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中国三十年商业发展,我们将迎接什么样的未来?|《激荡十年,水大鱼大》读书笔记

温馨提示:文章是作者对宏观及微观经济、商业环境观察的记录,全文约4900字,阅读时间大约12-15分钟。
 
有些时候,我们会被裹挟着卷入大趋势之中而不自知,而很多崭露头角的企业都是在发展壮大的时候赶上了时代的大浪潮,并懂得顺势而为。
 
看这本书的时候,突然想到6-7年前的事情,当时为了听本书作者吴晓波的一次演讲,很早就在南京西路那边的剧场门口等候。结果正值7月份无锡水蜜桃上市之际,吴老师因吃太多导致肠道出了问题,最后不得不去医院而耽误了分享,前来救场分享的是吴老师复旦新闻系本科的同学秦朔。秦朔在1997年就已经担任了南风窗杂志的总编辑,后来离开南风窗去了第一财经,最高职位曾是一财传媒的总经理,可以说在官场发展的有条不紊。2015年秦朔却决定离职,全身心经营自己的创业项目-【秦朔朋友圈】,与他的同学吴老师一样加入到了自媒体阵营。

我是秦朔多年粉丝,翻了下【秦朔朋友圈】发现,近几年来已经发布了3221篇深度财经观察文章了,字数可能已超过吴老师的书籍总和。当然财经&商业观察自媒体还有一些大拿,比如【饭桶戴老板】写金融、【宁南山】写科技等,这些都是自媒体时代的典型代表。
 
原归正题。借本次分享会之际,我也想把这么多年自己学习到的、观察到的、以及经历到的商业/经济发展特征记录下来。记录的过程其实也是一次自我梳理,如有不足或者不对的地方,还希望大家要多指正。
 
前两周听上海交大安泰学院的何帆老师演讲,颇有感悟,顺势去看了他之前出版的《变量1:看见中国社会小趋势》,书中总结到过去三十年,中国经历了从工业化、城市化到科技创新的发展过程,的确是这样。什么我会对此有兴趣,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因为我自己前三十年经历了这些阶段的转变,我希望弄清楚自己过去这些年身处在什么样的时代里;另一原因是自己从事投资行业,需要对未来发展的趋势有较为清晰的判断,要判断未来必须得先认知过去。
 
工业化

我们对这个词并不陌生,但对它发展的原因和价值,可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我在看到这个词以后,会问自己几个问题:1、为什么是三十年前开启了工业化时代?2、我们在工业化道路上取得了哪些成绩?3、工业化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智能制造背景下的数字化工厂蓝图)

为什么是三十年前开启了工业化时代?

要说驱动国内工业化发展的核心因素,无疑是人口红利。1949年后我们经历了三次人口出生高峰,其中前两次都集中在1951-1970年间。这些人在三十年前,大约是20-40岁,正处于人生与事业的黄金时间。老外看到中国工人拿着欧美、日韩发达国家10-20%的工资,工作的热情和活力却远高于他们,将海外大量的生产人力密集型产业逐渐转向中国。国内市场在改革开放后经过了10年的培育,大量有想法的商人下海创业。华为的任正非、联想的柳传志、迈瑞医疗的李西延都是民营企业家的典型代表,当然还有无数中小企业成立。如果要说一些大产业,这30年的工业主角少不了纺织业、建筑业、家电业和汽车及配件行业,当然这些市场需求是城市化人口红利带来的。农民从农耕时代转为工人,最大的动力是工人远比农耕挣钱。在我小时候的记忆中,凡是村里孩子的父母在外打工的,家里往往早就盖起了洋楼,买起了彩色电视机,这大概是当时最让人羡慕的生活了。最早一批人受益后,亲戚间的帮带模式大量开启,使得1:3/1:4的人口大量涌入城市。不过,工业化发展少不了国家在政策上的支持,除了直接的引导外,大量的基础设施如公路、港口、高铁和机场的建设有助于工业化产业链的发展,当然这里面最关键的,更少不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开启。
 
我们在工业化道路上取得了哪些成绩?

工业化30年,使得中国很多产业在国际上立足。如有“基建狂魔”之称的中国建筑业早已开启了“一带一路”旅程,中国制造的大小家电产品已销售到全球各个角落。我们拥有多个全球第一的公司,如万华化学(MDI制造商)、海康威视(安防产品)、格力电器(空调)、京东方(液晶面板)、隆基股份(单晶硅)等,还有一大批企业正走在成为龙头的路上。这些公司成立还处在青春年少期,年增长依然很高,未来的增长潜力仍然惊人。
 
有人把这三十年的经济发展分为上下两半场,上半场是中国内需的崛起(1990-2000),下半场是国际市场打开带来的(2001-至今)。如果从GDP年增速数据来看,1991年正是中国第八个五年规划的第一年,从第八个至第十二个(截止2015年),中国GDP增速基本没有跌落7%,长期处于10%的均线附近。工业至今仍是中国第一大支柱产业,这三十年来一直占GDP的40%以上。
 
工业化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每次说到趋势,就太容易过于宏观和务虚,我就结合自己的经历谈点感想。我对趋势有三个关键词描述:规模化、数字化、智能化,这三个关键词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

今天中国的规模化生产能力已经非常强大,苹果离开富士康、比亚迪几乎找不到其他可以代工的伙伴,一个年收入不到50亿的公司,年产电子元件数量可达4000亿只。格力电器2012年至2018年收入翻倍,达到2000亿元,而生产人数反而少了,人均产出效率大幅提升。

当前,规模化生产能力已成为中国的过去式,我们正处在数字化的阶段,数字化的本质是要提升效率,原因是人口红利优势大幅下降,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所以通常我们要投资这个阶段的公司,对企业数字化能力考核会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数字化体现在对软件的重视、生产的灵活高效、自动化程度高。未来的智能化,会是专业工人在远程控制机器?会是机器自主学习实现打磨/抛光/组装等功能?还是真正的柔性生产满足各类人群的定制化需求?还是3D打印成为家庭必备?这些都有可能发生,但我只知道智能化一定会更依赖于材料技术、传感器技术、数据分析能力及人机互动能力,这些基础技术正日益在国内发展壮大,让我们拭目以待。
 
城市化

城市化率是国内政府一直强调的数据,中国城市化比例从1990年的26.4%提升至2018年的59.2%,净增加5.25亿人,这还不包括早已经身居城市但户口还是农村的人口。这5.25亿人拉动了巨大的消费市场,家电、汽车、家居用品任何一个市场都是几万亿。据统计,过去18年建造的商品房市值超过240万亿,中国总房产市值可能早已突破500万亿元。行业内经常会开玩笑说,过去20年中国没有任何一个投资大佬的收益跑得过房地产,这也着实让人汗颜。因为城市化,同样带来了服务业的巨大市场,2018年国内餐饮业年总收入超过4万亿元,住宿业近1万亿。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我相信今天已经不再会有人问,为什么我们要发展城市化了,而是会关心城市化带来了哪些大的变化,未来的终点在哪里?
 
带来了哪些大的变化?

我在知乎看到过一个概念非常有意思,他认为城市化就是一个CPU建造的过程,城市越发达,CPU处理性能越高效。不过我觉得这个描述还不够准确,城市应该是具备边缘计算能力,任何一处需求的实时满足都是在末梢发生,而城市的管理者拥有大量的数据能力,通过数据实时管控城市的正常运行,而不去干扰各个生意状态。
 
因为大量的人在城市生活,使得各类资源全部向城市集中,在这同时也带给了我们非常多元化的体验。比如不去香港就能玩到迪士尼乐园,不去丹麦就能在全球乐高探索中心畅玩,不去新加坡就能吃到黑胡椒蟹。城市化也让我们效率变得更高,比如我住在青浦,一早赶去浦东上班,中午和券商约在了陆家嘴吃饭,下午去闵行参加一个临港政府组织的3小时路演活动,晚上还能赶回青浦吃饭。我们都说5G时代来了,5G基站已在上海主要区域铺设,我作为第一批用户体验到下载一个APP只需要2-3秒,而下载一部高清影片不到20秒的爽快感。现如今,我们在睡觉前可以预约第二天医院的门诊,下午在办公室困了点杯咖啡外卖15分钟即可送到,冰块基本还完好。大夏天下班快到家前10分钟远程开启空调,让房间的温度先降下来。城市化时时刻刻在使我们的生活更便利,当我们停下脚步仔细感受时,你或许会微微一笑。
                           
(未来城市的智慧交通解决方案)

未来的终点在哪里?

第一次思考这个问题,城市化的终点也许是我们人类生活的终点,也许当我们移居外星球,才会脱离城市化,但谁又知道不是在另外一处重新建立城市呢?终点看不见,但可以看到一些趋势,比如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交通、智慧政务等等,上述这些领域多数才刚开始数字化,完成数字化可能还需要10-20年的时间。智慧医疗可以让你在老家的父母实现远程问诊,他们在小城市可以享受到上海主任医生级别的远程手术;未来的小孩一出生,他的全套基因即可生成电子档案,方便未来疑难病症的筛查等;甚至也可以像《未来简史》作者尤瓦尔说的那样,“人类通过优化基因,让小孩成为你想要的样子”等等。智慧交通、智能驾驶技术相信大家早已耳熟,而这些技术发展的本质就是为了提升城市的效率,随着效率的提升,未来的上海都市圈,谁说不能承载1亿以上的人口呢?
 
城市化会随着科技创新,以一种我们意想不到的方式发展,并且这种速度很快。价值投资者信奉一句名言适合此场景:人们往往会高估股票短期的波动,而低估长期的价值。
 
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大家熟悉的词,这些年被不断提及。很多时候说到科技创新,大家往往会想到一些关键信息,如电子商务、金融科技这些,诚然这些的确很重要,并且是中国的特色。但我更想说,半导体技术、生物医药技术、航空航天等硬科技,这些才是真的科技创新,这些才是我们未来不可或缺的基础技术。过去三十年里中国催生了一批商业模式型行业,这些领域里有大量的创业公司,消耗了大量的社会资本,企业的生存率可能只有万分之一,到底对我们有什么价值呢?值得深思。
 
要说到科技创新,我会问自己几个问题,1、究竟是什么驱动了中国的科技创新?2、中国科技创新,能走多远?
究竟是什么驱动了中国的科技创新?

我们知道第一第二波人口生育高峰是在1951-1970年间,第三次生育高峰是在1985年后几年,如果按照2010年这个时点来算,这些人当年平均年龄在20多岁。20多岁是生命最有活力的阶段,这些青年中有一大批人选择了计算机专业,至此使得中国从2010年开始,迈向了以程序员为主的工程师红利时期。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每年新增几百万软件开发人员,而美国总计也就只有几百万软件开发人员,欧洲国家普遍低于100万,中国以绝对优势秒杀欧美。
 
如果说前些年还是商业模式创业者多的话,近几年基本上都是技术型创业者为主导。就拿我来说,以前出差去北京多,近两年出差基本都是南下深圳,深圳的硬科技逐渐取代有互联网泡沫的北京。大量创业者在各个熟悉的细分领域发现了机会,试图通过软件/硬件的力量帮助客户提升效率,创造更大价值。尽管有些项目不能最终落地,但技术的影响力在不断的向上下游渗透。

我接触大量的硬科技领域包括半导体材料、纳米金属、特种胶带、OLED材料、协作机器人、机器视觉、压敏传感、纳秒光纤激光器、容灾备份、基础软件等,这些领域长期被国外公司垄断,因为我们的工程师红利,这些领域有机会实现突破。资本市场对于国产替代、自主可控这些话题相当偏爱,如去年登陆科创板的金山办公(WPS软件母公司),以替代微软office办公软件为使命,2019年的收入才15.7亿,当下的市值已经达到了1150亿,是小米集团市值的一半,而小米集团2019年的净利润预计达100亿。看看,这是软件的力量。
 
中国科技创新,能走多远?

今天世界上除了中国还有哪个国家的员工在996、007?有哪个国家的民众比中国人更爱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高征税、高福利制度使得国民们缺少向上的动力,尤其是在欧洲国家,我相信很多人的感想都是一样的。

上一周我有幸参加上海交大内部关于校内创业创新落地的线上会议,两位副校长慷慨激昂,决心满满。像上海交大这样的工科一流院校,过去竟然没有孵化一家大的上市公司是从事硬科技项目,未来不知道有多少,但未来一定是工科技术人才的天下。有一次听一个院校专家讲,说中国目前只有3个领域是绝对落后于欧美:半导体制造、生物科技和航空航天,其他技术可能现在还落后,但未来一定是我们的。我相信这种信心,是源于大国的科技崛起,这些年的变化让我们深感自豪。
 
华为的鸿蒙系统,让我们开始觉得替代安卓也不是啥难事。中芯国际的7nm芯片技术,让我们觉得半导体替代只是早晚的事;恒瑞医药研发的各类抗癌药,让海外公司的天价药不断减少;金山办公的WPS软件,给了我们替代office的信心;锐科激光的高功率激光器,让我们的工业不再那么的受制于人。我们还有许许多多的细分领域公司在赶超西方,这些公司背后拥有大量的科学家、技术专家及领军人才。对他们来说,任何一次贸易战或者疫情都是在激发他们的创业创新潜力。
 
未来能走多远,我们都不得而知。但只要科技创新人才不减少,创新环境不被破坏,国与国之间不再封锁,科技创新就不会停止。从长远来看,人类的科技创新还处于学步期,甚至婴儿期,未来的空间巨大,未来的发展不可想象。
 
2020年3月27日

此文章源自百宝乡读书计划,点击下文链接参考:
探索商业世界——百宝乡2020读书邀请函

图片 | 网络
编辑 | Sherry
排版 | Sherry
校对 | 秋实

阅读更多创见读书生活笔记,参与创见者俱乐部各类线上线下活动,请点击《创见》微信账号(C-sight)自定义菜单,您可以了解:为何发起《创见》,发起者,创见者,志愿者;同学慧、石头村、百宝乡、1st JOB、长青树等各类俱乐部活动。也可以阅读《智识文集》《创见文集》《旧文曦思》《传承笔录》等读书生活笔记。点击自定义菜单中【完整目录】更可以查阅 各类历史文章与活动,也可以浏览 http://www.csight.org,网页版的同步更新!欢迎创见者一起分享各类建议或意见到《创见》合作联系邮箱:csight@126.com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创见Csight

发表评论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徽标

您正在使用您的 WordPress.com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Facebook photo

您正在使用您的 Facebook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