签合同”的模式延续到了迪士尼,逐步打开和建立充分坦诚与信任的沟通模式和合作伙伴关系;
-
严格履行两家公司间不相互补漏救急的工作模式,例如《美食总动员》和《闪电狗》遇到的制作危机,严格贯彻了不共享资源的方式逼迫问题浮于水面,让双方都能正视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也让两家公司的人员都充分明白,他们都有独立经营的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自由。
这样只是移植良性的土壤和生态(品牌文化),而不干扰各团队和品牌本身的价值的做法,非常难,也很难取得每个人的完全认同。这个过程中自然淘汰了一部分不适应改变的人,留下了能力更强、创意为先、敢于表达和有效沟通的人。效果也非常显著,最终很好地释放了团队的创意,改变了团队前进的方向。
这是一条正经的分割线
两本书两度重温还是非常有感觉的。再读的时候,又wiki了一下,才发现原来《创新公司》也被扎克伯格列于他的2015年“A Year Of Book”读书计划中。
开卷有益,温故知新。
今年的书单上本没有这两本,所以也算是给去年的阅读心得做了一个完美的里程碑。
今年立个Flag,每月都会对本月的读书内容做一个回顾和笔记分享。期待明年此时会有一个更深刻更丰富的自我提升。
关联阅读:
图片 | 菡萏/网络/豪斯大叔
编辑 | 豪斯大叔
排版 | 豪斯大叔
校对 | 豪斯大叔
欢迎与我们一起成为【生活的思想家】!阅读更多创见读书生活笔记,参与创见者俱乐部各类线上线下活动,请点击《创见》微信账号(C-sight)自定义菜 单,您可以了解:为何发起《创见》,发起者,创见者,志愿者;同学慧,石头村,百宝乡,1st JOB,长青树等各类俱乐部活动。也可以阅读《智识文集》《创见文集》《旧文曦思》《传承笔录》等读书生活笔记。点击自定义菜单中【完整目录】更可以查阅 各类历史文章与活动,也可以浏览www.csight.org,网页版的同步更新!欢迎创见者一起分享各类建议或意见到《创见》合作联系邮箱:csight@126.com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创见Cs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