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爷:从来都不晚 | 《创见》2019年拾集 VOL.06

| 写在前面 |


3月是无比美好的一个月,充满着希望和能量。 每一年的三月底,我们都会号召身边的好友同窗们聚集在一起,花半天的时间,停下手边的事情,探讨一个与自己息息相关人生话题。

《创见》作为荟聚生活思想家的俱乐部,不知不觉已经将这一场春季聚会做到了第五年。在过去几年里,我们分别讨论了哪些话题呢?

个人的命运与时代紧密相连,我们无法解决一个时代病,但我们希望能通过集体的能量自我审视,自我觉察,让每一个在城市中生活的人们可以看清自己,了解自己的优势,去掉负面情绪,努力去争取,也坦然接受生命的馈赠。




荟 爷

>  正在转行中  <

荟爷(huì,不是“芸”喔),靠谱仗义的女汉子~1st JOB第二期星航班星星,在一年“慢炖”中找到了人生志趣所在,目前在转行成为心理咨询师的路上狂奔~爱撸铁也爱有氧,爱美食也爱下厨,毕竟不爱健身的厨子不是好咨询师 ◕‿◕


Q1:什么样的“十字路口”会让你彷徨不安? 

我觉得人生可能会因为受到这几个因素的影响而仿佛站在“十字路口”:

  • 对自我的认知(自己人生的KPI是什么,为此愿意放弃哪些东西?);

  • 对结果的不确定性(另一个选择如果还不如现在怎么办,最差的结果能否承受?);

  • 来自家庭的阻力(忠于自己有可能会失去家庭的支持理解,或许还要承受一些内疚,是否仍然坚持自己的选择?);

  • 来自社会的评价(是被所在圈子的主流文化所接纳,还是成为少数派?)。

有时候,对同一件事情的选择,可能面临上述多个因素的交织。对于我来说,“要不要从体制内离职”就是这样一个选择,多个因素的来回撕扯曾让我痛苦不堪。这些因素中最让我缺乏安全感的是对自我认知的迷茫。如果自我认知不够清晰,家庭阻力、社会评价很可能会从“噪音”变成“主频”,内心的声音会湮没其中,隐隐觉得哪里“不对”,可是又不知道什么才是“对的”。

——–

Q2:你所经历过最印象深刻的人生“十字路口”是什么样的?

最印象深刻的人生“十字路口”,简单来说叫做:我喜欢的职业究竟是什么?回顾起来,整个历程大概有十几年时间,占了过去人生的近一半时间,最为纠结的则是最近的三四年时间。

大三时,已经考过托福和GRE的我,发现并不喜欢所学专业,一方面因为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一方面因为做了一辈子公务员的父亲认为一个女生在体制内工作是最理想的,所以毕业后我花了4年时间参加了数场笔试面试才终于得以“转行”进入了体制内“编制”,以为从此可以过上“一劳永逸”的生活。殊不知,“一劳永逸”需要付出的代价是我根本无法承受的:一眼望得到头的生活看不到丝毫意义,每天戴着面具跟自己内心的煎熬对抗让我接近崩溃边缘。对我来说,人生最重要的意义感、价值感和真实感,我在这份职业中通通都得不到。更可怕的是,当我终于忍无可忍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已经快到而立之年了。

换一份工作甚至换一个行业对很多人来说或许不会像我这样犹豫,这让身边一直在劝我的朋友难以理解。一来,那是我用了4年努力换来的结果,我不舍得。二来,体制内工作的几年让本来就没有专业技能的我武功尽废,年龄的尴尬也让从头再来格外艰难,我很害怕。三来,身边同事好像都活得挺好,所以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认同了我父亲所说的,对这份工作不满意是因为我自己无法调整好心态,我这样做什么都不会满意的,我应该知足常乐。无数次这样的拉锯过后,我发现我骗不了自己,我没有办法对这样的人生“知足”。可是我能怎么办,我也很绝望啊,我已经浪费了这么多年时间,现在还来得及吗?我拿什么去和年轻人竞争?而且,我究竟喜欢什么呢?如果再像上次转行那样只是为了逃避,谁能保证几年之后我不会又陷入同样一个循环?

真正让我惊醒的是前同事的一句话,她说很怀念以前为了一个项目合作的日子,我才突然发现那种“跟聪明有意思的人一起做有意义的事情”的感觉已经离我很遥远了,而我也突然想通了自己逻辑的可笑之处:因为之前选错了,年纪已经不小了,所以我就应该将错就错?跟一开始就找对职业方向的人相比,我的起步是晚了。可是人生不就是一场跟自己的赛跑么?未来的职业生涯还有三四十年,我可不想等到我40、50岁的时候,再后悔30岁时本还来得及。正如那句深深烙在我脑海中的知乎名言:“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10年前,其次是现在。”那一刻,我做了一个决定,无论如何我都要试一试,看看我还有没有离开体制内,寻找我想过的人生的可能性。

于是,我开始搜索求职APP,想知道自己能为转行做什么努力。看着几个招聘APP上的求职要求,我很快又陷入绝望,我发现我甚至都很难找到跟既往经历相关的行政类工作,而且我很清楚这样的跳槽毫无意义,因为我根本不想继续做行政。现在想来多少有那么一点天无绝人之路的宿命感,我在APP搜索结果里无意间看到了一个叫“在行”的APP,下载之后筛选出了一个评分很高的人生事业规划行家小花,接下去那个“约见行家”按钮就改变了我整个人生轨迹。

讲到这里,从此主人公幡然觉醒,一路逆袭,走上人生巅峰大概才是一个好故事。可惜现实从来不是童话,改变也从来没有那么容易。小花老师约见前布置的作业和约见后开的“药方”是一剂猛药,让我真正开始有独立思考的意识。可是,一直很脆弱的自我好像并没有能力一下子承担这些巨变。大概一两个月的时间里,我整个人处于极度亢奋又焦虑的状态,我又开始失眠了,当我发现自己开始过度关注自己的身体、甚至开始有疑病倾向的时候,基于自己之前为了排解苦闷情绪了解的一些心理学常识,我意识到自己需要心理咨询师的专业帮助。

再后来,我一边接受心理咨询,一边在1st JOB里摸爬滚打了一年。那一年里经历的东西仿佛比过去三十年还要多。我记得第一次线下活动时我崩溃大哭,之后所有人给我抱持,那种觉得自己即使很糟糕,也依然被看见被理解被接纳的感觉是我几乎从来没有体验过的。好多次被沮丧吞噬之后去找馒头,聊过之后豁然开朗,让我又能够重新拾回勇气继续前行;那一年里我无数次地面对自我怀疑,但馒头星星的反馈让我慢慢开始觉得也许自己没那么差,我的自我评价在一点点提高,最重要的是,我开始接受自己就是这个样子;那一年里几乎每一天都在做作业,对我来说几乎每一项作业都在把我从舒适区往外拽,早睡星人的我被迫熬了一年的夜,我时常怀疑这样的一年里我到底能收获什么。在大半年的时间里,我体验了很多次的挫败,我发现我只是在划掉一个又一个我不喜欢的选项。人生的际遇有时候就是带了点戏剧色彩,一开始小花老师给我的建议看起来是最合适的“答案”,是很长一段时间我想去验证的,但实际上后来才发现我又一次进入了类似的怪圈,我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我只是一直在告诉自己我别无选择,所以我不愿意正视自己对权威建议的无感。叶子老师跟我说,饭要一口一口吃,也让我真正意识到,相比之后还有三四十年的职业生涯来说,我并非等不起一两年甚至三四年的时间。当我开始放下一年内一定要找到职业方向的执念,答案居然就悄然而至了。我发现,当讨论心理学话题的时候我会从被窝里跳起来找文献;当我不自觉地把学着像我的咨询师那样倾听并得到了好的反馈的时候,我才终于意识到,原来心理学才是那个最让我心动的东西。

心动之后,很快又迎来了下一个更大的困惑:我真的能胜任吗?在至少几个月的过程中,我一直在反复跟咨询师谈论我到底是不是适合,我甚至开始怀疑自己到底有多强的动力去投入巨大的金钱和时间成本。我很庆幸自己没有只停留于想象层面,而是在小花老师、叶子老师、铁樵夫老师的帮助下,借由1st JOB毕业论文梳理了之后的路径,我考了心理咨询师证书并且参加了培训和实习。真正让我相信这是我想做而且也能够胜任的是,在实习培训的模拟练习中,老师和同学给我的一致反馈是:你真的很像一名心理咨询师。而之后在接个案时,我的来访者在十几次之后告诉我:她想考研,以后也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因为跟我的咨询让她体会到:心理咨询真的可以帮助到别人。那一刻,我才真正体会到,听从自己内心声音带来的高峰体验,让之前的所有将就都显得黯然失色;做自己喜欢且有价值的事,也让所有的付出都显得特别值得。这些,无法在想象层面验证,甚至无法用语言去描述,唯有真正去做了,才能深刻体会其中的不同。

——–

Q3:你站在“十字路口“的抉择方式往往会是什么?是什么让你可以勇敢伫立,从容应对呢?

我觉得我会是想办法走出去的那种人。复盘近几年一旦选择后就坚持下来的几件事,我觉得面对“坚持还是放弃或选择其他”这个“十字路口”时,我内心始终有一个信念在支撑着我,那就是:当我很清楚知道我要的是什么,目标在哪里,即使在选定道路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没有得到过正向反馈,我也依然坚信,坚持下去最终一定能达到我的目标,只是时间早晚问题。这听起来执着得有些天真,但恰恰是这个信念让我能够咬着牙迎战一路上的阻碍,无论最终能否达到一开始设定的目标,但有一件事却一定会发生:这个过程让我成为了更好的自己。

比如健身。在开始健身的三年时间里,我都没有瘦,甚至有段时间还达到了体重的人生巅峰。有很多人取笑我健身有什么用,倒不如吃吃喝喝开心,但我始终没有放弃。而在后来真正接受并实践了科学的饮食和运动理论之后,我在半年内瘦了15斤,我也从小时候的八百米从来跑不及格,变成了可以在跑步机上挥汗如雨45分钟。这些突破如果没有前三年的持续积累根本不可能实现。

比如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很多时候是直面过去的创伤与痛苦,而且,它真的很烧钱!!!有时咨询中会有令人欣喜的突破,有时却要面对停滞,甚至是反复。也是怀揣着只要坚持下去我一定能更了解自己的信念,我坚持了下来,而且到今天我依然认为这是我人生中花得最值的一笔钱。当把过往人生不断掰开了揉碎了再整合之后,我发现从无数的碎片中能隐约看到人生地图的雏形了。以前我总把自己人生的悲剧怪罪于父母的控制,后来我才慢慢明白,那些只是我在推卸责任,成年人应该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在无数的冲突之后,我发现我拿回了自己人生的控制感。从以前得不到父母的支持让我极其痛苦,到后来发现自己能够拒绝父母的不合理要求,再到能够在重大选择上直接自己做决定,我知道那个本该在青春期完成的与父母分离的过程,我终于做到了。而心理咨询不仅让我自身获益良多,也在我心里播下了一颗种子,让我想在自己被疗愈之后,去帮助更多的人。

比如创见1st JOB。毕业以后,小花老师曾经说过,我能坚持下来纯粹是靠毅力,因为那一年所学的很多东西既不在我以往的认知范围,我当时也没有办法运用在工作中,所以对我来说是很难的。现在回过头去看这个“毅力”,我觉得或许更像是源于绝望中对于最后一根稻草不敢放手的执念,我甚至告诉过自己:如果这样一整年我都找不到任何答案,我也认了,因为我真的尽力了,找不到我也没啥好后悔的了。这个信念最终也给了我额外的馈赠。

——–

Q4:当我们所处的世界,与我们的人生,都站在“十字路口” ,你想对自己与世界大声说什么呢?

在十字路口前面,我们有时候只关注我到底应该选哪一条路,而忘记了如果暂时并不知道往哪里走,在十字路口允许自己多待一会儿,这本身也是一种选择。暂时停下并不意味着停滞,而是可以利用这个路口,认真做一个梳理,允许自己跟焦虑多待一会儿,多做一点尝试,你的身体和你的心会慢慢告诉你答案。你可以怀疑是不是真的能找到答案,但别让怀疑阻止了你探索的步伐。只有在不同的体验中,你才有机会感受到喜欢和不喜欢带给你的全然不同的感受。

我记得去年备考托福的时候,我曾经跟咨询师说:“我知道这只是未来无数艰难时刻中的一个。” 我的咨询师笑着说:“我向你保证,以后一定还会有更艰难的时刻。但这就像打怪升级,每过一个关卡,我们自己就变得更强大。” 

我想把这句话也分享给大家!共勉!

延伸阅读:

灵芝:都挺好 | 《创见》2019年拾集 VOL.05

王捷:一百万种可能  | 《创见》2019年拾集 VOL.04

水灵白骨精:面对抉择,矛盾体的坚持  | 《创见》2019年拾集 VOL.03

寻常:凡事经历,必有“恩典”  | 《创见》2019年拾集 VOL.02

大河:归途当歌  | 《创见》2019年拾集 VOL.01

站在十字路口 | 一封来自《创见》2019年会邀请函


作者 | 荟爷

编辑 | 米粒

图片 | 微博“牛轰轰LZZ”

校对 | 荟爷、米粒

排版 | 米粒


欢迎与我们一起成为【生活的思想家】!

阅读更多创见读书生活笔记,参与创见者俱乐部各类线上线下活动,请点击《创见》微信账号(C-sight)自定义菜 单,您可以了解:为何发起《创见》,发起者,创见者,志愿者;同学慧,石头村,百宝乡,1st JOB,长青树等各类俱乐部活动。也可以阅读《智识文集》《创见文集》《旧文曦思》《传承笔录》等读书生活笔记。点击自定义菜单中【完整目录】更可以查阅 各类历史文章与活动,也可以浏览 http://www.csight.org,网页版的同步更新!欢迎创见者一起分享各类建议或意见到《创见》合作联系邮箱:csight@126.com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创见Csight

发表评论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徽标

您正在使用您的 WordPress.com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Facebook photo

您正在使用您的 Facebook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