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书的过程中,自己提炼出来的问题:
1.这激荡三十年中,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经济改革有哪些特点?
2.在改革开放中,政府的决策机制是什么?是如何做决策的?比如为何采用“笼子与鸟”理论?
3.如果把整个国家看成一个公司,里面有稳定忠诚的事业单元,也有和其他企业合作的事业单元,以及自下而上生长出来的事业单元。
国家对自下而上生长出来的事业单元(民营企业)的定位是什么?民营企业在改革开放中的定位是什么?民营企业和政府是什么样的关系?
4.民营企业内部,他们是如何选择做生意的方向的?他们内部是如何管理的?他们如何决策?他们是如何认识风险并对风险进行管理的?
5.为什么在这场伟大的商业崛起运动中,始终没有诞生一家伟大的世界级公司?我们什么时候才可能拥有一家世界级的公司?成为世界级的公司意味着什么?
6.为什么在这三十年的发展中,没有发展好我们的核心技术?联想柳传志与倪光南的争论,如果当时按照倪光南的思路走下去,我们核心技术的发展会有什么不同?
7.什么时候我们才能拥有自己的管理理念与文化,什么时候我们才能拥有世界级的企业家?
以下为读书笔记正文:
本次的读书笔记的内容主要是围绕三个方面:民营企业的发展与定位、企业与政府的关系、决策与判断。
1.民营企业的发展与定位
激荡三十年,改革之路的共同点,最显著的两点:
第一点:全体国民以及政府的求富渴望、对贫穷现状的坚决告别和对现代化的强烈追求,成为所有人从未动摇过的价值追求,人们可以“摸着石头过河”,也不管你是白猫黑猫,只要能够抓住老鼠就是好猫,道理有千条万条,发展是最硬的一条。正是在这种整体共识下,任何曲折与反复最终都被一一克服。在某种意义上,30年的中国经济奇迹,是一种无比务实的经验主义价值观的胜利。
第二点:各个利益集团围绕财富、权力和成长空间进行的博弈、妥协与交融。从变革的第一天起,三大资本集体的竞争格局就已经出现。国有企业力图提高效率,摆脱体制束缚。它背靠雄厚的国家政策和资源支撑,处在得天独厚的竞争高位上,最终靠强势的垄断战略实现了脱胎换骨般的成就。跨国资本一直受到青睐,有人甚至认为中国患上了“外资依赖症”。跨国资本先是在税收、用工和土地政策上享受了优惠,继而在行业准入上优先,然后又在垄断领域的资本开放中猎取了惊人的利益,现在已经成为中国经济不可或缺的力量,也是一种特别意义上的“国有企业”;相对国有和跨国资本,对中国变革贡献最大的民营资本一直命运多舛。它们从草莽崛起,几乎没有任何资源扶持,成长受到多重局限,并每次在宏观调控时刻成为整顿和限制的对象,不过,它们却是变革中最重要也是最坚决的推动力量。
这段文字是对这三十年改革的共同点的精华总结。我在网上找了一些民营企业的发展数据,其中,从《民营经济在过去40年中取得了从“0”到“56789”的伟大成就》中找到了下图:
2.企业与政府的关系
在我们国家,政治对经济的影响是非常深入的,我们不能忽略企业与政府的关系处理。关起门来一心做产品,认为只要产品做得好,不用刻意去维护政府关系。
近期我也逐渐思考企业与政府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要建立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如何与政府建立关系?
企业与政府的关系是什么?
之前我们会认为两者是独立的,互相不影响。但事实是不能这样的,因为政府的宏观调整或者政策调整,对民营企业的经营是有非常大的影响的,这一点,在书中有足够的案例可以支持,民营企业很容易成为政府宏观调控时被调控的对象。
政企之间的关系,不应该是我们认为的两者互不干扰的关系。两者的关系,是动态变化的,有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管控与被管控的关系,也有可以合作互助达成共赢的关系。
为什么要建立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
我的理解是在方向可以匹配政策、在底线上符合政府政策。
企业做的事情是否在政府提倡的方向上,如果是,就更加得“势”。比如此次的钉钉的发展,在疫情期间,无论是在家办公还是学生上网课,大家都有在用钉钉。
企业做的事情,生产的产品内容等是否有踩到政府出台的文件的底线,比如疫情期间,国家网信办、各省网信办都在集中发消息,对在疫情期间有散播谣言、发布不实言论的平台进行处理。我记得去年国庆节之前,区里的同志还特意走访各个公司,强调平台一定要把好内容关。
另一方面,企业在遇到困难时,政府也是企业的求助对象。比如今年由于疫情影响,政府出台了很多挺实在的政策帮助企业。
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建立还有很多其他的意义,在后面随着输入和实践增加,我会再进行补充。
如何与政府建立关系?
这方面目前还没有太多方法论的总结,只能输出的是之前自己思考的假设。
政商关系的建设,既需要我们主动,持续维护政府之间的关系,加强政策学习,也需要站在政府和政府公务人员的角度去思考与理解,能多一些理解与支持。主动带着一个善意的假设去建立和维护与政府之间的关系。
3. 决策与判断
从这本书中来看,要走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改革之路真的是非常难的,没有前人的模式可以完全照搬,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做判断与决策是非常艰难的。我无法用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来判断,要是当时怎么样就会怎么样了。
不过我可以思考的是,如何去提升我自己的思考与决策质量。
之前做过的PDP性格测试,我测出来的结果是猫头鹰型,在给到的书面报告里面,有说到我是偏直觉思考,但是因为工作原因,会让自己刻意进行理性思考。
《思考,快与慢》把人类的思维模式分成了两个系统,系统1和系统2。系统1是依赖直觉的、无意识的思考系统,系统2是需要主动控制的、有意识进行的思考系统。
我也发现,我在生活上,偏用系统1(直觉)决策更多一些,比较容易冲动。在工作中,大部分时候是可以冷静下来思考的,会刻意使用系统2(理性)来帮助决策。
如果系统1在决策中占据主导地位,可能会导致出现的偏见与失误(列举部分):
1)光环效应。是指你先接受了事物的一些信息之后,这些信息就会影响你对事物的整体判断和理解。第一印象非常重要,所以在职场上要始终保持自己的专业的外在形象和内在形象。
2)近因效应。在一些情况下,最后出现的信息会比最先出现的信息影响更大。近因效应是由记忆的差别引起的。在比赛中,需要人们当即作出评判的,近因效应影响大,应最后上场。相应的,隔一段时间作出评判的,首因效应影响大,应第一个上场。
3)锚定效应。指的是你评估某一个未知事物之前,先会估计一个参考答案,这叫锚定值,然后再来调整。
4)禀赋效应。是指当你拥有某个物品之后,你就会觉得它价值更大。我们往往认为自己的下属很优秀,产生“护短”的行为。
5)晕轮效应。在描述中引入一个中心特征,如热心或者冷漠,能够影响被试对这个人的整体印象。有时候我们会因为特别偏好某一特质,就偏爱拥有这一特征的人。就像擅长理性思考的leader,是否也喜欢理性思考的下属,而对于感性思考的下属的包容度就没有那么高。这也是需要警惕的。我们也需要关注到团队中的成员是否足够多元,如果团队内部成员风格太相似,声音太一致,也是会出问题的。
如何更好的培养我们练习系统2的能力?
在做决策的时候,要先问问自己做决策的依据、原则、判断维度是什么。
1)建立多元思维模型
不断对付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不一致的情况,不断去寻找刚刚好的平衡点。尝试从不同的角度/维度解释一个现象。问题的解决方案不是只有一个。
2)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宏观上像T,微观上像Y。
-
宏观像T:好的知识体系是在某一专业上纵深,但同时具有多学科的广泛的视野。
-
微观像Y:不能只使用一种知识,设计+认知学科,就是一种很棒的Y型知识架构;比如心理+经济学科,行为经济学,也是一种很棒的Y型知识架构。
3)要将信息进行拆解与分类
要把信息分为两类,一类是决策相关信息,另外一类是决策不相关信息。
-
决策相关信息:那些会随着不同的方案而发生变化的信息。
-
决策不相关信息:那些无论哪个方案,都不变的信息。
将信息进行区分的最大价值是,它能告诉决策者在众多信息当中,哪些才是需要考虑的,哪些是不需要考虑的,这样就可以大大缩小需要考虑的信息范围了。
一个信息在决策中是否相关,有两个标准。
-
一是这个信息必须会随所选方案的不同而变化,否则就是不相关的。
-
还有另外一条标准,就是这个信息必须是对未来的预测,而不是历史数据。
4)需要一些外部提示
卡尼曼教了我们两招,事前验尸、饮水机闲谈。让系统2更好地发挥作用。这两个招式的共同点是需要听到外部声音,发挥作用的前提是需要组织要能允许大家发表不同的观点。
事前验尸,是一种有意识的激活系统2、启动慢思考的集体决策方法,也就是让我们在对一件事情做决策时,先假设这件事情将来会失败,然后每个人按照自己的理解,写下导致这件事失败的可能原因,同时按重要性和概率进行排序。这样可以未雨绸缪,预防这些因素,提高工作的成功率。
饮水机闲谈,就是让决策者在决策之前,到比较轻松的环境,比如办公室的饮水机旁,听听大家的闲谈和批评。
听到外部声音的目的,是让思考慢下来,让系统2运转起来,尽量避免系统1的直觉思维和快思考,可能带来的偏见和失误。
所以,对于组织来说,需要建立开放的氛围与文化,允许大家发表不同的观点;对于个人来说,需要建立开放的心态,倾听不同的观点。
如何规避风险->该不该冒险(如何管理风险)?
在判断与决策的过程中,肯定会考虑到风险这个因素。
对于风险,可能是因为我有点悲观主义,也可能我的风格是比较偏谨慎的,所以会有风险意识,但是之前没有思考过如何管理风险。
疫情期间的收获之一就是从CEO处学习到,他是如何考虑风险的:成功的收益,失败蒙受的损失,成功/失败的概率。
(1)如果潜在损失能够承受,而潜在收益可能很高,同时成功的概率可以去争取,那就可以冒险。
(2)如果潜在损失极大(譬如搭上性命),但是潜在收益有限,不成功/失败的概率又不是可以忽略不计,就不要冒险。如果一个策略有可能触发爆仓,那么,无论多么大的收益都是得不偿失的。所以塔勒布说,真正的理性,就是避免系统性毁灭。
对于已知的风险,可以进行管理与预防,将风险控制在潜在损失和后果在我们的承受范围之内。对于未知的风险和非对称风险,做好预案,同时放弃对确定性的追求,要做好拥抱不确定性的准备,无论从自己的心态上和能力上。也就是要有风险意识,同时也要对风险进行管理。
另外,考虑风险的问题切换:意识到风险考虑如何规避风险->该不该冒险?值不值得冒险?我们从哪些维度来判断?
总之,在进行决策与判断的时候,需要理解如果只使用系统1会可能引起的偏差,同时克服惰性,刻意练习系统2,让系统1与系统2更好地合作,从而提高决策的质量。
对于风险,不仅要有风险意识,还要能够管理风险,对风险进行分解。
最后,无论是读书还是实践,都需要不断进行自我迭代。对于自己没有亲身实战过的事情,要谨慎发表看法以及提供建议。避免路径依赖,不死守自己的观念,才能不断自我完善,促进自己的心智不断成熟。
阅读更多创见读书生活笔记,参与创见者俱乐部各类线上线下活动,请点击《创见》微信账号(C-sight)自定义菜单,您可以了解:为何发起《创见》,发起者,创见者,志愿者;同学慧、石头村、百宝乡、1st JOB、长青树等各类俱乐部活动。也可以阅读《智识文集》《创见文集》《旧文曦思》《传承笔录》等读书生活笔记。点击自定义菜单中【完整目录】更可以查阅 各类历史文章与活动,也可以浏览 http://www.csight.org,网页版的同步更新!欢迎创见者一起分享各类建议或意见到《创见》合作联系邮箱:csight@126.com。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创见Csight